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吹空調,一邊吸(喝)冰鎮飲料,是不少人最愜意的消暑方式了。
不過,這種舒服喝飲料的方式可能會在年底終結:塑料吸管年底將禁用。
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將於9月1日起施行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則規定,未遵守國家有關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規定的,將處以1萬至10萬元的罰款。
頗受歡迎的塑料吸管是環境汙染的一道「死結」:2019年我國生產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每一根的降解時間可能長達500年,且回收利用難度較大。
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塑料正以多種形式回到你的餐桌上,每天「吃塑料」已不是危言聳聽。面對塑料給身體帶來的未知影響,《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告訴你為什麼要遠離「一次性」生活。
受訪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李道季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朱毅
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秘書長 蔣南青
你扔掉的塑料去哪兒了?
你隨手一丟的塑料垃圾,後來去了哪裡?
美國年排放的塑料,可以繞地球7圈
研究表明,全球192個沿海國家僅2010年向大海輸入的塑料垃圾量大約在400萬噸~1270萬噸左右。
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積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計高達25萬噸之多,海洋幾乎成了一個「塑料世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拍了一部環保短片《Plastic Ocean》,影片中色彩鮮豔的珊瑚、肆意搖擺的海草、自由自在的小魚……看起來美好的海洋生物,實際上是由來自泰國的塑料垃圾製作的。據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會比魚類更多……
Plastic Ocean
塑料汙染問題,更多源於其使用模式仍舊是線性的,即原生產材料在末端,14%被焚燒、40%填埋、32%流入環境,只有14%被回收,最終才有2%能同級再生。
令人遺憾的是,大量塑料垃圾依然在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
塑料,「粉碎」之後爬上餐桌
我們隨手扔掉的塑料製品,在「粉身碎骨」成為塑料微粒或微塑料之後,又幽靈般地回到了我們的食物和水中,並悄悄爬上了餐桌。
加利福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魚類市場中,1/4的魚類的小腸中含有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又名塑料微珠,通常指直徑小於2毫米的塑料顆粒,存在於全球海域和海洋生物中,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主要載體。
微塑料,更多定義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1丨微塑料在哪裡?
目前環境中微塑料無所不在。
自來水美國華盛頓一家公益網際網路通訊社(Orb Media)聯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對10多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全球83%的自來水中含有塑料微粒,這意味著數十億人的飲用水受到塑料汙染。
食物如研究人員發現德國的啤酒中每升的微塑料含量高達150個,蜂蜜中每千克最高達400個,加拿大的養殖貽貝每千克軟組織中最高達1.3萬個,海鹽每千克微塑料含量最高為681個。
2丨微塑料從哪兒來?
微塑料汙染是多元化,其來源大致可分為陸地來源和海洋來源,而陸源微塑料的輸入是主要來源,包括以下兩種。
「初生」微塑料為工業和國內用途而製造,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化妝品或者清潔用品,如牙膏和去角質膏中使用的摩擦劑「微珠」、紡織品和纖維服裝、陸地運輸過程以及塑料製品加工等,這些微塑料通過廢水處理廠被排放到河流等自然水體中。
「次生」微塑料由大型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料顆粒,可以直接從海岸線或通過河流和汙水管道進入海洋。
3丨微塑料會危害人體嗎?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由於暴露途徑複雜和檢測困難,暫時無法估算一個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會攝入多少塑料。
微塑料可能不被人體吸收,但也不排除有的微塑料「神通廣大」,從胃「登堂入室」進入人體循環系統,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不確定性的影響。
拒絕「一次性」生活才是環保關鍵
我們都是塑料垃圾的製造者,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膠袋、一次性飲料瓶……數據顯示,我國去年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
倡議:用可重複使用產品代替一次性產品
禁用塑料吸管,不少網友將希望投向了紙質吸管。在不少人眼中,紙質產品對環境更好,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我們用一次性紙袋和塑膠袋做個對比。
紙袋vs塑膠袋,誰更環保?
要評價某類產品的環境影響,一般從生命周期的角度更具有說服力和權威性。
生命周期是指從原材料獲取、產品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再到廢棄處置5個階段,評估需要綜合整個流程判斷。
美國包裝聯盟一項研究發現,紙袋和塑膠袋的重複使用次數分別為1.5次和1次。
對於同尺寸紙袋和塑膠袋,紙袋的能耗、碳排放量和水耗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大於普通塑膠袋。
在廢物處理階段,如均按照填埋方式處理,紙袋在此過程中會產生溫室氣體,如甲烷和二氧化碳,對環境危害不小。普通塑膠袋則不產生溫室氣體,但其不可降解性對環境的影響更大。
目前不同袋子對環境的影響並沒有明確共識,但可以確定的是,並沒有哪種一次性袋子在環境影響中表現得更好,當它在某方面改善環境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會存在負面影響。
因此,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比選擇吸管或者一次性袋子材質更重要的是,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拒絕「一次性」生活才是環保關鍵。
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