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質,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當前一些國家發生嚴重的糧食危機,我國糧食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浪費絕對是不可容忍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戶戶的傳統。小時候,家裡收割稻子後,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去撿拾掉在田裡的稻穗。撿完稻穗之後,才會放雞、鴨去啄食掉在田裡的稻粒。吃飯時,如果有飯粒掉在桌子上,大人們會讓我們撿起來吃掉。在大人們的言傳身教中,我們從小就知道糧食的珍貴,早已將節約變成了習慣。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輕人卻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費糧食的情況時有發生,剩飯習以為常,倒掉也不覺可惜,覺得浪費糧食不是什麼大事。殊不知:節約糧食永不過時!
之所以今天仍要強調節約糧食,是因為它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習慣,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具體行動。「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節約糧食看起來只是個人的小事,但乘以14億人口,就是天大的國事。糧食總產量有限,人人都浪費,就會動搖國家安全的根基;相反,人人都節約,就是在「增加」糧食,能夠讓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歷史上,不少災荒之年因為缺糧少糧,餓殍遍地。在吃飯問題上,我們要居安思危,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溫飽不忘饑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要讓節約糧食成為人人自覺的行動,就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成為節約糧食的堅定踐行者。每個人要從自身做起,在家吃飯要合理定量,堅持「光碟」;在外吃飯要不講排場,合理點菜,不貪豐求盛,同時要養成剩菜打包的習慣,不讓盛宴變「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費。
當然,節約糧食不能光靠自覺,還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不少國家都出臺了節約糧食、嚴懲浪費的法律法規。如日本頒布《食品再生法》,規定浪費食品是違法行為;義大利出臺《反食品浪費法》,通過獎懲舉措減少人們的食品浪費;法國出臺了《反浪費食物法》,抵制浪費食物行為。雖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但因缺少相關法律配套和強制性措施,一直難以落地。要遏制糧食浪費,就必須完善法律法規,建立起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使節約糧食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常態。(饒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