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微點論壇】北大劉川教授:變分原理、連續對稱性和守恆律----變分原理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對近代物理學的影響

2021-02-27 蔻享學術

直播二維碼

此次報告於2021年03月05日20:00開始。授權蔻享學術進行網絡直播。

主題:變分原理、連續對稱性和守恆律----變分原理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對近代物理學的影響

報告人:劉川 教授

主辦方:Frontiers of Physics編輯部

本報告結合歷史上發展的脈絡,探討了物理學中的變分原理的作用及其優勢,說明了它與對稱性和守恆律之間的密切聯繫,同時努力闡明為何變分原理可以如此廣泛地出現在物理學以及其他科學的各個領域。

劉川

1984年8月—1988年7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學習;1988年9月—1994年6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UC San Diego) 物理系攻讀博士;1994年9月—1996年8月在德國同步加速實驗室 (DESY) 做博士後研究;1996年10月—2001年6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任副教授;2001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任教授 。劉川教授主要從事格點量子色動力學的理論和數值模擬研究,著有《理論力學》等書。自96年回北大工作後,倡議成立了中國格點合作組,開啟了國內格點量子色動力學數值模擬的大門。近年來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譜學以及的強子結構的格點研究。

編輯:王茹茹

海報:王茹茹

為滿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臺開通了各科研領域的微信交流群。進群請添加微信18019902656(備註您的科研方向)小編拉您入群喲!蔻享網站www.koushare.com已開通自主上傳功能,期待您的分享!

歡迎大家提供各類學術會議或學術報告信息,以便廣大科研人員參與交流學習。

相關焦點

  • 關於工程力學中的各類變分原理
    來源:周築寶科學網博客作者:周築寶物理學的研究表明:物理系統的性狀常常使得與其性狀有關的某種泛函取駐值,並且該泛函取駐值問題(即變分問題)的駐值條件,通常也就是該物理現象所應遵循的控制方程,例如在力學中已被廣泛應用的基於能量原理的各類變分原理,正是建立在這一物理基礎之上。
  • 物理學最重要的諾特定理,是怎樣導出三大守恆定律的?
    物理學中常見的守恆定律有能量守恆、動量守恆、角動量守恆。什麼是物理量的守恆?舉例來說,守恆量就像體育課上滿操場瘋跑的孩子們的人數,它在一整節體育課上都是不變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而這一整節課,正好類似於一個力學系統。
  • 諾特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1918年,她在希爾伯特等人的思想影響下,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其中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諾特定理。我們知道,物理學中有兩個著名的概念;守恆定律和對稱性。1748年7月16日,羅蒙諾索夫在寫給偉大的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的信中做出了首次闡述了守恆定律。
  • 直播預告 | 跟物理學家曹則賢學經典力學
    曹則賢教授應世圖北京公司盛邀,將於1月8日(本周五)19:00-20:30,做客世圖京東直播間、世圖嗶哩嗶哩直播間、世圖一直播(微博)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一堂經典力學公開課。讀者朋友們這次趕緊設好鬧鐘,不要錯過!▲掃碼觀看曹則賢教授相對論專題京東直播,也可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觀看。
  • 世上最偉大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簡單來說如果運動規律具有一種對稱性,必相應地存在一條守恆定律。諾特定理聯繫了物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對稱性和守恆。比如火箭發射會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和勢能,由於時間的對稱性,因此總能量保持不變,也就是無論你今天發射火箭還是明天發射火箭,你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和勢能不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再比如我們把水提升到蓄水池中,所需要做的功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不可能說今天重力就變弱了,把水提升到蓄水池中,所需要做的功就會變少。 同樣地,動量守恆源自於空間中的平移對稱性。
  • 物理學中最深刻的聯繫之一——對稱性與守恆定律之間的關係
    作為諾特定理的結果,守恆定律「與底層物理中的對稱性有關」。換句話說,對稱性和守恆定律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將更詳細地看到,(局部)守恆定律通常在數學上表示為連續性方程。後者是偏微分方程(PDEs),並給出了「量」和該量的「輸運」之間的關係。前者稱為守恆量,後者稱為密度。更精確地說,連續性方程表明,守恆量的數量只能隨流入或流出包含系統的體積的數量而變化。如前所述,所有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結果之一,稱為諾特定理,指出在底層物理中存在一個守恆電流對應於每一種對稱性。
  • 物理學第一原理,300年來幾乎導出了所有物理定律!
    也就在同年,歐拉也給出了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準確表述,在後來拉格朗日的進一步貢獻下,最小作用量原理(變分原理)逐漸成為了物理學第一原理,一個簡簡單單的原理,一直使用到了300年後的今天,因為它幾乎原則上可以導出一切物理過程的運動方程。作用量怎麼理解呢?從量綱的角度來講,作用量的量綱為能量與時間的乘積或動量與長度的乘積——ML^2/T。
  • 丘成桐:物理與數學的碰撞融合|高能論壇
    丘成桐教授為「高能論壇」作報告: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歷史和守恆量(2020 年 10 月 12 日)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再一次頒給廣義相對論相關的研究。自 1905 年狹義相對論問世之後,愛因斯坦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將引力成功地融合到他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之中。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在他看來,範疇學、代數拓撲等近代數學理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意味著,物理學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介紹,拓撲是一個幾何學概念,描述的是幾何圖案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很多美國人吃點心時,右手拿著一隻咖啡杯,左手拿著一個麵包圈,這兩樣東西的形狀看上去完全不一樣,但它們的拓撲性質是一樣的,麵包圈可以通過一系列形變,變成咖啡杯。」
  • 電磁學 視頻教程 北京大學陳秉乾教授
    場與質點不同,是在空間具有連續分布的客體,它的規律要從總體上去把握。場在空間的分布不一定直接與場源相聯繫,臨近各點之間場的分布也是緊密相關的。描述和處理「場」所需的概念(如通量、環量)和方法與力學、熱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大不相同。電磁學課程第一次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場」的概念和處理「場」的方法。按現代物理學的觀點,粒子不過是場的激發態,「場」的概念比「粒子」更基本。
  • 人類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微積分原理
    事實上,儘管1821年和1823年柯西的《分析教程》和《無限小計算教程概論》的出版標誌著現行微積分原理的建立,可是,二百多年來人類科學的發展靠的還是以萊布尼茲為代表的微積分,而不是以牛頓為代表的微積分,當年英國人抱著牛頓的門戶之見搞數學,並導致英格蘭島在數學上遠落後於歐洲大陸的歷史事實就是證明。
  • 這個理論,重塑了物理學今天的面貌
    這意味著圓具有連續的旋轉對稱性最後,什麼是系統的拉格朗日量?要講解拉格朗日量,我們必須首先理解物理學中的另一個基本概念:最小作用量原理。實際上,這表明宇宙是「懶惰」的。物理系統的運行方式使得系統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演化所需的「努力」最小化。我們將這種「努力」稱作系統的作用量。
  • 這個由女性數學家創建的理論 重塑了物理學今天的面貌
    因此,球的質量是系統的守恆量。相反,球的速度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無論是通過與草的摩擦還是與地面碰撞都會影響到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球的速度不是守恆量。接下來是連續對稱的概念。回想一下在小學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正方形在旋轉90度時具有旋轉對稱性。這意味著,當我們將一個正方形旋轉90度時,最終的狀態看起來就像我們什麼都沒做一樣。然而,這個結論僅僅對某些特定的角度成立。
  • 粒子照鏡子:什麼是宇稱守恆?
    對稱性原理是宇宙世界的根本原理之一,它比牛頓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還要重要。
  • 直播預告 | 【雲飯局】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No.8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直播時間:8月15日 20:30-23:00出品:伺服器藝術現代物理學所提出的解釋世界的理論模型。發展出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兩大互相不兼容的支柱性體系。相對論描述了宇觀世界的規律和秩序,解釋了質能守恆定理、黑洞、引力透鏡效應等問題,提出了奇點、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等理論假設。
  • 永動機——難道就沒有跳出能量周期律的能源存在嗎?
    因此,只要將不消耗能量顛覆為有能量支撐而能永遠對外做功,永動機妄想就自然成為歷史,就不再有人誤入歧途妄想不消耗能量做功。而「不消耗能量」顛覆為「有能量支撐」的本質區別,是能量的無需轉換,因為有轉換就必然存在供給和消耗問題,無需轉換就不涉及不消耗問題,例如風力水力對外做功就不涉及消耗能量問題,而應該定義為「有能量支撐」。
  • 螞蟻都知道走折射路線,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物理之美
    假如你是造物主,想用最簡潔的原理創造一個有規律的世界,那麼最小作用量原理可能是你的最佳選擇,因為這條原理貫穿了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甚至在宇宙學、經濟學、生物學中都發揮著作用。最小作用量原理費馬原理雖然只適用於幾何光學當中,但是在其他領域同樣起著指導作用,比如約翰·伯努利曾經藉助這個思想,成功地解決了最速降線問題。有了費馬原理的思想,再經過多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推進,在18世紀發展出最小作用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