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託海鎮,綠盈盈的額爾齊斯河水剛好從鎮中穿流而過,便是鎮名的來歷。可可託海,蒙古語意為"藍色的河灣"。文創園奇石文化城的徐新梅,就出生在這裡,她小時候隨父母居住在老式蘇聯舊房子裡,尖尖的房頂,地板全由白樺樹木板鋪就。小鎮屬於極寒地帶,冬天晚上落雪,早上屋門都推不開,她兒時最快樂的記憶是和小夥伴們拉爬犁玩。世界聞名的「三號礦坑」就在鎮子周邊,新梅的父親經常給子女們講起先輩們艱苦奮鬥為國分憂的故事。
苦練技藝,成為工作能手
徐新梅
徐新梅18歲進礦務局地測科工作,主要學習寶玉石加工,堆積如山的酒瓶底是初學者用來練手的材料。學習過程嚴格而枯燥,切割打磨要求極高,不允許戴手套操作。學徒通常上半年學切割,下半年學打磨,切料要切得方方正正,磨料要磨得規規矩矩,出師後才能接觸到寶玉石加工。在水和拋光粉的作用下,徐新梅的一雙小手粗糙紅腫,冬天手上滿是凍瘡。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徐新梅從小就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她視玻璃為珠寶,加工程序爛熟於心,在噪音極大的工作檯上反覆練習,不到一年提前出師。
貓眼寶石(徐新梅磨製)
徐新梅悟性好,年僅20歲就成為地測科最年輕的寶玉石加工者。寶石通常被加工成圓形、梨形、橢圓形、心形,寶石有多少個面才會折射出攝人心魄的光芒?標準的圓形、梨形共有58個瓣面,這一組數目恰好能讓火彩的效果發揮的淋漓盡致;橢圓形56個瓣面,最具顯寶石特點;心形59個瓣面,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形狀。任何寶石毛坯,「劃線」、「起瓣」、「拋光」三道工序必不可少。一顆精工切割的寶石所產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經過精確計算,才使寶石發出了最璀璨的光彩。切割最堅硬的寶石,不僅需要先進的設備,更需要切割師豐富的經驗、高度責任心和全神貫注,才能釋放寶石全部的靈彩。熱愛寶玉石加工的新梅,靜心打磨著技藝。
蛋面水晶(徐新梅磨製)
發揮切磨技藝,令矽化木大放光彩
南湖矽化木雕件(內地玉雕師雕刻)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徐新梅喜歡上了哈密小夥,毅然離開家鄉來到了奇石之鄉哈密。
2000年,徐新梅在哈密花鳥魚蟲市場開店,成為本地首位寶玉石加工者。當時哈密矽化木賞玩正熱,且以石大為美,有殘缺或者小塊的都被擱置在了一邊。這些不被看好的矽化木引起了新梅的注意,通過測試硬度及質地,她切開了一塊矽化木,發現剖面質地細膩溫潤,整體布滿樹木縱切面層層疊疊的年輪線條,構成一幅赭紅色厚重的立體山水畫。徐新梅見狀欣喜異常,她決定拓展奇石加工。
南湖矽化木戒面、吊墜(徐新梅切割磨製)
徐新梅加工了第一批矽化木吊墜、戒面、平安扣、手把件,因色澤豐富、做工精良,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本地玉器銷售商發現商機,紛紛找新梅定製加工,原材料源源不斷的送來。加工是花時間費功夫的活,磨一個墜子,要分別在粗沙盤上和細盤上磨,磨完依次用粗砂紙、細砂紙、水砂紙打磨,最後進行拋光才算完成。徐新梅每天工作到深夜,愛人下班後也常來幫忙。加工過程中,徐新梅根據矽化木特點分類製作,早期的紅、黃、黑矽化木質地細膩,色澤純正,磨戒面格外出彩。體積較大的切割後,多有水墨山水畫或者動物圖案呈現,適合打磨成案頭擺件。本地王先生送來一塊玉質矽化木,新梅切開後,呈現了「喜上眉梢」的畫面,通過打磨更顯神韻,幾位當地玩家想高價收藏,奈何王先生不願割愛。新梅發揮切磨技藝,令哈密矽化木大放光彩。
南湖矽化木章料(徐新梅切割磨製)
聯手合作,開拓彩玉新市場
白菜(南湖地表彩玉)
哈密南湖戈壁出產的彩玉是新疆近年來新發掘的珍稀玉種之一,目前國內外其他區域尚未發現同類資源。其硬度與和田玉相同,高於壽山石;色彩密度也是壽山石、黃龍玉所不及的。玉石只有經過雕琢,才能體現出無限的魅力和無比珍貴的藝術價值。面對本地豐富的彩玉資源,如何尋找與之適應的題材,並力求顯現玉石本身的自然美,努力發現蘊藏的價值,提高利用率,創造出精美的玉器作品呢?徐新梅閱讀玉石書籍,多次走訪全國各地玉器市場後,大膽和揚州仿古件玉雕加工廠、福建玉器加工廠合作,她負責初步審玉收玉,合作方負責雕刻。
小雞出殼(南湖地表彩玉)
審玉石是玉雕過程重要的一環,為此,玉雕藝人總結出「一相抵九工」諺語。每一塊璞玉有自己的大小、形狀、顏色、透明度、綹裂等特徵,審玉人要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發現其中的美點,通過心靈的加工,即聯想和想像等心理過程,對景物進行必要的取捨,而後組織成一幅新的圖畫。經徐新梅審過的玉,師傅創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推出的玉雕作品有山子系列、花件系列、人物系列等等,栩栩如生、題材多樣的玉雕作品不僅本地人喜歡,外地客商也紛紛訂購,市場需求量大,料石都用貨櫃發往廠家。路子踏開後,徐新梅帶動周邊玉器經營者一起開拓新市場,哈密南湖彩玉逐漸被全國各地認知。
喜上眉梢(南湖地表彩玉)
通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徐新梅不但對珠寶玉石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並且領略到中國歷史悠久的玉文化,而每件精品雕刻就是傳播這種中華文化的載體。新梅認為,每個行業內的人,都負有把我國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和推廣下去的責任。
文/圖:樓蘭
編輯:張曉芳
微信號:HaMi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