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個體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來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根據不同的標準分成不同類型,按照「信息保時間長短」,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一、概念
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被稱瞬時記憶,也被稱之為感覺記憶、感覺登記或者感覺寄存器。短時記憶是指瞬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也被稱為操作記憶或者工作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存下來的記憶,也稱為永久性記憶。
【考題再現】
名詞解釋題目:短時記憶
該題考查概念的識記,不同的心理學教材中三種記憶定義會有略有差別,但是時間特徵都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要抓住關鍵時間進行闡述。
小明在記憶英語單詞時,如果不對其加以複述,這個單詞在他頭腦中只能保持十幾秒,這種記憶現象是( )。
A.內隱記憶 B.瞬時記憶 C.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答案】C。
該題變相考查短時記憶的概念,考查其時間特性。綜上兩道題目,要對三種記憶類型的概念進行識記,並結合其特時間特徵進行深入理解。同時對不同記憶的別稱也要清晰,在考查中可能以別稱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二、編碼
瞬時記憶:是最原始的感覺形式,是記憶系統在對外界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之前的暫時登記,其編碼形式主要依靠於信息的物理特徵,可以理解為信息尚未經過任何的心理加工,只是以感覺痕跡的形式被登記下來,主要通過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進行編碼,所以其編碼方式主要是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
短時記憶:波斯納及康拉德的實驗研究證明,視覺編碼和言語聽覺編碼的方式存在,並驗證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形式的編碼,之後會逐漸向聽覺形式過度,所以瞬時記憶的主要編碼形式為言語聽覺編碼。
長時記憶:其信息編碼需要將新的信息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內,將材料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主要為意義編碼,包括表象和語義兩種形式。
【考題再現】
短時記憶編碼形式主要是( )。
A.視覺編碼 B.語文編碼 C.言語聽覺編碼 D.情景編碼
【答案】C。
該題考查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主要側重識記,學員備考中需要識記三種類型的編碼方式。
三、存儲
瞬時記憶編碼形式主要依靠於信息的物理特徵,只是以感覺痕跡的形式被登記下來。所以其存儲形式主要是圖像和聲像。
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是複述,複述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無關刺激的幹擾而發生遺忘。
在長時記憶中存儲著兩種不同的記憶信息,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考題再現】
在感覺記憶中,信息主要以( )形式儲存。
A.語義 B.概念體系 C.圖式 D.視像和聲像
【答案】D。
該題考查瞬時記憶的儲存形式,需要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識記三種記憶類型的存儲形式,同時該題目也考查了瞬時記憶的別稱。
四、轉換
瞬時記憶向短時記憶的轉換:瞬時記憶中只有能夠引起個體注意並被及時識別的信息,才有機會進入短時記憶,未被注意的信息,轉瞬即逝
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的轉換:短時記憶中存儲的信息經過複述,存儲到長時記憶中,而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在需要的時候又會被提取出來,進入到短時記憶中。
【考題再現】
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條件是( )。
A.複述 B.思維 C.想像 D.注意
【答案】A。
該題考查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的轉換,主要是經過複述。
五、特點
綜合三種記憶類型的概念、編碼、存儲以及轉換形式,可以概括出其典型特徵:
瞬時記憶:時間極短、容量大、形象鮮明、信息原始、記憶痕跡容易衰退。
短時記憶:時間短:不會超過1分鐘,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為7±2個組塊,平均值為7;意識清晰;操作性強;易受幹擾。
長時記憶:容量無限;保存時間長久。
【考題再現】
以下選項中,不屬於短時記憶特點的是( )。
A.信息原始 B.時間很短 C.易受幹擾 D.意識清晰
【答案】A。
該題將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的特點混淆,需要明確各自的特點,進行準確的選擇。
根據信息加工理論與記憶階段分類,可將記憶分為( )。
A.形象記憶、邏輯記憶、動作記憶 B.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邏輯記憶
C.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抽象記憶 D.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答案】D。
該題則考查分類方式,所以在關注細節的同時,不要忘記其整體的分類。
綜合以上題目及分析,學員在備考時主要以客觀題為主,從三種記憶的分類標準、概念表述、編碼方式、存儲形式、相互轉換的條件、各自的特徵進行的把握,準確的識記,明確的區分。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