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嫦娥五號成功落月,未來將在月表工作兩天,獲取月壤。嫦娥五號將採用表取和鑽取兩種方式,獲得月球表面和2m深的月球土壤樣本。那麼,表取和鑽取,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我國的探月工程始於2004年,制定了「繞、落、回」三步走的戰略。2007年嫦娥一號圓滿完成任務,2012年嫦娥三號成功登陸月球,今天的嫦娥五號將會帶回2kg的月壤。可以說,嫦娥五號為當初制定的探月三步走戰略,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
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的工作過程分好幾個階段,從發射胖五開始,經過一系列地月轉移、近月制動、著陸器分離、動力下降、月面工作、上升器月面上升、軌道對接、樣品轉移、上升器分離、軌道器月地轉移、軌道器釋放返回器、返回器再入。每一個階段都困難重重。但是相比於之前的繞和落,月面取壤和返回是嫦娥五號面臨的新的問題。
嫦娥五號工作流程
嫦娥的返回,依靠的是發動機的精確控制,在這方面,我們的技術已經足夠強大了,登月的成功,其實就意味著返回也並沒有太大的難度。這麼看來,月面取壤的工作才是整個嫦娥五號遇到的最新問題。
嫦娥五號的月球取壤工作分兩種方式:表取和鑽取,分別取1.5kg的月球表層的月壤樣本,和取0.5kg的2m深度的月壤樣本。前者依靠鏟子的鏟挖工作就可以獲得,後者依靠鑽頭的鑽入。在這兩種方式的取壤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月壤的表取是採集月球表層的土壤樣本,總共需要採集1.5kg,這一步相對來說較為容易些。月球表層分布著風化以後的巖石塵埃,下圖就是當年阿姆斯特朗的月球腳印,可以看到到處都是灰塵。在地球上,對付灰塵最好的辦法就是吸塵器,不過月球上沒有空氣,吸塵器無法正常工作。所以,鏟子是最佳的工具。我們的嫦娥五號,正是採用挖鏟的方式來獲取表層樣本的。通過鏟,獲取月表的塵埃、浮動的小巖石等。通過挖,獲取淺層的被埋入的月壤樣本。
月表的塵埃
在挖鏟的過程中,會遇到堅硬的大石頭,需要嫦娥預先判斷。一個是通過圖像判斷,如果是個大石頭,就不要去挖了。另一個是通過傳感器,淺層的石頭無法通過圖像識別,當挖掘力太大時,就表示這個地方有石頭,換個位置吧。
根據這個挖鏟的過程,月壤表取的難度並不是太大。真正的難點在於鑽取,這也是預計鑽取的量才0.5kg的一個原因。
根據工作計劃,鑽取需要鑽入月表2m左右的深度。即使是在地球上,把一個杆子插入2m深也不是簡單的事。洛陽鏟可以深入地下,但是那都是土,相對容易些。但是在月球表面,底下埋的是什麼,我們一無所知。
洛陽鏟
大概率,2m深的月下,是一些巖石,大的小的,都有可能。所以,取樣並不是像洛陽鏟那樣,靠蠻力把洛陽鏟插下去,而是通過鑽頭的旋轉,不斷地破壞可能的巖石,從而減小向下的力。這裡面就有一個關鍵問題:鑽頭。
衝擊鑽
我們日常中接觸最多的就是這種衝擊鑽,這是裝修師傅的必備工具。這種鑽頭用來破除混凝土還行,但是如果破除巖石就必須打上一個問號了?巖石的鑽頭要複雜多了,如下圖這種是地球上用來鑽井的鑽頭。在月面上,必然也是採用類似的鑽頭。
鑽井的過程
地球上,我們會看到裝修師傅在鑽的時候,會給鑽頭噴水。因為在鑽取的過程中,鑽頭與巖石摩擦破壞,會產生大量的熱,而巖石的導熱性能不太好,這些熱量堆積在鑽頭附近,會讓鑽頭溫度急劇升高,這會降低鑽頭的性能。
冷卻液降低鑽頭的溫度
鑽取的過程,其實就是機械行業的鑽削過程,為了保證鑽頭的使用壽命和狀態,長時間工作的鑽頭必須用冷卻液進行降溫冷卻。但是,在月球上哪來的冷卻液。所以,月球的鑽取過程,就是乾乾的鑽削過程。
如果是比較易碎的石頭,鑽取時間就不會太長,那麼可以一次性鑽到底。但是如果遇到堅硬的石頭,問題就來了。鑽削必須依靠一定的鑽速,否則就無法實現破壞效果,這就表明不能通過降低鑽速來降低溫度的提升。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工作一會,休息一會,這就延長了鑽取的時間了。
鑽削的有限元仿真
這種工作方式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究竟工作多久需要休息?我相信,嫦娥工程的設計師們肯定做過這樣的仿真試驗。針對目標月球地區的年輕的玄武巖,根據設計的鑽頭,通過有限元仿真,分析出鑽頭的受力和溫度變化,從而確定鑽頭的溫升時間。另外,月球的玄武巖跟地球的玄武巖力學性能是否一樣,也無從所知,這應該也是本次任務的一個目標。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真正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月面取壤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力學難題,等待著嫦娥五號慢慢去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