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麥道夫
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L. Madoff,又譯:伯納德·馬道夫、伯納德·馬多夫,1938年4月29日-),美國著名金融界經紀,前納斯達克主席,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詐騙案製造者。案發前是納斯達克OMX集團提名委員會的一名成員。
1960年,從法學院畢業後的他拿著自己在海灘上做救生員賺來的5000美元創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並因此聞名華爾街。這家公司主要以擔任股票買賣的中間人而聞名。2001年,麥道夫公司被稱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三大提供上市諮詢的經紀公司之一,紐交所第三大經紀公司。
麥道夫騙局
伯納德·麥道夫是美國華爾街的傳奇人物,曾任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董事會主席。多年來,他一直是華爾街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專家」之一。他以高額資金回報為誘餌,吸引大量投資者不斷注資,以新獲得的收入償付之前的投資利息,形成資金流。
這個騙局維持多年,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他面臨高達70億美元資金贖回壓力,無法再撐下去,才向兩個兒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實自己「一無所有」,一切「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麥道夫的兒子們當晚便告發了老爸,一場可能是美國歷史上金額最大的欺詐案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次貸危機讓華爾街顏面掃地,財富和睿智花園的炫目日弱日淡,500億美元的麥道夫騙局不啻給了日顯頹唐的華爾街一記響亮的耳光。在「麥式騙局」中,諸多知名機構被擊中,有西班牙金融業巨頭桑坦德銀行,此次詐騙案中的風險敞口高達約合31億美元,涉及法國巴黎銀行、歐洲銀行巨頭滙豐銀行、日本野村證券等等。
騙局分析
其實「麥式騙局」模式是抄襲典型的「龐氏騙局」,並不新鮮,即用高額回報引誘投資者,同時用後來的投資者資金償付前期投資者。「龐氏騙局」這種模式一般只能維持兩三年,而麥道夫竟然運用簡單的騙局長達20年、數額高達500億美元,愚弄了華爾街的諸多投資家,欺騙了一大批具有豐富專業經驗的受害者,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聰明睿智的華爾街怎麼就「熟視無睹」!
通過分析判斷,不難看出,「麥式騙局」被光鮮奪目的外殼包裹著,華爾街的所謂部分投資專家也迷信這些鮮豔的外殼。
首先,麥道夫以善和行為和「白璧無瑕式」投資外殼包裹自己。信任他,你就會得到每月1%-2%的穩定回報。麥道夫本人追求完美無瑕的從業記錄,致力於公平交易,並保有高尚的道德標準,這些都是華爾街熟知的麥道夫公司標誌。
其次麥道夫為自己的騙局營造了極好的個人魅力光暈。騙局揭穿之前,麥道夫口碑很好,喜歡捐助。在佛羅裡達以及紐約的猶太社區裡,麥道夫被很多人視為投資方面的「上帝」,稱他的基金為「猶太人T-NOTES」,意指同財政部發的短期國債一樣牢靠。
然後麥道夫用神秘投資技術產生的神秘感包裹自己。麥道夫的吸引投資的苛刻條件是,如果你想投資於麥道夫,那麼請你不要問他關於投資的任何問題。至於為什麼在別人不賺錢的歲月裡,他可以賺錢,麥道夫則用幾個字簡單做了解釋:「內部消息」。 很多精明無比的對衝基金管理者、專業投資人士,竟也被「內部消息」這幾個字輕而易舉徵服了。
除此之外,麥道夫還進行飢餓營銷,只有富人俱樂部裡的會員才有資格投資於麥道夫的產品,當時的市場以能買入麥道夫基金為財富及地位的象徵。在熠熠生輝的外殼下,很多的蛛絲馬跡洩露出來,高傲的華爾街對之視而不見。
從運作上來看,利用不知名的會計事務所進行日常審計,負責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10多億美元資產審計的會計事務所,居然只有3名員工:合伙人、秘書以及一名會計師。
違反隔離的控制原則,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的所有交易均為麥道夫一人獨斷,他管理資產,並同時匯報資產的情況,公司的資產管理和託管並未分開。麥道夫對公司財務狀況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資顧問業務的所有帳目、文件都被麥道夫「鎖在保險箱裡」。麥道夫宣稱自己採取名為「分裂轉換」的投資策略,這幾乎沒有人可以解釋清楚究竟為何物。
「麥式騙局」映襯華爾街監管的脆弱。麥道夫騙局的包裝複雜,但投資操作簡單明了,漏洞極易被識破,然而,這長達20年、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騙局卻在麥道夫兒子履行了監管者的職責之後,才曝光於天下,這是對華爾街監管者的極大諷刺。
麥道夫騙局的特點
第一,承諾高於無風險利率且無波動的收益率:
麥道夫承諾無論什麼市場環境均能保持10%以上的收益。毋庸置疑,麥道夫是聰明的,他並沒有用離譜的收益來作為噱頭行騙。麥道夫每年向投資者承諾的收益率為8%到12%,這比龐茲45天50%的收益看起來靠譜得非常多。但疑點在於,麥道夫承諾,無論股票市場的行情如何,他均保證此收益率。事實上,稍微有些投資常識便可知道,無波動的10%的收益也是難以站住腳的。我們都知道,無風險利率大約為3%,而經過時間複利的作用,10%和3%收益率差距是巨大的。經過10年,投資於10%收益率產品的投資者所獲得的收益將是投資於3%的4倍,很難想像4倍的收益率差距均是在無波動的情況下實現的。很明顯,這樣的好買賣是不存在的。
第二,缺乏對投資者的透明度:
麥道夫對投資業務保持高度神秘,投資者實際上不清楚麥道夫通過什麼投資方式來獲得看似合理的8%到12%的收益,那一套「價差執行轉換套利策略」估計連麥道夫自己都解釋不清楚。而且,麥道夫對於投資者關於投資的問題基本不回應,公司的財務狀況也秘而不宣。憑藉著一句「靠內幕消息」就處理了投資者所有的疑問。不可否認,顯赫和資深的金融背景光環再次起作用,投資者也對此回應深信不疑。過於神秘的業務,使投資者無法獲知自己投資的是什麼,能夠通過什麼方式來獲得收益。麥道夫通過製造神秘感,掩蓋了其真實行為。
第三,利用自己的光環效應進行飢餓營銷,所有新客戶必須由老客戶引薦:
只有富人俱樂部的成員才有資格成為投資者,當時的市場以能買入麥道夫基金為財富及地位的象徵。光環效應在整個麥道夫行騙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麥道夫比龐茲聰明得多,利用自己的光環效應招搖撞騙,並屢試不爽。
事件後續
在完美騙局的包裝下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麥道夫基金在十幾年中從未進行任何投資,並且在運行過程中從未進行過審計。麥道夫給投資者發送的收益報告均是出自自己的一臺IBM計算機,無權威第三方審計。而投資者也能按時收到麥道夫給他們的「賺到的實實在在的回報」。這一點的確打消了投資者最後的一絲疑慮。
最後這場看似完美的金融騙局終結於2008年的金融風暴。這場騙局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資金鍊,需要有持續的新投資者進入才能使整個騙局順暢的運作下去。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麥道夫致命的一擊。金融危機讓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一方面,麥道夫基金如無源之水,沒有了新資金的供應;另一方面,還需要應對金融風暴影響下的70億美元的贖回壓力。最終,騙局如泡沫般破滅。
北京時間2014年1月7日晚間消息,摩根大通已經同意支付17億美元,以便了結與金融巨騙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有關的政府指控。
根據美國政府此前提出的刑事訴訟,摩根大通與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之間的關係使前者面臨涉嫌觸犯美國《銀行保密法案》(Bank Secrecy Act)的兩項重罪指控。
在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以後,摩根大通所面臨的這兩項重罪指控將被推遲兩年時間,該行必須在此期間對其反洗錢政策進行改革。
麥道夫靠著這一套看似高明的手段,麥道夫累計詐騙500億美元。2008年12月,麥道夫因涉嫌證券欺詐遭警方逮捕,被判入獄150年。
麥道夫騙局的破綻
第一,承諾持續的異常的收益回報率:
任何異常的高收益背後往往隱含著欺騙性。這裡,再次強調下複利威力,假設每年50%收益率,持續20年,1萬元將變成3325萬元。如果不正常的高回報率真實存在,那麼億萬富翁就不會這麼稀有。
第二,承諾無波動且遠高於無風險收益的收益率:
麥道夫從一開始便給投資者的灌輸的是,無論市場環境如何,均能獲得遠高於無風險波動的收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夏普比例也才0.76(年化收益率/年化波動率),說明無波動的連續高收益連股神巴菲特也難做到。
第三,投資業務過於神秘,或者投資策略過於多變:
麥道夫騙局的投資業務未對投資者公開過。所以投資者也無從知道自己每年所獲得無波動的高收益源於什麼,也很難得到安全感。我們認為,一個優秀的基金管理人應該讓投資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投資策略是什麼,投資者購買的是什麼樣的產品,以及未來會得到什麼。更進一步講,如果投資策略過於多變,投資行為一旦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那麼未來收益將變得非常不確定,輸和贏就變成了一種概率遊戲。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沒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熟悉的債券市場收益越來越小的情況下,貿然進入了不熟悉的股票投資領域,最後在交易中虧損了13億美元。
第四,無權威第三方審計的數據不具備可信度:
麥道夫在騙局中,所有收益、交易報告等關鍵數據均是自己偽造出來的,並沒有經過權威第三方的審計,明顯不具備可信度。
以上就是本期精彩內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轉發、評論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