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算得上20世紀最神奇的人物。他的相對論在當時,據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能懂。
相對論太過於先進,以至於瑞典皇家科學院給愛因斯坦頒發諾貝爾獎時,根本沒有敢對相對論作出評價,所以愛因斯坦是因為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做得非常正確,看不懂就不胡說。
這樣一個舉世公認的物理學家、哲學家,世界級的天才。在孩童時代,甚至一直到十六七歲之前,並沒有表現的多麼出類拔萃。
當愛因斯坦的父親問學校校長:「我的孩子,今後做什麼工作能成功?」
校長說:「他做什麼工作都行,因為他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為什麼校長會這麼說?因為愛因斯坦與眾不同,從小時候他就非常喜歡思考,對不明白的問題,不輕易發言,而會一直深究,即使他一下子沒有想明白。
他小時候說話看似反應慢,以至於老師會認為他是個「二傻子」。
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有許多青年給他寫信。
他在一封給美國女青年的回信中寫道:「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我在老師手底下,也受過類似的待遇,他們不喜歡我的獨立性,不喜歡讓我當他們的助手。
我讀了你的手稿,這些手稿寫的很好,我感到很高興,這些手稿裡透露著獨立自主的氣息,但是有很典型的女人味兒,所謂女人味,就是充滿了主觀怨恨,而且怨氣十足。「
愛因斯坦接著寫道:「所以控制一下你的情緒吧,把你的手稿保留著給你的子女看,教育他們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老師怎樣評價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別人不具備的特質,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的特質,是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學校老師表揚的,還是老師批評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自己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件寶石,父母、老師如何雕刻她,顯示出孩子的價值,就在於如何教學,而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每一個孩子,每一個父母都無法選擇學校裡的老師。但父母可以選擇學校裡的老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是否接受,如何判斷。
我在微頭條的文章中經常寫,如何讓孩子的成績從不及格,變到中上甚至優秀。方法之一就是:看課本做課後練習,不要去應付學校老師的作業。很多不及格的孩子,作業根本就不會幾道題,但仍然每天完成作業,實在不知道意義在哪裡。當我建議給家長,不需要去完成學校全部作業,只寫會寫的,不會寫的一部分題,不用花費時間去寫,更不用花費時間去抄。家長說:不完成,老師會批評的。
老師的批評並不可怕,而是我們要怎麼看待老師的批評,怎麼給孩子說,以及怎麼和老師溝通。
如果你堅信做的是對的,不要在乎老師的批評,任何人的批評。
事實上,大部分老師都並不是權威,當今社會,也很難遇到權威級別的老師,不是嗎?那麼為什麼要服從「非權威」?
任何學校的學習,都離不開考試。考試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考試並不是目的。
要理解:考試是手段,考試不是目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學習,學習也不等於考試。
我想沒有人會喜歡考試,包括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瑞士學習的時候,有整整一年的時間,他對科學問題失去了興趣,他在回憶中這樣寫道:這都是被強迫學習的結果,不過說句公道話,瑞士的學習好多了,因為在瑞士,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這種令人窒息的強制少多了。除了兩次考試剩下的時間,可以讓人們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直到考試前的幾個月。
愛因斯坦也會因為上課不能認真整理筆記而無法應付考試,幸虧他有一個好朋友,每次聽課都會認真的整理講課內容,他經常去借這位朋友的筆記去看、去複習,並通過考試。他會為自己上課不能認真整理筆記而感到有些內疚,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微足微不足道的小毛病。
愛因斯坦很清楚,上課聽講,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往往在課堂上,聽更重要,思考更重要,跟著老師的思路更重要,而不是抄板書抄筆記。我在微頭條中有一篇文章也是這樣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害死人。
聽講,並不是為了記筆記,記筆記,是為了聽講。
現在中高考壓力並不輕鬆,但我們仍然仍然要強調,學習是為了興趣而學,並不是為了考試而學,愛因斯坦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頭猛獸不餓的時候,用鞭子強迫它不斷進食,特別是人們提供的食物還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時間久了,它肯定會逐漸開始厭食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想吃才愛吃,想學才愛學
為了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停止逼迫,停止強迫,因為這樣是沒有用的。而應該用榜樣(父母)的力量引導。
我是吳老師,分享教育學習心得,為孩子學習助力。
如果我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轉發、評論。
微頭條有許多中小學學習方法,您可以翻看,希望對孩子成績提升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