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法:人類對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動物福利法:人類對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新聞回放】

2016年8月,山東省地方標準《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通過質監部門批准發布,這也是我國首個關於肉雞福利屠宰的行業標準。該標準主持制定人、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孫京新表示,在肉禽加工行業,禽類屠宰過程中的福利問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組織的關注和重視,「這一方面是人道地對待動物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地改善產品品質的需要」。

說到動物福利,有人會覺得新奇:動物也有福利?實際上,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對此有了相當深入的思考和認識,並做出了明確和肯定的回答,甚至還出臺了有關反虐待動物的法案。

動物福利關心的是動物的日常生活條件和心理、行為健康,防止動物在飼養、使用、運輸和屠宰過程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近年來,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更明確提出了動物應享有以下五大自由: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和疾病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

2003年,德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要用憲法來保障動物作為生命存在的權利,德國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動物權利寫進憲法的國家,這也是人類與動物關係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有關反虐待動物的法案。這些法律成果源於100多年來人類在道德、倫理方面的思考和進步,表達的是人類對其他物種和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為動物福利立法

歐美大部分國家早在19世紀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

19世紀初,歐洲一些學者希望人類學會與動物溝通並了解它們。他們提出:動物和人一樣有感情、有痛苦,只是它們無法用人類的語言表達見解。

最早實踐這一思想的是英國。1809年,有人在英國國會提出禁止虐待動物的提案。該提案在上議院獲得通過,卻在下議院遭到嘲笑。然而沒過多久,世界上第一個反虐待動物的法案還是在英國誕生了。1822年,理察·馬丁提出「反對虐待以及不恰當地對待牛的行為」的法案(《馬丁法案》)在英國國會獲得通過。兩年後,在倫敦一家咖啡屋,牧師亞瑟·布魯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福利組織「反虐待動物協會」(PSPCA)。

法國在1850年通過反虐待動物法案,緊接著,愛爾蘭、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法案。1866年,美國紐約成立禁止虐待動物協會,並通過《反虐待動物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國家又根據社會變化和需求,陸續制定了動物保護法和相應的管理條例和法規。瑞典於1997年制定《牲畜權利法》,規定不能用過於擁擠和窄小的籠舍養雞,在夏季必須把牛放出去吃草,豬要有稻草鋪地以便休息……顯然,以上規定是針對機械化飼養方式嚴重貶損動物生命的情況而設立的。德國《動物保護法》強調,必須把人以外的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內,對於動物的生命,人們應該像對待在心智能力上居於同等層次的人的生命一樣尊重;凡是人為給動物造成痛苦的都要追究法律責任。

在亞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和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都在20世紀完成了動物福利立法。早在20世紀30年代,香港就有法律公告禁止虐待動物,並有針對動物和禽鳥的公共衛生規例,隨後又公布了動物飼養規例、貓狗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1999年,香港政府頒布了新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的法律公告,並增加修訂條款。這些成文法規使得動物福利管理有章可循。

利用動物要「合情合法」

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但在動物福利立法上都有類似的主旨,即儘可能地保障動物的福利。例如,新加坡制定的《畜鳥法》是為了「防止對畜或鳥類的虐待,為改善畜、鳥的一般福利以及與之有關的目的」;菲律賓《動物保護法》的主旨為了「通過督導及管制一切作為商業對象或家庭寵物之目的而繁殖、保留、養護、治療或訓練動物之場所,以對菲律賓所有動物的福利進行保護及促進」。

國民對待動物的態度如何,是衡量該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一個文明的國度和民族,不應該把滿足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對動物的折磨、虐待之上。

動物保護者認為,動物和人一樣需要並擁有基本的生存權和保障權,它們應該免於恐懼和飢餓困頓。而動物行為學研究表明,動物能夠感知痛苦並擁有情感。例如,當得知自己即將死亡時,哺乳類動物會非常恐懼和不安;當面臨被獵殺時,它們能夠表達憤怒。

人對動物有兩種基本態度:一種是活法,一種是死法。活法就是延續它們的生命,儘可能地讓其長久生存。死法就是通過屠宰實現對其價值的利用。要想讓人類不利用動物不太可能,但是在利用動物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它們的物種存量,並且不要給它們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從物種保護的角度來說,人類完全可以減少一些對動物的利用,因為這些利用的方式和速度會令某些物種瀕臨滅絕。目前,不少國家對於屠宰動物有著細緻的規定,要求實行人道屠宰。例如,必須要用電擊或其他使動物免遭痛苦的方法,要在動物完全失去知覺後才能進行屠宰,而且被宰殺的動物要與其他動物隔離開來等。

「人道屠宰」的中國實踐

如今,「動物福利」已經逐步進入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條文中,只是要想全面實施尚有爭議。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國有關人道屠宰的草案已經起草完畢。

在2016年3月召開的「畜禽養殖、運輸和屠宰福利標準制定會議」上,中國獸醫協會宣布,將聯合多家國內企業研究和制定我國肉雞、蛋雞、肉牛、奶牛、生豬等畜禽的動物福利標準。據悉,這些標準初稿已於5月份完成,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針對在我國全面推行畜禽「人道屠宰」,業內專家表示,在現有條件下出臺實施類似的福利屠宰規範,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動物福利,而是著眼於肉類產品質量的提高,以適應產品從數量型到質量型消費升級轉型的要求。

如上所述,儘管山東省出臺的《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還只是推薦性的引導企業參考採用的標準,並非強制性規定,或許在實踐中尚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在我國仍然具有標誌性意義。隨著消費市場對肉類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制定有關各類牲畜福利屠宰的全國性標準,進而對全面推動我國動物福利立法及提升動物福利水平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考慮動物的苦樂和生存狀態,儘量給予它們合適的餵養和照顧,不僅僅是為了顯示人類的愛心和憐憫,也是基於動物的實際需要作出的考慮,更是人類站在生命共同體角度選擇的理性行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與其他物種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維持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動物福利必將成為國人更廣泛的共識,受到更廣泛關注。

相關焦點

  • 尊重動物就是尊重生命
    ■朱四倍(教師)    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已完成,今天起正式公示徵集意見。該法第七章「其他動物的法律保護」是建議稿中的亮點:不能讓動物做一些它不能做到或者傷害動物的事情,例如讓獅子跳進火堆,否則當事人將負法律責任並處以高額罰款。
  • 【新華社】動物紀念碑背後的生命尊重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婆娑的柳樹下,一座莊重的實驗動物紀念碑下方,放置了一個藍色中英文銘牌:「謹以紀念為生命科學研究而獻身的實驗動物」——這裡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悠久歷史的中國實驗動物基地。 元旦假期,這裡有8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精心照料著實驗動物們。
  • 【我們的責任】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
    大家先停下腳步,看下邊的選擇題(不要忘記選擇寶貝所在的班級喲)活動時間:2月2日18點—3日18點評選5個愛護動物標兵班只不過爆發的地點從廣州變成了武漢也許你並不清楚:目前,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野生動物
  • 每一個動物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他們是我們的朋友
    每一個動物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他們是我們的朋友這些天出現了流浪狗傷人事件,據報導,有一隻流浪狗咬傷了70多人,現在還未被捕獲,為何突然發生這種事件?而且還不是一隻流浪狗傷人,面對這樣的事情,怎樣解決最合適呢?難道我們要將他們趕盡殺絕嗎?
  • 張越: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
    張越老師,它基金理事長,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尊重生命才是東方文化核心視頻來源:畢嘯南工作室● 虐殺意味著虐待不僅是對其他生命的殘忍,也是對自己的殘忍。● 一個人如果不把虐待當回事,就有可能進而以虐待取樂。如果這個人竟以虐待為樂,那Ta就喪失了人性。● 所謂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就是不忍心看見別人受苦、受難、受折磨的善心。● 這是道德的底線也是道德的起點。
  • 央視播出「90後導演」用鏡頭記錄城市動物與人類生活,看完驚呆
    又是怎麼和人類共處?90後導演閻昭,花兩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了藏匿於北京城的各色野生動物,製作成紀錄片,這就是《我們的動物鄰居》。從影片裡,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感受人與動物的關係,為彼此的共生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01善意是立足的支點李翔和丈夫在北京拼搏多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 《海豚灣》讓人聯想到中國的白鰭豚,人類啊,請保持最後的善意吧
    這部紀錄片處處是類似的故事片式衝突與渲染,甚至有編劇根據導演拍攝的諸多素材仔細排布了劇情人類的愉悅和享受,換來的是海豚們被剝奪自由的無家可歸。更有甚者,為了捕捉可供水族館表演的海豚,漁民和他們的貨主們不惜用圍捕屠殺的方式來對待這些無辜的生命。碧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真實的血腥畫面,衝擊著每一個關愛動物的心靈。
  • 為什麼要尊重動物權利?
    此前,全國動物園曾多次發生過類似悲劇,剛剛生產完畢的動物媽媽因為受了人類驚擾性情大變,拒絕哺乳或將孩子咬死、摔死。  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呼籲,眼下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少,活動範圍也越來越窄,如果真是愛護野生動物,人類就應該儘量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幹擾,讓它們跟人類一樣,在相對私密的環境裡繁衍生息。  尊重動物權利意味著什麼?
  • 盤點兩會動物保護熱詞:為它們要福利 關係你我的福祉
    中國網訊(記者 姚宇琛)5月28日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回望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建議及提案,動物保護成為熱點話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呼聲越來越高,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嚴懲非法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行為」。為動物謀福利,也是為人類謀福祉。
  • 我國《畜牧法》是農場動物保護的基本法,但缺失動物福利的概念
    在農場動物福利法立法體系方面,英國的農場動物福利保護立法層次性強,既有《農場動物福利(英格蘭)條例》這類關於農場動物福利保護的一般立法,也有《動物福利(屠宰或宰殺)條例》,《家禽屠宰法》和《動物福利(運輸)法令》這類關於農場動物屠宰以及運輸的專門的立法。
  • 尊重動物的生存和境遇,就是尊重人自身
    於是,生命權逐漸從人類身上,擴展到動物,甚至擴展到植物。 動物福利主義,是從19世紀就開始的一項動物權利運動,到1960年代,逐漸成為各國的立法,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00多個國家設立了與動物福利相關的立法。按照聯合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定義,「動物福利是指動物如何適應其所處的環境,滿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
  • 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國外,很多的家庭都會養只動物,甚至有些小孩子一出生,家長就給孩子買只小狗,讓孩子和小狗一起長大!而在中國就比較少出現這樣的家庭,很多家長甚至是對小貓小狗產生了厭倦的心理,讓孩子看到寵物就避開。
  • 為什麼人類社會對權利的尊重遠超動物社會?
    無論是動物和人類,都有強者和弱者。強者在何種範圍內會自發尊重弱者的產權?這是一個更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出第三方實施力量(法庭、警察和政府等人類社會建構)的重要性,以及解釋人類社會的秩序為什麼遠比動物社會深刻和廣泛。Dong and Zhang(2016)考慮了競爭能力非對稱,尤其是入侵者強於先佔者的地盤爭奪情形,得到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 瀕危動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請別傷害它們,保護動物,亦是保護人類自己。
  • 被指人類不尊重動物,回應:幫助鍛鍊
    被指人類不尊重動物,回應:幫助鍛鍊,近日,英國達特穆爾動物園組織的一項「拔河比賽」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該「比賽」於2月16日至24日舉行,每4人一組和老虎或者獅子隔著圍欄拔河。繩子的一端綁著肉做誘餌,老虎或獅子上前咬住後,拔河比賽就開始了。園方稱這樣有利於保持老虎和獅子的健康,能訓練它們獵食並鍛鍊肌肉。有動物權利組織認為,園方此舉不尊重動物,也有網友呼籲應取消。你們怎麼看?
  • 熱愛大自然裡所有的生命,因為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的蒂皮。德格雷,一位1990年出生在非洲納米比亞的法國女孩,阿蘭。德格雷、茜爾維。羅伯特,她的爸爸媽媽為她的書配上精美的非洲動物圖片。小蒂皮把大象當作哥哥,和狒狒做朋友,與鴕鳥共舞,連危險的豹子她也嘗試著跟它接觸.她用眼睛去和動物交流,她還會和動物說話.她體會到:絕不要害怕,但永遠要小心.」動物世界複雜得很「她認為」害怕沒有出息動物從來就不惡,但好鬥要去尊重它,愛護它,理解它,就能從動物那得到回報。
  • 保護動物,也是保護我們的「生命圈」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動物是大自然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動物、關愛生態,每個人都難辭其責。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從生物多樣性來看,人類與動物和諧共生,本身就是生命圈的蓄水池效應,能夠形成共融共建的生命大循環體。
  • 法外亦有情,對生命的尊重
    尊重他人的生命,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寶來司機救病人,爭取時間,自己不惜搶紅燈被罰款,他的這種行為不僅尊重了病人的生命,同時也使人們對他行為有了敬畏,他失去的只是記六分,罰款200元的處罰,但他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更為多,他得到了別人對他行為的讚美,得到了急救車司機的尊重,甚至可能接受到別人對他的感謝,也可能他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子女學習的榜樣。
  •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時評:尊重動物權利 實現人類救贖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人民網發布: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時評:尊重動物權利 實現人類救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不僅天津動物園的動物加班加點表演,生物鐘被打亂.在現實生活中,無視動物基本權利,人類欺負動物,讓動物無休止表演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報導說,在黃金周裡,某動物園的小狗每天要跳繩400次,小黑熊每天要在雙槓上玩40個動作,海獅每天也要頂數十次皮球.超負荷表演,讓部分動物顯露疲態,有的甚至開始罷工;某野獸巡展團,為讓老虎與獅子溫順地陪遊客拍照,殘忍地拔掉了它們的牙齒;某動物園的「千年神龜
  • 紀念實驗動物:動物紀念碑背後的生命尊重—新聞—科學網
    1月2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廖侃研究員在擦拭實驗動物紀念碑。婆娑的柳樹下,一座莊重的實驗動物紀念碑下方,放置了一個藍色中英文銘牌:「謹以紀念為生命科學研究而獻身的實驗動物」——這裡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悠久歷史的中國實驗動物基地。元旦假期,這裡有8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精心照料著實驗動物們。生活在這裡的實驗動物主要是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倉鼠、紐西蘭兔、日本大耳兔、青紫蘭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