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作者/周麟、李嘉銘
編輯/JJJJ
近日,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山東即墨「敵敵畏海參」事件。
在海參養殖場旁發現的整箱用完的敵敵畏
來源:央視《2020年3·15晚會》
根據報導,養殖戶為了清除池塘中不利於海參生長的其它生物,會在每畝池子中加入多達兩公斤的敵敵畏。記者發現在使用了敵敵畏的池塘中,魚蝦蟹「幾乎滅絕」。
不法商家為了節省成本圖方便,在管制範圍外使用敵敵畏,將消費者安全置之不顧。海參被很多人視為補品,如今卻可能沾上農藥,手裡的海參頓時就不香了。
事件一經報導,小象君趕緊調查了清塘過程中加入敵敵畏對食品安全的危害。
值得慶幸的是,敵敵畏與水反應會分解,池塘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分解一定量的敵敵畏。一項研究表明,加入池塘的敵敵畏在24-36小時後有半數會降解。
由於海參養殖戶往往是在進行養殖活動前加入敵敵畏,並在使用敵敵畏後暴曬池塘幾天,等海參進入池塘的時候,水中敵敵畏含量已經降低不少。加上敵敵畏僅在較高劑量時對人體有毒性,具體反應為急性噁心、焦慮、無力等。
所以,即使海參裡含有敵敵畏殘留,食用少量「敵敵畏海參」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大家也不用太擔心上個月在某個餐廳吃的一口海參。
不過,在購買海參時仔細判斷甄別出健康無毒的海參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解決了食品安全方面的顧慮,就解決了「敵敵畏海參「事件的所有問題嗎?
正如前文所講,池塘中的其它生物完全暴露在敵敵畏的毒害之下,大量死亡。它們的生存問題不是像消費者們不吃海參就能避免的。
更加糟糕的是,根據「315」晚會報導,部分海參養殖戶將含有敵敵畏的池塘水不加處理就直接排入大海,進一步影響海洋生態。
如此違規濫用農藥對周圍水質與生態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容忽視。
農藥管控的難題
化學藥劑在人類社會的廣泛使用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農業上用於防治病蟲害及調節植物生長的一類統稱為農藥。
農藥的英文pesticide一詞由pest和後綴-cide兩部分構成,最初泛指能殺死害蟲的藥劑。
隨著生產活動的長期發展,化學品的負面影響逐漸被披露,在各類定義中逐漸換成了「調節」、「改善」、「抑制」等語氣更為緩和的動詞,更強調合理、適度。
有機氯類殺蟲劑DDT曾被認為「百利而無一害」,頻繁出現在新聞節目、廣告和海報當中。
隨著1962年《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問世,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化學品的利弊,轟轟烈烈的環境運動自此拉開了序幕。
被宣傳成人畜無害「純良」的DDT
在我國,農藥用量的管控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
一方面,在過去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可能會出現不知道病害的具體種類、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不知道應向誰求助的「三不」困境,無法完全做到適時用藥和適量用藥。
為了確保農作物成活率、增加產量,甚至存在「只要殺不死莊稼,農藥撒的越多越好」這樣的錯誤認知,盲目選擇施藥時機、加大使用劑量、提高濃度。
儘管短期內可能帶來更高收益,但是大量殘留的有機磷、有機氯更有可能給土壤微生態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
農藥濫用威脅環境和人類健康 © 揚子晚報
另一方面,農藥經銷商也會在無形中推波助瀾。部分從業者為了推廣自身產品,過分誇大藥效。
難以辨別實際情況的農民信以為真,一股腦倒入這些「包治百病」的神藥,等到病蟲害仍頻繁出現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所在,不得不再對症下藥、亡羊補牢。長此以往,這樣的「無用功」也給周邊環境帶來了很多額外負擔。
值得欣喜的是,對於化學藥劑在種植業中的使用和潛在危害,我國目前有較為完善的配套措施。
國家已經頒布了多份條例、實施辦法等各類文件指導大眾合理使用農藥,同時在很多地區委派幹部和專業人士進行針對性宣傳和指導。
在農產品流向市場前,各個層級的質檢部門還會抽樣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以保障萬無一失。
農藥殘留監測 © 搜狐網
然而,與發展較早的種植業相比,水產養殖業在農藥使用方面目前仍缺乏嚴格規定和配套監管措施,相對而言受到的關注也要小很多,這也是開頭「敵敵畏海參」事件出現的原因之一。
水產養殖的其它問題
除了農藥,水產養殖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影響周圍水質與生態。水產養殖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比如魚的便便)與殘餘飼料,可能汙染下遊水質並且增加水體富營養化的程度。
每年的山東沿海海灘都會出現因為水體富營養化造成的滸苔泛濫,當地居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遊泳戲水……
藻類由於水中營養成分過剩瘋狂生長,進而搶奪水中氧氣,威脅水中其它生物存活。
另外,水產養殖過程中生物高密度的堆積也使其成為寄生蟲的溫床。一個例子便是寄生於三文魚身上的海蝨。
擁擠的三文魚池中海蝨可能大量滋生,甚至能跳躍到遊經養殖區域的三文魚身上。一些剛剛出生的年輕的三文魚無法抵擋海蝨的圍攻而覆滅。
近來總背鍋的三文魚
水產養殖場若與天然水系相連,大量含有有機汙染物、寄生蟲、微生物的廢水將會匯入河道,逐級汙染水系周邊環境,並最終在湖泊或海洋中蓄積。
近些年比較著名的案例當屬雲南滇池的汙染問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大量生活汙水、農業和工業廢水長期排入滇池,致使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水體呈現出詭異的墨綠色,不時漂浮著各類汙染物,接近20年的時間內屬於劣V類水質,即評價標準中的最差一類,處於重度富營養狀態。
上世紀80年代,滇池汙染嚴重 © 中央廣電總臺
為重現這顆「高原明珠」的原來面貌,各方可謂是花了大功夫和大價錢。
習近平總書記也從2008年起多次前往昆明進行考察,反覆強調了「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論斷。
此外,抗生素的濫用在水產養殖中也非常普遍,今年的「315」晚會同時曝光了海參養殖中為了避免疾病過度使用土黴素的現象。
小象君上周的一篇文章正好提到了濫用抗生素致使「」出現的風險,沒想到就與這周的熱點新聞直接掛鈎了(真是與時俱進啊哈哈嘿)。
80%的抗生素被用於禽畜養殖,抗生素耐藥性從我們的食物走向餐桌
抗生素作為人類對抗細菌為數不多的武器之一,雖然能去除大部分細菌,但是也給了少數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細菌大量繁衍、傳播耐藥性基因的機會。
在不必要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只會促進耐藥性細菌的繁殖與進化。
水產養殖過程中滋生的超級細菌通過各種途徑傳播耐藥性基因,影響各個生態環境裡的各種生物,最後甚至反撲到人類身上。
當致病性細菌侵入人體,而抗生素對其幾乎無效時,人類恐怕也將措手無策。
2018年,中國農大團隊的文章表明,人體中黏菌素耐藥基因的存在和淡水水產養殖量成正相關。
上圖:黏菌素耐藥基因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
下圖:淡水水產養殖量(© Nature Microbiology)
水產養殖的規範不僅關乎食品安全,也關乎著環境與生態健康。在海參養殖過程中不負責任地濫用農藥與抗生素除了可能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還可能會對池塘與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在人類、動物與生態健康聯繫如此緊密的今天,對生態和動物健康的威脅同時牽連著人類健康。「敵敵畏海參」事件敲響了警鐘,揭露了水產養殖管理方面的一個漏洞。
希望有關部門提高警惕,加強對水產養殖方面的管理,提高養殖人員的意識,守衛人類、動物、環境的共同健康!
參考資料:
央視《2020年3·15晚會》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 Disease Registry, 「Public Health Statement for Dichlorvos」
Alastair Bland, 「Can Salmon Farming Be Sustainable? Maybe, If You Head Inland」
原標題:《用敵敵畏養的海參,還能吃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