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解讀經濟全球化的機制與局限性_一帶一路·共建繁榮_中國網...

2020-11-26 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產生的。正確理解該倡議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需要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機制及其局限性。經濟全球化是制度、經濟和技術力量共同作用下出現的一個歷史現象,其中既包含有客觀的動力也涉及到制度因素。從客觀動力來看,一方面,資本積累具有無休止的空間擴張和空間重組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生產方式從福特主義向後福特主義轉變讓零部件「外包」日趨流行,這使得世界很多地區被緊密的供應鏈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全球生產網絡。此外,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讓跨越空間組織經濟活動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產生了所謂的「時空壓縮」。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創造了可能性,決定性因素是包括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多數國家「相信」自由貿易是有利的,紛紛擁抱了投資和貿易自由化政策。當然,這種將全球化的動力機制區分為客觀和主觀的看法,源自於不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即人類不是「經濟動物」,有意願也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需求與欲望。

儘管「經濟全球化」這個術語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才開始被廣泛地使用,但經濟全球擴張的進程卻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第一次高潮出現在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中期,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殖民背景下的貿易擴張。當時,以英、法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以武力為後盾強迫殖民地國家降低甚至取消關稅,將後者變成原料供應地、商品傾銷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形成了「核心-邊緣」國際分工。此時的所謂「自由貿易」是建立在殖民主義基礎上的不平等貿易。第二次高潮發生在 19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初,其主要形式為技術進步推動的資本全球擴張。一方面,電力、通訊、交通技術的進步使人類跨越空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催生了壟斷資本主義。其結果是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上升。例如,1900—1914 年,世界對外投資總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430 億美元。然而,這一時期資本的全球擴張仍然具有明顯的殖民主義色彩,不過由於兩次世界大戰戛然而止。

「二戰」後世界迎來了第三次經濟全球擴張的高潮,其特徵是美國主導建立的一系列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和國際機構,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等,及其形成的匯率機制和自由貿易機制。儘管戰後殖民地體系逐步瓦解,但歷史上形成的「核心-邊緣」模式仍然發揮作用,不平等的分工未能改變。在戰後繁榮期,西方主要國家採取了凱恩斯主義政策,認為政府管制和幹預主義措施是必要的。同時,由於當時這些國家經濟繁榮,資本積累壓力不大,流向海外的內在動力小。再加上「冷戰」格局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經濟全球擴張中貿易的成分遠大於資本擴張,因而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

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結束了戰後繁榮期,出現了嚴重的「滯漲」問題。為了擺脫危機,以裡根和柴契爾政府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紛紛拋棄了凱恩斯主義政策,擁抱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大幅度減少政府干預,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並採取措施推動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資本開始大規模流向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彼得·迪肯稱之為「全球產業轉移」的現象。特別是,90 年代初「冷戰」結束後,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經濟危機迫使西方企業不斷調整生產方式,從過去的垂直一體化、大規模生產的福特主義方式,轉向零部件「外包」、靈活生產的後福特主義方式。這使得供應鏈逐漸拉長,零部件生產的地區專業化分工愈來愈明顯,帶來了供應鏈貿易的大幅增長。例如,儘管產業集群日趨流行,但當前東亞內部貿易中 70% 以上是中間產品的貿易。因此,發達國家大規模對外投資、生產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流行,共同推動世界正在成為一個愈來愈緊密的社會經濟空間。這便是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現象,也是經濟全球擴張的第四次高潮。

縱觀歷史進程,資本空間擴張的本性是經濟全球擴張的根本動力,技術進步是「催化劑」,而國家管制和幹預則是「閘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精彩地論述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會產生過度積累的壓力,從而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而他也曾指出,技術進步和空間轉移可以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維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解釋資本積累地理機制的學說,其核心概念就是資本的「空間出路」。哈維認為,資本積累離開空間擴張和空間重組難以維繫,需要不斷尋求「空間出路」,而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為資本空間擴張提供了必要條件,降低了其空間位移的成本。因此,無休止的運動是資本積累的一個突出特點。正是資本積累「空間出路」與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完美結合,拉開了資本在全球尺度上進行大規模空間擴張的序幕,催生了經濟全球化的出現。

由此可見,過去 30 多年的經濟全球化是歐美發達國家為了解決當時遇到的「滯漲」問題而打造的一套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其根基是新自由主義思想。在推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這些發達國家不但認為市場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且認為世界上存在一條「最佳」發展道路,這就是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並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這種思想。20 世紀 90 年代的「華盛頓共識」正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產物,讓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陷入多年的經濟衰退。在這方面,西方主流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主流經濟學家用數學模型論證自由貿易可以讓各國實現均衡發展,而現實卻大相逕庭(至少在很多空間尺度上如此)。事實上,早在 19 世紀中葉,英國在廢除本國的「穀物法案」後就鼓動西歐國家實施完全自由貿易,而僅僅 20 多年之後其他國家便感覺到利益受損,紛紛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另外,主流經濟學關於自由貿易的理論是基於平均個體認識論的,社會基層很容易被「平均」。這正是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獲得了巨大利益,而其基層民眾利益受損的重要原因。

因此,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是一套主要滿足資本空間擴張需要的機制。在這個機制下,資本和大公司獲得了巨大利益,而社會特別是基層民眾付出了巨大代價,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由於資本可以自由流動而勞動力難以自由流動的內在矛盾,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是一個導致「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過程。任由這套機制主宰世界經濟治理,全球社會矛盾將日益突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事實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歐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都顯示出世界存在改革經濟全球化機制的巨大需求。(作者:劉衛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要進一步注重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尊重其重大關切和核心利益,努力把「一帶一路」建設變成相關國家推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機遇,變成相關國家相互支持、共同提升的國際合作新平臺,變成造福相關國家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助推器。 更加重視推動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和公平公正的治理體系。
  • 「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
    4月17日,為迎接即將於4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外文出版社聯合舉辦共建「一帶一路」全球合作共贏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這五年的故事》系列圖書發布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塔吉克斯坦科學院舉辦「中塔『一帶一路』合作...
    中國網11月19日訊(記者慄衛斌)今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共同舉辦《中塔「一帶一路」合作:機遇與挑戰》視頻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和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副院長薩伊多夫出席會議並在開幕式致辭。
  • 寧吉喆: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
    看成績寧吉喆表示,總結既往,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宏偉倡議七年多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顯著成就,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也取得明顯成績。一是「一帶一路」政策溝通取得新進展。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由最初64個國家擴展到五大洲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
  • 劉衛東 姚秋蕙:「一帶一路」建設模式研究——基於制度與文化視角
    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中國希望「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造福沿線國家,探索出一條包容性全球化道路。截至2019年10月,已經有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或者發表了聯合聲明。
  • 共建「一帶一路」 共興數字經濟
    本次盛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充分展示中國—東協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全方位深化中國—東協友好關係和經貿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實現了安全有序的目標,辦出了特色、辦出了水平、辦出了實效。
  • 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近觀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作者 鍾三屏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舉行。
  • 大道行共贏 習近平指揮「一帶一路」交響樂之華彩篇
    由此,「一帶一路」走入世界視野,開啟了一段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新旅途。  這是一條貿易之路,它深入中亞、聯通中歐,惠及全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完美闡釋了「經濟全球化」這一世界性課題。  這是一條友誼之路,它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路精神」。
  • 人民日報評論部:擴大開放,共建一帶一路
    「十三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5年來,在國內外發展條件和環境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堅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奏響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發展的新樂章。
  • 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習近平用這五個詞描繪「一帶一路」
    編者按: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強調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2018年8月2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有利於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李慎明指出:「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百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和參與,成為有關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的巨大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將為推動更加均衡、包容和普惠的新型全球化注入持久的新動力,將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徐光春指出:「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製成果文件。」
  • 獨家丨東博會上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背後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北京...
    針對習近平主席的致辭,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翟崑教授,對致辭內容進行了解讀,以了解致辭對「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東協合作的深遠影響。翟崑為東協地區論壇(ARF)中方專家名人、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交學會理事,以及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方專家組成員,中國-東協博覽會高級顧問。
  • 【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院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
    我國政府倡導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構想,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旨在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連接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 習近平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依然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繼續向前。同時,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2013年,我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
  • 「一帶一路」 經濟地理革命與共贏主義時代
    我用了兩個關鍵詞:一是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經濟地理革命」;從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到重塑沿線國家經濟地理,進而重塑世界經濟地理;二是從國際關係的視角看,開啟了一個「共贏主義時代」。從「一帶一路」的背景來看,為什麼是由中國領導人所倡議?又為什麼被沿線國家所接受?
  • 【一帶一路新國企】通用技術集團中機公司:「一帶一路」共同繁榮的...
    在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過程中,始終堅持「硬實力」和「軟實力」協同發展,充分尊重所在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注重環境保護,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為項目所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建設者。
  • 謝鋒:一帶一路與全球化將會同頻共振、相輔相成
    來源:新浪財經11月30日-12月1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線上舉行。11月30日上午,在論壇開幕式上,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進行了發言。
  • 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 中國-東協博覽會南寧開幕
    本次東博會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主題,通過展覽、論壇、活動,深化經貿、數字經濟、科技、衛生等多領域合作,推動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升到新水平。記者了解到,今年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10周年、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又恰逢以東協為核心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剛剛籤署,將成為中國-東協經貿關係中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
  • 中國同斯裡蘭卡穩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項目 譜寫合作發展新篇章
    新華社發近日,斯裡蘭卡中部高速公路項目、康提供水項目、卡魯幹戈至莫勒格哈坎達連接渠道工程、科倫坡供水管網改造、科倫坡港口城等中企在斯裡蘭卡承建的項目全面復工復產,助力當地經濟恢復發展。通車後,還將進一步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斯裡蘭卡《每日鏡報》日前報導說,在中國企業修建的中部高速公路完工後,從康提到科倫坡的路程將縮短到兩個小時以內。 「未來之城正冉冉升起」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是中斯「一帶一路」建設的標誌性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