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播出「90後導演」用鏡頭記錄城市動物與人類生活,看完驚呆

2021-01-08 旅行白名單

文|斜風竹

責任編輯|晴寶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最美好、最溫柔、最純潔、最鼓舞人心的相處,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處。」

可惜的是,隨著文明的高速發展,人類靠侵佔自然來擴充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奢望。

和大自然一起被佔領的,還有動物們的家。

當森林逐漸被鋼筋水泥替代,動物們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遠離人類、遠離城市,似乎已經成了野生動物唯一的選擇。

意外的是,有些動物對城市卻格外執著,它們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面目全非的鋼鐵叢林中頑強地活著。

遠離了自然森林,它們靠什麼生存?又是怎麼和人類共處?

90後導演閻昭,花兩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了藏匿於北京城的各色野生動物,製作成紀錄片,這就是《我們的動物鄰居》。

從影片裡,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感受人與動物的關係,為彼此的共生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01善意是立足的支點

李翔和丈夫在北京拼搏多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但是在搬家的時候,他們發現新家竟然被佔領了:一對紅隼夫婦,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住到了家裡的空調機位上。

紅隼屬於猛禽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這對紅隼夫婦,在為即將誕生的孩子尋找巢穴的途中,被烏鴉驅逐,迫不得已,才選擇寄人籬下。

李翔說:「它在這兒都能安家,那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

看著無家可歸的紅隼,李翔回憶起自己剛工作的時候,她也沒有家。為了找一個安身之所,她崩潰過,也絕望過。

紅隼白天為了生存輾轉天際捕獵,到了晚上,無處可去的它們,只能瑟縮在空調機位裡,和家人相互取暖,這和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李翔只覺得悲涼:「找一個家的感覺真的挺難的,活著挺不容易的。」

於是,李翔和丈夫決定,在紅隼幼崽成年之前,都不裝空調,讓它們安心住在這裡。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李翔夫婦般善良。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康復師周蕾說,即使全年無休,他們一年能救助的動物,都沒有盜獵者獵捕一次的數量多。

明知道救助無異於杯水車薪,但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從沒想過放棄。而且為了讓善舉得以延續,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次的救助放生活動。

通過活動告訴大家:也許只是你的一點點善意,就能拯救一個瀕臨滅亡的偉大生命。

有人曾說:「善良是天性,善意是選擇。」

人類的發展無可避免,社會的進步必然伴隨著大自然的犧牲。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至少可以選擇心存善意,尊重、愛護每一個生命,讓那些無家可歸的動物在這座冷漠的水泥森林裡,有最後一方立足之地。

02尊重是最穩健的橋梁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全國僅有1000多隻,瀕危程度和大熊貓相當。

但在十渡鎮上,一群黑鸛正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鎮上的六渡橋淺灘,原本是黑鸛覓食的地方。但自從80年代修起了公路和飯店,隨著客流增加,過渡捕撈也讓淺灘河魚越來越少。

缺少食物,黑鸛的生活日益困難,隨著冬季的來臨,寒冷和飢餓時刻都在侵蝕著它們的生命。

老蔡和黑鸛做了二十幾年鄰居,做不到袖手旁觀,他決定幫鄰居們度過這個難捱的冬天:給它們投食。

一開始,老蔡找來獸醫吳秀山,兩人買來兩百斤的泥鰍,白天投放在淺灘裡,企圖吸引黑鸛過來覓食。但黑鸛生性膽小,戒心很重,看到有人在淺灘,根本就不願靠近。

老蔡和吳秀山沒有放棄,在經過多次觀察後,他們發現黑鸛會在夜晚休息,清晨覓食。

他們決定順著黑鸛的本性,尊重它們的生活規律,頂著刺骨寒風,改在深夜偷偷去淺灘投食。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清晨,黑鸛終於安心地在淺灘飽餐了一頓。

老蔡和吳秀山的成功不是偶然,他們明白,只有懷著平等尊重的態度去了解動物,才能跨越人與動物間的鴻溝,給予它們正確的幫助。

作者楊進濤曾說:「善良是人性的根本,尊重是相互的。堅守善良,相互尊重和幫助,這才是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沒有善心和尊重的幫助,那只是一種自我滿足,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

只有人類重新審視自我,懂得用善心去看待世界,用尊重去對待萬物,那萬物才會回饋給我們同等的尊重和善意。

03在這片土地相依共存

王申福住在遠離市區的郊外,最近幾天他的農場發生了一樁怪事:自己養的雞,莫名其妙被偷了。

經過一番偵查發現,「小偷」竟然是一隻野生豬獾!

王申福從小在鎮上長大,和這隻豬獾已經做了四五年的鄰居,一直都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再加上豬獾極其膽小,平時根本就不會接近人類,更別說冒險到農場來偷雞了。

因此王申福推測,豬獾應該是遇到了什麼麻煩,比如說是懷孕了,或者生病了,不得已才當了「小偷」。

就和人一樣,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願意以命相搏?

但是人遇到困難,會有朋友家人幫忙,再不濟還有社會救助,那豬獾呢?不難想像,沒有食物,也無處可去,如果再沒有人幫忙,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條。

最後,王申福沒有阻止豬獾 「偷盜」,反而決定救濟自己的這位野生鄰居。

儘管這樣會給農場造成損失,但王申福卻心甘情願,因為他覺得:「這塊養育了自己的土地,並不屬於自己,還屬於莊稼大樹,也屬於獾。」

的確,土地是無私的,自然在土地中孕育,生命在土地上繁衍。它應該是屬於萬物的,不屬於任何人或任何一個種族。

沒人有資格去剝奪土地,剝奪自然,剝奪動物的棲息地。但人類卻喜歡打著發展的旗號,侵佔一處處山林,驅逐一隻只動物。

叔本華說過:「凡一切戰爭的本質都是掠奪。」

人類對自然、對動物的掠奪,其實就是人和動物間的一場戰爭。

動物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喪失了家園,生存環境日益艱難,多個物種瀕臨滅絕。而物種減少,生態鏈失去平衡,最後危害的還是人類。

戰爭之下,雙方都是受害者,永遠沒有贏家。

只有我們意識到這點,停止單方面的掠奪,懂得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用包容和善良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才能實現人和動物的雙贏。

正如史懷哲說的:「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相關焦點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反映雄偉壯麗的自然生態    剛剛收穫《超級工程》第三季熱播碩果的導演李炳,這次帶來了一部呈現神秘、壯闊、活力中國海的紀錄片《中國海洋》。這部作品耗費3年時間完成前期拍攝,用自然篇、政論篇兩部分,記錄、論述了中國海洋內的七八十種海洋生物。
  • 動物災難片《大狂蜂》播出,女配是有多迷人,鏡頭老是給她
    由黃薇執導、崔妤和白磷編劇的動物災難片《大狂蜂:起源》正在流媒體播出,該劇由強巴才丹、周奕彤、韓秋池和蘇琳琳主演,講述了六人小隊在地下密室裡與變異大狂蜂的搏鬥。初看這部劇的名字,其實還蠻感興趣的,一方面《大狂蜂》很容易讓觀眾想到《大黃蜂》這部科幻作品;另一方面也能夠短時間內反應過來,這大概率是一部關於動物的災難片,這種題材在近些年的國產電影裡還是很少見的。不過《大狂蜂:起源》是以網絡大電影的形式播出,觀眾們的標準也不得不降低了。
  • 今天是「世界動物日」,央視10套播出專題節目《人類的朋友》
    」,央視10套播出專題節目《人類的朋友》 2002年10月4日01:59  遼瀋晚報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將推出大型專題節目——《人類的朋友》。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扶貧紀錄片,感慨記錄了史無前例的人類奇蹟
    2021年元旦前夕,近1.5億歐洲觀眾觀看了中國紀錄片《中國減貧:史無前例的人類奇蹟》。該紀錄片由解讀中國工作室出品,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知名紀錄片導演藤田淳夫執導。
  •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拙政園的杜鵑花上央視了!(《花開中國·杜鵑》片段)  它們在園林裡、藝術界、時尚圈,   用自身的美與人類共生存   從山野到園林,   從中國到世界,   花雖無言,   卻用美連接起   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
  • 「願我的鏡頭拉近兩國人民的距離」——訪紀錄片《魅力中國》導演...
    曾在中國與阿根廷同步播出的紀錄片《魅力中國》由兩國國家電視臺聯袂打造,記錄了中國都市的高速發展和時尚繁華,也展現了中國西南腹地多彩的自然景觀和多元文化。該紀錄片共120分鐘,分上下兩集。該片導演阿里爾·皮魯索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紀錄片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許多觀眾在觀看後打破了對中國的慣性思維,紛紛為如今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點讚。「紀錄片中,來自阿根廷和中國各行各業的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講述他們眼裡中國不斷進步的偉大曆程和不斷取得的巨大成就。」
  • 「農民導演」韓克的公益故事:用鏡頭記錄真善美拍農民自己的電影
    即便命途多舛也擋不住他傳承蟠龍梆子的夢8歲,父親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緊接著叔叔、爺爺相繼去世;12歲,他就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初中輟學後,他幹過建築、賣過早點、幹過理髮、修過鐵路……為了補貼家用,他想方設法去賺錢;為到城裡打工,每天騎自行車往返80多裡地……雖然生活給了他重重磨難,但是這個稚嫩樸實的小夥兒,硬是用一股拼勁兒為自己闖出了一片天。
  • 伍迪艾倫的「城市電影」: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都市文化
    這裡是《巴黎聖母院》中卡西摩多用善良擁抱全世界的地方;這裡是《悲慘世界》冉·阿讓用宗教的信念感化沙威的地方;這裡還有「紅磨坊」和「吉普賽人」……這裡走出了一大批作家和藝術家……這樣一個浪漫之都,伍迪·艾倫怎麼用鏡頭呈現的呢?他用極為現實的鏡頭拍攝出了一個「穿越」劇。
  • 高分紀錄片《極地》導演新作《生活萬歲》曝海報
    兩位首次涉足院線電影的中國紀錄片導演,將鏡頭對準十五個普通的中國人,以他們在這一年裡真實的生活狀態為全部內容,完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非虛構電影《生活萬歲》。這部高純度的紀實手法電影,呈現了身處當代中國不同社會切面的十五位主人公,為了生存和希望,在命運面前平靜的、甚至不自知的選擇。
  • 央視播出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
    12月10日、11日晚10時,央視科教頻道播出我省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這部由文縣縣委縣政府投資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紀錄片,首次以鏡頭語言完整呈現了東亞最古老部族——白馬部族的完整歷史和面貌。  有著千年歷史、坐落在高山之巔的文縣白馬村寨,處於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保護動物的棲息地之中。
  • 90後製作央視主播失誤集錦 央視主播紛紛關注
    90後製作央視主播失誤集錦火了 但說錯字扣款已漲至最高500元  直播時摳鼻子、播報新聞時打嗝、將「通過電話聯繫他」說成「通過電線聯話他」……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段名為「央視主播直播失誤集錦第三季」的爆笑視頻刷屏,一本正經的央視主播們的各種口誤讓人忍不住大笑。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極地》和《大貓》豆瓣9分都是小意思!
    央視同樣厲害,看這段時間的熱門話題就知道了,《國家寶藏》這檔用綜藝包裝文物的節目一播出,就圈粉無數,話題刷了好幾周,目前豆瓣評分9.1。《國家寶藏》還沒播完,央視接著又推出一部小而精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每集5分鐘介紹一個文物,同樣徵服了眾多網友,豆瓣評分比《國家寶藏》還高——9.4。
  • 《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記錄下最真的棒棒生活
    還有這些根基一般的最底層,他們一樣在努力,雖然只是為了謀生,卻真實地用雙手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祖國。就在當下依舊大片雲集競爭激烈之際,一部電影名為《最後的棒棒》的紀錄片。卻真實地用雙手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祖國。這部紀錄片有怎樣的精神力量的拍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 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將在央視播出
    佛教在線訊 高清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即將在央視4套播出。本片以寺院的幾度興衰、法師的跌宕命運和法脈的波折傳承為線索,第一階段製作完成的46集(每集30分鐘)是從百餘個選題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22座寺院和3位法師為主題,涉及漢傳佛教四大名山、八宗祖庭、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這個經歷過偽滿時期、有著漫長個人史的東北老頭曾坐在炕上,對著徐童的鏡頭,口無遮攔,天馬行空,人生的精彩段子,泥沙俱下。而此刻,他是需要人照料的90歲老人,但身體倍兒棒,吃喝拉撒睡之餘,一心想找個老太太,來一場瘋狂的黃昏戀,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此。
  • 90後懸疑推理作家郭沛文:用懸疑的方式記錄長沙
    這個開頭,立馬就把鏡頭拉到了長沙,拉到了長沙打卡聖地之一的太平街。而樹葉下發出巨大嚷叫聲的蟲子們則像是個隱喻——它們像極了這個城市充滿了活力、充滿了表現欲的年輕人。 一場由年輕人主演的大戲即將架場,幕布後面已經有人躍躍欲試。
  • 福建海洋的「百科全書」今晚在央視開啟
    新的時代新的驕傲,以25個正在發生在福建的海的故事展示福建海洋全景的人文紀錄片《海上福建》將於4月21日-24日22:00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這是我國首部地方性海洋題材的紀錄片,展現了我省貫徹落實國家「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
  • 科學家導演+間諜相機
    高蘭導演介紹說,「比如說,要拍攝一隻小鳥的故事,小鳥不會說話,只能靠拍攝到的海量畫面的有機剪輯形成有情節的段落去推動劇情的發展。」  很多人在看BBC的紀錄片時,常常被精彩絕倫的畫面所震撼。2016年播出的《地球脈動2》更給了觀眾「身臨其境」的偷窺感,還讓科學家發現到之前沒有注意過的細節。這是BBC第一部高清自然紀錄片,畫質升級到了4K的清晰度。
  • 《中國大運河》完整版亮相央視
    趕製三集「特別版」助力運河申遺據悉,《中國大運河》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廣電總臺攝製出品,數十人組成的團隊,歷時一年多,拍攝了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定位「真實紀錄中國大運河歷史與今天、創造與傳承、命運與抗爭、影響與未來的大型系列人文紀錄片」,主題是「它以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證明了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