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斜風竹
責任編輯|晴寶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最美好、最溫柔、最純潔、最鼓舞人心的相處,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處。」
可惜的是,隨著文明的高速發展,人類靠侵佔自然來擴充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奢望。
和大自然一起被佔領的,還有動物們的家。
當森林逐漸被鋼筋水泥替代,動物們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遠離人類、遠離城市,似乎已經成了野生動物唯一的選擇。
意外的是,有些動物對城市卻格外執著,它們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面目全非的鋼鐵叢林中頑強地活著。
遠離了自然森林,它們靠什麼生存?又是怎麼和人類共處?
90後導演閻昭,花兩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了藏匿於北京城的各色野生動物,製作成紀錄片,這就是《我們的動物鄰居》。
從影片裡,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感受人與動物的關係,為彼此的共生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01善意是立足的支點
李翔和丈夫在北京拼搏多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但是在搬家的時候,他們發現新家竟然被佔領了:一對紅隼夫婦,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住到了家裡的空調機位上。
紅隼屬於猛禽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這對紅隼夫婦,在為即將誕生的孩子尋找巢穴的途中,被烏鴉驅逐,迫不得已,才選擇寄人籬下。
李翔說:「它在這兒都能安家,那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
看著無家可歸的紅隼,李翔回憶起自己剛工作的時候,她也沒有家。為了找一個安身之所,她崩潰過,也絕望過。
紅隼白天為了生存輾轉天際捕獵,到了晚上,無處可去的它們,只能瑟縮在空調機位裡,和家人相互取暖,這和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李翔只覺得悲涼:「找一個家的感覺真的挺難的,活著挺不容易的。」
於是,李翔和丈夫決定,在紅隼幼崽成年之前,都不裝空調,讓它們安心住在這裡。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李翔夫婦般善良。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康復師周蕾說,即使全年無休,他們一年能救助的動物,都沒有盜獵者獵捕一次的數量多。
明知道救助無異於杯水車薪,但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從沒想過放棄。而且為了讓善舉得以延續,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次的救助放生活動。
通過活動告訴大家:也許只是你的一點點善意,就能拯救一個瀕臨滅亡的偉大生命。
有人曾說:「善良是天性,善意是選擇。」
人類的發展無可避免,社會的進步必然伴隨著大自然的犧牲。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至少可以選擇心存善意,尊重、愛護每一個生命,讓那些無家可歸的動物在這座冷漠的水泥森林裡,有最後一方立足之地。
02尊重是最穩健的橋梁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全國僅有1000多隻,瀕危程度和大熊貓相當。
但在十渡鎮上,一群黑鸛正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鎮上的六渡橋淺灘,原本是黑鸛覓食的地方。但自從80年代修起了公路和飯店,隨著客流增加,過渡捕撈也讓淺灘河魚越來越少。
缺少食物,黑鸛的生活日益困難,隨著冬季的來臨,寒冷和飢餓時刻都在侵蝕著它們的生命。
老蔡和黑鸛做了二十幾年鄰居,做不到袖手旁觀,他決定幫鄰居們度過這個難捱的冬天:給它們投食。
一開始,老蔡找來獸醫吳秀山,兩人買來兩百斤的泥鰍,白天投放在淺灘裡,企圖吸引黑鸛過來覓食。但黑鸛生性膽小,戒心很重,看到有人在淺灘,根本就不願靠近。
老蔡和吳秀山沒有放棄,在經過多次觀察後,他們發現黑鸛會在夜晚休息,清晨覓食。
他們決定順著黑鸛的本性,尊重它們的生活規律,頂著刺骨寒風,改在深夜偷偷去淺灘投食。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清晨,黑鸛終於安心地在淺灘飽餐了一頓。
老蔡和吳秀山的成功不是偶然,他們明白,只有懷著平等尊重的態度去了解動物,才能跨越人與動物間的鴻溝,給予它們正確的幫助。
作者楊進濤曾說:「善良是人性的根本,尊重是相互的。堅守善良,相互尊重和幫助,這才是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沒有善心和尊重的幫助,那只是一種自我滿足,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
只有人類重新審視自我,懂得用善心去看待世界,用尊重去對待萬物,那萬物才會回饋給我們同等的尊重和善意。
03在這片土地相依共存
王申福住在遠離市區的郊外,最近幾天他的農場發生了一樁怪事:自己養的雞,莫名其妙被偷了。
經過一番偵查發現,「小偷」竟然是一隻野生豬獾!
王申福從小在鎮上長大,和這隻豬獾已經做了四五年的鄰居,一直都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再加上豬獾極其膽小,平時根本就不會接近人類,更別說冒險到農場來偷雞了。
因此王申福推測,豬獾應該是遇到了什麼麻煩,比如說是懷孕了,或者生病了,不得已才當了「小偷」。
就和人一樣,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願意以命相搏?
但是人遇到困難,會有朋友家人幫忙,再不濟還有社會救助,那豬獾呢?不難想像,沒有食物,也無處可去,如果再沒有人幫忙,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條。
最後,王申福沒有阻止豬獾 「偷盜」,反而決定救濟自己的這位野生鄰居。
儘管這樣會給農場造成損失,但王申福卻心甘情願,因為他覺得:「這塊養育了自己的土地,並不屬於自己,還屬於莊稼大樹,也屬於獾。」
的確,土地是無私的,自然在土地中孕育,生命在土地上繁衍。它應該是屬於萬物的,不屬於任何人或任何一個種族。
沒人有資格去剝奪土地,剝奪自然,剝奪動物的棲息地。但人類卻喜歡打著發展的旗號,侵佔一處處山林,驅逐一隻只動物。
叔本華說過:「凡一切戰爭的本質都是掠奪。」
人類對自然、對動物的掠奪,其實就是人和動物間的一場戰爭。
動物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喪失了家園,生存環境日益艱難,多個物種瀕臨滅絕。而物種減少,生態鏈失去平衡,最後危害的還是人類。
戰爭之下,雙方都是受害者,永遠沒有贏家。
只有我們意識到這點,停止單方面的掠奪,懂得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用包容和善良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才能實現人和動物的雙贏。
正如史懷哲說的:「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