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物福利法:人類對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新聞回放】
2016年8月,山東省地方標準《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通過質監部門批准發布,這也是我國首個關於肉雞福利屠宰的行業標準。該標準主持制定人、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孫京新表示,在肉禽加工行業,禽類屠宰過程中的福利問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組織的關注和重視,「這一方面是人道地對待動物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地改善產品品質的需要」。
說到動物福利,有人會覺得新奇:動物也有福利?實際上,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對此有了相當深入的思考和認識,並做出了明確和肯定的回答,甚至還出臺了有關反虐待動物的法案。
動物福利關心的是動物的日常生活條件和心理、行為健康,防止動物在飼養、使用、運輸和屠宰過程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近年來,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更明確提出了動物應享有以下五大自由: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和疾病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
2003年,德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要用憲法來保障動物作為生命存在的權利,德國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動物權利寫進憲法的國家,這也是人類與動物關係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有關反虐待動物的法案。這些法律成果源於100多年來人類在道德、倫理方面的思考和進步,表達的是人類對其他物種和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為動物福利立法
歐美大部分國家早在19世紀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
19世紀初,歐洲一些學者希望人類學會與動物溝通並了解它們。他們提出:動物和人一樣有感情、有痛苦,只是它們無法用人類的語言表達見解。
最早實踐這一思想的是英國。1809年,有人在英國國會提出禁止虐待動物的提案。該提案在上議院獲得通過,卻在下議院遭到嘲笑。然而沒過多久,世界上第一個反虐待動物的法案還是在英國誕生了。1822年,理察·馬丁提出「反對虐待以及不恰當地對待牛的行為」的法案(《馬丁法案》)在英國國會獲得通過。兩年後,在倫敦一家咖啡屋,牧師亞瑟·布魯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福利組織「反虐待動物協會」(PSPCA)。
法國在1850年通過反虐待動物法案,緊接著,愛爾蘭、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法案。1866年,美國紐約成立禁止虐待動物協會,並通過《反虐待動物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國家又根據社會變化和需求,陸續制定了動物保護法和相應的管理條例和法規。瑞典於1997年制定《牲畜權利法》,規定不能用過於擁擠和窄小的籠舍養雞,在夏季必須把牛放出去吃草,豬要有稻草鋪地以便休息……顯然,以上規定是針對機械化飼養方式嚴重貶損動物生命的情況而設立的。德國《動物保護法》強調,必須把人以外的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內,對於動物的生命,人們應該像對待在心智能力上居於同等層次的人的生命一樣尊重;凡是人為給動物造成痛苦的都要追究法律責任。
在亞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和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都在20世紀完成了動物福利立法。早在20世紀30年代,香港就有法律公告禁止虐待動物,並有針對動物和禽鳥的公共衛生規例,隨後又公布了動物飼養規例、貓狗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1999年,香港政府頒布了新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的法律公告,並增加修訂條款。這些成文法規使得動物福利管理有章可循。
利用動物要「合情合法」
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但在動物福利立法上都有類似的主旨,即儘可能地保障動物的福利。例如,新加坡制定的《畜鳥法》是為了「防止對畜或鳥類的虐待,為改善畜、鳥的一般福利以及與之有關的目的」;菲律賓《動物保護法》的主旨為了「通過督導及管制一切作為商業對象或家庭寵物之目的而繁殖、保留、養護、治療或訓練動物之場所,以對菲律賓所有動物的福利進行保護及促進」。
國民對待動物的態度如何,是衡量該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一個文明的國度和民族,不應該把滿足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對動物的折磨、虐待之上。
動物保護者認為,動物和人一樣需要並擁有基本的生存權和保障權,它們應該免於恐懼和飢餓困頓。而動物行為學研究表明,動物能夠感知痛苦並擁有情感。例如,當得知自己即將死亡時,哺乳類動物會非常恐懼和不安;當面臨被獵殺時,它們能夠表達憤怒。
人對動物有兩種基本態度:一種是活法,一種是死法。活法就是延續它們的生命,儘可能地讓其長久生存。死法就是通過屠宰實現對其價值的利用。要想讓人類不利用動物不太可能,但是在利用動物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它們的物種存量,並且不要給它們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從物種保護的角度來說,人類完全可以減少一些對動物的利用,因為這些利用的方式和速度會令某些物種瀕臨滅絕。目前,不少國家對於屠宰動物有著細緻的規定,要求實行人道屠宰。例如,必須要用電擊或其他使動物免遭痛苦的方法,要在動物完全失去知覺後才能進行屠宰,而且被宰殺的動物要與其他動物隔離開來等。
「人道屠宰」的中國實踐
如今,「動物福利」已經逐步進入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條文中,只是要想全面實施尚有爭議。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國有關人道屠宰的草案已經起草完畢。
在2016年3月召開的「畜禽養殖、運輸和屠宰福利標準制定會議」上,中國獸醫協會宣布,將聯合多家國內企業研究和制定我國肉雞、蛋雞、肉牛、奶牛、生豬等畜禽的動物福利標準。據悉,這些標準初稿已於5月份完成,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針對在我國全面推行畜禽「人道屠宰」,業內專家表示,在現有條件下出臺實施類似的福利屠宰規範,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動物福利,而是著眼於肉類產品質量的提高,以適應產品從數量型到質量型消費升級轉型的要求。
如上所述,儘管山東省出臺的《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還只是推薦性的引導企業參考採用的標準,並非強制性規定,或許在實踐中尚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在我國仍然具有標誌性意義。隨著消費市場對肉類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制定有關各類牲畜福利屠宰的全國性標準,進而對全面推動我國動物福利立法及提升動物福利水平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考慮動物的苦樂和生存狀態,儘量給予它們合適的餵養和照顧,不僅僅是為了顯示人類的愛心和憐憫,也是基於動物的實際需要作出的考慮,更是人類站在生命共同體角度選擇的理性行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與其他物種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維持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動物福利必將成為國人更廣泛的共識,受到更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