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2021-01-12 虎嗅APP

虎嗅註:本文由微信公號「風雲之聲」(ID:fyvoice)授權發布。作者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

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霍金在中國

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在這裡不打算重複那些經常被傳來傳去的老生常談或者以訛傳訛,而是希望向公眾儘量清楚準確地介紹一下霍金的實際成就。

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問題,是:霍金在科學上的成果有多大?

基本的回答是: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你如果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我也不會反對。

不過,經常有媒體把他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世最偉大的科學家之類,這就說過頭了。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科學界公認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我的內心是崩潰的,不禁要反問他:「誰跟你說這是科學界公認的?科學界完全沒有這樣認為,好不好!」

愛因斯坦

實際上,從一個明顯的指標就可以看出來:霍金連諾貝爾獎都沒有得,怎麼可能是當世最偉大的科學家呢?

這就引出第二個問題,也是一個經常被問起的問題:霍金為什麼沒有得諾貝爾獎?

回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他的成果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的級別。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委員會有偏見或者搞什麼政治,而是因為單純科學上的原因。

由此引出第三個問題:霍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必不可免要講一些科學術語了。正如霍金在《時間簡史》裡提到的,每一個公式都會嚇跑一半的讀者。不過,如果你真的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希望你耐心地看下面的解釋,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從中了解一個基本的圖景。

霍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宇宙學,這是一門科學,而不是哲學。是的,研究宇宙現在不是哲學家的事,而是科學家的事。人們不再是通過像「兩小兒辯日」這樣的哲學辯論去思考「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種問題了,而是通過觀測和理論,去實證地、定量地研究宇宙。

宇宙學裡用到的理論,首先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霍金應用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許多貢獻。後來人們發現,跟廣義相對論並列的另外一個基礎物理學理論「量子力學」也需要用到,在這方面霍金也有很多貢獻,而且更加重要。

霍金的科學成果很多,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挑一個最突出的,那應該就是「霍金輻射」了。霍金輻射說的是個什麼事呢?

我們知道,廣義相對論預言了一種天體,叫做「黑洞」。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圍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連光都跑不出去,其他比光慢的物質自然就更跑不出去了。黑洞外部的物質,倒是有可能被黑洞吸進去。由此可見,黑洞就像傳說中的貔貅一樣只進不出,可以說是「絕對的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用生態黑洞、財務黑洞這樣的說法,可見黑洞這個概念是多麼深入人心了。作為一個現代科學術語,黑洞真是創造了一個傳播學上的奇蹟。

但是,霍金卻提出:黑洞並不是只進不出的,黑洞不是絕對的黑!

他的道理是這樣的:傳統上對黑洞的研究,都只考慮了廣義相對論。但當你加上量子力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空間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的粒子和反粒子的對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湮滅。看似真空的東西,其實是暗流洶湧,無數粒子反粒子方生方滅,流動不息。在黑洞的邊界上,也是如此。

好,也許現在黑洞把邊界上一個瞬間產生的粒子吸進去了。與此同時,原本應該跟那個粒子湮滅的反粒子現在就不會湮滅了,它作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的粒子出現在了世界上。從外界觀察者的視角看來,就相當於黑洞發射出了一個反粒子!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黑洞並不是必然會長大的,也可能越變越小,最後消失。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很大的震撼!

霍金輻射

你肯定會問第四個問題了:為什麼霍金輻射沒有得諾貝爾獎?

回答是:這只是個理論預測,還沒有被實驗驗證。諾貝爾獎的評選非常慎重,一定要選那些經過驗證、得到公認的成果。這就是為什麼屠呦呦要在發現青蒿素幾十年後才得獎,因為要等到青蒿素大規模使用、成為世界首選的抗瘧疾特效藥之後。即使這麼慎重,還不時有發錯的,諾貝爾獎委員會也是壓力山大。

實際上,不要說霍金輻射這樣的對黑洞理論的修正了,就連黑洞本身的存在,還沒有直接的實驗證據呢!當然,絕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黑洞的存在,因為間接的證據已經很多了。這種情況就像引力波,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以前,大多數科學家早就相信了引力波的存在,因為間接的證據已經很充分了。

即使霍金輻射得到了實驗驗證,霍金得到了諾貝爾獎,我們還是可以指出:霍金的成果主要是在已有的框架內改進,這固然很好,但比起那些提出新的框架的,還是要低至少一個層次。

哪些人提出了新的框架?例如牛頓,提出牛頓力學。麥克斯韋,提出電磁理論。愛因斯坦,提出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普朗克、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提出量子力學。楊振寧,提出規範場論。是的,在專業人士看來,楊振寧的科學成就比霍金至少高一個層次。這當然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做一個客觀分析,反映一個業內共識。

牛頓

由此引出第五個問題:既然霍金的科學成就並不像很多媒體說的那麼偉大,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出名?

回答是:霍金的崇高名望,一方面固然來自他對科學的卓越貢獻,但更多的還是來自其他三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他的這個專業領域,宇宙學。雖然大多數人都缺乏宇宙學的專業知識,但幾乎所有人都天然地對宇宙學感興趣,人人都喜歡評論幾句。在這方面,只能說有些學科是「自帶流量」的,而有些學科就沒有這麼幸運。例如我的專業,理論與計算化學,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這麼個學科,公眾即使想問問題,也不知道該問什麼。

第二個因素,是霍金傳奇的病情和身殘志堅的精神。霍金得的病,叫做「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常被稱為「漸凍人症」。2014年流行的活動「冰桶挑戰」,初始目的就是提起大家對於漸凍人症的注意。

許多人在第一次見到霍金的時候,雖然早有思想準備,還是被他殘疾的程度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霍金的中國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翻譯者、我的科大師兄吳忠超就是如此,而霍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輪椅上的霍金

在身體如此極端的禁錮之下,霍金的心靈卻是如此的自由,一直關心著整個宇宙的基本問題,這是多麼感人的英雄形象!《哈姆雷特》裡有一句臺詞:「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著無限空間的君王。」這種精神,在霍金身上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事實上,霍金在《時間簡史》之後,還寫了一部科普著作,就叫做《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

第三個因素最有意思,是霍金的科普工作。如果說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還有許多人在他之上的話,那麼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屬於神級了。《時間簡史》在全世界的銷量以千萬計,創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話。這對全世界的科普作家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時間簡史》

由此引出第六個問題:《時間簡史》這本書,究竟怎麼樣?

回答是:我非常欣賞這部著作,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實際上,雖然霍金已經盡力把這麼多深奧的話題寫得通俗易懂,但這些東西本身的難度在那裡放著。大多數讀者看這書,恐怕都無法通順地從頭看到尾。我有一個笑談: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最值得問的問題大概就是:「你是從哪一章開始看不懂的?」

雖然如此,但最奇妙的就是,即使看不懂,大多數人也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了,即使不看,也還是買了一本放在書架上。即使是裝點門面,但用科學來裝點門面,說明讀者是知道科學的偉大的。能達到這個效果,科普的作用就已經實現一大半了。正如一句格言所說:偽善,是惡對善最高的致敬!

從寫作的角度來分析,霍金的寫法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達到了準確性和通俗性之間一種難得的平衡,竟然把這樣一本非常硬的科普著作寫得很有魅力。我國文學家有許多鍊字鍊句的故事,例如「推敲」,霍金想必也做了很多這樣的推敲。這是值得全世界的科普作者細心體會,認真學習的。

《時間簡史》當中有一個要點,大概是非專業的讀者難以察覺的。最後幾章介紹宇宙學的最新進展和霍金自己的工作時,我可以看出,驅動霍金的一個基礎性的理念就是他對有神論的極度厭惡。對於有神還是無神這個問題,霍金不像許多科學家那樣,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只是泛泛而言自己支持無神論或者支持不可知論,而是非常明確地支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明確到什麼程度呢?他的許多研究,就是以把上帝的觀念更加徹底地驅逐出去作為動機的。

在這個意義上,霍金不僅是一個無神論者,而且是一個戰鬥的無神論者,就像歷史上的範縝、狄德羅、現在的理察·道金斯等人一樣。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晚年的一個重要工作,「無邊界的邊界條件」,即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沒有邊界」。由此就可以自然地解答「大爆炸之前有什麼」的問題,因為時空是一個四維的球面,就好比地球的表面,其中沒有任何一個點是邊界,沒有任何一個點是特殊的。大爆炸就好比地球的南極,你覺得它特殊,只不過因為你用的坐標系把它作為最南端而已,其實這完全是人為的。

如果你換一套坐標系,你就會發現這個點跟其他點的地位都一樣。所以大爆炸之前沒有東西,因為大爆炸沒有「之前」,就像從南極出發不能再向南走一樣。很抱歉,由於篇幅所限,在這裡不能對這個問題做更詳細的說明,例如「時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的相關文章,例如《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第七個問題是:霍金近年來經常發表一些離奇的或者不靠譜的說法,是不是他已經變成神棍了?或者被背後的某個集團控制了,成了這些人的傀儡?

回答是:沒有。

那些所謂霍金的不靠譜言論,一大半是媒體胡編亂造的,霍金從來沒有說過。這些造謠媒體實在是太卑劣了,這種愚蠢的炒作只能反映這些人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低下。

還有一些確實是霍金說的,即使不見得完全正確,至少也是嚴肅的發言。有些人不贊同這些發言,這很正常,但認為跟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就是神棍或者傀儡,這也腦補得太厲害。

對於霍金或者對於任何的著名科學家,都應該既不要神化,也不要醜化,客觀冷靜地看待就是了。他說的觀點,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就參考一下。如果你覺得沒道理,不聽就是了,何必要腦補一通陰謀論呢?畢竟,一個偉大人物之所以成為偉大人物,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做對了什麼。

毫無疑問,霍金已經成為了當代的一位偉大人物。

劉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說,叫做《朝聞道》,裡面就出現了霍金。這部小說說的是,人類建好了一座環繞整個地球的超級加速器,叫做「愛因斯坦赤道」。正要啟動這臺加速器的時候,一個外星人突然出現來阻止我們。外星人告訴地球人,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會導致真空衰變,毀滅整個宇宙,他的任務就是監視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這種危險。

地球人問: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地球的?

排險者的回答是:37萬年前,當有10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的閾值,對宇宙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的時候。

地球人問:不是說,只有當有能力產生創世能級能量過程的文明出現時,預警系統才會報警嗎?

排險者的回答是: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就只有一步之遙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億年時間才第一次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但那一時刻距你們建成愛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萬年時間,而這一進程最關鍵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時間。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

劉慈欣在這裡講的道理,發人深思。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而且不可遏止。通過科學這項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即使被禁錮在果殼之內,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

帕斯卡的這段名言,正是我們對霍金最恰當的紀念: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阿瓜每天上班為早餐吃什麼而苦惱

小王每天上班沒一杯咖啡就什麼都幹不了

小熊每天工作餐都要盤算會漲多少脂肪

她們都在「防彈咖啡4.0—能量瓶子」上找到解決方案

比一杯「中杯星巴克美式」更划算的價格

還有什麼神奇魔力,請戳

一探究竟

相關焦點

  • 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溫故 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本報記者 王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20    [列印] [關閉]     12歲的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同時,這個年長帕斯卡27歲的人,又公開拒絕相信這樣的論文能出自一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之手。    即便如此,帕斯卡和他的家人在1647年秋天,還是接待了笛卡兒的拜訪。只是在帕斯卡的妹妹雅克麗娜眼裡,這次拜訪並不成功。她察覺自己的哥哥和笛卡兒「彼此深深地互相嫉妒」。    帕斯卡通過做實驗,不僅發現了帕斯卡定律,也確信了真空的存在。
  • 霍金到底哪裡偉大,實事求是,他的貢獻有哪些?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霍金享年76歲,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問題,就是霍金在科學上的成果有多大
  • 紀念霍金:沒得諾貝爾獎,為什麼仍被稱為偉大的科學家?
    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還有許多人在他之上,但是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屬於神級了。通過科學這項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即使被禁錮在果殼之內,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 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超級神童帕斯卡
    在他撰寫的哲學名著《思想錄》 裡,帕斯卡留給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1.如下圖球體所組成的五層高的正四面錐體: 2.遊戲與最短距離遊戲廳的彈珠抽獎遊戲對很多人來說一定不陌生,我們把其模型剝離出來便是:從A口投入一個彈珠,彈珠會在重力作用下最終落在最下方的彈珠槽裡。不同的槽對應不同的獎品。
  • 《橡樹與蘆葦》:做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蘆葦很柔弱,遇風即倒。但關於蘆葦,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可見,在世人的眼中,蘆葦是有思想的。當偉岸的橡樹與柔弱的蘆葦相遇,會發生什麼呢?真是有思想的蘆葦,它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橡樹的缺點。它說,橡樹呀,你確實很了不起,你很堅挺。
  • 數學家帕斯卡: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
    他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數學家,在其精心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時就精通歐幾裡得幾何,他自己獨立地發現出歐幾裡得的前32條定理,而且順序也完全正確;12歲獨自發現了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後,開始師從父親學習數學;16歲就參加巴黎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小組(法國科學院的前身);17歲時寫成數學水平很高的《圓錐截線論》一文,這是他研究德扎爾格關於綜合射影幾何的經典工作的結果。
  • 帕斯卡: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歐洲的大科學家往往身兼思想家,文理不分家,他們都是一邊做科研一邊思考。這是個歐洲傳統。但他們都不研究哲學,也不自創一個流派,所以只能叫思想家罷了。帕斯卡不是個哲學家,所以這不是一本哲學讀物,而是散文集,所以它並不難讀,有營養的不一定都難吃。帕斯卡出生在法國中部的一個小鎮,母親早逝,有一個姐姐,還有一個妹妹。
  • 霍金去世了,但為世界留下了他的「最後一課」 | 科技袁人
    唯愛新垣結衣: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 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 它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帕斯卡還依稀記得在紀念霍金那一期上,袁老師說著說著眼裡泛著淚光,,,,「永不消逝的信息,永不消逝的科學」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史蒂芬
  • 霍金的朋友、著名數學家彭羅斯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際上,看過「第一推動叢書」的人都會記得,彭羅斯是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 - 2018)的朋友與合作者。他們倆都是英國人。,我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 輪椅上的宇宙:紀念霍金-新聞專題-科學網
    在大多數人看來,霍金更像是一個純粹的文化符號——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卻幾乎沒有人真正理解他做了什麼。【全文請點擊進入】     袁嵐峰:【紀念霍金
  • 霍金的真正貢獻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黑洞並不是必然會長大的,也可能越變越小,最後消失。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很大的震撼!霍金得的病,叫做「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常被稱為「漸凍人症」。2014年流行的活動「冰桶挑戰」,初始目的就是提起大家對於漸凍人症的注意。許多人在第一次見到霍金的時候,雖然早有思想準備,還是被他殘疾的程度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霍金的中國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翻譯者、我的科大師兄吳忠超就是如此,而霍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 紀念霍金去世一周年,簡單介紹霍金的一生
    紀念霍金去世一周年,簡單介紹霍金的一生霍金的身世: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是繼愛因斯坦霍金畢業於劍橋,也在劍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2004年,霍金承認自己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並且用《時間簡史》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在接下來幾年裡,霍金也在一些電影或者是電視劇中客串了幾下,比如著名的《星際迷航》、《生活大爆炸》等。2018年,3月4日霍金逝世。他活了76歲,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它的去世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淚水以及一些學士的傷心。
  • 霍金心目中的宇宙——紀念霍金離世兩周年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離世。他被學界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引力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和因發現引力波而獲得諾獎的基普·索恩分別在為霍金進行的劍橋追悼和倫敦西敏寺的葬儀上一致指出,當代沒有任何人比霍金對時間和空間理解得更深刻。我在這兩個場合都非常仔細地聆聽了他們的悼詞。
  •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去世,霍金教授留給世人什麼樣的遺產?
    寫在前面今天,世界最聰明的人之一——史蒂芬·威廉·霍金教授去世了。霍金教授一直是我很崇敬的一個偉大科學家。所以,今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想寫一篇悼詞,聊以紀念偉大科學家的偉大人文精神。現在霍金走了,本來還很期待他的量子物理研究能夠進一步取得突破性成就,現在估計又要再等等了。未來人類將何去何從?茫茫浩瀚的宇宙之謎誰人能解?
  • 三本文科學生,沒看過《時間簡史》,可以紀念霍金嗎?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於3月14日去世。各界發起了緬懷。但也引發了爭議。   紀念偉人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隱隱的,讓我們覺得在朋友圈紀念一位偉人,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因為自己的身份,學識,甚至經歷,讓人覺得,我們配不上去紀念這位偉人。   索性,還有安慰。除了我們,一些名人也被質疑。比如說,TFboys的成員王俊凱,就實在被diss蹭霍金熱度。
  • 紀念霍金|霍金對物理學的貢獻
    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輪椅上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6歲。霍金的一生極富傳奇性。他以一副病軀,執著於思考宇宙、黑洞、時空等深奧的主題。一般人以這樣的身體條件,大概能對科學泛泛地有所了解就已經很不錯了,而霍金對宇宙的研究,可以說代表了當前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高峰,所以他本人,早已成為人類強大的精神可以戰勝脆弱的肉體的一個象徵。
  • 霍金遺作出版 曾與中國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產生思想交集
    2019年3月14日,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他的遺作《十問:霍金沉思錄》中文簡體版也選擇這一天與中國讀者見面。透過這些問題,人們感受到霍金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在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還格外關注人類命運,他結合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認真思考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發出預警,提供建議,充分體現了世界頂級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高尚情懷,發揮出強大的思想引領作用,贏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緬懷。
  • 果殼中的宇宙之王——紀念霍金先生
    霍金在他科研生涯的早期,基於傳統的相對論與天體物理學框架,對黑洞的性質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推導出了一些有關黑洞的規律。比如說,霍金等人從數學上證明,在從恆星殘骸塌縮為奇點的過程中,黑洞丟失了絕大部分的信息。換而言之,一個成型的黑洞,將只會保留質量(引力和視界半徑)、電荷以及角動量這三個基本特徵,至於其他的「前世因緣」,則全部被強大的引力一筆勾銷。
  • 霍金的科學成就究竟有多大?這7個問題你應該知道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黑洞並不是必然會長大的,也可能越變越小,最後消失。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很大的震撼!你肯定會問第四個問題了:為什麼霍金輻射沒有得諾貝爾獎?
  • 霍金:我的思想可以進入宇宙黑洞(圖)
    我的思想可以進入宇宙黑洞  過去幾十年裡,他一直依靠輪椅行動。兩年前,他還能用三個手指控制滑鼠輸入他想表達的詞句,但現在只能通過眨眼和目光移動表達思想,裝在他眼鏡上的傳感器和紅外線控制系統感知他的目光並相應形成詞句。  「我是一個樂觀、浪漫,而且頑固不化的人。我想做很多事情。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無異於死掉。」科學大師史蒂芬·霍金21日在北京與中國公眾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