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 | 立方衛星(CubeSats)技術

2020-09-22 測繪學報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測繪學會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8期。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ESA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小型「立方體衛星」納米衛星。它們被用於微型技術的在軌演示(IOD)、小型有效載荷驅動的任務以及ESA教育活動。

什麼是立方體衛星?

這些納米衛星的重量通常在1kg~10kg之間,並遵循流行的"CubeSat"標準,該標準在10x10x10cm的多個立方單位內定義衛星的外部尺寸。例如,一個3個單元的CubeSat尺寸為10x10x30cm,重約3kg~4kg。通常,這是最小尺寸,可以容納較小的技術載荷。

Radcude

固定衛星機身的尺寸可以促進高度模塊化、高度集成的系統,在該系統中,衛星子系統可以從許多不同的供應商處以「現成的商用」產品來購買,並可以根據任務的需要組裝在一起。此外,標準尺寸還使CubeSats能夠在容器內順利駛入軌道,這簡化了發射器上的艙位並最大程度地減少飛行安全問題、增加發射機會、並保持了較低的發射成本。由於其高度的模塊化和廣泛使用現成的子系統,與傳統的衛星時間表相比,CubeSat項目可以更快地進入飛行階段,通常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

為什麼ESA對CubeSats感興趣?

QARMAN Cubesat

CubeSats已經證明了其作為教育工具的價值。此外,它們在ESA看來具有各種充滿前景的應用:

作為系統、「系統級晶片」的徹底小型化的驅動力,以及它全新的封裝和集成方法、多功能結構、嵌入式推進。

作為展示此類技術以及諸如編隊飛行、仔細檢查或會合和對接等新技術的一種經濟實惠的手段。

作為進行分布式多個原位測量的機會,例如同時獲取空間環境的多點觀測結果(可能包括熱層、電離層、磁層或帶電粒子通量)。

作為使用小型有效載荷的一種手段,例如,非常緊湊的無線電接收器或光學相機,其中潛在的性能缺陷可能會通過大量衛星(例如星座或衛星群)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彌補。

作為增強太陽系探索能力的一種手段,例如,可以與多個目標(例如近地天體)會合的獨立艦隊,或者由較大的太空飛行器攜帶並投入到目的地(例如,月球、小行星/彗星、火星)。

技術在軌演示(IOD)-CubeSats

Picaosso CubeSat

自2013年以來,歐空局已啟動了由「通用支持技術計劃」(GSTP)的「在軌示範」部分資助的許多"Qubesat"任務。IOD的第一個項目如下:

GOMX-3(由丹麥Gomspace領導):

一個3單元的CubeSat任務,使用L波段可重配置軟體定義的無線電有效載荷,演示飛機ADS-B信號接收和對地靜止電信衛星點波束信號質量。由Syrlinks開發並由法國航天局CNES資助的微型高數據速率X波段發射機作為第三方有效載荷飛行。衛星於2015年10月5日從國際空間站投入使用,成功運行了一年後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GOMX-4B(由丹麥Gomspace領導):

一個6單元的CubeSat任務,與GOMX-4A(由Gomspace為丹麥國防部開發)一起飛行時,演示了衛星間連結和推進技術。該任務還攜帶了其他技術載荷:HyperScout緊湊型高光譜成像儀(荷蘭Cosine),新的恆星跟蹤儀(荷蘭空間創新解決方案)以及ESACHIMERA實驗,該實驗將新的電子組件暴露在太空中。衛星於2018年2月2日發射,任務於2018年12月成功完成。Gomspace繼續從其位於盧森堡的設施運營衛星,收集長期性能數據並進行其他基於軟體的實驗。

QARMAN(由比利時馮?卡曼研究所領導):

一個3單元的CubeSat任務,用於演示重返技術,特別是新穎的隔熱板材料、新的被動空氣動力阻力穩定系統以及在重返過程中通過低地軌道的中繼衛星傳輸遙測數據。衛星已經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並於2020年初投入使用。

SIMBA(由比利時皇家氣象學院領導):

一個3單位的CubeSat任務,用小型輻射計儀器測量太陽總輻射和地球輻射收支的氣候變量,並演示由天主教魯汶大學(KULeuven)開發的新型精確指示系統,該系統於2020年3月在Vega小衛星任務服務(SSMS)概念驗證飛行中發射。

畢卡索(由比利時太空飛行研究所(VTTFinland)和英國克萊德太空(ClydeSpace,UK)領導):

一個3單元的CubeSat任務,使用可以測量太陽星盤的微型多光譜成像儀和多針Langmuir探針測量平流層臭氧分布、中間層溫度分布和電離層中的電子密度,於2020年3月在Vega小衛星任務服務(SSMS)概念驗證飛行中發射。

RadCube(由C3S與匈牙利的MTAEK,英國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波蘭的Astronika共同領導):

一個3單元的CubeSat任務,用於演示微型儀器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在低地軌道上現場測量空間輻射和磁場環境以用於太空天氣監控。C3S開發的平臺也將在飛行中進行演示。該項目目前處於系統組裝、集成和驗證階段,計劃於2021年進行飛行。

PRETTY(由RUAGAustria與格拉茨技術大學(TUGraz)和SeibersdorfLaboratories共同領導):

一個3單元的CubeSat任務,使用新軟體定義的GNSS接收器演示用於低入射角的GNSS反射測量技術,用於測高(主要用於海冰檢測)。另外,還將在飛行中測試小型的輻射劑量計。該項目目前處於詳細ii階段。

Sunstorm(由芬蘭的Reaktor太空實驗室領導,其有效載荷來自芬蘭-英國財團):

這款由2個單元組成的CubeSat將展示一種高度小型化的太陽X射線通量監測儀(XFM)技術,用於太空天氣監測和預報,計劃於2021年飛行。

GomX-5(由GomSpace領導,來自歐洲工業的有效載荷):

將展示適用於12單元CubeSat平臺的下一代星座相關技術,包括電力推進、高速星際連結、帶有反射陣列高增益天線的高速率波段下行鏈路發射機以及計劃於2022年發射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接收器。

RACE(由GomSpace與GMV.Almatech和Micos共同領導):

交會自主Cubesats實驗,是一個突破性的系統,展示了具有兩個6單元CubeSat的自主交會和對接演習。其利用新的小型化技術,包括6自由度微推進、緊湊型導航傳感器和微基座系統,RACE計劃於2022年飛行。

CubeSpec(由KULeuven與Amos和SpaceInventor共同領導):

是一項高度創新的任務,旨在展示6單元CubeSat的高光譜光譜學,其第一個科學案例是天文地震學,進而可以改進以實現其他用途例如系外行星過境等。視線穩定技術及其3軸定位系統可在閉環中實現所需的弧秒定位精度,定於2023年發射。

M-ARGO(由GomSpace和米蘭理工大學共同領導):

是能夠與近地物體匯合的獨立12單元CubeSat,可將進入深空任務的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這表明歐洲目前的小型化技術包括高比衝電動推進、帶有反射陣列高增益天線的X波段深空應答器、大功率可控太陽能陣列和冷氣反應控制系統。

文章來源於EuropeanSpaceAgency(ESA)官網Enabling&Support專欄;

譯者:一景,荷蘭對地觀測公司(NEOBV)遙感地信諮詢顧問

《測繪學報(英文版)》(JGGS)專刊徵稿:LiDAR數據處理

重磅 |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資訊 | 2020年國基金資助率創歷年新低!相比2019年降幅或達10%!

資訊 | 《測繪學名詞》(第四版)正式公布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抖音小視頻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測繪學報」,關注我們,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學術前沿動態。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751717395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相關焦點

  • 立方衛星(CubeSats)技術
    ESA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小型「立方體衛星」納米衛星。它們被用於微型技術的在軌演示(IOD)、小型有效載荷驅動的任務以及ESA教育活動。什麼是立方體衛星?這些納米衛星的重量通常在1kg~10kg之間,並遵循流行的"CubeSat"標準,該標準在10x10x10cm的多個立方單位內定義衛星的外部尺寸。
  • 科普知識------衛星(1)
    共完成了29次衛星發射。現在本人想說說有些衛星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歡!  高分七號衛星是高分系列衛星中測圖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衛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有效載荷,突破了亞米級立體測繪相機技術,能夠獲取高空間解析度光學立體觀測數據和高精度雷射測高數據,不僅具備同軌道前後視立體成像能力及亞米級空間解析度優勢,還能利用雷射測高儀獲得的高精度高程信息,大幅提升光學立體影像在無控條件下的高程精度,實現我國民用
  • 衛星導航行業龍頭名單(建議收藏)
    >那麼接下來就一起看一看衛星導航行業龍頭名單吧中國衛通(601698):公司主要產品是衛星空間段運營。華測導航(300627):衛星定位設備、導航、測量、測繪、計算機軟體的技術開發。中國衛星(600118):上市公司中唯一的衛星製造公司,參股公司天泰雷茲是衛星導航定位綜合 服務運營商。四維圖新(002405):公司產品包括車載導航、消費電子導航,在中國車載導航地圖市場份額超 60%。
  • 測繪圖書 |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文集(2020)
    書名|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文集(2020)作者|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出版| 測繪出版社(原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簡稱「中位協」,英文名稱為GNSS and LBS Association of China,英 文縮寫「GLAC」。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
    圖1 1U立方星示意圖(圖片來源:韋伯州立大學) 立方星採用商用現貨部件和標準、模塊化的設計,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製周期短,為更多人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了可能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立方衛星,英語:CubeSat,又譯為正方體衛星,是一種用於太空研究的小型衛星,立方衛星是一種標準型的納米衛星,由10釐米×10釐米×10釐米的立方單位體的倍數製成。至今已發射超過1千枚立方衛星。在創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步驟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於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衛星上產生並檢測了量子糾纏。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阿尼特·比利亞爾說:「將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將量子信號傳輸到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的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
  • "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發射108顆衛星進行氣象監測
    「立方108」衛星計劃。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據了解,「立方108」衛星計劃是聯合國內外百所高校院所,共同發射108顆立方星,進行全球氣象監測,同時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北鬥導航天基增強。在會上,聯合發起單位有中科院光電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藍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航智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共同參加了「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儀式。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以美國立方星科學探索的實踐為例
    圖1 1U立方星示意圖(圖片來源:韋伯州立大學) 立方星採用商用現貨部件和標準、模塊化的設計,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製周期短,為更多人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了可能
  • 衛星通訊(太空網際網路)概念將掀起造富浪潮(附個股)
    2017年3月,SpaceX正式將該計劃命名為星鏈(Starlink),並計劃追加7518顆以提供通訊服務,這樣一來加上之前提出的4425顆衛星總約1.2萬顆。2020年6月13日,,搭載61顆衛星的「獵鷹9」火箭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發射約26分鐘後,「星鏈」衛星被成功部署。這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順利完成「星鏈」計劃第9次發射任務。
  • 藏文科普 | 能否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立方體裡面實現衛星的全部功能?
    當時兩所大學的教授們提出「能否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立方體裡面實現衛星的全部功能?」,由此發動了多個團隊研製這樣的衛星,並命名為CubeSat(立方星)。同時為了便於不同團隊之間的協同,他們還制定了一套標準,大家都依照同一個標準來做。沒過幾年,這一目標果然實現了。2003年,第一顆立方星發射升空。
  •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NANOMIRAX / CRON-1納米衛星的第一個開發模型「工程模型」在美國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 MCTI的集成與測試實驗室(LIT)進行了環境測試活動。
  • 科普知識------衛星(4)
        各位朋友們,這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
  • 遙測信號435.300MHz | 國際空間站釋放新立方衛星
    Neutron-1 CubeSat立方衛星計劃於北京時間:18:40)從國際空間站(ISS)部署。衛星的有效載荷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UHM)的夏威夷空間飛行實驗室(HSFL)開發,在有效時間內並根據太空飛行器的功率預算,包括一個VU FM業餘無線電中繼器。在一份正式文件「中子1任務:近地軌道中子通量檢測和COSMOS任務運行技術演示」中闡明了中子1科學任務。
  • 北鬥三號正式入網,衛星導航概念迎機遇(名單)
    消息面據消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北鬥三號系統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已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於近日正式入網,使用測距碼編號61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三號系統的服務能力較北鬥二號系統拓展了10倍,將在通信、電力、金融、測繪交通、漁業、農業、林業等領域提供普惠服務。
  • 科普知識------衛星(3)
    當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轉,穩定地軸,控制潮汐,可以用來觀察時間等,還可以想像出很多美麗的傳說。 高分七號 是高分系列衛星中測圖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它將在地球上空36000公裡的高度飛行,但依然能將地球上的「一舉一動」
  • 科技之光」第十講——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
    科技之光」講座,帶領同學們全方面了解微小衛星、尤其是立方體衛星領域的技術沿革與前沿動態。吳教授首先介紹微小衛星的概念、定義和由來。早期的衛星通常淨重在500千克以上,但90年代起,隨著元器件工藝的逐漸成熟,出現了Minisat、Microsat以及淨重甚至不到50千克的Nanosat。1999年,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與史丹福大學聯合提出了立方體衛星(Cubesat)這一概念,此類衛星的淨重一般小於1.33千克,完全顛覆「衛星」的傳統概念。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4)你知道嗎,衛星都是行星捕獲的.
    (一)你知道嗎,太陽系外行星系存在著一大堆的問題,你從來沒聽說過。金星逆向自轉是小天體撞擊形成的你知道嗎?火星只能捕獲小衛星,這個你知道嗎?木星為什麼能夠捕獲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你知道嗎?這一章節中我們針對行星的衛星問題進行全面的解釋衛星的形成過程,有相關證據的我們就列舉相關證據。(2)在上面的章節中,我們闡述了在「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中,行星自轉的形成、自轉速度、公轉速度、質量、自轉軸傾斜、行星年齡的形成問題,在這一節裡,我們要闡述行星衛星,為什麼有的行星有衛星,有的沒有衛星,有的衛星還非常的多,有的衛星為什麼有很大的軌道偏心率等等。
  • 行業科普 | 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光學鍍膜人轉起
    博頓導讀聚焦離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憑藉其獨特的微/納尺度加工製造能力和優勢,已成為多領域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今天帶來離子束(FIB)技術科普,推薦每個光學鍍膜人閱讀並交流探討。聚焦離子束( FIB)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化要歸功於液態金屬離子源的開發。
  • Husky-1立方衛星項目為未來的業餘無線電任務鋪平了道路
    AMSAT表示,Husky-1立方衛星項目為未來的任務鋪平了道路AMSAT工程副總裁傑裡·巴克斯頓(N0JY)表示,儘管令人失望的是,繼衛星的科學任務之後,HuskySat-1(HO-107)上的業餘無線電應答器不再可用,整個HuskySat-1項目和任務「對我們的合作夥伴和AMSAT都非常有利。」
  • 科普知識------太空探測器3(瑞典-SMART-1)
    名稱:SMART-1(小型先進技術研究任務1號)製造商:瑞典空間公司(SSC)發射日期:2003年9月27日發射地點:法屬蓋亞那,庫魯軌道:471公裡×2880公裡(293英裡×1790英裡),軌道傾角90.06°運載火箭:阿麗亞娜5號      有效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