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起,教育部將小學「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從原先的三至六年級,調整為一年級。
可見科學課的地位大大提升,性質由「啟蒙課程」,變為了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課程」。
對於孩子來說,課堂上一遇到「物理、化學、地理」這類的科目,枯燥的公式、定理、概念很容易使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受到抑制,甚至產生「恐懼」心理。
但如果讓孩子理解物理概念中的摩擦力時,從人和大象踩香蕉皮,會發生什麼現象?
給孩子鋪開天文領域小行星和矮行星的知識,從咱們的地球偶爾也會遭遇「飛來橫禍」一點點講起。
像這樣由一個個趣味話題引入科學概念,孩子還會認為科學又難又枯燥嗎?
青欖君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萬物有科學》就是這樣一套既包含豐富專業的知識點,又生動有趣,拯救孩子於枯燥科學概念中的科學啟蒙讀物。
《萬物有科學》全套共8冊,分別是:
物理:《力學喜歡捉迷藏》、《機械和能量有辦法》、《聲光電磁熱總動員》化學:《元素兄弟大比拼》、《化學是個魔術師》地理:《地理帶你去探險》天文:《太空總是閒不住》人體:《身體悄悄告訴你》
《萬物有科學》圍繞科學主題中的物理、化學、地理、天文、人體,介紹了五大類別的科學知識,涵蓋了光、電、元素等等11個科學主題。
整套書參照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編寫,內容更是覆蓋了初中物理、化學80%以上的內容。
▲《萬物有科學》之《力學喜歡捉迷藏》
覆蓋知識點及對應課本內容
而且它的可讀周期特別長,從孩子準備進入小學開始,一直到畢業,都可以覆蓋到。
全套書的內容設計合理,每冊書都按照由易到難來安排,深淺適中。
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剛開始都很容易理解,即使是年齡較小,剛剛開始接觸科學的孩子也可以進行親子閱讀。
比如物理《力學喜歡捉迷藏》中的「竹蜻蜓飛上天了」講的物理概念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在滑冰的時候,小魯一不小心撞倒了阿布,「啪」好疼啊!結果兩個人朝著相反的方向滑了很遠。
這個故事用好朋友相撞摔倒的例子,很淺顯易懂的展示物理原理——在力學的世界裡,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就像是兩個好朋友,一個叫作用力,另一個叫反作用力。
對於小學階段,或是已經開始接觸科學、有了一定知識積累的孩子,書裡還有更豐富的內容供他們探索。
比如《化學是個魔術師》中「豆腐的故事」講的是化學概念中的膠體。
書中從咱們的生活實際出發,比如原來軟滑嫩白的豆腐竟然也是膠體,小故事裡不但講述了美味豆腐的製作由來,還普及關於豆腐的歷史。
進而又給孩子拓展知識,其實,咱們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膠體,固體的豆腐、果凍是膠體;液體牛奶、豆漿、墨水是膠體;氣體煙和霧竟然也是膠體,就比如天空中的那朵雲。
孩子讀完這套書,正好可以和初中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科目銜接,提前把基礎打牢固,將來學習這些科目時,也能輕鬆應對。
《萬物有科學》雖然是涉及學科的科普書,但一點也不枯燥,每個章節內容都包含故事、概念、遊戲或實驗、知識拓展四個版塊,孩子可以邊玩邊學,毫無壓力地長知識。
全套書既沒有枯燥的說教,也不搞題海戰術,而是把一個個重要的概念、公式、知識點,全都變成了好玩的故事。
而每本書中的每個章節,又會展開一個科學概念或話題,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隨著孩子閱讀這些和實際問題相關的故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
書中每個故事都不長,但結構清晰,邏輯性很強,幾分鐘就能讀完。每天讀懂一個科學故事,幾個月積累下來,小學階段要掌握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就牢牢印在孩子腦子裡了。
在講解科學概念時,書中特別注重結合生活中的萬物來闡述。讓孩子明白,科學是因好奇而發現的,從而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
也讓孩子發現,原來科學還能幫大忙,從而利用科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這些故事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或來源於歷史中,讓孩子記得比上課還要牢,而且也不會覺得枯燥、有壓力。
比如,棉被當然不會自己發熱了,這是由於物理中的熱傳遞現象,把咱們自己身體產生的熱量傳遞迴來。
另外,故事配有形象生動的圖例,有近600幅,細緻地給孩子剖析原理,讓孩子一眼就能看懂科學。圖例是一個由形象向抽象轉化的過程,孩子的科學思維也會從中逐漸建立起來。
比如,月食現象。
這套書更用心的是,每冊書前面都有作者專門設計、插畫師精心繪製的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點,讓故事中涉及的科學原理和定律一目了然,就是下圖這樣,十分清晰明了呢!!
現在很多課程都需要孩子畫思維導圖,不過像這麼新穎、有意思的還真不多見,相信孩子以後再畫思維導圖時,一定會有不少新的思路。
而每個故事中穿插的概念知識「小貼士」,故事結尾的「肯博士說」,作為拓展補充,儘可能地讓科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收穫。
書中精心設計的趣味遊戲、小實驗,都與本章節知識點相結合,旨在讓孩子們掌握知識點的同時,能快樂讀書,輕鬆學習。
▲小實驗
遊戲之後,還統一配有遊戲的答案及解釋,讓孩子們玩過之後可以自行查閱,十分方便。
為了貼合孩子們的學習需求,保證書中知識點的專業準確,《萬物有科學》邀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季帥華審校。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
美國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博士後
而且,每本書的作者都是相關專業領域的精英,更有地質博物館、國家天文臺、人大附中等專家老師權威審定!為故事內容的準確性、嚴謹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創作中,作者們結合了全球都在大力推廣的先進學習理念——PBL項目式學習法,將深奧的科學原理變得簡單有趣,容易掌握,讓小學階段的孩子也能輕鬆駕馭科學,特別有成就感,孩子邊讀邊覺得自己成了「萬事通」。
那PBL項目式學習法在這套書中是如何體現,並讓孩子輕鬆讀懂科學,鍛鍊科學思維的,咱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01
模擬真實情境
讓孩子輕鬆愉快學科學
《萬物有科學》的創作團隊細心揣摩孩子的心思,創作了6個性格迥異的主人公:迷迷糊糊的肯博士、熱情莽撞的小魯、細心敏感的阿布、聰明開朗的小米、兩個功能強大的小機器人布馬1號、布馬2號......
不管哪種性格的孩子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們共同演繹了一段段趣味橫生的故事,從溫暖的孩子視角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比如,在化學《元素兄弟大比拼》中小魯、阿布、小米、肯博士一起去尋找開派對所缺的汽水的配方。
在尋找汽水配方的過程中,他們乘坐時空穿梭機來到18世紀,看汽水發明家普裡斯特利是怎樣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製作出汽水的。
還了解到自然界中竟然還有一種「天然汽水」——碳酸泉。
另外,也獲得了一個美味的檸檬汽水食譜。
從而順利解決了派對的「汽水危機」,有了這些「朋友」相伴,孩子們會跟隨他們發現理解科學,盡情跟隨天性去玩轉科學。
02
打破學科界限
幫助孩子構建立體知識網
科學啟蒙就應該從日常生活開始,讀《萬物有科學》,咱們會發現,原來身邊隱藏著這麼多科學知識。
比如,沒開封的薯片袋裡竟然充滿了化學氣體氮氣。
地理中,地球經緯度和遊戲棋盤竟也有相似之處。
而且不同學科之間,科學知識也是緊密相關的。比如,語文的古詩裡蘊藏著物理原理。
歷史中,銀針試毒原來是根據「銀與砒霜中的硫發生化學反應變黑」而來的。
咱們的身體也和機器人的一樣,存在著一座高度運轉的指揮中心,咱們身體的運作靠的是神經系統,而機器人靠的是線路和智能系統。
這些新奇有趣的故事,好玩又漲知識,《萬物有科學》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儲備,還有跨學科思維和能力,讓孩子從小奠定科學基礎。
03
持續性的探索、親自驗證對錯
培養孩子的論證思維和習慣
孩子學科學,最重要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過程、運用知識的能力。《萬物有科學》將這個過程更加簡單化、系統化,把科學教育變成了三部曲:發現問題→探尋原理→親自驗證。
比如《力學喜歡捉迷藏》中,有趣的自由落體運動問題。
書中從日常生活中球會落地的現象中發現問題。
之後,為了探尋原理,肯博士還給阿布和小魯講了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
在知道原理後,阿布和小魯還通過肯博士告訴他們的方法——身體站直,手握兩個不同大小、相同材質的紙團,同時撒手去觀察紙團落地,來親自驗證「自由落體」。
另外,每個故事後都安排小實驗或小遊戲,孩子讀完故事後,同樣可以自己去動手體驗一下,加深對科學原理的認知。
比如,製作晶體棒棒糖,感受化學中的結晶現象。
模擬火山噴發,通過親自驗證感受其中的原理。
再比如,肺部呼吸小實驗,讓孩子更加直觀看到,咱們呼吸時肺部是怎樣活動的。
這些小實驗和遊戲不僅有趣,最難得的是實驗的材料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竹籤、白糖、飲料瓶、氣球、彩泥、小蘇打、橡皮筋......操作起來簡單方便。
其實,科學不僅需要被發現,想讓孩子真正掌握科學原理,還是需要他們親自動手去試一試,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
有需要的家長抓緊時間入手吧!!!
打破學科界限
讓孩子輕鬆學科學
適合6-12歲孩子
《萬物有科學》(全8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