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9月10日,我們邀請了《精神分析取向長程諮詢系統實務課》的主講人付麗娟老師,來到UM直播分享間,進行關於這個課程的公開答疑。
在開場,付麗娟老師談到了在諮詢工作中,會有一個平行的思維,是指在諮詢室當中,會談到移情,反移情,還有投射性認同的一些現象;
而這些現象實際上就是來自於一個人他把過去早年當中跟他的養育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他對互動的一些體驗,尤其是一些無意識的體驗,帶入到了或者說轉移到了現在和諮詢師的關係當中。
諮詢師通過去觀察這些現象是怎麼去發生的,又發生了哪些現象,然後對這些現象去做深度的理解,同時去做相應的解釋和幹預,以此來幫助這個來訪者能夠去獲得新的客體經驗,同時對他過去舊有的客體經驗能夠有反思,有覺察,有思考,那麼這是一個人在心理諮詢的關係當中,長程諮詢更多的聚焦是在於關係的模式、人格的調整或者是人格的成熟,人格的發展,並以此為重心去工作的。
分享直播間,主要圍繞著三個問題展開:
第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你怎麼樣能夠去擴大你的容器的功能?
第二個問題:在這個課程當中我們談到心智化,談到阿爾法轉化功能,那麼心智化和阿爾法轉化功能,它們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它們不同的地方又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好客體、壞客體,在餵養的過程當中養育者是被嬰兒去內化的,被嬰兒如何去感知的?關於好乳房跟壞乳房對於一個人早年的影響是什麼?
付麗娟老師說,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關聯性非常非常大,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即一個人從出生,然後在跟主要養育者的關係、互動中,究竟是怎樣的互動影響了這個人的心理發展?而這個人作為一個嬰兒的早期的這樣一個體驗,是怎麼樣遷延到日後他作為一個成人,他跟他人的關係,或者說他跟他人關係的體驗,或者說他的人格的特徵?
問題一:諮詢師怎樣去訓練自己的容器功能,怎麼樣去擴大容器功能
我們說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或者說一個人對他人的態度,實際上是對自己態度的一個折射。
「我怎麼樣可以去處理跟他人的關係」這也是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例如說我的一個同事,我跟他的關係過程當中,他有很多讓我很難去耐受的一些部分,或者我的領導有很難讓我難受的部分,包括我的孩子,可能他身上有一些毛病也是讓我感到很難去耐受的,我總是忍不住想去糾正他或想去指責他,或者是想去埋怨他,我怎麼樣能夠停下來?那實際上這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如何去對待自己的。
所以呢,諮詢師要去擴大容器功能,不是說要去擴大你怎麼容納你的來訪者,而是說在生活當中你能夠怎麼樣覺察和反思你是如何對待你自己的,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方式,就是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言論,就是說我們要自愛,我們要愛自己,那什麼是愛自己呢?
愛自己實際上是說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溫柔對待自己,或者說你能夠呵護自己非常脆弱、無助的那個部分,再往前面推進一步,就是說你如何能夠去看見你身上的嬰兒的部分,那麼你對你身上的嬰兒的部分,你能夠以怎樣的方式去抱持、去容納、去理解。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自己是非常嚴苛的,對自己有非常多的評判,然後有很多的高標準、高要求,有很多的應該、不應該這樣的一些思維的模式在裡面,也就是說對自己可能缺乏一些溫柔的共情、抱持。
你作為一個諮詢師,如果你去跟你的來訪者在一塊兒工作,你會非常不自覺地把對待自己的態度,就是你對自己比較嚴苛的、評判的或者理性思考的這些部分,很容易就帶入到你跟來訪者的關係當中,以一種非常隱性的方式去和來訪者工作,那麼這樣的話,我們說可能距離容納來訪者、抱持來訪者就非常的遙遠。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諮詢師跟來訪者在一起工作有一段時間了,這個來訪者來的時候就是因為在人際關係裡面,他的焦慮值是非常高的,很容易焦慮,那麼他焦慮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行為,
比如在人際關係當中他可能就會有一些傾向退縮,因為關係當中他很焦慮,他就會退縮回來,那麼在開放性這個部分可能就弱一些,那麼這個來訪者除了退縮之外,他還會把自己封閉起來,
那麼在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這個來訪者有了一些進展,也就是說他在關係當中,他的焦慮值下降了一些,他可以稍微開放一下自己,他能夠在有的時候去接受別人跟他的接觸,就不會擋回去,不太會去拒絕,他可以試著去開放一下自己,跟他人能夠去交流,能夠去接觸,那麼這是他在諮詢當中通過諮詢所獲得的一個進展。
很多人在諮詢當中,當他獲得進展的時候,他還會怎麼樣?我們說只要是成長就會有退行,這是我其中某一節課裡面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所以這個來訪者當他有了一些進展之後,在某個時間突然他又退行了,就是他的這個焦慮值突然又反彈了,然後比之前對於人際關係更焦慮了,當他把這樣的信息帶到諮詢室裡面告訴諮詢師的時候,那麼諮詢師一聽就很焦慮了,為什麼呢?
因為其實他們做了很長時間的工作,好不容易這個諮詢師看到來訪者有了進展,他感到其實還是很替來訪者高興的,但是來訪者突然之間又反彈回去了,所以這個諮詢師就一下子他也很焦慮了。
那麼這時候他就跟這個來訪者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之前的工作,我們看到都是有一些成效的,你也可以在關係當中能夠放鬆一些地跟人去相處,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之間,好像放鬆的這樣的一個進展在你這裡突然卡住了,你好像不知道怎麼放鬆了,而且好像比之前變得更焦慮了,你這個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生了什麼?」
我們看到其實這段話聽上去是沒有什麼的,但是諮詢師可能不是用我這樣的一種語氣,諮詢師其實是用了一種有一些埋怨來訪者,就是你為什麼沒有辦法可以持續的保持我們的進展,我們的這樣的一個工作的成效?
好,那麼我們看到當諮詢師以這樣潛在的一個埋怨的態度去跟來訪者在一塊兒工作的時候,其實這就是一個點,就是諮詢師在這個時候,他的焦慮浮現出來了,所以他通過這樣的一個埋怨的方式,這是見諸行動的方式去跟來訪者工作,通過見諸行動去緩解他自己的焦慮。
那麼在這個小片段裡面我們看到,其實諮詢師是沒有很好的抱持來訪者的退行的,對不對?那麼為什麼諮詢師沒有抱持住來訪者的退行呢?是因為諮詢師在那個時刻裡面,他沒有抱持住自己的焦慮,他對他自己的焦慮沒有覺察,他沒有意識到當來訪者在這裡取得了成效,
但是在某一刻他把這個成效給丟掉了,沒有拿住,沒有去用,反彈了,他沒有意識到當來訪者有這樣的一個「閃失」的時候,打引號的閃失,其實是讓自己感到有一些失控的,這個失控是引發諮詢師個人的焦慮,那這個個人的焦慮又沒有被諮詢師在那個當下很快的感知到,
首先是沒有感知到,那麼沒有感知到的話,他就沒辦法去抱持,所以如果諮詢師他對自己跟來訪者在一塊兒工作的內部反應、內在反應,如果有一個非常敏感的覺察和感知的話,他就能夠知道,我這一刻可能開始對來訪者丟失了我們工作當中的成效,我是有一點失望的,那我就需要去調整我這個失望,對不對?
那調整這個失望,當他能夠看見這個失望的時候,他就可以去處理自己的這個失望,他可以容納自己的這樣一個情緒反應。這個就是說諮詢師抱持住了自己的情緒反應。
所以我們說,怎麼樣讓諮詢師能夠擴大容器功能,實際上就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我們跟來訪者接觸,還是我們跟我們的家人接觸,跟我們的朋友接觸,我們都需要有一雙覺察的眼睛,能夠去看向自己,能夠去了解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對你的反應有自知,那麼當你對你的反應有自知的時候,你就能夠去調整這個反應,你就能夠去抱持住你的反應,那麼你就可以慢慢、逐漸去容納你自己各種各樣的一些情緒跟情感狀態,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沒有辦法通過一個課程,或者說我去看書,我就能夠擴展我的容器功能的,這個基本上是非常難的,因為這是個平面,我不知道說清楚了沒有,那大家去發展或者提升一個功能,一定是你要在生活當中去實踐,你一定要去用的,你一定要去感受,你要把自己扔進去感受,這樣子你才能夠去拓展、發展相應的一個功能。
大家可能也會問,那為什麼人跟人的容器就不一樣呢?深淺就不一樣呢?還是要回到我們最早的跟母親的關係,其實這裡的母親並不僅僅只是指一個實體母親,就是說母親本人,她其實是一個有著母性功能的養育者的總稱,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說,一個家裡面有一個嬰兒出生了,照顧這個嬰兒的人不可能就只是母親一個人,不可能只是媽媽一個人,對吧?
那還有什麼呢?保姆啊,月嫂啊,外婆呀,奶奶呀,是吧?還有其他的人,那這不是母親,我們要知道的是,帶有母性功能的養育者統稱為母親,她是一個更大程度上的母親,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剛剛出生的時候,作為一個嬰兒,我們有沒有被很好的抱持,我們有沒有被很好的去容納,這是造成人跟人之間不同的容器功能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內化了多少作為一個容器的這樣的一個功能。
這也涉及到我們要講到的第二個部分,第二部分就是心智化,這個心智化跟阿爾法轉化,到底相關聯的地方是什麼?
留言區裡,詢問到的如何讓嬰兒盡力不受挫,還是在母親的陪伴下,在嬰兒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受挫更好?以及什麼是迫害性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