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第二場成功舉辦,黃靖分析「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

2020-11-25 澎湃新聞

「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場成功舉辦,黃靖分析「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

2020-08-27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

北語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我們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每月為讀者提供國際新聞動態和觀點,並特邀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熱點問題撰寫時評。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2020年8月21日下午三點到五點半,由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主辦的「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場在「騰訊會議」平臺舉行。北京語言大學學院教授、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國際問題專家黃靖教授,以《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為主題,為大家呈現了一場深入淺出、站位高遠、統籌全局的高質量講座。

(黃靖教授在演講)

講座由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羅林院長主持。羅院長簡單介紹了本次系列講座的主辦方——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以及黃靖教授的學術簡歷。北語國別院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合署運行,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在教育部國際司的領導下,國別和區域研究院編輯國別和區域研究專報、國別和區域研究期刊和黃靖教授任主編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歡迎在座的專家、老師、同學們投稿支持。

黃靖教授是四川大學英語文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碩士、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後合作導師和博士生導師,任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黃靖教授是國際著名戰略學者,2008年曾任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特聘講席教授,並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猶他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和史丹福大學。黃靖教授發表了有關中國政治、臺海、南海、亞洲環境政策、俄羅斯遠東開發等8部英文專著,其專著《中共政治中的宗派主義》由世界人文學科最頂級的劍橋大學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發行, 並贏得著名的大平正芳獎。黃靖教授還發表了數量眾多的論文、書籍章節和報刊雜誌評論,內容涉及中國高層政治、發展戰略、中國政治改革、中國國家安全與國防、中美關係,中印關係,亞太安全,臺灣問題,朝核問題等重大議題,2003年至今,黃靖教授任德國博斯學院院士,還在數家中外企業和基金會任董事和顧問。最後,羅院長代表各位聽眾熱烈歡迎黃靖教授開始講座。

(羅林院長主持講座)

講座中,黃靖教授圍繞「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指出了「國際政治板塊」對於一個大國的自身定位與其制定對外戰略的重要意義。黃靖教授首先介紹了「國際政治板塊」的定義與界定、二戰後所形成的國際政治板塊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和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國際政治板塊所發生的重大變化。自此,美國在力量對比上確立了其不可戰勝的霸主地位。接著黃靖教授指出了1991年以來國際政治板塊重新漂移和重組中的利益受害者與得益者。中國作為這次世界板塊重組中的獲益者,通過改革開放政策以融入世界的方式迅速和平崛起,另外一個獲益者美國,在此時期國家軟硬實力都達到了頂點並計劃以「美國模式」重塑世界秩序,提出了其全球主義戰略,分別是價值理念全球化、民主政治以及市場經濟。然而,從柯林頓開始經歷了三任美國總統之後,可以看到美國的全球主義戰略正在走向失敗。與1991年相比,美國今天的實力正在快速下降。而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失敗,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國家能力受到巨大削弱,同時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能力迅速提升,中國快速成長為世界大國,造成了和平環境下國際政治板塊的再次漂移與重組。世界經濟的中心開始由大西洋轉向太平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進而導致了美國在全球戰略的重大失衡。黃靖教授還指出,中國是唯一一個以加入現有國際秩序而不是挑戰後者而和平崛起的大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市場經濟上融入了世界,但是在政治制度上與美國所塑造的國際秩序主流不相融,導致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美雙方在「模式」上的衝突逐漸顯現。

黃靖教授認為中美之爭的實質是強弱之爭,並非生死之爭和勝負之爭。美國意圖通過這場中美競爭來維護其世界強者的地位。今天的中美關係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中美之間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脫鉤。因此在這場中美間的長期博弈中,中國不應該跟著美國的節奏走,而應該首先穩定周邊關係,推動多邊主義,積極完善和維護多邊機制之上的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要防止自身犯重大的戰略性錯誤。「為大國者,不自敗,勝」。最後,黃靖教授認為中美兩國最大的挑戰都來內部。中美競爭的實質上是雙方重新整頓內部的賽跑。

講座結束後,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塗龍德教授點評稱:黃靖老師對於「百年變局中國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話題的講座十分精彩生動,黃老師回顧了二戰以後特別是蘇東劇變以後全球三大板塊的分化重組以及全球化戰略意義的重新分配,分析了中國和平崛起是大勢所趨,認為中美競爭不可避免,但不是生死之爭,也不是勝負之爭,而是一種長期化的強弱之爭,並且就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兩個抓手、一個扇面的對華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思維,稱讚黃老師的講座堪稱是縱橫捭闔,集學術性、理論性、實踐性於一體,涉及到了國際政治、經濟、軍事、金融、全球化、國家主義等多個學術領域,並認為黃老師的站位非常高,視角非常獨特,視野宏大且寬闊,發人深省;最後塗龍德教授對黃靖教授持續兩個小時的講座表示由衷的感謝!

(塗龍德教授進行點評)

在講座的最後,廣大聽眾踴躍參與到了提問環節,問題涉獵領域寬泛,且都具有熱點性和現實意義,而黃老師對於問題的回答可謂是有理有據、出口成章、侃侃而談,深入人心,廣大聽眾受益匪淺,並給予了黃老師高度的稱讚和衷心的感謝。

(聽眾積極參與互動)

「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等你來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如何適時的調整對外政策?中國在國際社會將會扮演何種角色?敬請關注由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主辦的「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直播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講座視頻回放以及文字內容整理後續將會發布在國別院公眾號平臺(北語國別院)及國別院網站上(www.irs.blcu.edu.cn),敬請關注。

供稿: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編輯:黨瓊玉 楊小琴

往期回顧: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a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原標題:《「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場成功舉辦,黃靖分析「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縱橫世界」系列講座第二場:黃靖——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
    北京語言大學學院教授、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國際問題專家黃靖教授,以《百年變局中國際政治板塊的漂移與重組》為主題,為大家呈現了一場深入淺出、站位高遠、統籌全局的高質量講座。以下為黃靖教授線上講座的視頻回放及完整文字。
  • 《「老莊思想」與企業管理——百年大變局之大布局》專題講座 大受海大MBA畢業生歡迎
    2020年12月26日,兆祥郵輪科技集團莊兆祥董事長受邀參加2020年上海海事大學MBA/MEM畢業典禮,並作《「老莊思想」與企業管理——百年大變局之大布局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文/連國輝)新冠疫情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造成了何種影響?全球戰疫如何牽動國際格局演變?世界面臨「六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社會失常、治理失能、美國失治、世界失序)之際,中國應該如何有所作為?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第一場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先生主講,題目為《哲學創造與闡釋的歷史變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伊始,臧峰宇教授對「哲學的殿堂」講座系列做了總體介紹,指出人大哲學院舉辦這一高端系列講座,目的是為了集中展現我國哲學界深厚的學術傳統,與在這些傳統中引領哲學學科發展、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哲學名家。
  • 「冷場、熱場發射掃描電鏡的功能分析」講座
    為了加深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對冷場、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認識,提高公共平臺大型設備的使用率,3月8日下午,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結構分析實驗室舉辦了題為「冷場、熱場發射掃描電鏡的功能分析」的講座。此次講座由安徽大學實驗技術中心林中清老師主講。
  • 金燦榮: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或是世界變局最大的自變量
    導讀:9月26日,金燦榮教授在觀學院做了題為「百年變局與中美關係」的演講。在他看來,近些年世界亂象叢生,而在經歷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不確定性又增加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謂對當今國際局勢最好的概括。金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應為四個「新」: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新的現代化模式得到承認、新的工業革命正在到來、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出現。
  • 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辦好自己的事情,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戰略判斷,是總書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和方法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和國際格局變遷的一般規律得出的,對於我們準確認清國際社會發展趨勢、在大變局之下更好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概括了當前國際格局的根本特徵,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地認清中國當前所處的國際環境。
  • 美國政治板塊的漂移:2020年大選揭示了怎樣的兩黨未來?
    儘管計票過程跌宕,但今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實際上卻一直十分穩定,這主要是由政治極化帶來的。經過了川普的四年任期,美國的政治極化程度已達到數十年來之最,兩黨的支持者往往刻骨地仇恨對方,並感到生死存亡的恐懼。 在政治極化的大環境下,這次大選揭示了美國兩黨迷霧重重的未來。
  •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文本實證分析和預測2000-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的重大變化,從量變到質變,出現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疫情時代無疑加快了世界政治格局、全球治理格局大變遷。中國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量,既是自變量,又是因變量,兩者之間的互動形成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最大天時地利。
  • 講座預告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李猛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講座時間2020年5月30日 18:40——20:40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2015年出版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翻譯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發表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本文提出"權力結構-秩序結構-觀念結構"的分析框架,旨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其對中法關係的結構性影響。中法關係面臨的權力結構、秩序結構和觀念結構均已發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變化,要以新的框架來認識和謀劃新形勢下的中法關係。面對權力的重組、秩序的過渡和觀念的競爭,中法都主張推動國際關係的轉型和國際秩序的創新,這構成了中法關係的新基礎。
  • 研究丨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摘 要】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
  • 板塊風水隨機漂移的策略
    所謂翻臉無情板塊,不是白叫的。 既然選擇了方向,就堅持一下,本周之內,市場應無大事。政策面,各種支持企業的政策未來還會源源推出,資金面,也會有響應的反應。最主要的,根據不患貧患不均原則,大家業績都受到影響的時候,就淡化了集體的影響。最怕的不是業績下降,而是別人上升得好好的,就你下降。 今天周末,畫周線。2月份過去一半了,初一沒躲過,十五卻躲過了。
  • 不畏浮雲遮望眼——從百年變局維度看2020年的世界風雲
    這次疫情大流行則發生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其傳播之迅速、影響之廣泛,不僅深刻影響世界經濟、國際政治,而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凸顯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的界線愈發模糊,偶然性風險與結構性風險加速轉換,內部風險與外部風險相互傳導,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這是國際政治的新現實。二是百年未見之選情。
  •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角度觀察和解讀一個重大戰略判斷
    應如何理解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表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應對呢?本刊特邀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答。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反法西斯同盟和法西斯軸心國之間展開的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歐美列強和日本主導的國際格局不復存在,社會主義的蘇聯憑藉其為二戰勝利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在世界贏得威望,中國也以其在二戰期間的英勇抗戰和巨大犧牲開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左鳳榮:回顧近百年來世界的發展變化,我們看到,國際局勢一直都是由大國關係引領並受大國關係發展影響的。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刻畫」印度板塊「漂移」史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最新成果:該所研究團隊通過西藏南部白堊紀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對比,較高解析度地「刻畫」了印度板塊在白堊紀與澳大利亞分離、向北漂移的詳細歷程。
  • 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顯然印度大陸板塊的漂移與大西洋的擴張沒有多大關係。它與澳大利亞板塊的漂移有關嗎?顯然也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澳大利亞板塊是大約50Ma才從南極洲快速向北漂移的,它們二者根本就不同步,現代板塊構造中將二者強行劃為一個所謂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簡稱印奧板塊)是不對的。因此印度板塊飛速向北漂移的動力機制一直困擾著地球科學研究者。
  • 臺灣政治板塊大位移——政黨輪替前奏
    在各陣營最近的交手可見臺灣政治板塊移動軌跡,出現政黨輪替前奏,去年「九合一」選舉慘敗的民進黨想要期待鐘擺效應,應是難上加難。 去年「九合一」基層公職選舉,全臺22個縣市長,國民黨囊括15席,民進黨6席,無黨籍1席,選舉期間普遍流傳「全民最大黨就是討厭民進黨」的說法。經過近半年,蔡英文支持度雖有上來,但綠營長期仰賴的基本板塊絕大多數都鬆動了,圖窮匕現。
  • 雲會議|「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中國與歷史中國的疊加與應對
    2020年10月9日,華東政法大學「比較政治大講堂」線上會議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徐勇教授做了《「未有之大變局」: 世界中國與歷史中國的疊加與應對》的講座,會議由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主持。以下系徐勇教授講座和問答環節的部分文字整理稿。
  • 地球板塊漂移也曾短暫終止
    (圖片提供:Nicolle Rager) 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地球構造板塊的漂移曾出現過暫時的停止。 大約1個世紀之前,德國地球物理學家Alfred Wegener注意到,大陸就像拼圖玩具一樣能夠咬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