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娃最終變成了父母討厭的樣子?心理學家:源於父母隨意貼標籤

2020-12-05 騰訊網

文|好孕姐

昨天看電視劇的時候,刷到一個片段。父母看著眼前戴著耳釘、頭髮五顏六色的兒子說道:在你小時候我就看出來你長大不是個正經人,看你現在的穿著打扮,妥妥的社會青年。兒子自顧自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無動於衷。小小的一個片段,就扎痛我的心。

因為在我時候,我的父母也說過類似的話,那個時候我特別調皮,不愛去上課。父母就說:你看你就不是讀書的料,長大之後只能種地。關於父母,他們都特別喜歡根據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去判定孩子長大後的人生。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標籤,試圖定義他以後的人生。

體現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種標籤也往往是有用的,比如說一個孩子笨,不聰明,那漸漸的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的行為舉止,都透露著笨。其實,不是孩子笨,而是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就早早的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在這個潛意識的影響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圍繞笨展開的。因為一旦觀念先入為主,就會形成固定化的思維。

就像有的父母覺得自家孩子哪裡不好不好的,慢慢的就會發現,孩子這裡確實不好。其實,一旦父母形成這樣的想法,就會無意識的促使孩子向這個角色轉變。就算孩子不是如此,父母的大腦也會自動帶入。為啥娃最終會變化父母討厭的樣子?心理學家:源於父母隨意貼標籤。

標籤式效應

標籤式效應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如果被貼上標籤時,那麼他就會做出與標籤相一致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貼標籤之後引起的,所以也被大家稱為「標籤式效應」。心理學家貝科爾說:個體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1972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漢恩進行了著名的「假病人實驗」。在實驗開始之前,教授招募了8個人假扮病人,他們的職業各不相同,有兒科醫生、心理學家、研究生、精神病學家、畫家、家庭主婦。這幾個假病人都告訴精神科的醫生說自己有嚴重的幻聽,但除了這個症狀,其餘一切良好。

結果,他們中間有7個人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在被送往精神病院之後,他們都不再假扮,連幻聽的情況也沒有了。但是,裡面的醫生和護士都不相信他們,認為他們只是病情加劇了而已。之後,假病人要求出院,但此時醫生也不相信,還說他們的病情更加嚴重了。

總結:一旦醫生人員診斷這個人有精神病的行為,就會把這個人的一切行為都看作反常。就像一個孩子被父母貼上笨蛋、壞孩子的標籤,那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在他們看到都是差勁的。因為一旦被貼上標籤,人們的思想就很難改變。

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會帶來什麼危害

01、遇到問題就逃避,變成「鴕鳥性人格」

鴕鳥在遇到天敵的時候,不是想著怎麼去逃脫,而是把頭埋在土裡,去逃避。其實鴕鳥的速度很快,如果全力逃的話,未必會被天敵捉到,但是它沒想逃,而是躲起來。覺得只要自己看不到對方,就是安全的。殊不知,只是掩耳盜鈴,自己的身子都裸露在外面。

如果孩子被長期貼上負面標籤,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無用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是想著去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對。曾看到一個新聞,武漢某女大學生流浪12年。因為當時找工作不順利,再加上身份證丟了,無顏面對父母,所以就撿垃圾為生,一過就是12年。她的父母為了找她,賣了家裡的車和房子,找了數十個城市。

遇到問題就逃避,而不是想著解決。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貿然的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2、出現自卑情緒,膽小敏感

一旦孩子在心底認同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不要給孩子貼上聰明或者笨蛋的標籤。說孩子聰明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天生就聰明,從而不去努力,就像仲永一樣,長大後泯然眾人。到最後,優勢也會變為孩子的劣勢,難免不會產生自卑情緒。

如果給一個孩子貼上笨的標籤,那他的行為在別人看來都是蠢的,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敏感、自卑,就會從心底否定自己。

孩子已經被貼上「負面標籤」,父母應該怎麼做?

01、從心底認同孩子,用語言讚美孩子

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如果之前已經給孩子貼上標籤,那現在就要努力的從心裡去除標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想著孩子美好的一面,多鼓勵和讚美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從心底認同孩子,因為就算說的再好,有時候行為舉止也會暴露真實想法。所以一定要從心裡去除對孩子的標籤,真心的認同孩子,用語言讚美孩子。

02、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

孩子是一邊試錯一邊成長,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了解孩子犯錯的深層次原因,了解孩子為什麼犯錯。在了解清楚後,教育孩子。千萬不可在沒有了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就責罵孩子,要不然會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也會造成父母對孩子的誤會。

03、教會孩子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看法

適當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但是過多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會非常心累,而且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會因為自己的改變而改變。

就像前段時間熱播的《哪吒》,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人們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別想搬動。既然搬不動,那就索性不去在意。就像李靖對哪吒說的一樣:別去在意別人的想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給自家孩子貼「負面標籤」。再者,就是不讓孩子過多的在意別人的想法,只要做自己喜歡的自己,那便是最好的事情。

-----------------------

關注【好孕】,你想知道的科學備孕、孕期護理、胎兒發育、產後護理,寶寶發育,時尚教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此外,還有我們的特邀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育兒故事。

相關焦點

  • 智慧父母入門心理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父母這份職業,是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業! 那麼,如何做稱職的父母?首先,父母必須掌握養育孩子的心理學常識;其次,父母要知道養育孩子的誤區。只有了解和懂得,才能更好的引導和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教導父母: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其中收穫最大的是人本主義中關於「發揮功能的人」發揮功能的人發揮功能的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給出的定義。在人本主義學看來,讓所有的當前需要都得到滿足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這樣的幸福快樂並不會持久。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說,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哭的時候,父母就喜歡說「有什麼好哭的」、「為了這點小事哭值得嗎?」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也無法接納自己的內在感受,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習慣性的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覺得這不是真實的自己。
  •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首位榮格心理分析師,被村上春樹視為心靈導師和知己。本文選自他的新書《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輔以詳細解說,剖析親子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Q1: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唱反調?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孩子聽聞父母在樓下大聲爭吵,便順著樓梯看看情況,她猛然發現爸爸媽媽此刻變成了怪獸,糾纏在一起廝打,兩隻怪獸互不相讓,受了傷還要繼續撲上去消滅對方。女孩被這個場景嚇得慌忙跑到樓上,怪獸媽媽竟然也要咬她,她想要逃出去,房門被怪獸堵住……不少網友看到這個動畫片後,直言「真的是太嚇人了」,可是這不就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 美國心理學家:高智商兒童的確有很多共同點,與父母遺傳無關
    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提到,:「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也因此有了智商潛能這個詞。一般人認為智商的上限是遺傳來決定的,我們只能在這個範圍內提升,但是忽視了天賦和自我學習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研究:高智商兒童的共同點在於這3點1、創造力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是因為人類有無與倫比的創造創新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成為科學家的原因。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不難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的,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無奈。明明已經告訴孩子好幾次,不要跟同齡的孩子打架,可每一次孩子回到家裡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這也讓劉女士很是難以接受。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跟自己對著幹呢?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正是因為很多父母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存在,才找不到解決的好辦法。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
  • 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這源於和我的領導力教練的一個多小時的閒聊。我們昨天聊的是對時局的一些看法——在今天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在數字貨幣與內循環洶湧而來的「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一些思考甚至應對? 果不其然,一個回合的交流還沒完成之際,教練就開始說,看起來你為這件事情有一些焦慮,有一些顧慮,並且時常讓你分心。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心理學家伊恩·萊斯利說:在未來,有好奇心的人會受到青睞。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 最健康的教育是,放手任孩子思考,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 美國心理學家表示: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特點,與父母遺傳無關
    自己家的孩子智商高不高,成為了很多父母關注的一大點。很多父母會通過不同不一樣的方式來訓練孩子,幫助孩子進行大腦開發。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覺得孩子的智商是父母遺傳的,所以他們也不會強求。01美國心理學家表示:高智商兒童確實有共同特點,與父母遺傳無關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曾找來一千名高智商兒童進行跟蹤研究,並從這些兒童10歲時開始追蹤,一直到孩子長大後步入中年。
  • 路徑依賴效應為你解惑:我為什麼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曾經一位朋友說過:我一定不要活成我父母那個樣子,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想法,我們可能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可能被父母無情的忽視,也可能面對父母的責罵或者貶低。於是,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要活成他們的樣子。可是後來,有多少人被狠狠地打臉了:我們終於還是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 孩子最終獲得的是父母的方向感
    也就是說,在3到6歲的各種所謂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24小時。(並沒有留下什麼童年陰影……)上小學了,我就成為那個年代非常普遍的「雙職工家庭胸前掛鑰匙的孩子」。媽媽早早教會我如何劃火柴、點煤氣、用蒸鍋熱飯菜、燒開水、衝熱水瓶。
  • 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心理學家提醒:這裡出問題了!
    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好管,但自己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總越管教越叛逆,總是跟你對著幹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自己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命令式溝通「別玩了,快去睡覺」、「這次考試再退步,回來就得挨打」、「把雞蛋吃了,補充營養」……這些話聽著有沒有很熟悉,是不是你經常會跟孩子說的話?雖然話語裡全是關心,但怎麼就聽著那麼不舒服呢?
  • 「隨意給差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挫折」
    從我記事起,父母總會說我懂事,從不給家裡添一點煩惱,他們會指著我的獎狀跟客人炫耀,聽到別人誇我,就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可問題是,在這麼多的好評中,我的內心卻一點也不充盈,反而還有點惶惶不可終日,特別害怕犯錯,甚至有點完美主義。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曾奇峰: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健康的、分化的愛,是使孩子擺脫父母的命運。  父母壓抑的東西,會讓孩子代替自己表達。如果父母當年學習的目的只不過是要超越自己所處的有些屈辱的社會階層,這種屈辱感不被覺察的話,那他也會讓孩子的努力學習過程充滿屈辱的味道,孩子反抗,就會變成厭學。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公式:學習等於屈辱。要孩子爭氣,那是直接在傳遞屈辱感了。
  • 你是哪種父母?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園丁與木匠》,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一本著作,該書曾榮獲美國認知學會年度最佳圖書獎。對比一下就能發現,園丁的工作內容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而木匠看上去更多的是做「減法」;園丁是把花園建成TA應該有的樣子,而木匠是把木材加工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 低情商的娃誰不討厭?腦子不靈光,孩子不受歡迎,父母該咋幫忙?
    相反還有另一類人,他們也有很多優點,要麼外表出眾,要麼成績優異,但是由於情商比較低,不能很好地和他人相處,不但被別人討厭,前途也會受影響。在一個班級中,如果孩子的情商比較低,就會被其他小朋友討厭。4歲的苗苗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苗苗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裡簡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只要苗苗不開心,所有人都會圍著她轉,這也就導致了苗苗形成自私、蠻橫的性格。 苗苗上了幼兒園之後,每天還是一副"小公主"的架勢,她總是獨佔班上的玩具,不讓別的小朋友玩。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都是源於父母對你的影響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有多少人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打罵下度過的。 現代發展心理學已經證實,在兒童大概5歲左右,人格就已經完成了基礎構建,之後,整個人生的發展只不過是在這個人格模式上的重複和調整。
  • 《奇蹟男孩》:面對孩子的特別,「羅森塔爾效」是父母教育小幫手
    他也曾害怕自己上學的時候會被同學排斥,也曾自卑過,但是他的父母、同學、老師都沒有放棄他,認為他和普通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在周圍所有人的尊重下、鼓勵下、期望下,奧吉自己也逐漸認可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奇蹟般的男孩。奧吉為什麼能夠擺脫常規創造奇蹟呢?因為身邊所有的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對他說——你能行!你很棒!我們都很愛你。
  • 為人父母你的心腸怎能比蛇蠍還毒?
    我們可以想像當生活不是活而變成了熬,這箇中滋味肯定是極其艱難和痛苦的。屈女士是被同情和悲憫的。這些婚姻家庭的恩怨糾紛我不想多談。我今天只想說一點:為人父母,你憑什麼結束他人的生命?憑是你生出來的嗎?荒唐!屈女士並非個案。我從新聞中得知與之類似的就有好幾起,或與之自盡,或弒之!都說虎毒不食子!動物尚且知道憐憫,何況人乎?然而,有太多的人,心已變得兇殘和狠毒,是人而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