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河北科技大學成功製備出高機電耦合係數的10nm鈦酸鋇納米顆粒!

2021-02-20 粉體技術網

全解水產氫產氧是能夠解決能源短缺與環境危機的理想途徑之一,其難點在於高效、穩定、廉價的催化劑的開發。光催化或電催化是常見的全解水方法,但其析氧效率低影響了全解水的效能,而自然界中存在著潮汐能、振動能等各種機械能,利用壓電材料將機械能轉化為全解水的動力是壓電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已報導的壓電催化全解水產氫產氧效率都極其低,如何提高效率是一大挑戰。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在全解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河北科技大學為第一和通訊單位發表在化學學科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德國應用化學,2018年影響因子12.257,論文在線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07695),論文第一作者是我校理學院青年教師蘇然博士,通訊作者為李發堂教授。

該團隊合成了尺寸均一的10nm鈦酸鋇納米顆粒,證實其機電耦合係數(d33)比200nm的鈦酸鋇顆粒和鈦酸鋇納米線的要高出近5倍,高的機電耦合係數可以誘導產生高的壓電電勢,經有限元模擬得出10nm鈦酸鋇的壓電勢能高達2.6 V,此值遠超於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最低勢能(1.23 V)。而200nm鈦酸鋇顆粒和鈦酸鋇納米線的壓電勢能分別為0.5 V和1.2 V。並觀測發現其具有多相共存(T+R+O)現象,多相共存降低了極化翻轉的自由能進而提升了10nm鐵電納米顆粒的壓電性能。在60 kHz超聲振動下,10nm鈦酸鋇納米顆粒分解水的產氫量和產氧量分別高達655 μmolg-1h-1 and 316 μmolg-1h-1,而200nm鈦酸鋇顆粒和鈦酸鋇納米線則幾乎不能夠分解水產氫產氧。

本研究不僅深化了對納米鐵電材料性能及作用的認識,為構建新型鐵電催化劑及電學器件打下了基礎,也為全解水產氫提供了新的催化劑。

相關焦點

  • 河北科技大學首篇Angew.: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2.257,),論文第一作者是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青年教師蘇然博士,通訊作者為李發堂教授。 該團隊合成了尺寸均一的10nm鈦酸鋇納米顆粒,證實其機電耦合係數(d33)比200nm的鈦酸鋇顆粒和鈦酸鋇納米線的要高出近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儲能材料丨河北科技大學等製備出2~4納米厚的電解質界面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可生成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將電解質界面膜的厚度控制在了2~4納米範圍內。
  • 東華大學開發出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
    東華大學開發出柔性鈦酸鋇陶瓷納米纖維膜 發表時間:2019/10/22
  •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鈦酸鋇納米顆粒行業研究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鈦酸鋇納米顆粒行業研究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鈦酸鋇納米顆粒相關協會的基礎信息以及鈦酸鋇納米顆粒科研單位等提供的大量資料,對鈦酸鋇納米顆粒行業發展環境、鈦酸鋇納米顆粒產業鏈、鈦酸鋇納米顆粒市場規模
  • 河南大學:表面改性-化學破碎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
    &34;製備Janus-SiO2納米顆粒界面保護法、模板法等現有Janus納米顆粒的製備路線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產量低,同時也很難獲得粒徑小於10 nm的單分散性納米顆粒。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李小紅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原位表面改性技術」與「化學破碎方法」相結合,發明了一種「快刀斬亂麻」製備Janus-SiO2的方法。它可以將改性後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納米顆粒破碎為單個顆粒,粒徑為4-9 nm,比表面積高達619 m2/g,且顆粒呈現為一側為親水性、一側為疏水性的Janus結構。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纖維
    製備高結晶度的PEDOT和其可重複加工性之間似乎是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最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汪朝暉團隊利用高結晶度的Cladophora納米纖維素作為犧牲模板誘導製備出高結晶度的PEDOT納米纖維,其不僅具有較高的電導率,而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液分散性和反覆加工性。
  • AFM:既柔軟又延展的鐵/鈦酸鋇(Fe/BaTiO3)多鐵性複合薄膜
    其中,以功能性氧化物為基礎的多鐵性複合材料,具有複雜的多自由度和多序參量的耦合效應,從而表現出極豐富的宏觀物理特性,成為低功耗柔性電子器件的首選材料。然而,功能性氧化物存在晶格缺陷,及其離子/共價鍵結合導致的延展性較差等問題,使多鐵性複合材料表現出硬/脆、抗彎曲應變差(<1%)等特徵,難以與柔性聚合物材料兼容。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C炭黑|鈦酸鋇複合顆粒carbon black/BaTiO3複合顆粒,C炭黑/BaTiO3複合材料,鈦酸鋇改性炭黑的複合粒子描述: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出了鈦酸鋇改性炭黑的複合粒子,並觀察和分析了改性粒子的顆粒成分、結構、微波介電特性及其對電磁波的吸收性能.
  •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美東時間3月29日下午,美國Science雜誌刊登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的封面文章,報導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關於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
    製備高結晶度的PEDOT和其可重複加工性之間似乎是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 最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汪朝暉團隊利用高結晶度的Cladophora納米纖維素作為犧牲模板誘導製備出高結晶度的PEDOT納米纖維,其不僅具有較高的電導率,而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液分散性和反覆加工性。
  • 清華材料學院: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發布
    基於科睿唯安公司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資料庫中的11814個研究前沿,篩選出納米領域研究前沿1391個,綜合考慮論文的被引用情況和發表時間,遴選出41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1391個研究前沿涉及高被引論文6639篇,美國和中國高被引論文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3.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以三苯基膦基COF為載體可控制備多種具有窄尺寸分布的超細高活性金屬納米顆粒,並被該雜誌選為內封面文章發表。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嬈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邱立副研究員和科羅拉多大學的張偉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納米晶鈦酸鋇陶瓷研製成功
    納米晶鈦酸鋇陶瓷研製成功 43次閱讀 作者:閆海生   來源:中國化工報
  • 清華材料學院《Matter》:開發出一種全新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此項工作在國際期刊《Matter》上發表了題為「Metal Nanoparticles Harvesting by Continuous Rotating-Electro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連續卷對卷電沉積與剝離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研究論文,並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
  • 【納米】金屬納米顆粒製備的新方法
    目前,製備金屬納米顆粒的傳統方法包括還原法與熱分解法。但是,傳統方法製備合金納米顆粒卻具有一定的難度。南京理工大學的李平雲副研究員和王田禾教授採用可溶性澱粉、蔗糖等與金屬離子形成高分子網絡狀結構(示意圖),然後在氮氣保護性氣氛下使該網絡狀結構分解製備出Cu-Pt, Ni-Pt, Ni-Pd, Pt, Pd, Ag, Cu, Ni等金屬納米顆粒
  • 納米矽基離子液體材料的製備與表徵
    然而,ILs有極其高的粘度,導致ILs流動性較差,強烈阻礙了溶質在液體中的擴散。基於ILs的可設計性,可以設計合成低粘度的ILs。因此研究者們迫切需要找到一些降低ILs粘度的手段以適應更多的應用領域。幹水(DW)是由疏水性納米二氧化矽和水在高速攪拌下製備而成的材料,二氧化矽在體系中通常為高度分散的納米顆粒,被廣泛用於化妝品、催化基質、光敏劑載體和氣體分離等領域。
  • NiO修飾Ni納米顆粒可見光催化製備高級烴類
    是替代石油、實施煤碳潔淨高值利用的重要技術,在工業和學術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極大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團隊研究員張鐵銳課題組及合作者合成了部分NiO層修飾Ni的納米結構,可以在低溫常壓下利用可見光碟機動CO加氫製備高級烴類,C2+選擇性高達60%,且催化穩定性優越。
  • 納米噴霧乾燥技術:一項全新的顆粒製備技術?
    瑞士Buchi公司2009年開發研製的B90型納米噴霧乾燥儀可從低至毫升級的樣品中高產率(>90%)地直接獲得平均粒徑0.3~5μm的顆粒,整個操作過程快速、溫和、性質可控。該技術在製備藥物顆粒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使顆粒納米化,增大比表面積,有利於提高藥物的溶出速率、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