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航天是起步的階段,太空梭帶領我們見識到了真正的宇宙。因為現在的火箭相比,太空梭可以重複使用,這也是他的最大優勢,藉助空氣並可以飛行上萬公裡的距離,然而,太空梭早已經淡出了人類的視線,除了昂貴的成本費用外,與兩次悲壯的事故有很大關係。
哥倫比亞號
在1986年的1月份,美國的挑戰者號進行升空,沒想到進入宇宙後不久便發生了爆炸。在2003年的2月份,又是美國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於1500度的高溫,導致7名太空人全部失去了性命。哥倫比亞號的推力可以達到2800噸,一次性就可以搭載8名太空人,按理說如果它成功完成了飛行任務,那麼它的重複使用次數能夠達到100次。從1981年開始,哥倫比亞就已經執行飛行任務了,在太空中也停留了300天的時間,沒想到最後一次飛行任務竟是它航天生涯的終結。
哥倫比亞經歷了什麼?
這起事件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震動,當時它承載著7名太空人順利進入了太空,沒想到在安全的表面下竟然出現了一個大隱患。工作人員發現,它在升空一分多鐘後,外部的隔熱泡沫竟然從飛機上脫落了下來,其中一塊還擊中了左側機翼。這個現象並沒有引起NASA的注意,畢竟在之前的飛行過程中也出現過這樣的意外,並沒有對太空人和飛機造成極大影響,因此NASA並沒有對這三塊泡沫進行處理,反而讓它繼續升空。
沒想到正是這樣的一個無心之失,卻造成了偌大的悲劇,這塊泡沫材料的位置還是比較特殊的。它位於哥倫比亞的機翼前方,這個地方正是飛機返回地球的過程中溫度最高的地方,受到了摩擦,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就這麼發生了。
太空梭開始沒落
它返回地球的時候,一開始還是非常順利的,然而僅僅過了50分鐘,太空梭便開始左右晃動,即使打開了平衡器也沒有任何辦法。地面上的工作人員試圖呼叫太空人,但並沒有得到回覆,信號就中斷了。
沒過多長時間哥倫比亞就在太空中化成了無數的碎片,留下了一條條的煙痕,事故發生後科學家也對殘骸進行了研究,發現正是高溫進入到了飛機內才造成了這一悲劇,太空梭也從那個時候走向了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