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這就是今年中國將亮相的10大科技重器

2021-01-18 環球網

長徵五號火箭:中國新一代最大型號的運載火箭,起飛重量869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軌道運載能力14噸,它使用YF-77液氧液氫發動機,因而也被親切地稱為「冰箭」。

長徵五號2016年9月將首飛,首飛成功中國將繼美、俄之後躋身世界主流火箭陣營。有了這個型號的火箭,意味著中國航天技術取得了新的質的飛躍,中國將擁有更強的構建國際空間站、探測宇宙的能力。

長徵七號火箭:長徵七號火箭是一款中型運載火箭,未來將擔負中國航天的主要運輸任務。它採用「兩級半」構型,運載能力將達到近地軌道13.5噸,太陽同步軌道5.5噸,預計將於2016年前後送天舟貨運飛船升空與天宮二號對接。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徵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我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天宮二號國際空間站將升空

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又一款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對接技術及一系列空間試驗。這一切,都是為構建中國的國際空間做準備!預計天宮二號將在2016年3季度發射升空。

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將發射與天宮二號對接

從1999年的神州一號到現在神州十一號,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16載。這16年,中國載人航天人取得了一個一個的成就。2016年,神州十一號將在天宮二號發射後擇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進行對接試驗。多少人在等著這令人激動的時刻!

實踐10號」衛星將發射

實踐十號衛星是中科院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衛星之一,是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高效、開放、綜合性的空間實驗平臺。所謂實踐,就是探索包括航天、能源、農業、健康等領域進行太空實踐,結合太空飛行器放火等關鍵技術的需求,促進地面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高端技術和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

說白了,這種玩意,是有錢才能玩得起,國家強大才能玩得起,這就是為什麼高科技領域越發達的國家會越發達,越先進的國家會越先進的原因。由此我們不得不感謝我們國家一代一代的航天人,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我們有了追上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

C919商用大飛機將翱翔藍天

中國曾經研發國運10,若不下馬估計中國大飛機技術早已成熟,但遺憾的是運10半路夭折。不過,21世紀的中國要快速追趕了。C919商用大飛機2016年將首飛,數年後將會投入運營,這將改變中國民用客機主要靠進口的格局。什麼叫產業升級?這就叫產業升級。

想想看,造一架民用客機賣多少錢?利潤多少?人均生產率多少?做襯衫呢?國強民富要靠這種高端製造,不走高端如何提高生產率?老百姓收入如何上去?一定不要聽某些人什麼這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的那些鬼話,大河無水小河幹的道理都不懂的人大可不必理會,讓他們繼續糊塗地活著吧。

大飛機的高利潤能大幅提高人均GDP,人均GDP高了這些賺來的錢在一個池子裡就會有分配體系,最終利益大家都會雨露均沾。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收入很高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很低的區別所在。

運20將完成試飛交付部隊

運20「鯤鵬」大型運輸機,其運載能力將超過俄羅斯的伊爾76。有了這家大型運輸機,中國軍事投送能力將會大幅提升,軍事影響力將會大幅向外拓展。同時,在運20平臺上還可以形成運輸機、加油機、預警機等大飛機體系,對我軍的戰力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想想當初美國打阿富汗、伊拉克時,如何短期內將大量軍隊和裝備從美國運到中東的?就是靠大型運輸機。未來,當我國海外利益受到侵害時,我國對外的軍事影響力將會因為有了大運而大幅提升,這是戰力、效率的飛越。

殲20隱身戰機將服役

在2011年1月11日J20首飛時,震驚的相信不止來訪的美國防長蓋茨,而是整個世界。相信除了極少數的知情人,全世界都不敢相信中國的四代機竟然首飛了!而且,看起來是那麼的先進。

如今,世界上正在服役的隱形殲擊機只有美國的F22和F35,根據現在的進程,中國的J20將是第三款服役的隱形殲擊機,也是擁有隱形殲擊機的第二個國家。2016年,J20將有望交付部隊。至於俄羅斯的T50隱形戰機,估計要落在J20後面了。

「高分」衛星將上新臺階

2015年12月29日,中國的「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四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間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什麼叫地球同步軌道呢?就是在天空某個位置固定著不動了,和地球的軌道完全同步,其意義在於可在高空長時間「盯著」很大一片區域(譬如真箇太平洋),這和低軌衛星有很大區別,低軌衛星監測範圍無法與「高分四號」相提並論。

高分四號的大口徑面陣凝視相機兼具可見光和紅外線全天候成像能力。可見光譜段解析度50米,中波紅外譜段解析度400米,相當於從3.6萬公裡外看見大油輪。

而2016年下半年,我國「高分」項目又將再添新丁了,具有1米解析度、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的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據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我國力爭到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想想看,高分家族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有低軌道的衛星,還有雷達遙感衛星,再結合地面、海上雷達,空中其它的間諜衛星,你那麼大的航母往哪跑啊?

這樣的體系,相當於給東風21D、東風26等東風快遞裝了「天眼」。過去,世界上有什麼事美國總統總是先問:我們的航母在哪?以後,這事美國總統不用問自己人了,掛個電話到北京,讓中國領導人告訴吧。以後,再也別想用「我們的航母開過去了」來威脅中國了,以後再通電話中國領導人就可以直接問:想不想知道你們的航母在哪?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以前,在天文、太空等研究方面我們遠遠落後於美國,這是因為我們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整體都落後,在裝備嚴重落後於人的時候怎麼可能跟得上人家?蹬自行車的怎麼可能趕得上開法拉利 的?

以後就不同了,2016年,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將投入使用,它就是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望遠鏡)。FAST是建在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望遠鏡,它是根據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利用一個鍋型的窪地建立,望遠鏡的口徑達500米,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是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的2.25倍,與號稱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FAST建成後,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將開通

量子通信的發展必然將改變未來網際網路的生態,量子技術在計算機、通信領域的應用,將會改變世界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遊戲規則。而我國在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領域都世界領先。

2016年,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6年,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已完成1554公裡主幹線光纜勘查和改造,將進行二期現場實施建設,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團隊擔綱的兩大量子項目將於2016年建設完成。

看完這十大牛得一塌糊塗的科技成果,你如果是外國人你不羨慕?你如果是中國人你不自豪?上述十大高科技,一個國家一年能有一樣成果面世就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了,但在中國這十大高科技成果一年誕生。在這世界上,恐怕現在也只有美國有這個國力了。

相關焦點

  •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正在深圳舉行,一大批海洋「大國重器」及高新技術研發成果亮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藍鯨1號」鑽井平臺、「海洋二號」衛星等海洋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備受關注。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 三款大國重器亮相海博會,引發熱議,國際網友:中國總帶來驚喜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已經成為了現實,近年來,「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成為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近日,我國的大國重器「蛟龍號」「天鯤號」再一次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據環球網報導:為了助力2020年海博會,「深海一號」、「蛟龍號」、「天鯤號」將於本月的14日至18日在我國的廣東省深圳市的蛇口郵輪母港亮相,並且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由於他們作為海博會期間推出的重磅配套活動之一
  • 中國自主研製的「航天重器」,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亮相
    我們在技術的發展上是需要更多的一些進展的,在發展當中是沒有哪一個國家敢不在這方面發展,所以在技術上的提升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本來在技術發展領域是要更多的投入的,我們由於早期的起步時間就是晚了他們很久的。,所以還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在這一的工博會上就有了我國自主研製的航天重器亮相。
  • 「上天入海」大國重器集中亮相工博會
    以「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集中向公眾展示了近80項創新成果,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大國重器,體現出「四個面向」的執著追求。今年6月底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在本屆工博會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展區亮相。正在天上運行的35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2顆出自該研究院。
  • 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火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新波在受訪時說,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從2010年開始,上海航天在火星探測方面花了10年時間,其研製挑戰是:環境複雜、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制動捕獲等很多任務都是一次性決定成敗
  • 大國重器 四成是首次亮相
    據央視介紹,昨日受閱的裝備全部為中國製造,其中40%為首次亮相。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作為受閱裝備方隊的壓軸巨陣,由7個型號飛彈方隊組成的戰略打擊模塊引人注意。其中,「國之重器」東風-41洲際戰略核飛彈方隊壓軸出場,舉世矚目。
  • 中國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太空人海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首航南極的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5日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連日來,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獲取理想的科考樣品。「雪龍2」號此次考察是中國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太空人海。它較強的破冰能力使南大洋科考較往年更早開展,一批新設備也得到使用。
  •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亮相,首月記
    放諸於城市,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從德國慕尼黑科學城、英國蘇格蘭科學城到筑波科學城等,無不是依託科技創新驅動,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放眼中國創新版圖,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定位均是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原動力。四城之外,還有誰?
  • 中國10大震撼的無人工廠來了
    關注AI產業研究中心專注5G、AI產業,為中國科技吶喊 !2.阿里無人倉如今,阿里漸漸將中國科技帶向國際,在外國人眼裡,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菜鳥物流儼然成為了一張亮眼的名片。下面這一段視頻,是阿里無人倉的全景介紹。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前兩年,高層領導在考察時強調了大國重器的重要性。當時國際摩擦激發,中興斷供、科技清單等大事件衝擊。不要說化緣,求著別人也不給。來到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說:9月15日後,再無麒麟晶片。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近年來我們狂砸研發、狂砸科技,2019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418萬人年,居世界第一。
  • 青島造功能繩索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原標題:都有青島一根繩青島造功能繩索隨「天問一號」「蛟龍號」上天入海這件大國重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源在普通人看來,繩子不過是用來捆綁物品的工具,但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明眼中,繩子卻是既可以到 8000米以下深海顯神通,又可以登陸火星探索太空文明的「大國重器」。超凡的遠見和執著的追求讓海麗雅在繩子這個細小的領域迅速成為行業標杆,並一舉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合肥水泥設備產出全國四成水泥 曾亮相央視《國之重器》
    【水泥人網】這是一家擁有60多年專業歷史的企業,公司主營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HFCG系列輥壓機以超過1500臺套在線運行業績位居全球第一,HFCG系列輥壓機為國內水泥行業的第一品牌,這是一家曾被國家工信部評為「中國製造業首批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 厚積薄發,磨礪「重器」!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十三五」期間,伴隨觀測站網布局繪就,自動化改革大幕也徐徐拉開——今年4月1日,全國地面氣象觀測站全面實現自動化觀測,中國氣象觀測事業踏上新徵程。與人工觀測相比,自動化觀測頻次約提高4倍到8倍,其中雲觀測站點數提高約3倍,數據量比人工觀測增加約10倍;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優化至秒級,到報完整率達99%以上,傳輸頻次從5分鐘提升至1分鐘,數據傳輸頻次與效率大幅提高。
  • 獅子座流星雨檢討自己為何今年不給力
    檢討書敬愛的各位自然控:今天我懷著愧疚和懊悔寫下這份檢討書, 以表示我對不給力(ungeliable)這種不良行為的深刻認識。我辜負了各位對我的殷切期望。首先,我很愧對大家對我的稱呼。記得在1966年以及1999到2002年,我展現了大量流星。承蒙大家厚愛,將這種流星暴稱作「獅子吼」。
  • 大國重器到底有多重?
    在國家博物館裡,后母戊鼎作為中國古代單體重量最大的青銅器,厚重、堅實。在古代,像這樣的「大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如今,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早已發生了改變——中國天眼、國產航母、「復興號」列車以及C919大飛機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當今的大國重器。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徵:科技含量高,研製難度大,對相關行業乃至國家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銀河麒麟作業系統V10上榜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國資小新」聯合國資委網站、《國資報告》雜誌揭曉「2020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其中,「中國電子銀河麒麟作業系統V10取得重大突破」雙雙上榜。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等一批獲獎大國重器,背後也都有麒麟作業系統的身影。  國產作業系統首次獲評此類獎項,這不僅是對中國電子網絡安全科技創新成果的高度認可,也展現了中國電子加快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的使命與擔當。
  • 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五年,你得用這4個關鍵詞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張新 責任編輯:柳晨過去的五年,對中國軍隊的意義非同尋常。科技興軍,這個高頻字眼,映射到國防科技發展的諸多領域。點擊滑鼠,自主創新、軍民融合、搶佔制高點、戰鬥力貢獻率成為熱詞。某種意義上,這4個關鍵詞也是打開我軍科技創新這5年的重要「鑰匙」。
  • 國產大飛機C919將亮相!航空發動機產業鏈核心受益股出爐(附股)
    原標題:巨·個股 | 國產大飛機C919將亮相!航空發動機產業鏈核心受益股出爐(附股)   事件:2020南昌飛行大會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江西南昌瑤湖機場舉辦。
  • 2018氣象科技盛宴開啟 風雲四號A星等亮相
    中青在線北京5月2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的2018年氣象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北京舉行,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全國性、群眾性氣象科技活動盛會。氣象科技活動周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點行業示範活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協、北京市政府、中國氣象學會主辦,其內容主要包括北京主場重點活動、全國範圍開放活動、網絡平臺線上活動三個方面,旨在過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讓公眾理解氣象科學,讓氣象科學普惠人民群眾。
  • 耗時21年,中國小夥造出國之重器,獲國家科技大獎
    曾經,有一位中國小夥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為我國製造出了一個國之重器,憑藉著這項成就,他也獲得了國家科技大獎。那麼,這位小夥究竟是誰?他又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而在此之後,我國的雷達事業也成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憑藉這項成就,他也獲得了國家科技大獎,對於整個中國的發展而言,這個反隱身雷達都可以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其實,早在二戰剛剛開始的時候,雷達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之上了,對於那些二戰中的強國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雷達的幫助,因此,他們的空戰才能變得十分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