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變時,袁崇煥不去救崇禎,而是率部去攻打瀋陽,是否可行?

2021-01-15 騰訊網

明朝崇禎二年末,後金大汗皇太極親率後金主力繞開關寧防線入寇關內,歷史上稱之為「己巳之變」,現在有很多明史愛好者打馬後炮,認為袁崇煥如果在皇太極圍攻北京時,直接去瀋陽掏皇太極的老窩,沒準就能一舉消滅後金?

這個可能性其實不太大,主要是如果袁崇煥不救北京,而是趁皇太極不在老巢的機會,藉機去打瀋陽,並且以拿下瀋陽、消滅後金為戰略目的,需要面對兩個重要問題,既軍事上的協同和政治上的認同。

軍事上的協同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有個假設,也就是袁崇煥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當中涉及到牽制、阻擊、攻堅等方面的實戰指揮、調派能力。在收到後金軍入寇的消息後,袁崇煥可以指揮明軍分成幾部,然後分別出擊。

1、關內駐紮的趙率教部不用去救援遵化了,直接去北京和滿桂匯合,配合其餘各路勤王明軍聯手保衛北京,犧牲從遵化到北京的沿線城池,放皇太極進來,在北京城下拖住皇太極。如袁崇煥能順利殺到瀋陽城下,皇太極會馬上回去救援,那麼,趙率教和滿桂還需要聯手延緩皇太極回師的時間。

2、袁崇煥這邊,先要安排一部分軍隊(以步兵為主)到皇太極破關的沿路上設置防線,利用一些地形對後金軍隊層層阻擊,戰術目的很簡單,也是延緩皇太極回師的時間。

3、最後就是袁崇煥親率關寧軍主力進攻瀋陽,瀋陽前面還有個遼陽城護衛,即使拿下遼陽,瀋陽也並非無一兵一卒,幾萬士兵還是能拉出來的,這就需要考驗袁崇煥轄下軍隊的野戰能力和攻堅能力了。

以上是最簡單的攻瀋陽救北京的方式,它也有個前提,需要崇禎同意這個戰略,並交付袁崇煥統一指揮關內、關外各支部隊的權力,這也涉及到一些問題,比如:

1、同時要考慮明軍的戰鬥力和協同作戰能力,袁崇煥所部明軍是否有快速打到瀋陽城下並包圍之的野戰能力和行軍能力?

2、在關內的明軍能否有效配合袁崇煥拖住皇太極?要知道,滿桂、趙率教和袁崇煥的關係可不怎麼好,他們都是被排擠出遼東的。

3、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明軍的戰力,皇太極在回師的途中是要拼命的,明軍能否攔住他?在瀋陽的後金軍隊也是會拼命的,袁崇煥麾下的遼東軍團能否唬住對方?

政治上的認同

袁崇煥麾下的關寧軍是當時最能打的明軍,他們不馳援北京,而是要搞圍魏救趙,甚至於把戰爭擴大化,變成滅後金之戰,這麼大的戰略,袁崇煥能否僅僅憑藉奏摺就說服在北京城裡估計已經嚇破膽的崇禎皇帝和文武百官?

只有說服了崇禎和文武百官,才會得到朝廷在糧餉、物資和軍事權力上的支持,否則,袁崇煥只能老老實實的去救援北京。其實,說服崇禎和文武百官是基本上不可能的,袁崇煥後來被處死的罪名中有一條就是通敵,當皇太極殺進關時,誰敢相信袁崇煥的戰略並交給他所有的兵權?

綜上所述,皇太極圍攻北京城時,袁崇煥如果想攻打瀋陽,首先從軍事上不可行,自從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對後金就從來沒有在進攻戰中打贏過,明軍的戰鬥力不支持袁崇煥這麼幹,明軍間各個派系的互相不服氣也無法讓他們協同打大戰役。

政治上,我們現代人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可以知道皇太極入關僅僅是為了打劫,而不是佔領北京,可當時的崇禎和文武百官不知道啊,他們最擔心的是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勾搭上了,最擔心皇太極的這次入侵變成又一個「土木堡之變」,當時的北京城裡可沒有于謙。

而且,袁崇煥不是桀驁不馴的武將,他是文官士大夫,袁崇煥一沒有真正的軍事統帥的反應和指揮能力,二受制於忠君的思想,不可能把崇禎求援的聖旨當成草紙。所以,皇太極圍攻北京時,袁崇煥只能選擇馳援北京,即使後來被崇禎下獄論罪,他也只能擔著。

相關焦點

  •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發生的背景
    在後金用兵朝鮮之際,明朝的遼東巡撫袁崇煥也沒有閒著。他不願冒險發兵援救朝鮮東江,也不肯往徵後金瀋陽大本營作為牽制【8】,只是派遣一支部隊在三岔河口虛張聲勢。袁的算盤是,趁皇太極東面用兵之際,趕時間搶築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小凌河一帶的城堡,將明軍的防線由寧遠再推進200裡。由此「且耕、且築、且前」,「而錦義、而廣寧、而遼瀋,步步打實做去」【9】,一路把堡壘修到瀋陽城下。
  • 三問袁崇煥 己巳之變是幾個意思?
    怎麼苦勞都不提了,還給弄出過失來了?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稍微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來,袁崇煥肯定是個帶路黨。民間、朝野議論紛紛,崇禎肯定不可能不知道這種情況。但為何崇禎皇帝不僅讓袁崇煥總督天下勤王軍,還在接見袁崇煥的時候解下自己的大衣給袁崇煥披上。難道此時崇禎智商不在線?肯定不是這樣的,如果崇禎連袁崇煥的忠誠問題都搞不清楚,那麼他的天下別說十七年了,十七個月都不行。
  • 己巳之變的過程與結果 己巳之變的影響
    己巳之變經過己巳之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四步來看:第一,皇太極想要成功的奪得京城,就一定要突破長城,作為邊塞地區的一到守護線,長城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皇太極最後決定從蒙古繞到長城邊緣,對長城發動突襲並成功之後,後金部隊很順利的就走到了距離京城才150公裡的遵化;第二,在這個過程中,明朝方面的反應其實也並不慢,明朝大將袁崇煥迅速派兵前去遵化,但是他派去的兵馬全部都在路上就被滅了,
  •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他真的是對了嗎?他才是壓死大明的最後稻草
    而袁崇煥也開始了他與皇太極的議和,在雙方都沒有更好機會之下,似乎這也不失為一個方法。互探虛實,一方是內憂外患,財政枯竭的大明王朝,另一方則是先帝崩逝,新帝登基,卻又腹背受敵的後金,這和談也便像太極推手一般,雙方都在等待機會。1627年正月,皇太極發兵攻打背後的朝鮮與毛文龍部,史稱丁卯之役。
  • 袁崇煥5年平遼,雖有吹牛皮之嫌,但軍令狀中一句話,暴露其戰略
    客觀的講,袁崇煥應該還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才,特別是在明末那個年代,他的死確實是一個冤案,但是他也做了一些不厚道的事(擅殺毛文龍、軍閥化關寧軍),這也是客觀事實,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多少意義。但是在崇禎初登大位時,袁崇煥在御前吹了一個大牛皮,信誓旦旦「五年平遼」,沒想過崇禎也是病急亂投醫,居然相信了而且還是信任倍至。我們在恥笑袁督軍大言不慚時,是否發現這一個細節。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隨後崇禎打破權力機構調整官場人事格局,破格提拔袁崇煥等一大批自己屬意的人,以身作則勵精圖治,政治格局頓時煥然一新,風雨飄搖中的大明帝國,終於出現了中興轉機。此後十七年,在和皇太極,張獻忠,等曠世梟雄的鬥爭中,在與身邊官員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關係中,崇禎皇帝用權的道與路,用人的得與失,戲劇性的浮出水面,驚心動魄令人扼腕嘆息。
  • 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袁崇煥是抗清名將,還是大明漢奸?其實這樣分析就明白了!
    挺袁派說● 袁崇煥是唯一一個打敗過清太祖、清太宗兩代開國領導人的漢人將領。● 毛文龍,失地辱國,以糧資敵,私通敵人,進攻自己國家的城池,這樣的人不該殺?袁既然有尚方寶劍,就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權,殺毛文龍就沒錯!
  • 寧遠大戰中,袁崇煥所用紅夷大炮的來歷,是誰從一艘沉船上打撈上來
    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於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 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將其全部斬殺。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生前曾為保護袁崇煥墓奔走
    萬曆四十七年(1619),袁崇煥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得罪魏忠賢而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
  • 鄭崇儉:明朝最可憐的總督,沒打過敗仗,卻被崇禎帝處死
    如果是真的因為無能而違反軍法,那鄭崇儉被處死還說得過,明末因為延誤戰機被處死的官員真是害了去了,偏偏這位鄭崇儉,從未打過敗仗卻死於軍法,真可謂悲劇萬分了。明末中原:流寇與官軍的拉鋸從萬曆末年一直到崇禎年間,前所未有的寒冷席捲了全國,今天炎熱如火爐的廣東,在當年也連續下了好幾天的大雪,致使大雪封山隔絕交通。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懷有野心的魏忠賢面對天啟皇帝之死,既有篡位之心,又恐時機不成熟,遲遲不將皇帝死訊公之於眾。但皇宮外的群臣已早有耳聞,他們各懷心思,而對魏忠賢的篡權之心早已心知肚明。人人都擔心明天入朝將有大事發生,為大明天下憂心忡忡。而這時的朱由檢更是輾轉難眠,不時為魏忠賢的圖謀和自己的前途而感到不安。出於自我保護,他自帶乾糧不吃宮中的飯不喝宮中的水,並時刻警惕宮中的舉動。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去鎮壓李自成的部隊,那絕對是綽綽有餘,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這支部隊沒法調過來,為什麼?
  • 他手握80萬大軍,李自成圍京卻不肯去救駕,後人卻還說他是忠臣
    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明光宗雖貴為太子卻不受明神宗的寵愛,而且朱由檢的母妃也並非皇宮妃子中的一員,而是當時明光宗身邊服侍的女婢。而其母妃因為惹怒明光宗,被處死。朱由檢也只能交給其他妃子撫養。朱由檢的幼年可謂是悲慘的。而這些也造成了他之後當上皇帝後,對大臣疑心太重這一致命缺陷。明朝晚期,可謂是千瘡百孔。
  • 崇禎皇帝上吊前留下了什麼遺言
    這年冬天,明王朝從甘肅調集了一支軍隊開赴北京,在途經金縣(今陝西榆中)時,士兵們由於領不到軍餉,紛紛罷停不前,而且還將此事鬧到了縣衙。但縣官和帶兵的將官串通一氣出來彈壓,在憤怒中一個年輕的兵士引頭,衝出來將縣官和將官斬殺。這個兵士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闖王」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