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股民瘋狂如旅鼠,巴菲特說其實機構投資者更像!

2020-12-05 坤鵬論

金融世界就是個故事世界,每天童話故事、科幻故事、神話故事、魔幻故事層出不窮,接連不斷。當然,其中鬼故事更多,所以,金融世界最多的就是鬼話連篇。——坤鵬論

今天坤鵬論繼續講故事,聽懂了,您給點個讚,聽不懂,您別怨我,我也沒跟您要錢,對吧?!

一、瓶子裡的小鬼

這是一個關於人類短視的故事,出自19世紀後半葉英國偉大的小說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代表作有《金銀島》、《化身博士》、《綁架》、《卡特麗娜》等),名為「瓶子裡的小鬼」。

從前,一個瓶子裡有隻小妖怪,他可以且願意幫助擁有瓶子的人,實現任何一個羅曼蒂克的願望或者是財務上的奢求。

而且,你擁有出價權,也就是可以用任何自己願意的價格來購買這個瓶子和它裡面可愛小居民。

但是,有一個重要的限制,那就是當你用完這個瓶子的時候,必須以比你購買這個瓶子低的價格將其賣給其他需要的人。

如果不能以較低的價格將瓶子出售,你就會失去所有東西,並且還會受到無比殘酷的折磨。

要是你,你會為這個瓶子掏多少錢呢?

當然,你不會付1分錢來買它,因為之後你就不能以更低的價格把它出售了。

你也不會付2分錢來買它,因為沒有人會從你這裡以1分錢購買這個瓶子。

他們知道這個瓶子必須以一個比購買它更低的價格出售給別人。

同樣的理由,你也不會花3分錢來購買它。

因為你以2分錢出售這個瓶子時,別人會因為他不可能以1分錢出售而不會購買它。

同樣,你也不會以4分錢、5分錢、6分錢的價格購買它。

當你用數學推導來論證到底該花多少錢買它時,你可能最終不會以任何價格來購買這個瓶子。

但是,一般來說,你會出1000元的價格。

因為在無數選擇面前,人們只會對那些近期內發生的事情的結果感興趣,通常不會看得非常長遠。

所以,歸結到股票投資,人們都會以一個非常不合適的折現率來對未來進行折現。

、關於止損,這是最精闢的故事

在北美曾有一種捕捉火雞的方法。

獵人將一個籠子放在曠野之中,籠子門是捲起的。

獵人先用玉米鋪條路,讓火雞自然地順著玉米之路進到籠子裡。

而且,籠子裡的玉米會比較多,這樣火雞進去後就不會馬上跑出來。

等籠子裡面的火雞足夠多後,獵人會觸動機關,放下籠門,這樣火雞就被關進籠子裡了。

一天,有位獵人發現籠子裡有12隻火雞自投羅網。

正當他準備拉去機關時,有一隻偷偷溜了出來。

「我手慢了些,讓我等等看,看那隻火雞會不會再跑回籠子裡。」

結果,在等那隻外逃的火雞回籠時,又有兩隻跑了出來。

「見鬼!11隻火雞已經不錯了,我怎麼會讓那兩隻也跑走了!現在,只要外出的3隻火雞能有1隻回來,我就關門!」

很快,又有3隻火雞酒足飯飽、昂首挺胸地離開了籠子。

接著又是3隻!

當籠子裡面只剩最後1隻火雞時,獵人炸毛了:

「要麼1隻都不要,但如果有1隻回籠子,我就關籠子,拎兩隻火雞回家!」

最後,他空手而歸。

這是關於止損最精闢、最出名的故事。

之所以經典,因為不少投資者看後,都會心一笑。

20元買好股票,定好15元止損。

當股票跌到15元時,很多人會想再等等,「可能馬上反彈!」

當股票又跌到12元時,不少人會拍著腦袋後悔:「真該按定好的規矩辦,15塊就應該走人!現在,只要它再反彈個1塊,我就一定說bye-bye!」

結果股票跌至10元,許多人早將之前的誓言拋至腦後:「這次拼了,現在我就是不走,我就是要看看你最低能跌到多少!」

如果開始和股票置氣,說明你交了學費,但一時半會也畢不了業了!

對於止損講得同樣精闢的可能算是維克託·斯波朗迪的鱷魚法則了。

斯波朗迪是專業操盤手,華爾街的風雲人物,曾被《巴倫周刊》譽為「華爾街的終結者」。

他做了31年資金管理人,1978年~1989年,連續12年投資盈利,無一年虧損。

他的一個交易法則被稱為鱷魚法則,來源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越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便越多。假設鱷魚咬住你的腳,它會咬著等待你的掙扎。如果你試圖用手臂掙脫你的腳,它就會趁機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臂。你越掙扎,陷得越深。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隻腳。

用股市的語言,這項法則就是:

當你知道自己犯錯時,立即了結離場。

不找藉口、不期待、不禱告或採取其他任何動作,趕緊撤……

不可試圖調整頭寸、避險或其他無謂的措施。

認賠出場!

三、數學靠譜,但在經濟中的應用不一定靠譜

話說在古老的西部,有一種稱出一頭奶牛重量的方法。

首先,牧童們要找來一塊又長又厚的木板。

接著,把木板的中心放在一塊又高又大的石塊之後。

然後,用粗繩將奶牛拴在木板的一端,在另一端系上一塊巨石。

最後,仔細量出奶牛到石塊的距離和巨石到石塊的距離。

如果木板沒有達到平衡,就去找另外一塊巨石並再次測量。

重複以上步驟直到找到一塊其重量能恰好和奶牛達到平衡的巨石為止。

根據距離和巨石的重量可以列出表示奶牛重量的方程式。

之後,剩下唯一需要他們去做的就是:必須猜出巨石的重量!

這智商和咱們的曹衝差太遠了!估計連稱都還沒有!

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它證明了數學本身雖然是正確的,但支持其應用的判斷、猜測和估計則不一定正確。

曾經,包括數學家在內的科學家們對金融根本就不感冒。

主要原因就在於,20世紀80年代前,金融業並不如現在這般受人熱捧。

再直白地說,那時候它真不是個能賺大錢的行當。

有個證券商,70年代在美林工作,美林是世界最大的金融管理諮詢公司之一。

但是,他晚上還得去兼職當火車檢票員,因為做證券掙得太少了,不足以養活他的三個孩子。

不過,到了1986年,他已經是百萬富翁了,他覺得那是因為他夠聰明。

當年,裡根總統說:「為了振興經濟,必須把貿易繁榮,置於國家利益的最頂端。」

自那時起,美國總統和華爾街站在了同一陣線,其後的柯林頓和小布希時期也無例外。

這個世界再沒有比金錢更誘人的誘餌。

加上冷戰結束,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數學家開始蜂擁進軍華爾街。

而他們手中最強大的理論武器就是複雜性科學的混沌理論。

他們深信該理論可以將股市玩弄於股掌,預測都是小Case!

那時候,不少以科學預測為目的的公司成立。

同時,金融巨頭也不吝巨資招募專家或是直接投資相應的公司。

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的科學家!

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著,從大量歷史數據中挖掘股市的混沌結構模型,並創造出了數百個非線性方程式。

不難發現的是,這樣的套路還是陷入了還原論。

也就是用歷史數據創造出方程式,再拿它們去運算驗證歷史數據。

不準才見鬼呢!

因為不準還可以調整參數,從而使結果可以完美地匹配歷史數據,於是神奇的方程式就誕生了。

其實,只要數據足夠龐大,一定會出現不是規律的規律,也就是巧合!

比如:號稱可以測出人性的羅夏墨跡、螞蟻的取食波動圖和擲硬幣的結果圖都能跟股市波動圖一模一樣,以假亂真。

當時,最善捕風捉影的媒體興奮了!

著名的《商業周刊》、《投資》等權威雜誌,花費了大量篇幅討論混沌理論和投資的關係。

甚至將混沌理論吹捧為投資管理行業的未來大救星。

但是,只要冷靜地旁觀和審視就會發現,這種相當高科技的探索,其實和以前的技術分析沒有本質區別,都只是從歷史股價中找到並開發出能重複使用的數學模型。

結果呢?

反正至今為止,還沒有人窺探到股市中混沌結構模型的影子,甚至連根毛都沒找到。

股神的桂冠依然牢牢地戴在巴菲特的頭上。

當然,對任何事物全盤否定都是不客觀的,對任何事物持消極、反對、抵制的態度都是十分愚蠢的,最終會掉進自己挖的臭水溝裡。

不過,現實告訴我們,就算股市中真的存在著市場行為法則,但在現有技術水平之下,它們還是相當複雜,並深藏不露的。

聖菲研究所的研究員約翰·卡斯蒂認為:「儘管股票的收益確實表現出一種混沌結構,但它偏離純粹隨機形式的程度很可能太小,以至於我們不能將其有效地應用於任何旨在打敗市場的預測方案中。」

其實,數據,無論是文學中的數據,還是經濟學中的數據,都沒有固有的意義,它們能夠獲得的意義,只能是我們給它們帶去的意義,不同的人,因為各自擁有不同的經驗,肯定會建構出不同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科學家除了搞方程式、搞複雜模型外,還製造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東西,巴菲特稱之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就是金融衍生品。

四、投資者常常跟旅鼠一樣瘋狂

旅鼠效應是股市的著名效應,因為股市瘋狂時的人們簡直就跟旅鼠一模一樣。

旅鼠,一種常年居住在北極的小動物。

齧齒目倉鼠科,比普通老鼠還要小一些,體形橢圓,四肢短小,尾巴短粗,耳朵很小。

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

但是,其種群數量卻一直大不起來。

為什麼?

因為,旅鼠在種群數量急劇膨脹後,所有旅鼠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它們到處叫嚷,跑來跑去,並且停止進食。

旅鼠們勇敢異常,充滿挑釁性,膚色開始變紅。

它們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

忽然有一天,這些小傢伙們開始向一個方向出發,形成一隊浩蕩的遷移大軍,一直走到海邊。

最後,當來到懸崖邊上的時候,前面的旅鼠收不住腳跳了下去,後面的旅鼠反正就閉著眼睛跟著前面的在跑,也都跳到大海裡面去了。

到了海裡,它們拼命地遊泳,拼命地掙扎……

最後精疲力竭,整批整批地淹死。

結果成千上萬的旅鼠屍體漂浮在藍藍的大海上。

人們至今還未能弄明白旅鼠的這種行為機理。

動物學家的猜想是,可能由於食物供應不足,或者更嚴酷的環境導致擁擠和生存競爭,從而引發荷爾蒙的變化,使其行為發生瘋狂的改變。

後來,人們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稱為旅鼠效應。

1985年,巴菲特曾在致股東的信中曾講過這樣一個類似故事:

或許你認為法人機構,擁有高薪的職員與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他們會成為金融市場穩定與理性的力量,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那些法人持股比重較重且持續受關注的股票,其價格通常都不合理。

我的老師格雷厄姆四十年前曾講過一個故事,說明為何專業的投資人員會是如此。

一個老石油開發商蒙主寵召,在天堂的門口遇到了聖彼得(耶穌的大弟子),聖彼得告訴他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他有資格進入天堂,但壞消息卻是天堂裡已沒有位置可以容納額外的石油開發商。

老石油開發商想了一下,跟聖彼得說,只要讓他跟現在的住戶說一句話就好,聖彼得覺得沒什麼大礙就同意了。

只見老石油開發商對內大喊:「地獄發現石油啦!」

不一會兒,只見天堂的門打開,所有石油開發商爭先恐後地奔向地獄。

聖彼得大開眼界地對老開發商說:「厲害,厲害!現在你可以進去了。」

但老石油開發商頓了一下後,說道:「不!我還是跟他們一起去比較妥當,傳言有可能是真的。」

令巴菲特感到非常迷惑的是,那麼多受過良好教育、經驗豐富的職業投資家在華爾街工作,但證券市場上卻沒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邏輯和理智的力量。

實際上,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往往價格波動最劇烈。

巴菲特曾多次用旅鼠來形容股市。

比如:他注意到股價的劇烈波動與機構投資者類似於旅鼠的行為關係更大,而不是與他們持有的公司的業績有關。

再比如:巴菲特認為盲目從眾就像成群結隊集體自殺的旅鼠一樣愚蠢。

他曾警告:在股市上,如果投資者以旅鼠般的熱情跟著市場走,他們最終也會有旅鼠一般的悲慘命運。

那麼,要避免這種悲慘的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維,逆勢而行。

具體做法是,在任何時候嚴格遵循安全邊際。

只有在買入股票時,堅持股價上有充分的安全邊際,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投資儘可能安全。

另外,如果一直跟著坤鵬論學下來的朋友,應該還知道,對於股市中牛市或熊市的瘋狂盲從現象,還有其他解釋。

比如:心理學的肉體心理理論、社會比較和群體思維、金融的羊群效應、博弈論的共同知識等。

反正,結果都是一樣,進的時候無腦進,逃的時候無腦逃。

為什麼每次牛轉熊總會驚天動地?

只因為氣球洩氣總比進氣快得多,投資者就是打進氣球的空氣!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從眾而自殺的旅鼠 —— 《巴菲特之道》(連載120)
  • 在股市博弈中如何擺脫「旅鼠效應」
    羊擠在一塊兒,行動還很溫和平緩,哪能刻畫得出股民的狂躁?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旅鼠效應」。旅鼠常居於高寒極地,是一種小型鼠類,中原地區很少看得到。旅鼠的行為很有特色,在危急關頭,會成千上萬地麇集在一起,衝向威脅的對象,甚至衝向河海,墜入水中,把自己給湮滅。旅鼠的本能衝動,在感知到威脅的瞬間表露最為強烈,從而演變成浩大的旅鼠效應。
  • 在股市博弈中如何擺脫旅鼠效應?(附投資六大原則)
    羊擠在一塊兒,行動還很溫和平緩,哪能刻畫得出股民的狂躁?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旅鼠效應」(LemmingsEffect)。旅鼠常居於高寒極地,是一種小型鼠類,中原地區很少看得到。旅鼠的行為很有特色,在危急關頭,會成千上萬地麇集在一起,衝向威脅的對象,甚至衝向河海,墜入水中,把自己給湮滅。旅鼠的本能衝動,在感知到威脅的瞬間表露最為強烈,從而演變成浩大的旅鼠效應。
  • 行為金融學——短視損失厭惡、旅鼠效應
    ——《巴菲特之道》將巴菲特思想引進中國的第一本書
  • 每日一課 丨 行為金融學之旅鼠效應
    聽小鑫跟你講知識旅鼠是一種小型的齧齒動物,平時他們在春季進行遷徙活動,以尋找食物和新棲息地。然而,每隔三、五年,因為高繁殖率和低死亡率,旅鼠的數量大增。一旦它們的數量膨脹到一定程度,所有的旅鼠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到處叫嚷,跑來跑去,並且停止了進食。旅鼠們勇敢異常,充滿挑釁性,膚色開始變紅。
  • 每日一課 丨 行為金融學之旅鼠效應
    旅鼠是一種小型的齧齒動物,平時他們在春季進行遷徙活動,以尋找食物和新棲息地。然而,每隔三、五年,因為高繁殖率和低死亡率,旅鼠的數量大增。一旦它們的數量膨脹到一定程度,所有的旅鼠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到處叫嚷,跑來跑去,並且停止了進食。旅鼠們勇敢異常,充滿挑釁性,膚色開始變紅。
  • 東方紅閱讀時間 別讓自己跟著旅鼠行軍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為買一張折扣更低的機票而貨比三家的經歷,大家都抱著這樣一個心態:能省則省。然而在買航空股時考慮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憑著股票軟體上一個起落就決定大額的買入或賣出。這豈不矛盾之極?近年來,每次大盤上漲都會吸引一批投資者入市,但每一次調整都有很多投資者因損失而心痛不已。
  • 巴菲特點破A股市場:中石油從48元一直跌到4元左右,股民再拿50萬...
    關於中國市場,巴菲特講了很多,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1、中國市場的估值比美國低,股票更便宜!2、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會有很多人參與到股市,人們會更加投機。說起中國石油,A股的投資者們對其又愛又恨!c, 2003年,巴菲特以0.72倍左右PB、3.4倍左右PE買入中石油,對應13.3%倍平均ROE,只能說是合理地便宜,並不能說是驚人的便宜。我們主觀認為,主流文章關於巴菲特當時的持倉價格的描述明顯有失偏頗(普遍認為巴菲特曾經如鷹一樣,獵取了中石油這樣極端便宜的籌碼)。
  • 巴菲特教你真正的變富「捷徑」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經問巴菲特:你的方法其實不難,為什麼你如此富有,別人卻不和你做一樣的事呢?巴菲特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慢慢變富,是面對財富的修養與修行。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A股漲幅位居全球前列,權益基金整體獲得44.82%的收益率,但媒體調查顯示,48.1%的股民年內是虧錢的。
  • 旅鴿,旅鼠,旅人
    而旅鼠就更有意思了,它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是北極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但是,其種群一直不大和其繁殖能力不匹配。究其原因,當旅鼠的數量急劇地膨脹,達到一定的密度,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一改往日膽小怕事,在任何天敵面前它們都顯得無所畏懼,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釋是,它們為了千方百計地吸引天敵的注意,以便多多地來吞食消耗它們,來保持種群數量。
  • 看巴菲特的「慢守、快攻」
    對於投資者而言,如果深刻理解了預期這個宏觀經濟變量所扮演的角色,那麼對投資時的擇時決策會有幫助。「股神」沃倫·巴菲特說「別人瘋狂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瘋狂」,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大眾預期會使股價趨勢超過基本面所決定的點位,而炒股高手就是那些能判斷和利用好預期所引致的超調現象的投資者。
  • 巴菲特終於開口了:A股如果一口氣漲到5200點,什麼股票最有價值
    在華爾街投資大師行列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巴菲特那樣富有凝聚力,因為不管是他的投資理念,還是他的投資語錄,無一例外地被青年投資者奉為「投資聖經」。在別人貪婪的時候保持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保持貪婪。 ——巴菲特這一句是「巴神」眾多語錄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 旅鼠:你們以為我想自殺,其實我只是社恐
    這些焦慮的旅鼠行為異常,變得大膽而富有冒險精神,鑽出雪洞在地面上奔跑尋找新的天地。一般的鼠類顏色黯淡隱蔽,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躲藏——我們常說那是膽小如鼠,可此時的旅鼠遇到天敵或人類時往往不再躲避,甚至會表現出攻擊行為。但是它畢竟是一隻還沒巴掌大的小動物,氣勢洶洶的威脅看起來總有些搞笑,被人類看到了,更加深了對旅鼠的「自殺」的誤解。
  • 巴菲特的 3 句名言,教你正確對待投資
    ——沃倫 · 巴菲特投資和股票市場最困難的事情就是預測經濟將會怎樣。誰能知道下一件大事是什麼呢?但總有成千上萬的 " 專家 " 試圖向你推銷各種各樣的股票,他們保證你會買到下一個可口可樂。沃倫 · 巴菲特說:" 我從事的不是預測股票市場或商業波動的工作。如果你認為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如果你認為這對一個投資項目至關重要,那麼你就不應該成為一個股民。"
  • 利用槓桿原理,你也可以成為巴菲特
    在中國神秘莫測的傳統武術裡,就素有著「四兩撥千斤」這一功夫絕活,與之聯繫的正是太極之道,以柔克剛,利用自身人最微薄的力量卻去能撬動起比自身重很多的物體;也許你會說,功夫太神秘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學得會,其實我們放眼自然界的生靈,不難有這樣的生物存在;最經典的螞蟻築巢現象,一隻螞蟻能夠舉動比自身重十幾倍的物體來鑄造巢穴,如無限倍放大,則輕易會超越無數個現代文明建築奇蹟
  • 旅鼠的故事
    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在一個科研機構從事動物研究的表哥羅拉格打來的電話。他告訴我,他最近在尤南附近的一個天然草場工作,想邀請我到他那裡走走。羅拉格不容我拒絕,歡快地說:「不過是個癌症嘛,我這裡有辦法治療。」說完成就掛斷了電話。羅拉格的話吸引了我。這年9月,我背著行裝,來到羅拉格野外研究基地——斯墨拉爾草場。
  • 要跟隨市場,避免「旅鼠」行為
    要跟隨市場,避免「旅鼠」行為人們將投資者盲目隨大流的行為比喻為旅鼠的成群自殺行為。人們所說的投資中的旅鼠行為是指「無意識地模仿同類的行為傾向,無論這樣的模仿是多麼的愚蠢」。在投資中,許多投資人「以旅鼠般的熱情跟著領導走,現在他們正在遭受旅鼠一般的悲慘命運」。找準「地盤」量力而行,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投資也是如此。優秀的投資者擅長根據自己的特點在市場尋找屬於自己的「地盤」,在尋找投資地盤之前要劃定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樣才能在投資中實現最大效益的財富收益。
  • 「闢謠」被寫進課本的旅鼠自殺之謎,其實是迪士尼剪輯的謊言
    一般的鼠類顏色黯淡隱蔽,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躲藏——我們常說那是膽小如鼠,可此時的旅鼠遇到天敵或人類時往往不再躲避,甚至會表現出攻擊行為。但是它畢竟是一隻還沒巴掌大的小動物,氣勢洶洶的威脅看起來總有些搞笑,被人類看到了,更加深了對旅鼠的「自殺」的誤解。除了「集體自殺」,長久以來的人們對於旅鼠充滿了其他形式的誤解。
  • 為什麼數量膨脹時,旅鼠會出現大規模的死亡?科學家:因為害怕
    在股市上,巴菲特也曾用「旅鼠」來比喻證券機構,說明股市所存在的跟風現象。在1958年的時候,《白色曠野》獲得奧斯卡動物紀錄片的金像獎,紀錄片當中出現了大量的旅鼠墜下懸崖的畫面,不過後來拍攝組說明這並不是真正的畫面,而是在實驗室當中布置出來的場景,紀錄片當中旅鼠掉落的並不是真正的海洋,而是實驗室的桌子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