說生物轉基因永遠不安全的深層次緣因

2020-11-07 zhenyam銘悅

轉基因食品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十分常見,甚至泛濫到了讓人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在它的誕生地美國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卻不受歡迎,甚至極端反對把其直接用作人類食品食用。不過在我國有些人還盲目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益,卻不知道生物轉基因(食品)作為一種沒有經過時間及實驗驗證其安全的所謂高科技產物,是一種非健康垃圾食材。今天本篇文章將主要從轉基因生物(食品)的本質;以及其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新鮮事物的發展規律及其認知方面;和作為轉基因這個子科學共同體的逐利屬性來說明轉基因生物不安全。


一、生物轉基因的本質

生物轉基因本身就是是毀掉本原物種,造出新物種;毀掉大自然界的本原物種造出新物種的後果,是會出現好多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四不像科技怪胎;(因為轉基因可以跨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將變成歷史,生物基因屬性雜亂無章,生物類群中的界三大類,動物界,植物界微生物界,不在涇渭分明!界以下分別是門,綱,目,科,屬,種之間將不在有清晰的劃分,因為沒有意義。自然環境中生物各個物種將沒有規律屬性特徵可言,營養成分全然改變!如此泛濫下去徹底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破壞和顛覆和諧有序相生相剋的自然生態平衡;破壞和顛覆自然生態的後果是破壞人類的食物鏈,最終必將顛覆人類自身,人類終將自食惡果。


轉基因(生物)源於邪惡(詳情見本文第三部分所說《轉基因科學共同體》本質就是利益共同體),其本質是把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糧食種子進行轉基因使其本身含有抗蟲,草毒素壟斷並捆綁銷售其農藥草甘膦及其各種附屬品,為其少數利益集團謀取巨大經濟利益。轉基因主糧化本身就是違背常識違背自然違背科學精神的無恥泯滅人性之惡行(請不要混餚是非,拿治病救人的技術藥品與人類賴以生存大自然饋贈的糧食相提並論!健康的人天天吃糧食但不能天天吃藥品,相提並論的人不是有病,就是故意混餚是非居心不良)。

二、人類的發展規律及對生物轉基因經常產生截然不同的顛覆認知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並印證了

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理論或者說科學認知也經常性的發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一般事物皆是如此,相比較而言更為複雜的物種基因來說其關係到一切生命的起源與傳承繁衍,其複雜程度之高更是難以想像!

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與否的認知更是在一步步的探索之路上經常性的發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例如:轉基因專家曾經認為,內含子是基因的無用段、是「垃圾基因」。現在已沒有人再這樣看了,因為部分內含子有重要功能;但是,時至今日大部分「內含子」的功能尚不清楚,即它們在生物的生長和發育中是否有作用、怎樣發生作用,現在仍然不知道。在「轉基因」的過程中忽略了內含子的作用,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對內含子造成幹擾、破壞,會引起什麼後果呢?誰也不知道; 基因「有」次序 (Gene Order) 1985年之前,分子生物學家認為:基因是互為獨立的一系列微單元。


而更新了的基因學理論認為:基因次序並非隨機的;對於「基因次序」內在聯繫的破壞,將是有後果的。「增加」一個基因,或「減掉」一個基因,或對某一個基因動手術,所引起的改變並不僅僅在於這一個基因本身。而現有的、功能非常有限的檢測手段,僅僅是檢測被「增加」進去的那一個基因本身,其他問題根本無法觸及;橫向(水平)轉基因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普遍認為,通過「橫向轉基因」導致外源基因進入哺乳動物的消化道這種事情不會發生。這一理解對當初評估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而後來,當科學家開發了更為精密的檢測技術後才發現,有一個顯著比例的DNA並沒有被消化系統摧毀。轉基因技術所採用的外源基因材料,甚至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胚胎;轉移進入成人的性細胞,由此影響到遺傳。

②還有橫向轉基因是生物工程技術的目標和結果。生物工程技術可以去除內含子,使橫向轉基因這個目標得以實現;正常植物基因中都有內含子,含有較長內含子的食物植物基因就不容易轉移入腸道細菌中;即便偶然進入了,由於細菌沒有一種能去除內含子段的功能,因而這個偶然進入的基因就不會被表達。然而,轉基因作物大部分外源插入基因的編碼段中是沒有內含子的,有時為了使導入的外源基因在轉基因植物或動物中高效表達,不僅要在編碼區前使用強啟動子,還要在編碼區中加入內含子,這時內含子呈現這樣的狀態:informationXXXXX——這會使轉入細菌的外源基因更容易被表達。於是,「橫向轉基因」便成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它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預知的安全風險;蛋白質錯誤摺疊 (Protein Misfolding) 根據陳舊的遺傳學理論,一旦胺基酸順序確定了,蛋白質便總是會按正確的方式摺疊。轉基因作物的研發便是基於這樣的原理。


而更新了的遺傳學理論指出:蛋白質摺疊需要有蛋白伴侶(chaperone)來協助進行。千百萬年以來,每一種植物的蛋白伴侶與它所摺疊的特定的蛋白質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相互適應。當一種外源細菌基因被插入植物時,這一植物的蛋白伴侶就會遭遇完全陌生的異類蛋白,它們間將如何互動,是無法預料的。假如這種尷尬的遭遇使得蛋白質摺疊發生錯誤,後果將是錯綜複雜的。狂牛症就與「蛋白質錯誤摺疊」有關;


基因微陣列晶片測試 (Micro-array gene chip study) 基因微陣列晶片是一種相對新的技術,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應用。這項新技術應用於轉基因作物的檢測時發現,僅僅一個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導致5%受體基因改變它們本身的基因表達。這種改變的結果,可以使農作物原有營養成分的丟失,也可以是意外毒素表達程度升高。所以,轉基因作物的風險並不僅僅來自於所轉的那個外源基因,問題比那一個基因更多,更大。 另外,新近發現的「第二套遺傳密碼」(即RNA系統,DNA-基因被稱為第一套遺傳密碼),更揭示了基因間相互聯繫的高度複雜性。 而30年前生物工程技術——轉基因技術發端之時,生物科學界對以上所有的問題都一無所知。

因此在人類賴以生存的主糧上轉基因扯什麼經過安全評估批准上市以及實質等同的人最不負責任,最不具有科學精神。

三、生物轉基因這個子科學共同體的屬性是轉基因生物(食品)不安全的另一層主要因素

作家田松在《警惕科學》中提到了科學的「嬗變」他說: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西方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並向全球蔓延。到了二十世紀,科學被所有 「現代 」國家納入到國家體制之內,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因此精神性的科學變成了功利性的科學


在形而上的層面,科學繼續承擔著解釋世界的功能。隨著工業文明的擴張,它所提供的解釋方案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主流,取代了各個傳統社會基於本地生態本地歷史的地方性知識體系。科學家取代了中世紀的神父,成為知識的擁有者,世界的闡釋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工業革命之後科學與技術的聯姻,出現了一種全新類型的技術——「科學的技術 」—由科學推導、衍生出來的技術,使得科學擁有了一個新的形而下的功能 —作為技術的來源。

傳統技術都是經驗技術——來自經驗,並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提高,經驗技術具有地方性、多樣性,適應本地環境。而科學的技術則是普適的,能夠大規模生產的。科學技術所到之處,經驗技術紛紛遭到廢黜。於是科學家不僅是世界的闡釋者,還是世界的改造者,乃至於肆意妄為的想充當世界的創造者。

如此國家體制內的科學家從思考終極問題的哲學家變成了被賦予具體任務的工匠,

從主動的思想者變成了被動的從業者。按照哈佛科學史教授史蒂芬 •夏平(Steven Shapin)的說法,科學活動從神聖的使命,變成了一項職業。

在這種機制之下,那些有可能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學科更容易獲得支持,得以生存與發展。在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模式中,那些能夠滿足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更容易被發明出來,更容易得到應用;而不能滿足資本增值的學科則被邊緣化。」


「科學共同體」作為社會上事實建制存在形成,如此其就具有了自主性——在社會結構中維繫自己的存在,擴張自己的規模 —這就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必然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導致兩種必然的結果:①與社會建制博弈;②與資本和權力結盟。

科學共同體並不是單一的群體,在其內部還可以分為各種子共同體,它們相互合作,相互制約。越往下,利益越具體。總體上,科學共同體會利用作為知識擁有者的話語優勢,穩固、強化自身在社會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子共同體的行為與之一般無二。於是我們看到,「轉基因、納米、核電、水電 ……每一個子共同體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爭取更重要的結構性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有意無意地掩蓋、弱化相關的負面效應。比如水電共同體會把水電開發的地質風險、生態風險說得儘可能少;轉基因共同體會竭力否定轉基因作物對於自然生態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

在大科學時代,科學 —技術 —產業的鏈條緊密得難分彼此。


在很多科學活動中,諸如在轉基因作物、水電、核電等技術的推廣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科學共同體、

大公司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強強聯合。科學家擁有知識話語權,大企業擁有經濟優勢,政府部門擁有政治優勢,三者結盟,形成堅固穩定的利益 「鐵三角 」,簡直無堅不摧!科學家獲得社會地位、課題經費,大公司獲得利潤,政府部門獲得政績(GDP)和財政收入,皆大歡喜

而國家與公眾的長久利益、環境與生態問題,則被忽略、被淡化、被掩蓋,以上就是從更深層次說生物轉基因永遠不安全的最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轉基因永遠不安全」?
    導讀: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關於「轉基因永遠不安全」的話題:第一是從何美芸博士的報告裡所提到的內容說起;第二個方面是從人類世界對轉基因生物的認識說起。▲何美芸博士演講中為什麼說轉基因生物不安全不穩定?有同樣不安全不穩定特性的也包括挺轉基因分子說的新詞CRISPR(基因編輯)卻也並非百分之百地精準:「脫靶」效應在CRISPR應用中一直是研究者關心的問題。在剪切、修飾目標位點的同時,「嚮導RNA」在基因組中其它區域的不精確匹配也會導致一些「計劃外」的修飾,對其它基因組區域進行了剪切、插入等等反應。
  • 轉基因(GMO)為什麼永遠不安全——何美芸博士7-13日北京演講
    2013年7月13日,《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下午半場。會議主題:犯錯誤的科學。第一位演講人:英籍華人何美芸博士。何美芸:謝謝會議的主辦方,謝謝北京的志願者。今天我講的題目是:GMO為什麼永遠不安全。
  • 「安全開關」降低轉基因生物擴散風險
    」,可以控制轉基因生物的生死,從而降低轉基因生物擴散的風險。這項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在防範生物恐怖襲擊和保護生物智慧財產權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論文共同作者、英國愛丁堡大學基因組自動合成中心主任蔡毅之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說,這種「安全開關」實際上是一種納米級的小分子組合,「這些小分子就像密碼鎖組合一樣,要有正確的排列組合和正確的濃度才能打開」。把這種「安全開關」嵌入到轉基因生物基因組內,就會實現對它的生死控制。
  • 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引起更多關注
    新華網曼谷7月12日電 為期三天的新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國際會議12日在曼谷落下帷幕,這是繼去年2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行的經合組織轉基因食品安全大會後,各國和各地區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消費者和環保組織代表以及工商企業家又一次圍繞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進行廣泛對話。
  • 中國將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或借鑑美國做法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自1985年人類首次試種成功轉基因作物以來,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已佔到世界總耕地面積的2%,轉基因生物已達120種左右。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專家表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屬於新事物,對此出現爭議和質疑是正常的。有關轉基因技術的討論,應該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進行。在呼籲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這項工作的同時,也希望科學家和媒體通過多種形式,主動向公眾傳播現代生物技術、食品與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 轉基因食品安不安全,能不能吃?
    關於轉基因食品,大家都一直心存疑慮。那麼,轉基因食品究竟能不能吃呢?其實在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院士看來,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吧。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是經過科學評估的每一種投入商業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其安全性都經過了嚴格的科學評價。
  • 「生物轉基因」——誤入歧途沒有未來的科學邪路
    轉基因安全與否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違背自然規律還強說安全的皆是為利挺轉的無恥謊言。這個後果應該不難想像,資本轉基因會讓人類沒有未來。山本無憂、因雪白頭,水本無愁、因風起皺。生物基因本屬天然,卻被資本罪惡所轉。
  • 從美國的轉基因蚊子到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真的安全嗎?
    所謂轉基因,就是將外源性的DNA片段,人為插入到受體生物的細胞DNA序列中,從而使受體生物產生某種預期的改變。美國從上個世界弄出轉基因食品以來,就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極大的爭議,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從未斷絕。現在他們又將轉基因的目光瞄準了動物。
  • 什麼是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生物(GMO)是一種通過基因工程以某種方式改變或修飾其DNA的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轉基因生物已經被來自另一種生物的DNA改變,無論是細菌,植物,病毒還是動物; 這些生物有時被稱為「轉基因」生物。例如,來自蜘蛛的遺傳學可幫助節肢動物產生絲,可插入普通山羊的DNA中。
  • 轉基因龍頭持續發力,大北農再獲大豆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轉基因技術是指利用DNA重組、轉化等技術將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轉移到受體生物中,並使之產生可預期的、定向的遺傳改變。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  2020年6月,中國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批准清單,清單中包含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耐除草劑大豆DBN-09004-6(審批編號:農基安證字(2020)第001號;用途:加工原料),有效期為2020年6月11日至2025年6月11日。
  • 張宗毅: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植酸不僅不讓動物吸收磷,它還會與蛋白質及鈣、鎂、鐵、鋅、銅、錳、鉻等人體必需元素結合,影響動物對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所以亞洲以大米為主食的人們很容易缺鈣,以及因缺鐵而貧血,各種微量元素的缺乏還造成隱性飢餓。同樣,缺鐵、鋅等微量元素也會影響雞和豬的健康,對豬的影響尤其重。
  • 陳錫文:未出現食用轉基因農產品不安全案例
    陳錫文說,這些人在城市生活了多年,為當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身份問題,無法享受必要的公共服務。 「很多城鎮的發展對土地財政過於依賴,這就會造成對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侵犯。」陳錫文說,對於失地後進城的農民工,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在其失地後有長遠的生計保障,生活水平還能提高。
  • 轉基因食品致癌是謠言 農業部:不存在轉基因濫種
    農業部回應轉基因  13日,針對轉基因食品問題,農業部首次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給上市轉基因產品上了道「安全門」,也給市民吃了個「定心丸」。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孔明說,這些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科學。其實是謠言,毫無事實依據,也被科學界一一否定。
  • 從轉基因食品到轉基因蚊子,生物技術是福是禍?|亮點研討
    「反轉派」認為轉基因不安全,主要理由就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對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對轉基因汙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對其可能引發的生物安全後果也難以控制。而且,轉基因對自然的改造和轉變很可能擾亂和損害自然生態,製造失衡。由於科學存在局限,即便現在不能證明其有害,也不能保證將來真的無害。
  • 轉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
    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確定性,必然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轉基因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吃呢?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
  • 三種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十年來首次獲生物安全證書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三種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獲生物安全證書,為十年來首次1月21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2019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 批准清單,其中包括2個玉米品種和1個大豆品種。這是距2009年2個水稻、1個玉米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之後,又有主要農作物品種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 兩種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獲生物安全證書 大北農一品種獲批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兩種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獲生物安全證書,為近十年來第二批7月15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准清單》,其中包含玉米、大豆各一種。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對於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發放有嚴格的程序,包括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安全證書等多個階段。上述轉基因品種獲批安全證書需要通過分子特徵檢測、食品安全檢測以及環境安全檢測。
  • 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
    (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和過量使用農藥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目前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還不完善,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和生態環境還存在潛在的風險和威脅。  1、轉基因食品安全和一般食品安全相比具有顯著的特徵。[2]第一,生態環境影響性。
  • 轉基因學者遭圍攻 堅稱轉基因水稻更安全(圖)
    除我們提供的技術資料外,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2004年~2008年,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目標性狀進行了檢測驗證,後又對分子特徵、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覆核檢測。從開始研發到2009年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整個過程長達近15年,跨越兩個世紀。其中,成果完成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試驗在內的各種試驗就用了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