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高速路」
廣州就是「快車道」
「為把我國汽車工業儘快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制定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通過本產業政策的實施,使我國汽車工業在本世紀末打下堅實的基礎,再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2010年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並帶動其他相關產業迅速發展。」
今天,當我們回看這份1994年發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時,一切恍如隔世。這份文件在真正意義上開啟了中國汽車行業自主發展的篳路藍縷之路。據中汽協統計,今年1~10月全國汽車銷量已經達到1969.9萬輛。
從0到1969.9萬輛,中國用了70年,終於走到了如今這個汽車行業變局的十字路口。正是在這個當口,第18屆廣州國際車展成為窺見行業變局的一個絕佳窗口。當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均已登上世界第一,汽車業者絕不應僅僅滿足於單純數量的增長。
過去20年間,汽車行業的超高速增長,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騰飛;「填滿」本來基本空白的領域,尤其是私人汽車市場,此為量變,實非難事。真正難的是,要從如今的「數字迷醉」中清醒過來,在轉型變局中擁抱行業「質變」、擁抱「新四化」。
如果說中國汽車正走在「高速公路」上,廣州汽車行業就是跑在「時速120公裡的快車道」上。以廣汽集團為代表,廣州汽車行業的下一個五年,將在 《廣州市汽車產業2025戰略規劃》以及《廣州市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的指引下,向「汽車產能突破50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過萬億元」的目標奮進。有了「萬億戰略,智車之城」的「廣州目標」,方能在世界汽車業乃至工業制(智)造業的「高速公路」上「底盤」更穩、「加速」更快。
於是,在廣州國際車展上,我們不僅要看到洶湧的看車人流、賣力的銷售人員,還應該看到:消費意欲高漲背後,是華南地區擁有的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人們希望用汽車增進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新能源車大出風頭背後,是以新技術為橋梁,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經濟生態;更要看到,自主汽車力量在品牌、技術和設計方面進步的「中國加速度」。
全媒體生活服務部出品
策劃:陳潔華、雷煜
統籌:鍾達文
本版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鍾達文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