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圖錄是作偽者的第一手材料
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館員林歡建議:熟讀圖錄之餘應翻閱古代經典墨譜
墨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地位,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在世界物質和技術發展史中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人工製作的古墨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
隨著近年古墨收藏價格走高,偽造者頻出,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館員林歡在文章中指出,國內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圖錄是作偽者的第一手材料。建議古墨收藏愛好者「熟讀國內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展覽圖錄和老一輩藏墨家的研究名著,在此基礎上,翻閱古代經典墨譜」。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從古墨生產地點上論,徽墨掛頭牌
古墨價值高低,早在制墨之初就有定論,御墨、貢墨、禮品墨、白制墨、玩賞墨、再和墨、藥墨、彩色墨,包括現代製品茶墨等,各有特色,各有內涵,自然價值不菲。漢時有田真制墨之說。魏明帝時,武都太守韋誕(字仲將)之墨,人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此後,制墨業擴展到西北扶風、隃糜、延州,以及易水和潞州等地。奚氏一家名震遐邇。祖敏還被委為「墨務官」。
安史亂發,經濟重心與人口南移,奚氏一家隨到江南落戶制墨。因墨質精良,得國姓李氏的賞賜。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徽墨之名漸次形成。從此,墨肆林立,墨工如潮,名家輩出。明清時,更因徽商的興旺,形成了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墨,乃至哪裡就有文房四寶的局面。
從古墨生產地點上論,徽墨掛頭牌。徽墨創始人奚超父子先為易州墨工,五代時避亂遷居江南,繼續鑽研製墨方法,最終為徽墨立定天下打下基礎。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鬱、豐肌膩理等特點。墨錠雕制藝術造型,徽墨刻繪山水人物,本身就是高檔工藝美術品。
「集錦墨」顯示了墨模製作的高超
《話說名墨收藏》一文中顯示,歷代制墨名家輩出,唐代,北方出了祖敏,奚慕、奚超、奚鼎等。宋代有潘谷、張遇、蒲大韶、葉茂實等,其中潘谷的墨被譽為「墨中神品」。明代是徽墨的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制墨名家有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邵格子。羅小華的桐油墨、程君房的漆涸墨、方於魯的名貴藥構墨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明清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稱讚程君房墨有「橫絕四海,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清代,曹素功、汪近聖、胡開文、汪節庵號稱四大制墨名家,其中胡開文的「御製西湖名勝圖」「御製文津閣詩墨」「御製棉花園」墨圖案之精美、刻畫人物之細膩,做工之講究皆今所僅見,成為當時的貢品。
歷代墨家之眾,猶如群星聚會,交相輝映,照亮了整個墨業天地。而上述各家遂成為制墨業尊奉的典範。他們留下來的《墨苑》《墨譜》《墨海》等,同是中國徽墨史上的不朽華章。而帶有裝璜形式的「集錦墨」,也顯示了墨模製作工藝技巧與藝術水平的高度。
1915年,胡開文墨店制墨曾獲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為中國人民爭了光。
古墨新仿的三個依據,藏家須警惕
隨著十多年來拍賣市場古墨價格的一路高歌猛進,古墨作偽也隨之大量出現,並流散到民間甚至海外。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館員林歡在《古墨新仿的鑑別手段》一文中總結認為,文物展覽圖錄、名家名著、古代經典墨譜成為了古墨新仿的三個主要依據。
「首先,國內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圖錄是進行作偽的第一手材料。」文中寫道。另外,他指出,所謂的「乾隆御墨」更為典型。所謂「乾隆御墨」,是清代乾隆年間,清高宗弘曆下令內務府造辦處根據徽州制墨技術,採用宮廷畫師圖稿進行創作的一系列具有清宮審美趣味的皇家集錦墨的總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御墨」是一套一套的、具有各自名稱的集錦墨的總稱。而目前市場上所見「乾隆御墨」,皆為單錠呈現。這些作為單錠出現的乾隆御墨,皆與各種文物圖錄的出版有關。
林歡指出,老一輩學者們的經典之作,是古墨偽作者的第二個參考來源。他在文中寫道:「上世紀,以葉恭綽、張絧伯、張子高、尹潤生以及周紹良先生為代表的社會賢達曾經收藏了大量明清時代的珍貴墨品。他們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進行古墨鑑藏的必備工具書。上世紀老一輩學者們所提到乃至研究過的古墨,流傳有序,其中絕大多數為孤品。而這些孤品,基本被老一輩的古墨收藏家們捐獻給了國家。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這些古墨珍品是不得輕易拿出參與展覽活動的。古墨作偽者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敢對古代文人自製墨加以新仿。」
如何鑑別古墨作偽
林歡建議:
1.經常關注國內各大博物館的綜合性展覽,熟讀國內各大博物館出版的文物展覽圖錄和老一輩藏墨家的研究名著。在此基礎上,翻閱古代經典墨譜。自宋代以來,專記藏墨的書不下幾十種,有的書還附有墨的拓片,特別是《方氏墨譜》與《程氏墨苑》,值得今天的藏墨家借鑑閱讀,以提高眼力。
2.通過閱讀經典,大體了解古墨源流的發展演變史,掌握和熟悉某一名家名作的風格特點。通過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多學文獻資料,通過對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沒有年款的情況下也可以鑑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
3.參照明清兩代徽州石雕、木雕、磚雕、竹雕等藝術品的表現。我們可以按照雕刻手法的不同來區分墨品的年代。例如明代的書法多遒勁,雕刻時的刀法也需要深厚,才能顯示字體雄健,陽文字鋒芒峻厲,圭角嶄然。清代書法多秀潤,雕刻的刀法也必須遵循精秀潤細的風格,才能表達出柔麗清雅。明清兩代雕刻墨模的技巧,與明清兩代書畫的不同風格有著密切的關係。
4.具體到實際的墨品鑑別上來,還應該遵循一定的步驟:辨形、辨色、辨味、聽聲以及詢問墨品流傳經過等。
古墨的保存
私人藏墨,一般因受各種條件所限,極難達到國家博物館所要求的保存標準。但不外乎要側重如下幾個方面的保護工作:
1.溫度和溼度,古墨不宜存放在過於乾燥或過於潮溼的地方。而適宜存放在15℃至18℃的溫度,55%至65%的溼度狀態下。不穩定的(人為的或季節性的)室內溫度和室內溼度,會直接影響到古墨本身,故存放古墨時要特別注意室內的乾濕度和恆溫。
2.防汙染大氣中存有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家居中的物品難免不被這些有害物質所浸染、腐蝕。而對有古墨的收藏者來講,為避免古墨被這些外來的有害氣體與灰塵侵蝕,最好採取全封閉狀態來密封存放古墨,有條件的可做一下真空處理。
3.避光,古墨存放需做避光處理。因為在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自然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它們易使古墨變得脆弱,故古墨不宜裸露在陽光之下。
個人收藏古墨行之有效的最簡單的保存方法,是將古墨制一匣或盒,然後用塑膠袋封住,做真空封閉後再存放在不幹不燥、不溼不潮、避光的箱櫃中,並儘量少取少拿以避免晾曬或透風。
(張英《古墨的保存》)
(本文部分內容據高達《古墨收藏學問多》,林歡《古墨新仿的鑑別手段》,沈波峰《話說名墨收藏》,周紹良《墨聚墨散之間——周紹良先生與清代名墨》)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