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發現: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2020-12-05 艾柏森生物

抗體工業領域,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仍是當前最主要的兩項抗體發現技術,兩種技術則各有千秋。

抗體發現(Antibody Discovery)是在生產工藝開發階段之前的工作。本文榮幸地邀請了艾柏森謝總經理謝朋輝老師就當前主要的抗體發現技術做一個簡單介紹。

抗體發現: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雜交瘤技術產生,發展和應用

雜交瘤技術產生於1975年,是整個生命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為此獲得了1984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雜交瘤技術的科學原理和設計非常巧妙。B細胞可以分泌表達抗體,一個B細胞克隆產生一種抗體,即單克隆抗體。但是由於B細胞是一種原代細胞,在體外不能無限傳代,所以人們無法在體外有效篩選和生產單克隆抗體。當時,抗體基因克隆、噬菌體展示抗體庫和哺乳動物細胞表達抗體等基因工程技術尚未出現,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技術,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單抗產品。

骨髓瘤細胞是一種永久傳代的腫瘤細胞,也來源於B細胞。英國的兩位偉大的科學家科赫(Kohler)和米爾斯坦(Milstein),採用仙臺病毒作為促細胞融合劑,將小鼠骨髓瘤細胞和小鼠B細胞體外融合,產生出多種同源或異源二倍體或多倍體子代細胞,以及未經融合的親本細胞。這些細胞中只有異源雜合細胞才能在HAT選擇培養基中生存下來,其他細胞在幾天後均會死亡。這些異源雜合細胞被稱為雜交瘤細胞。這些雜交瘤細胞還可以接種在動物腹腔中產生腹水,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抗體生產方式。

即使現在看,HAT選擇培養基設計之巧妙也是非常令人讚嘆的。細胞DNA合成主要途徑必需葉酸作為關鍵輔酶,次要途徑則必需次黃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在,而且需要次黃嘌呤磷酸核糖轉化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的催化作用合成DNA。HAT培養基中含有次黃嘌呤(hypoxanthine,H)、甲氨蝶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三種成分。甲氨蝶呤是葉酸的拮抗劑,可阻斷細胞利用正常途徑合成DNA。HGPRT陽性細胞會在利用8-AG合成毒性核苷酸之後死亡,經毒性藥物8-氮鳥嘌呤(8-AG)篩選出來的HGPRT陰性骨髓瘤細胞株被用於製備雜交瘤細胞。正常的B細胞是HGPRT陽性細胞,所以融合後在HAT選擇培養基中,HGPRT陰性的親本骨髓瘤細胞和其同源二倍體或多倍體子代細胞,因無法合成DNA而死亡;親本B細胞和其同源二倍體或多倍體子代細胞則是原代細胞,生長几代之後也會死亡。由於傳代過程中遺傳物資分配不均一,異源多倍體細胞也會死亡。這樣,存活下來的細胞大多數是異源二倍體細胞,即雜交瘤細胞。

HAT篩選原理

在此原理基礎上,雜交瘤技術又經過不斷的改進。目前主要採用PEG(聚乙二醇)作為促融合劑製備雜交瘤細胞,該方法更為有效和穩定。為了提高融合效率,科學家又開發了電融合技術。所謂電融合技術,即通過高頻交流電場將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然後施以短暫的高壓方波脈衝,穿透細胞膜,依次導致細胞膜融合、細胞質融合和細胞核融合,製備出雜交瘤細胞。而電融合的效率一般是PEG融合的10倍以上。

從動物選擇上看,最初雜交瘤技術是製備大鼠和小鼠雜交瘤細胞,主要是因為獲得了穩定和高效的大鼠和小鼠的骨髓瘤細胞適合用於雜交瘤製備。後來,人們又陸續開發了合適的兔骨髓瘤細胞和人骨髓瘤細胞。但由於骨髓瘤細胞的智慧財產權、融合穩定性,以及倫理因素(人雜交瘤)等原因,兔雜交瘤技術和人雜交瘤技術沒有被廣泛推廣。

雜交瘤技術的產生極大促進了單克隆抗體產品的開發。在現代科學研究、疾病診斷和治療和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單克隆抗體和其相關產品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基因工程抗體技術發展非常成熟的今天,雜交瘤技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上世紀80年代末,噬菌體展示技術、PCR技術和基因工程抗體技術相結合,產生了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將全套抗體重鏈和輕鏈基因分別克隆出來,再以單鏈抗體(scFv)、單域抗體(VH或VL)或Fab抗體的分子形式,與噬菌體顆粒的結構蛋白(主要是P3蛋白)融合表達,並展示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

由於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展示抗體,內部含有抗體基因,所以完成了功能表型和基因型的偶聯或統一,進而允許採用親和淘選的方式,通過抗原和抗體特異結合這一表型篩選獲得抗體基因。由於構建抗體庫的基因來源於混合後B淋巴細胞的裂解物,所以不同B細胞克隆的重鏈和輕鏈基因又發生了組合配對,因此又稱為組合抗體庫技術。

噬菌體抗體庫篩選示意

在噬菌體展示技術的基礎上,後來又產生了以核糖體展示為代表的體外展示技術,以酵母展示為代表的細胞表面展示技術,這些技術也主要被用於抗體庫的構建和篩選。這些技術改變的是基因型和表型的偶聯方式,沒有改變組合抗體庫這一本質特徵。混合單細胞抗體基因擴增技術和原位抗體片段基因製備技術結合,才能真正構建天然配對抗體庫,但目前天然配對抗體庫技術尚未成熟。

各有千秋

抗體工業領域,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仍是當前最主要的兩項抗體發現技術。兩種技術則各有優勢和劣勢。

雜交瘤技術的優勢在於:

(1)小鼠或大鼠易於飼養和免疫。有效免疫是篩選高親和力抗體的保障,雜交瘤和小鼠/大鼠免疫抗體庫是獲得高活性小鼠抗體的有效手段。

(2)由於細胞融合操作簡單而且穩定,僅需要細胞培養知識及技術和試驗條件,無需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和條件,就可以獲得單克隆抗體。以開發科研或診斷用單克隆抗體為目的時,門檻相對較低,更易於推廣和普及。

(3)將小鼠雜交瘤細胞輸入到小鼠腹腔內,就可以生產單克隆抗體,方式非常簡單,也非常有利於開發科研或診斷用單克隆抗體。當然,現在對科研或診斷抗體的生產也在逐步要求體外細胞培養生產,以保證無動物源成分。這就要求克隆雜交瘤抗體的基因,並採用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來生產重組單克隆抗體。

(4)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採用大腸桿菌作為表達宿主,採用單鏈抗體(scFv)、單域抗體(VHH)或Fab抗體等非天然抗體分子形式。抗體的結構和功能遠不如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抗體產品。在實踐中,抗體產品的分子形式主要是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生產的IgG。噬菌體展示抗體庫篩選的抗體在分子轉換成IgG之後,即使採用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生產,也會出現部分克隆活性降低和丟失的現象。而雜交瘤細胞就是一種哺乳動物細胞,其分泌的單克隆抗體是天然的IgG分子形式。因此雜交瘤單克隆抗體產品穩定,無需分子改造,可以直接應用於除疾病治療之外的大多數領域,而且在篩選過程中,即使在小鼠IgG和人IgG之間分子轉換,也很少出現活性降低和丟失的現象。

(5)雜交瘤單克隆抗體的重鏈和輕鏈是原始B細胞的天然配對。從組合抗體庫中篩選的非天然配可能影響抗體的活性和穩定性。

與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相比,雜交瘤技術的劣勢主要體現在:

(1)針對動物毒性抗原、自身抗原、免疫耐受原和弱免疫原性抗原,由於無法產生有效免疫,故而不適合採用雜交瘤技術來製備抗體。可以採用通用天然抗體庫、合成或半合抗體庫篩選這類抗原的抗體。

(2)細胞融合後,產生的候選克隆數量少。即使採用電融合技術,候選克隆一般最多達到10^4個,而抗體庫的容量可以達到10^10以上。同等免疫條件下,候選克隆越多,越容易篩選出高活性抗體。

(3)作為異源雜合二倍體細胞,候選雜交瘤克隆需要亞克隆後才能穩定。不及時亞克隆的候選雜交瘤細胞不穩定,容易丟失陽性克隆。而挑選陽性克隆,尤其是複雜的功能篩選,需要一定的時間窗口,窗口越長,功能篩選越成熟和可信。微量凍存候選克隆可以延長功能篩選時間窗口,但功能檢測需要足夠量的抗體蛋白,因此批量亞克隆仍然需要大的工作量。

雜交瘤篩選失敗後的應對方案是重新免疫或者重新融合(也受限於免疫後小鼠的飼養周期),必然產生時間成本。相比而言,抗體庫一旦建成,就可以無限期保存。篩選時僅需取出少部分噬菌體顆粒,原始噬菌體庫就足以應付反覆篩選,無需重新建庫。此外,親和淘選的方式既可以特異性富集結合抗原的抗體,還可以儘量扣除與對照蛋白結合的抗體,有效提高篩選效率。抗體庫親和篩選結合大規模測序技術還可以充分擴大篩選規模。

(4)抗體的重鏈和輕鏈重新組合配對,也可能優化抗體性能,這也是組合抗體庫的一個優勢。

(5)出於倫理考慮,限制了人雜交瘤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常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是動物抗體,用於開發藥物必需將抗體進行人源化改造。

對免疫轉基因人源化小鼠,也可以採用雜交瘤技術製備全人源抗體。但是轉基因人源化小鼠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和很強專利門檻,目前為止還無法推廣。

相比而言,全人源抗體庫則允許直接篩選全人源抗體,無需人源化,而全人源抗體目前是抗體藥物開發的優選。

(6)抗體庫是一項基因工程技術,雜交瘤是一項細胞工程技術,因此可以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知識和技術,構建雞、兔、駱駝、羊駝、鯊魚等動物的免疫抗體庫,解決因無可用骨髓瘤細胞而無法製備此類動物雜交瘤單克隆抗體的難題。

未來趨勢

結合雜交瘤技術的原理和特點,不難理出其發展趨勢。

首先,可以肯定仍然聚焦小鼠/大鼠雜交瘤領域。隨著轉基因人源化小鼠(或大鼠)技術的推廣,利用雜交瘤技術篩選全人源抗體將進一步發展。

其次,免疫仍是成功篩選雜交瘤單抗的關鍵。尤其是複雜膜蛋白免疫和打破免疫耐受等技術難題將會是攻關的重點。

最後,應用高通量克隆挑選及鑑定技術和設備,擴大篩選規模,也是以金錢換時間的策略,在抗體藥物開發領域還會不斷推陳出新。微量凍存候選克隆、快速單細胞克隆抗體基因和高通量表達和純化重組抗體等技術的積累和突破,結合先進設備的使用,是發展趨勢之一。

總之,將抗體篩選與抗體應用緊密聯繫在一起,會是未來雜交瘤技術發展的最基本考量。

Q&A

1.雜交瘤技術篩選抗體的難點主要在哪裡,比如是在篩選的通量嗎?企業和研究者應該如何選擇高通量篩選的設備和方法呢?

企業和研究者首先需要解決高效免疫和高效融合技術難題,這是基礎。

然後採用有限稀釋,可結合自動化移液工作站,或採用其他方法(流式,自動克隆挑取等)做克隆化培養,再建立高通量蛋白結合檢測方法(ELISA, SPR),高通量細胞結合檢測方法(流式或多重螢光檢測等),來挑選目標克隆。也可以採用一些新近出現的微流控或細胞光導系統做整合平臺。

企業可綜合考慮內部能力和項目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和設備,也應避免昂貴的設備長期閒置造成的浪費,這種現象在我和師兄(編者註:拓澳生物員工)聊起時,發現相當普遍。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每年也都有一些雜交瘤的項目,目前用一些常規的設備基本足以應付。

2.通過雜交瘤,噬菌體展示或其他抗體發現技術找到分子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流程大概是怎樣的?

抗體優化,即人源化,親和力成熟,去除T細胞表位等;抗體鑑定,親和力測定,表位鑑定,體外和體內功能檢測和鑑定等。

抗體製備,建立穩定細胞株,建立生產工藝,中試生產等。

臨床前試驗,藥理,毒理藥代等。

可參考下圖的大致流程。

生物藥研發到生產的大致流程示意。圖片來源:丁香園

3.外源基因轉染到工程細胞如CHO細胞後,對轉染pool的細胞進行分離篩選和建株,此時監管部門要求提供單克隆源性(monoclonality)的證據,請問此時的情況和雜交瘤細胞分離時有什麼不同?

首先不要混淆兩個不同的工作階段和目的。抗體發現是找到有功能的抗體的序列,用於後續的抗體優化直至得到外源基因(GOI),此時沒有監管部門要求提供雜交瘤的「克隆源性」;細胞株開發則已進入CMC階段,將得到的外源基因轉染到工程細胞中,篩選和建立穩定高效表達的細胞株用於未來生產,此時監管部門要求必須提供細胞株的單克隆源性證據。

在雜交瘤篩選候選抗體時,如果雜交瘤細胞株不是單克隆,或者骨髓瘤細胞中還有其他重鏈或輕鏈基因,在克隆抗體基因之後需要重新組合配對各個重鏈和輕鏈,表達重組抗體進行驗證。

在鑑定雜交瘤抗體活性的過程中,需要儘量及早亞克隆,否則細胞上清中的抗體分泌量降低,影響抗體鑑定。為了長期保存雜交瘤細胞株和利用小鼠腹水法或體外培養法生產抗體,也需要篩選到穩定的單克隆。因為多克隆雜交瘤細胞在擴增過程中,抗體的分泌量會降低。

上圖局部示意:抗體發現(Antibody Discovery)和細胞株開發(Cell Line Development)是不同階段的工作,其各自的目的和要求不同。

相關焦點

  • ELISA方法學開發實踐版3:雜交瘤和噬菌體展示篩選方法開發
    Part 1 —— 前 言 | ELISA方法用於雜交瘤和噬菌體展示篩選是最為廣泛的高通量的抗體發現的篩選方法,其實質是親和力測定方法的一種變種,其目的是需要建立相對於採用ELISA進行抗體的親和力測定方法,用於雜交瘤和噬菌體展示篩選的ELISA方法有以下難點:1.待測樣本極具多樣性,且單一樣品通常也是混合物,有很大的可能存在非特異吸附;2.不同的待測樣品之間可能存在較大的濃度差異,濃度的大小和親和力的大小均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
  • 單克隆抗體技術與藥物的專利淺析
    表3 其他疾病領域代表單抗藥的核心專利二、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的專利分析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從最早的小鼠雜交瘤技術開始,發展到全人抗體的發現技術,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抗體技術: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技術;第二代抗體技術:嵌合抗體和人源化改造單克隆抗體技術;第三代抗體技術: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技術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第一代單抗來自於Koehler和Milstein於1975年開發出的雜交瘤(hybridoma)抗體技術:在細胞融合技術的基礎上,將能夠分泌特異性抗體的小鼠致敏B細胞和具有無限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為B細胞雜交瘤,用具備這種特性的單個雜交瘤細胞培養成細胞群,可製備針對一種抗原表位的特異性抗體,即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簡稱單抗,如圖1所示。
  • 抗體組庫技術篩選特異性抗體
    人源化抗體是指抗體的可變區部分(即Vh和V1區)或抗體全部由人類抗體基因所編碼。人源化抗體可以大幅降低醫院抗體對人類集體造成的免疫副反應。人源化抗體的而形式也從最初的嵌合抗體、改型抗體等逐步發展為人源化抗體。
  • 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
    來源:ChemicalBook背景[1-6]駝源單克隆抗體製備服務利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能夠為客戶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擁有高特異性、高活性和高親和力單克隆抗體。採用噬菌體抗體展示技術製備單克隆抗體具有極大的優勢,該技術不受物種來源的限制,同時利用該技術製備的雜交瘤以抗體基因的形式保存在噬粒載體上,結合實驗不同蛋白表達,如原核蛋白表達,真核蛋白表達,可以實現任何規模的單克隆抗體生產並獲得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重組單抗。
  •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了單抗篩選的生物技術,利好哪些醫藥公司?
    Smith和SIR 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實現了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目前篩選單克隆抗體的主流方法有三種:①一種是細胞為基礎(cell-based)的,即雜交瘤技術等,篩選了無數的單克隆抗體用於科研與治療,是單克隆抗體的基石,已於8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抗體人源化的發現之旅
    非人源性抗體進入人體內會引起嚴重的機體排異反應,進而影響抗體在臨床應用時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對抗體進行人源化改造,儘可能降低抗體的異源性,並且使其特異性和親和力保持不變。抗體人源化是通過DNA重組技術和蛋白質工程技術,將非人源抗體,如鼠源單克隆抗體的支架與CDR區域的次要胺基酸進行人源抗體支架替換,從而減少鼠源性抗體在臨床應用上的種種限制。抗體人源化是重組抗體生產製備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抗體藥研製的重要方向。1.
  • 利用CRISPR/HDR技術進行工程化改造有望賦予雜交瘤抗體多樣化的功能!
    2019年9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生物工程師和生命科學家能夠結合雜交瘤技術來製造大量相同的抗體,同時還能開發出新型的抗體療法和診斷技術,近年來該技術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都突出了抗體型別對於治療效果的重要性。
  • 抗體分子篩選從三個月到24小時?詳解單B細胞分選及優勢(上)
    單B細胞分選平臺(Single B cell sorting platform),也可以稱為B細胞克隆技術(Single B cell cloning),其關鍵在於,該平臺結合微流控和不同的分選技術,直接對B細胞進行單細胞水平的分離、分析與篩選,從而精準、高效的篩選出分泌目標抗體分子的B細胞[1],再結合單細胞測序技術,即可得到目標抗體序列。
  • 聚焦諾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酶的定向演化與噬菌體呈現技術
    1970年獲得哈佛大學細菌學和免疫學博士學位。1975年在堪薩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此後晉升為教授。他發表的論文包括抗體結構和進化,重複DNA序列、基因組學和生物學的進化絲狀噬菌體。溫特,英國生物化學家,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的先驅。他發明了擬人化和全擬人化的噬菌體呈現技術,以及用於治療用途的抗體的相關技術。他任職於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
  • 緊急醫學科普: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應用
    緊急醫學科普: 單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技術以及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應用單克隆抗體是僅由一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抗體,對應於多克隆抗體/多株抗體——由多種類型的細胞製造出來的一種抗體。單克隆抗體由可以製造這種抗體的免疫細胞與癌細胞融合後的細胞產生的,這種融合細胞即具有瘤細胞不斷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細胞能產生抗體的能力。融合後的雜交細胞(雜種瘤)可以產生大量相同的抗體。當其應用於醫療中時,在識別抗原中的顯示的微小變化(如果有的話)有助於減小副作用。
  • 文獻閱讀|體外篩選新技術快速開發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
    近日,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轉錄翻譯偶聯嘌呤黴素接頭展示(TRAP)的新技術,在短時間內就可篩選出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單克隆抗體,並且對病毒中和效力顯著,為快速開發新發傳染病抗體提供了新的途徑,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直到Kohler和Milstein在1975年創建了淋巴細胞的雜交瘤技術並獲得了專一識別抗原位並與之特異結合的單克隆抗體,才受到了相關領域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兩位科學家因此被授予198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由於通過雜交瘤技術製備的單克隆抗體是鼠源性的,應用於人體不可避免地引起人抗鼠抗體(HAMA)反應,限制了單克隆抗體的臨床應用。
  • 抗體發現過程中常見的工程化技術與策略
    在單克隆抗體發現過程中,通過抗體庫的篩選,得到能夠與靶點特異性結合的優秀候選分子後,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工程化技術來增強其藥理學和其他方面的功能。多種策略可以改善抗體藥物的動力學功能,包括親和力成熟、嵌合或人性化和Fc修飾。為了提高抗體的成藥性和穩定性,需要提高抗體的穩定性和聚集性,以及降低免疫原性,其中一些策略也可以通過計算機工具來實現。
  • 如何優雅的完成噬菌體的擴增和定量實驗?實驗汪必備! | 小奧課堂
    Part 1雜交瘤、單細胞克隆和噬菌體展示技術是抗體發現的三種主流技術,其中>噬菌體展示技術作為諾獎級別的技術,在生物創新醫藥研發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極大的加快了抗體類藥物研發的進程。噬菌體展示技術不僅在新的抗體和多肽的發現及優化過程中有著核心的作用,還能和傳統的動物免疫技術相結合,與納米抗體、全人源轉基因小鼠發現平臺進行有效對接,能夠廣泛用於抗體、抗體偶聯藥物和CAR-T/TCR-T等領域。
  • 美英科學家獲化學諾獎:因酶定向進化與肽類和抗體噬菌體展示
    Smith)和英國科學家喬治·保羅·溫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我們正處在定向進化革命的早期,這場革命正在並將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前述技術意味著駕馭演化的力量,並以此造福人類。
  • 昨天,今天,明天:人源化抗體的發現之旅 | 深度
    在這一設想下,人們開發出了「嵌合抗體」,即包含了老鼠抗體可變區和人類抗體恆定區的抗體。這固然是一大進步,但人們隨後發現,這些嵌合抗體的免疫原性依然不夠低。人源化技術的誕生終於讓老鼠抗體的免疫原性得到了控制——通過限制可變區上互補性決定區(即抗原抗體結合的部位)中的鼠類序列,人源化的抗體比嵌合抗體的免疫原性要更低。
  • Attana分子互作分析儀無需純化抗體,對雜交瘤上清液進行篩選鑑定
    在鑑定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前純化抗體、標記抗體,通常非常耗時,並且存在需要優化實驗條件和產量低等問題。瑞典Attana蛋白互作分析儀和Attana抗體捕獲試劑盒可以減少這些問題。在這裡,展示了Attana的一種抗小鼠抗體的晶片,它能夠從原材料中捕獲抗體,隨後詳細研究了抗體與其抗原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
  • 生物創新藥細分市場戰略投資展望——單克隆抗體藥物篇
    伴隨著抗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新型抗體的不斷出現,單克隆抗體藥物已成為製藥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單克隆抗體藥物,期間又湧現出了各種單抗衍生物,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小分子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國內單抗藥物領域面臨市場快速增長和進口替代的雙重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