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吃,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和我國相比。大凡是飛禽走獸,只要經過蒸炸煮烤等烹飪手段,皆可成為盤中餐、腹中肉。
而要說到中國人的吃,得以廣東人的飲食更為龐雜。都知道廣東人好吃,吃的食物種類也是豐富。可是有一樣東西,廣東人卻從來不去碰它。
此物就是非洲大蝸牛
在老廣東人的眼裡,有一種蝸牛是可以吃的,俗稱為「東風螺」。在老人眼裡,這種蝸牛隻會生長在環境好的地方,吃了也被認為能給身體帶來不少的好處,尤其是在男性的滋補方面。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會把非洲大蝸牛,當成是東風螺。
實際上,非洲大蝸牛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蝸牛物種,生長於非洲,卻不知是何原因,突然來到了我國,而且大量繁殖。在多個地區都有分布,其所到之處,常常伴隨著農作物以及植物的破壞。如果你認為僅僅是對農作物帶來的危害,那就大錯特錯了。
非洲大蝸牛,早已被我國列為首批有害入侵物種,這絕非是浪得虛名
非洲大蝸牛寄生蟲含量高、種類多。研究發現,此種蝸牛中的非洲寄生蟲含量是非常高的,而且種類也不盡相同。吃了非洲大蝸牛後,其中的某些寄生蟲,可以在人體內進行穿梭,危害身體的多個組織。進一步的發展就會對肺以及腦部,帶來更多的損害。國外曾經有16名漁夫,在吃了一餐非洲大蝸牛後,被確診感染了寄生蟲,導致腦部損傷。而在我國的多個地區也報導過由於吃非洲大蝸牛而發生感染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非洲大蝸牛還是細菌的媒介。這種蝸牛吃的東西非常複雜,從農作物到同伴的殘骸,甚至是堅硬的水泥都能被其消化。複雜的飲食習慣,就使得其自身攜帶了更多的細菌。而其生長環境也是很特殊,腐爛的土壤,或者是垃圾堆中,都是其主要的生長地。這樣的生活環境,也就導致了其體內的細菌成分頗多。研究也證實,不少人畜之間無法之間傳播的細菌,都可以通過該蝸牛進行傳遞。
即便是觸碰,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很多人小時候,都有玩蝸牛的習慣,喜歡把蝸牛捧在手心,看它慢慢跑。其他的蝸牛就算了,這種非洲大蝸牛,還是不要這樣玩的好。放在手上的非洲大蝸牛,會逐漸釋放出一些黏性的物質,而這些物質也會誘發過敏。如果本身的體質比較虛弱,還有過敏的經歷,建議不要去觸碰該蝸牛。
如今的非洲大蝸牛,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是可以見到的。在外形上,除了體積更大之外,和其他的蝸牛之間,並沒有更大的區別。在小區的草叢中,或者路邊的花壇中,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喜愛吃蝸牛的人,建議這種蝸牛就不要吃了。
曾經有人說,人工飼養的非洲大蝸牛是可以吃的。在小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去嘗試,而且我國早已禁止非洲大蝸牛的養殖。如果說在市面買到所謂的人工養殖的,大家也不要去相信了,還是管住嘴,少吃這些物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