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公眾的印象中就是天才,他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基本原則,以及其它的一些發現,改變了對宇宙的認識,被稱作自牛頓以來最偉大的思想變革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然而生於德國小鎮烏爾姆的愛因斯坦,小時候並未顯現出智慧大師的天分。他學走路學得很慢,而且直到3歲才開始說話,父母曾經擔心他可能是智力發育遲緩。
天才源於興趣
相對於認知發展因素,其原因可能更多地與人格因素有關。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靦腆、沉默寡言的孩子,被大人認為是發展遲緩,被其他孩子看成遲鈍呆滯。他不會與同齡的孩子玩彈珠、士兵打仗或其他遊戲。但他卻能在地上蹲幾個小時來觀察一個蟻群。作為童年的孩子,是處在一個神奇的世界,充滿新鮮感、朝氣的日子裡。他的興趣在保持,在培養。家長和親屬在誘導,激發。
保持童心興趣
當愛因斯坦開始上學時,他的大多數成績都不好,校長曾預言愛因斯坦將一事無成。他的記性不好,不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給出清晰答案。他厭惡德國學校中的嚴格管制和機械式學習壓力。只要他感興趣,他會非常的專心。並思索推測,質疑,空想。在他4歲多生病臥床時,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讓他驚奇並感興趣的是,無論怎樣轉動羅盤,指針永遠指向北邊。他感興趣並纏著研究機械的叔叔問個不停。叔叔教出許多相關知識,但他還不滿足。在上學時候,叔叔發現他對數學感興趣,便引導他學習代數和幾何。此刻,探索求知奇妙幸福的感覺被重新喚醒。對於求知領會的強烈衝動,奠定了他畢生尋求科學知識的基礎,逐步成長為天才科學家。
獲得探索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