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坑道中,平板上擺著一排軍用罐頭,一名後勤人員審視了一會兒,又用手掂了掂,隨即挑出其中幾筒說:「這些已開始變質,得趕快處理。」
人們打開他挑出的那幾筒罐頭一看,果然裡面的肉塊起了紅斑,味道也變得難吃了……
這不是魔術,而是志願軍後勤人員長期練就的一套基本功,可以說,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他們都練出了一雙迅速甄別物資的「透視眼」。
抗美援朝戰爭中,經常有成千上萬噸物資保存在潮溼的山洞裡、堆放在山野密林。這裡有糧食、有油料、有被裝彈藥和各種副食品。
由於保管條件差,物資經常發黴變質或漏損。後勤戰線的物資保管人員日夜給它們通風、換垛,真是操碎了心。
為了戰勝潮溼,他們除不斷改進保管方法外,還著重加強了檢驗工作,發現變質徵候,及早進行處理,使大量物資免遭損失。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他們中的一些人,居然不需儀器幫助、不必親口嘗試,只憑聽聲、觀色、嗅味或手摸,就能準確地辨別出是否正在變質或已經變質,有些神乎其神。
就說糧食吧。平常人看來,那一袋袋高粱米和白面不是好好的嗎?但是,保管人員把手伸進糧袋裡摸摸,抓把糧食搓搓,再放幾粒米在嘴裡嚼嚼,就能斷定這糧食有無問題,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原來,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驗糧七法」。
一是比較法:把久已入庫的米和新到的米細細加以比較.從差異中發現問題。
二是稱衡法:各種糧食的顆粒都有正常重量,及時稱量一下,如超過規定重量,說明含水分多了,有變壞的可能。
三是手探法:用手深入糧袋或糧垛內,看裡面是否發熱了。
四是口咬法:用牙把糧食咬碎,如果聲音發脆,說明水分少,反之則水分大。
五是手搓法:將手上的汗擦乾,用手指或雙手搓糧,如粉末過多,說明輕微受潮。
六是扣聽法:用拳輕敲糧袋,乾燥時聲音清脆,有「譁」聲;受潮後的聲音發悶。
七是鼻嗅法:辨別是否清香,有無發黴變質的氣味。
除上面這些驗糧方法以外,還有許多檢驗麵粉、副食、肉類的辦法。
比如檢驗白面,抓把麵粉用力一攥,如不成團,說明是乾燥的;成團就證明水分含量過多,必須趕緊想辦法。
另外,正常白面是潔白的,而變質的白面則是紅色,嚴重變質的會發黑。
如果是檢驗大豆、花生之類的東西,同樣也難不倒志願軍的保管人員。他們只要看一看這類東西的外皮是否光澤,顏色是否純正,就可以斷定好壞。
他們還摸索出這類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一旦返了潮,千萬不能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否則壞得更快,只能在陰涼乾燥處把它們晾乾。
當時,供應前方的罐頭大多是私營廠商製造的,由於有的工廠設備陳舊或缺乏嚴格檢驗制度,很難保證質量。
有家工廠生產的魚罐頭,還沒出廠就已經腐爛。可是,隔著鐵筒怎麼能看出裡面的魚肉是好是壞呢?
志願軍後勤人員總結出一套經驗:凡是已經變質的罐頭,蓋部膨脹,明顯的向上凸起,而外皮凹進去的多半是密封不好,進了空氣。這叫外觀檢查法。
此外還有真空檢查法——把罐頭放進60度以上溫水中,看是否冒泡;聽音檢查法——用小木槌敲打罐頭,實聲未變質,濁聲接近變質,空聲已經變質;內部檢查法——把罐頭打開,眼看、口嘗。
不要以為這很簡單,沒有經驗的人也難辨好壞。
物品千差萬別,檢驗方法自然不能千篇一律,保管人員經過長時間苦心觀察、體驗,對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有檢驗秘方。
比如一桶豆油,好端端的,只有個小小的漏洞,而且還在油桶頂部,有辦法發現它嗎?
當然有——他們把油桶放倒,然後猛地立起來,趁這工夫側耳細聽,便可以從吱吱的進氣聲中把隱患找出來。
還有那些名目繁多、性能各異、保管條件千差萬別的汽油、柴油、潤滑油類。當時,沒有先進的檢驗儀器,也是多虧了這些土辦法。
要想知道汽油桶裡是否滲進了雨水,只需將一張紙條染成紅色,陰乾後再塗上膠水,再陰乾。然後把紙條纏在木棍上插入桶內,紙條顏色的變化就會告訴你這桶裡進沒進水、有多少油多少水。
1953年,志願軍某分部就是用這種辦法,查出許多混水油桶,挽救了17000多桶油料。
這許許多多包含著科學理論的土辦法,凝聚著志願軍後勤人員的大量心血和智慧,也讓他們練出了一雙「透視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