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材料丨河北科技大學等製備出2~4納米厚的電解質界面膜

2020-12-0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可生成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將電解質界面膜的厚度控制在了2~4納米範圍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能源》。

近年來,碳負極材料因價格低廉且電子電導率高等優點,成為了鉀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過多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電解液並導致較高的不可逆容量,這是碳材料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研究團隊通過原材料選擇以及工藝調控,製備出了一種表面具有二氧化矽和氧化鎂納米粒子的磷—硫元素共摻雜柔性碳纖維薄膜。由於二氧化矽和氧化鎂納米顆粒的均勻分布,形成了厚度為2~4納米的固體電解質界面膜。這種固體電解質界面膜不僅可以保護電解質免於連續分解,而且還可以防止電子滲透,並同時實現鉀離子順暢的嵌入/脫出。另外,磷—硫元素共摻雜可以增強鉀離子的吸附能力,同時提高電導率。

該項研究不僅確認了均勻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機理,同時為開發高倍率儲能和低成本的柔性電極提供了新思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6月23日從河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單位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具有生成穩定合理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探索納米儲能材料新領域
    中益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因研發太陽能納米儲能調溫功能材料「一戰成名」。實際上該公司一直是中國新材料生產的十強企業之一,也曾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中國建築節能貢獻獎」的企業。其研發的太陽能納米儲能調溫功能材料,屬於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填補了世界及國內空白,獲得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30項,是國內乃至世界第一家將太陽能納米儲能調溫功能材料產業化的公司。
  • 前沿 | 河北科技大學成功製備出高機電耦合係數的10nm鈦酸鋇納米顆粒!
    光催化或電催化是常見的全解水方法,但其析氧效率低影響了全解水的效能,而自然界中存在著潮汐能、振動能等各種機械能,利用壓電材料將機械能轉化為全解水的動力是壓電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已報導的壓電催化全解水產氫產氧效率都極其低,如何提高效率是一大挑戰。
  • 南大:熱納米壓印製備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
    贗電容電極材料的儲能基於電極/電解液界面附近可逆的法拉第氧化還原反應,表現出遠高於雙電層碳材料的電容。電解液通常在材料中的擴散深度僅為20 nm,剩餘材料體積被認為是「死體積」不參與電化學儲能。通過提高離子擴散速率、有效體積和電子輸運效率,贗電容超級電容器有望將能量密度提高到與二次電池相當的水平。
  • 工業大麻黑科技:華東師大首次展示工業大麻製備的石墨烯納米材料
    最近,昆明國際工業大麻產業園的消息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而在掛牌儀式的現場,一項工業大麻「黑科技」同樣引人注目——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首次展示了工業大麻麻稈麻根製備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及一系列重要應用。華師大重慶研究院負責人表示,研究院將依託工業大麻麻稈麻根製備石墨烯介孔量子材料的技術及其應用,全方位支持昆明工業大麻產業加速發展和全面升級,助力昆明建設成為工業大麻產業高地。為什麼要用大麻做電池?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纖維
    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作為目前研究最廣泛的導電高分子之一,在電化學儲能,柔性透明導電基底,電致變色,熱電等領域已展現出非常大的應用優勢。尤其是聚苯乙烯磺酸(PSS)作為其摻雜劑的同時又賦予PEDOT優異的水溶劑加工性能,使得PEDOT的研究和應用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基於以上討論,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製備和改性GDY基材料,通過調整詳細的合成條件,可以有效地優化GDY的形態、堆疊方式和理化性質。當將基於GDY的材料用於儲能裝置時,可以選擇適合的合成路線。此外,還可以根據現有方法設計和開發一些新的製備策略。 2.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4期:納米能源)
    「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樓會議室召開。納米中心、化學化工學院、材料學院和物理學院部分師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中心副主任張經緯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霍開富教授共同主持。中心主任張平餘教授代表中心全體師生對參加此次論壇的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摯的感謝,希望中心師生藉此機會向各位專家多學習、多交流。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基於蛭石合成多孔矽/碳複合納米片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
    (研究者: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特種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上海重點實驗室HUANG Xi等)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專訪丨斯坦福納米科學家崔屹:做頂級科研,還要開成功公司
    諸如此類的發明不僅讓出生於廣西來賓的崔屹成為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獲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學家獎等獎項,還屢登《科學美國人》評選的年度「十大創新技術」,促成了安普瑞斯(Amprius)、4C Air兩家科技公司的誕生。近日,崔屹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
    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作為目前研究最廣泛的導電高分子之一,在電化學儲能,柔性透明導電基底,電致變色,熱電等領域已展現出非常大的應用優勢。尤其是聚苯乙烯磺酸(PSS)作為其摻雜劑的同時又賦予PEDOT優異的水溶劑加工性能,使得PEDOT的研究和應用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 9分鐘充電80%,中美科學家聯合研製可快充鋰離子電池材料
    近日,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納米纖維素:即將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納米新材料
    納米纖維素來源( 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廣泛、儲量豐富, 是人類近期難以人工合成的材料之一。根據材料來源、製備方法及纖維形態不同,納米纖 維素可分為纖維素納米晶體(CNC)、纖維素納米纖絲(CNF)、細菌合成納米纖 維(BNC)和靜電紡絲纖維(ECC)4大類。
  • 張會剛: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原理
    作者加入南京大學後,承擔了二次電池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在多年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來自化學和材料兩個背景的學生對於電化學儲能技術的理解,都有各自知識的盲點。作者簡介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固體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教授。1994年進入西北大學化工學院生物化工專業學習,1998年在石油大學(北京)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在李洪鐘院士和朱慶山副所長指導下在中國科學院多相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為解決電化學儲能電極厚度受限提供新方案:熱納米壓印...
    贗電容電極材料的儲能基於電極/電解液界面附近可逆的法拉第氧化還原反應,表現出遠高於雙電層碳材料的電容。電解液通常在材料中的擴散深度僅為20 nm,剩餘材料體積被認為是「死體積」不參與電化學儲能。通過提高離子擴散速率、有效體積和電子輸運效率,贗電容超級電容器有望將能量密度提高到與二次電池相當的水平。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