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材料學院《Matter》:開發出一種全新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2020-10-07 石墨烯聯盟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此項工作在國際期刊《Matter》上發表了題為「Metal Nanoparticles Harvesting by Continuous Rotating-Electro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連續卷對卷電沉積與剝離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研究論文,並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的博士生黃雅和航天航空學院的博士生楊程,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長聘副教授伍暉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446X

金屬納米顆粒的可控合成對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實際工業應用都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合成金屬納米顆粒的方法為化學還原法,實際工業生產中金屬塊體材料到金屬納米材料的加工過程需要經歷金屬塊體溶解為金屬鹽以及金屬鹽還原成為納米材料這兩個步驟,需要使用大量試劑和表面活性劑,並且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和液體廢料。一種綠色的、可控的、可大規模生產高質量金屬納米顆粒的技術對於工業應用以及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卷對卷電沉積裝置工作示意圖(上圖)以及裝置實物照片(下圖)

伍暉課題組成功開發了一種將電沉積與剝離技術結合的連續旋轉電鍍(Rotating Electro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 REDS)合成裝置,該裝置利用電化學還原過程將納米顆粒沉積在連續旋轉的基底表面,之後通過機械剝離的方法獲得分散的金屬納米材料。REDS技術提供了一種可控的、可規模化、綠色低成本製備高質量納米顆粒的新方法。在REDS方法中,高速旋轉的過程可以控制材料的形核生長,為控制納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該方法適用於合成多種不同的金屬基納米材料,包括金屬單質納米顆粒(如Ag、Au、Ni、Cu)、合金納米顆粒(如FeCoNi和FeCoNiW)和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如Co3O4)。通過進一步控制電沉積過程中金屬原子的沉積條件,該方法還可以製備具有複雜結構的納米材料,例如金屬多面體、金屬納米片、金屬枝晶和金屬納米花等結構。利用銀球狀納米顆粒,可以製備性能優異的導電漿料,用於印刷近場通信標籤和觸控螢幕面板等電子器件。將REDS方法替代傳統的化學合成法製備銀納米顆粒,可以降低90%的工業加工成本,對於銀納米材料的工業應用具有極大的前景。

本文來自「清華大學」。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

相關焦點

  • 清華材料學院: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清華《Matter》提出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生長過程
    導讀: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納米噴霧乾燥技術:一項全新的顆粒製備技術?
    瑞士Buchi公司2009年開發研製的B90型納米噴霧乾燥儀可從低至毫升級的樣品中高產率(>90%)地直接獲得平均粒徑0.3~5μm的顆粒,整個操作過程快速、溫和、性質可控。該技術在製備藥物顆粒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使顆粒納米化,增大比表面積,有利於提高藥物的溶出速率、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 清華材料學院成功研髮捲對卷電沉積裝置控制合成金屬基納米材料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Matter》:打破傳統極限的顛覆性納米製造技術
    光錐混溶圖是針對於塊體材料,包含在光錐邊界內部的材料,與「觀察者」材料(這裡是金)完全混溶,在邊界上的材料,與觀察者材料的混合焓約為0。納米尺寸效應對應的藍色雙曲線修改了混溶限制,且可通過減小尺寸(擴大雙曲線的疆域)繼續增大材料的混溶性。
  • 限域的Bi納米顆粒作為一種高活性、高耐久性的CO2還原電催化劑
    Bi納米顆粒新型自支撐電極的製備。2.PVP在退火過程中不但限制了Bi的生長得到超細Bi顆粒,而且原位形成超薄碳納米片。3.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還原CO2的過程中化中不僅表現出較高的甲酸選擇性,而且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孿晶結構催化水分解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0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孿晶結構BiVO4光陽極促進載流子的分離和傳輸提高產氧性能
  • 清華材料學院唐子龍課題組在高倍率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再獲突破
    清華材料學院唐子龍課題組在高倍率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再獲突破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12月3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唐子龍教授課題組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題為「具有類玻璃-陶瓷相的高倍率釩酸鹽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Glass‐Ceramic‐Like
  • 儲能材料丨河北科技大學等製備出2~4納米厚的電解質界面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可生成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將電解質界面膜的厚度控制在了2~4納米範圍內。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環境工程|納米零價鐵:製備技術、應用前景
    雍曉靜1,2 關 翀1 張 昊1 金政偉1 姚 敏1* (1.國能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炭化學工業技術研究院;2.寧夏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研究背景 常見的水體及土壤汙染物包含重金屬離子
  • 清華材料學院教授創辦「清科紫峰」,或會發力陶瓷領域
    北京清科紫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8月,主要經營範圍為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產品設計;銷售陶瓷製品。該公司註冊資本為3637萬元人民幣,華控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由清華技術100%控股)參與投資。
  • 【納米】金屬納米顆粒製備的新方法
    目前,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傳統方法包括還原法與熱分解法。但是,傳統方法製備合金納米顆粒卻具有一定的難度。南京理工大學的李平雲副研究員和王田禾教授採用可溶性澱粉、蔗糖等與金屬離子形成高分子網絡狀結構(示意圖),然後在氮氣保護性氣氛下使該網絡狀結構分解製備出Cu-Pt, Ni-Pt, Ni-Pd, Pt, Pd, Ag, Cu, Ni等金屬納米顆粒
  • 國初科技新型膜技術提純濃縮超微納米顆粒
    隨著超微納米粒子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超微納米粒子的製備方法與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目前主要製備的方法為物理製備法與化學製備方法。物理製備方法主要為機械粉碎法,冷卻乾燥法與離子濺射法等。化學製備方法主要有氣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其中液相法是目前工業上廣泛採用的製備方法。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 俄科學家開發基於納米顆粒高解析度雷射3D列印
    不僅點到點過程耗時,而且雷射器工作在高強度下,有可能會損壞材料,而且儀器昂貴。 先前美國LLNL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1月宣布找到了一種改進雙光子聚合(TPL)的方法,雙光子聚合是一種納米級3D列印技術,LLNL將雙光子聚合3D列印技術開發到可以兼顧微觀精度同時又滿足較大的外型尺寸的水平。 無獨有偶,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也在積極的推動雙光子光刻技術的研究。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本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並闡述了納米技術在功能性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納米材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後展望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 河南大學:表面改性-化學破碎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
    &34;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界面保護法、模板法等現有Janus納米顆粒的製備路線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產量低,同時也很難獲得粒徑小於10 nm的單分散性納米顆粒。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原位表面改性技術」與「化學破碎方法」相結合,發明了一種「快刀斬亂麻」製備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將改性後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納米顆粒破碎為單個顆粒,粒徑為4-9 nm,比表面積高達619 m2/g,且顆粒呈現為一側為親水性、一側為疏水性的Janus結構。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