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我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阿根廷氣象局日前指出,阿根廷在南極大陸的兩個基地分別錄得兩項高溫紀錄,其中埃斯佩蘭薩基地周四溫度高達攝氏18.3度,創下1961年有紀錄以來當地的最高氣溫。今天的新聞則更讓人心裡一沉: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原因便是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縮小,並可能釋放出被冰封了數萬、甚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消防員仍舊努力撲救大火 本文圖註明外均為 資料圖
我正對著這條新聞目瞪口呆的時候,又收到了朋友的消息詢問身在墨爾本的我:澳洲的森林大火現在如何了?是的,1月初大家還都在關注澳洲的火情,不少朋友也發來慰問。一轉眼,一個月轉瞬即逝,澳洲的火勢到底如何了?
澳大利亞自去年9月以來在東海岸肆虐的大火終於完全得到控制。據報導,澳消防部門13日表示,在澳受山火重創的新南威爾斯州,所有著火點的火情都已得到控制,標誌著已奪去33人生命的「黑色夏季」終於結束。還沒等鬆口氣,澳洲東岸又開始降雨,包括雪梨、墨爾本與布裡斯班等地。傾盆大雨又帶來了洪水的風險。
墨爾本人在國會面前抗議
澳洲這場持續了多月的大火到現在的暴雨,背後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正是氣候的改變。其實早在1月9日,許多墨爾本就已經走上街頭,在國會門前抗議「氣候變化」。「減低碳排放量」是此次抗議的主要訴求,要求政府採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對抗氣候變化,並且縮減煤炭出口。人們在雨中舉著標語大聲疾呼:改變政策,而不是改變氣候!
要知道,其實每年澳洲都會因為氣候問題而發生森林大火,但基本上都在可控範圍,甚至在澳洲北部的一些地區,人們還在「燒荒墾種」——故意把一片區域引燃,燒掉荒地上的野草,便於日後耕種。
我們漫步在湖邊,森林是天然的氧吧。喜喜 圖
但從2019年澳洲入夏之後,就面臨嚴重乾旱。據官方數據統計,往年同樣季節,每月降雨量約為100-300毫米,但從2018年開始,就開始出現連續乾旱,降雨量甚至比同期的一半還低,再加上2019年的春季是澳洲有史以來最乾燥的季節,旱季不僅早早到來,且溫度更是攀升至駭人的48.9度,使得整個森林形成了一觸即發的易燃狀態。
而引發該場大火的另一元兇就是澳洲的煤炭業。澳洲是全世界出口煤炭最多的國家,且全國碳排放量連續五年攀升。然而澳洲總理斯科特·默裡森卻一直拒絕承認煤炭和氣候變化的關係。他甚至還有過如此瘋狂的舉動:帶著一大塊煤炭進入國會,像對待學齡前兒童一樣對著他的同僚說道:「別怕!這就是一塊黑煤而已不會傷害你們的!」
部分因為他的不作為,此次大火導致了幾千個家園瞬間化為灰燼,小鎮也被損毀,28個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無情的大火也燒死了大約十億隻在森林中棲息的動物,在受災最嚴重的新州,大概有1/3的考拉被大火吞噬,甚至很多動物都在瀕臨滅絕的邊緣。森林方面的專家也表示:澳洲生態環境將發生永久變化。
拉丁美洲,一直是我嚮往的下一旅行目的地,而去亞馬遜叢林探險,更是在我看完了紀錄片《徒步亞馬遜》後,成了我長久以來的夢想。然而去年八月的一則新聞到現在仍舊記憶猶新:熊熊燃燒的亞馬遜森林大火把巴西聖保羅的白晝染成了黑夜,「地球之肺」濃煙滾滾,野火此起彼伏,雨林遭受重創。
博爾索納羅一直抱怨,正是保護原住民的措施拖累了巴西經濟的發展。他就任總統後,立刻籤署了一系列行政令:縮小原住民保護機構和環保機構的權限。自他上任以來,巴西森林破壞面積劇增40%。
被礦毀掉的亞馬遜叢林。圖:Mauricio Lima
採礦以及其它破壞森林的行為,讓亞馬遜地區的雨水變少,現在每隔四到五年,亞馬遜叢林就會經歷一次大型乾旱。乾旱將導致更頻繁的森林大火,破壞更多森林,成為惡性循環——這聽著是不是有些耳熟?
要知道,全世界20%的雨水都來自亞馬遜叢林。如果這裡的生態系統繼續失衡,森林會難以維持,最終退化成草原,「地球之肺」也將會變成排放二氧化碳的煙囪。到了那時,不僅再也沒有叢林可去探險,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會被拖入可怖的深淵。
不幸的是,博爾索納羅多次公開鼓勵開發亞馬遜,並表示將出臺允許在保留地採礦的法律。「我的父親曾經是淘金者,淘金者體現了巴西的「先驅精神」。」他的言語間難言自豪。
國家領導人的無視和不作為,也成為極端天氣發生得更加頻繁的原因之一。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旅行者,在旅途中也是飽受全球氣候變化之苦。
去年,我完成了一項「壯舉」,開著一輛麵包車,用了九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環澳之旅。我們首先從墨爾本出發,計劃沿著海岸線經雪梨一路北上到達布裡斯班。算好了日子,畢竟往年都是陽光明媚、萬裡無雲,正是躺在沙灘享受悠閒的最佳時機,而今年的現實卻是雷電交加混合傾盆大雨。無奈之下,我們只好把車開到內陸地區,找個乾燥沒雨的地方紮營,天天數日子,以磨練耐心和意志力為樂。
每天看書打發時間,等雨停。喜喜 圖
當我們到達西澳,又趕上了「百年難遇」的沙塵暴,滾滾黃沙瞬間把我的記憶拉回到了童年的北京:來自蒙古的風沙每年都以劈頭蓋臉之勢提醒著市民春天的到來。
又當我試圖在印度洋中展現泳姿的時候,發現海灘上全是擱淺了的水母,隨著氣候的改變,海洋溫度上升,致命的水母已經逐漸「接管「了大海。我無奈的把剛要伸進海裡的右腳又縮了回來。
只看形狀就覺得很危險 喜喜 圖
最終,可以在埃克斯茅斯安心下水了,海底的景色卻令人洩氣: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1.5度,肉眼可見大片大片的珊瑚不是已經白化就是已經死去。
沙灘上拍到的白化的珊瑚 喜喜 圖
又想到了之前在印尼雅加達的朋友發來的消息:一到雨季,爪哇海的海水就會漫上岸來,真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海水把這座城市淹沒,一千萬的人口該往哪裡遷徙。
這時我想起了那個差點成為美國總統的人: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作為編劇和主持人的那部名為《難以忽視的真相》的紀錄片。片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由於全球變暖,北極的冰川融化,北極熊遊了60英裡後,因為找不到一塊兒可以棲息的冰塊,最終無望的淹死在了海裡——人們闖下的禍端,最終危及到了無辜的動物。
有人說他用人們對環境的恐懼心理拉選票,但至少數據和案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影片最後提到了一句非洲古諺:每天祈禱,祈禱他們有改變(環境)的勇氣,在你祈禱的同時也付出行動——如果你想給自己和家人一個更好的未來,那麼趁著現在還不晚,趕緊做些什麼吧。
作者:喜喜 編輯:錢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