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賦分制,誰能更勝一籌
新高考實行等級賦分,對選擇同一科的同學進行對比,然後賦分,這樣有利於解決因試題難度不同而導致的不公平。
舉例:
小明同學高考選擇了物理、歷史和地理三門科目參加等級性考試,其卷面成績分別在選考科目的考生中排到20%、5% 和13%,對應的等級分別為B1、A3和A5,根據等級細算規則,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分值分別為物理85分、歷史94分和地理88分。
如果小明當年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統考成績分別是90分、105分、120分,他今年的高考成績就是:90分 +105分 +120分 +85分 +94分+88分=582 分
原始卷面分決定了等級賦分的結果,而等級賦分結果的位次,就是高考錄取的依據。卷面原始分越高,折合之後的分數也會相應的越靠前,位次會越靠前,所以讓自己的成績好一點再好一點是最關鍵的問題。
這 6 種學生更容易得高分
伴隨著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學生的課程、授課形式、授課內容等均發生改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下這 6 種學生能夠更加適應新的考試形式,更容易在新高考中脫穎而出。
1思維活躍的學生
能夠廣泛涉獵、博學多識、學貫古今、觸類旁通,未來善於穿越學科邊界、進行融通並且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是最有前途的。
2廣泛閱讀的學生
要想讓學生多讀書,家長就要從自身做起,同時,要教給孩子速讀、泛讀、精讀等多種閱讀技巧,學會深度閱讀,不斷豐富並積累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查,對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意味著今後學生必須將學習搬到社會大課堂中,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老師和家長也應該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家庭中的各類資源,拓寬孩子主動學習的空間環境,創造出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為豐富學習方式提供支持。
4親近傳統文化的學生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簡單單地死記硬背知識,而是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融匯歷史知識,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基本的了解;要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5善於傳遞正能量的學生
近年來各地高考各科試題都加入了「 德 」的元素,老師在教學和複習備考中,可以通過從優秀文學作品中選取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試題材料,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並將之內化為行為準則;同時一定要增強 「 時事語文 」意識,及時閱讀新聞報刊,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
6擅長邏輯思維的學生
開放性試題將是未來高考的一大特色。考題呈現一定的開放性,最終答案需要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想法。在這種考查中,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更有優勢。未來學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做邏輯思維訓練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