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地球失敗,1500℃高溫空氣湧入飛機,7位太空人瞬間融化

2020-09-16 全球多語翻譯

在人類的航天史上,太空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可重複使用,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它能夠藉助空氣的升力滑行上萬公裡的距離,然後像普通飛機一樣的跑道上水平降落。然而時至今日,太空梭早已退出了航天的舞臺,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太空梭過於複雜和昂貴之外,還有兩次悲壯的事故。

第一次事故發生在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後不久就發生了爆炸,第二次則發生在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球失敗,在此次事件中出現了悲壯一幕,1500℃的高溫空氣湧入太空梭,7位太空人瞬間融化。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美國首架具有航天價值的太空梭,其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最大推力可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約為36噸,一次飛行就能夠搭載8位太空人,理論可重複使用次數為100次。從1981年4月12日起,「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總共執行了28次飛行任務,在太空中度過了300.74天,而在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中,它的航天生涯卻突然終結。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著7位太空人發射升空,隨後順利地進入了太空,然而在「一切順利」的表象之下,卻藏著一個隱患。技術人員在影像中發現,在「哥倫比亞」號發射後第82秒時,有三塊外部隔熱泡沫從太空梭上脫落,其中的一塊似乎擊中了「哥倫比亞」號的左側機翼。

(「哥倫比亞」號使用的外部隔熱泡沫)

出于謹慎的考慮,相關人員建議利用衛星拍攝「哥倫比亞」號外部的高清圖像,從而詳細評估「哥倫比亞」號機翼的受損情況。但在經過討論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認為,在之前的飛行任務中也多次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因此最終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塊泡沫材料擊中的位置非常特殊,因為它位於「哥倫比亞」號的機翼前緣,而這個位置正是太空梭在返回地球時溫度最高的地方,於是悲壯的一幕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2003年2月1日21時09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開始返回地球,剛開始的時候一切都似乎比較順利,然而就在21時58分的時候,「哥倫比亞」號出現了明顯的異常,人們發現「哥倫比亞」號左側機翼的溫度傳感器數據突然消失了,整個太空梭開始不受控制地向左滾動,在打開了配平滾動穩定器之後也無濟於事。

緊接著「哥倫比亞」號左側的胎壓數據也跟著消失了,地面控制中心馬上呼叫了「哥倫比亞」號,試圖提醒太空人注意這些異常情況,然而「哥倫比亞」號的機長裡克.赫斯本德只回復了:「收到,但是……」,在此之後,無線電聯絡就中斷了。

在這個時刻,「哥倫比亞」號距離地面61公裡,其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2.1萬公裡,片刻之後,地面上的人們就看到了「哥倫比亞」號瞬間解體,並化作無數的碎片,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白色的煙痕。

「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失敗後,相關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給出的結論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之前,其左側機翼就出現了破損,而當其以極高的速度穿越大氣層時,大量的高溫空氣就從破損處湧入太空梭,最終造成了「哥倫比亞」號的解體。

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在「哥倫比亞」號解體的時候,湧入太空梭的空氣溫度高達1500℃,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出發生在「哥倫比亞」號上的悲壯一幕,當1500℃的高溫空氣湧入太空梭時,7位太空人瞬間融化,他們甚至還來不及做出反應。

「哥倫比亞」號的事故讓人們進一步對太空梭失去了信心,太空梭開始走向沒落,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完成了太空梭的「謝幕之旅」,從此以後,太空梭就再也沒有在太空中出現。

這7位太空人的名字被載入了人類的航天史,按照上圖中從左到右的順序,他們分別是裡克.赫斯本德(Rick Husband)、大衛.布朗(David Brown)、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勞瑞爾.克拉克(Laurel Clark)、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麥可.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伊蘭.拉蒙(Ilan Ramon)。

為了紀念他們,在2004年的時候,人們將勇氣號火星車著陸區的一座山脈命名為「哥倫比亞山」,並將這座山脈的7個山頭分別以這7位太空人的名字命名。

相關焦點

  • 1500℃的高溫空氣湧入太空梭,7位太空人瞬間融化
    在人類的航天史上,太空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可重複使用,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它能夠藉助空氣的升力滑行上萬公裡的距離,然後像普通飛機一樣的跑道上水平降落。然而時至今日,太空梭早已退出了航天的舞臺,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太空梭過於複雜和昂貴之外,還有兩次悲壯的事故。
  • 悲壯一幕,1500℃的高溫空氣湧入太空梭,太空人瞬間融化
    在人類的航天史上,太空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可重複使用,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它能夠藉助空氣的升力滑行上萬公裡的距離,然後像普通飛機一樣的跑道上水平降落。然而時至今日,太空梭早已退出了航天的舞臺,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太空梭過於複雜和昂貴之外,還有兩次悲壯的事故。
  • 悲壯一幕,1500℃的熱空氣湧入太空梭,7位太空人不幸遇難
    在人類的航天史上,太空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可重複使用,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它能夠藉助空氣的升力滑行上萬公裡的距離,然後像普通飛機一樣的跑道上水平降落。然而時至今日,太空梭早已退出了航天的舞臺,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太空梭過於複雜和昂貴之外,還有兩次悲壯的事故。
  • 太空梭重返地球失事,1500度高溫竄入機艙,7名太空人被融化!
    太空梭重返地球失事,1500度高溫竄入機艙,7名太空人被融化!自科技力量足夠強大後,各個國家著重發展航天技術,試圖在這一領域有質的飛躍,經過幾十年的沉澱,人類的航天史拉開完美的序幕。在眾多高科技設備中,太空梭無疑最為耀眼,它並不是一次性使用,可以重複使用,當它返回地球後,能藉助空氣升力滑行上萬公裡,就跟普通飛機的跑道基本一致。時過境遷,它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替代它的是更多的探測器、衛星等。之所以退出,主要是太空梭的製造需耗費巨額的成本,過程既複雜又困難。
  • 一場嚴重事故,高溫空氣進入太空梭內,7位太空人未返回地球!
    進入外太空中的太空人一定是國家頂級人才,他們在進入外太空中會接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訓練,畢竟外太空的環境是人類無法預測,不僅僅要在體能方面合格,心理方面有一定承受力,不然進入外太空後會處於心理崩潰狀態,進入外太空的太空人發生了很多意外,有部分太空梭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徹底消失了,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看一下曾經出現重大航天事故
  • 2000度高溫湧入機艙,7名太空人瞬間被融化,事故原因難以置信
    美蘇冷戰時期,競爭的火苗燒到了宇宙,這也使得兩國在航天領域上發展飛速,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但在航天工程的發展史上曾出現過極其慘烈的事故,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挑戰者號」載人火箭的失事,據資料顯示,當時因為一個細節的失誤,2000多度的高溫瞬間湧入機艙,導致7名太空人瞬間被融化,無一人生還。
  • 太空梭返回地球失敗,一團火光急速而下,7名太空人無一生還
    2000多度高溫進入,7名太空人瞬間融化這件事情發生在2003年,當時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在高速降落之際,飛機左翼承受不住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隔熱材料崩裂,超2000度的空氣瞬間湧入機艙,在機艙內的7名太空人根本來不及思考應對之策,也來不及向外說明狀況,瞬間被高溫融化,本身在地面等待慶祝的人們只看到天空中一團火球飛速下降,飛機碎片散落一地。
  • 太空梭返航失敗,1400度熱氣竄入機艙7名太空人瞬間被融化
    實際上,這次高速撞擊已經造成了飛機的內傷。同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在高速降低高度的過程中,飛機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產生了高溫。左翼的隱患再也支撐不住,隔熱材料開裂導致1400多度的高溫空氣瞬間竄入艙室內部,裡面的7名太空人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就在第一時間被全部融化。
  • 太空梭的沒落:1500℃的高溫進入飛機,7名太空人全部犧牲!
    在2003年的2月份,又是美國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於1500度的高溫,導致7名太空人全部失去了性命。哥倫比亞號的推力可以達到2800噸,一次性就可以搭載8名太空人,按理說如果它成功完成了飛行任務,那麼它的重複使用次數能夠達到100次。從1981年開始,哥倫比亞就已經執行飛行任務了,在太空中也停留了300天的時間,沒想到最後一次飛行任務竟是它航天生涯的終結。
  • 7名太空人無一生還!因一小條裂縫,2000度高溫瞬間湧入機艙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所謂的第一強國,其航天史上就有過很多事故,其中最為慘烈的,就要數「挑戰者號」載人火箭的失事,據悉只是因為一條非常小的裂縫,2000多度的高溫瞬間就湧入了機艙,這次嚴重的事故導致了船上7名太空人無一人生還。
  • 2040噸飛機被炸成碎片,7名太空人瞬間融化
    它曾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才安全降落。據宇航局官員介紹,一架太空梭可反覆使用近100次。1986年,挑戰者號升空不久後發生爆炸。但是,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記錄中,太空梭返回時從未出現事故。很快,這一說法便被打破。
  • 最慘烈的航天悲劇,7名太空人瞬間氣化,NASA卻隱瞞關鍵信息
    軌道器返回地球時可以像飛機那樣滑翔進入地球大氣層,最終降落在跑道上。實現重複使用。在於空氣摩擦以後會產生溫度為1500攝氏度的高溫氣體,並且形成電離層,沒有隔熱瓦飛船就會像彗星一樣瞬間被氣化。2003年,哥倫比亞太空梭在完成16天的繞地球航行,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由於高溫氣體從機翼處進入了太空梭內部,導致了太空梭解體;再入地球大氣層時的高速也導致了太空人就像流星一樣瞬間被氣化。
  • 飛機剛剛起飛82秒,1400度空氣竄入機艙,7名太空人當場喪命
    太空梭又被稱為「太空穿梭機」,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是一個「混合體」,既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又像飛機,能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也能像飛機一樣平穩著陸。一般來說,太空梭能夠容納7個人,其中包括4個科學家、3個機組人員,它能夠完成許多任務,比如釋放衛星、回收和維修衛星、進行科學實驗等。
  • 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的事故,甚至還有太空人因此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例如在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發生了解體,導致7位太空人無一生還。事故發生後,人們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那就是位於「哥倫比亞」號左側機翼前緣的隔熱瓦出現了一處破損,從而造成大量的高溫空氣從此處湧入太空梭。
  • 7名太空人直接被汽化!既然國際空間站靠不住,未來我們就靠自己
    7名太空人直接被汽化!可是人類為了太空梭而付出的代價卻也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如今太空梭已經成為過去,也已經推退出了航天的舞臺,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為了太空梭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第二次是發生在美國"哥倫比亞"號上,1981年的一天"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發生故障,1500度的高溫空氣湧入到了"哥倫比亞"號的艙內,導致7名太空人在返回途中被汽化!
  • 美國航天史上最大敗筆,因一個小小的失誤,7名太空人被融化
    這架長度超過18米,能夠承載36噸貨物的太空梭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它的圓滿成功讓美國看到了希望,僅用時2天,哥倫比亞號就圍繞地球轉了36圈,並且順利返回了地球。 哥倫比亞號身上有150塊耐熱瓷片受損,這使得它的第二次飛行不得不推遲,而在7個月之後,美國為了儘快向世人展示太空梭的實力,急忙開展了飛機計劃。
  • 載人飛船被擊中,1400℃高溫席捲機艙,7名太空人無一存活
    在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發射升空,將太空人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拉開了我們載人航天的序幕。當然,最初的飛船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說完成一次太空飛行以後就不會再次飛行了,所以載人航天的成本非常高。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可重複利用的飛船出現,進一步降低了太空飛行的成本。
  • 可往返於太空的飛機,如今卻被世界拋棄,兩次教訓太慘烈
    第一次的悲劇發生在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時38分,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承載著研發者的期望發射升空,但起飛後不久,由於溫度過高導致飛機右側燃料艙結構遭到破壞,在飛機飛到73秒時,只聽一聲巨響,「挑戰者號」在空中迅速解體爆炸,7位太空人全部犧牲。
  • 只因一條裂縫,2000度高溫湧入機艙,7名太空人無一倖存
    在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發射,但是在該太空梭僅僅升空73秒以後,該機在空中發生了解體,機上所搭載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殘骸全部散落在大海中。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分鐘,NASA的救援部隊就馬上出動,進行搜救,並且還派出了救援飛機。
  •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層!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不存在呢?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沒有呢?要知道從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可不像是從地球突破進入太空那麼簡單,當飛船返回,都要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且地球還被一層濃鬱的大氣層包裹,飛船在引力作用下急劇下降,但同時又被濃稠的大氣層包圍,使他下降速度急劇銳減,從總體上來說,飛船進入地球時,速度並不是加速過程,而是整體減速的進入地球,根據牛頓力學解析,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公裡,而這個速度同時也是飛船在軌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