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本報通訊員王元鋒
62載言傳身教,他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
92歲毫不懈怠,他依然每天到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到實驗室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攻關。
熟悉的人感嘆,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這位河南省培養的第一個「本土」院士,真是從實驗室裡「泡」出來的。
他很欣慰:「我一個苦孩子能有今天,全是黨和人民的功勞。我比很多人更能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分量,我要為祖國貢獻所有力量。」
吳養潔6歲時父親去世,他在山東煙臺恤養院長大。少年時代的挫折磨難和顛沛流離,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這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4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9月21日,回憶起這段留學經歷,他說:「那時,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是國家給的,祖國的培養之恩我不會忘記。」
1958年,吳養潔在莫斯科大學獲得有機化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到北京。當時,鄭州大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需在全國高校抽調專家教授進行援建,吳養潔抱著「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的滿腔熱情,來到鄭州大學開始了60餘載的科研、教學生涯。
初到鄭州大學,吳養潔即被任命為化學系主任助理,負責籌建新的化學實驗樓。當時缺乏建設方面的經驗,他就邊幹邊學,結合實際畫出草圖供建築施工參考。實驗樓建成後,成為化學系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學科建設的陣地。
吳養潔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帶領下,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1993年獲批博士點,1995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業精於勤,事成於專。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吳養潔,摘下了一顆顆香甜的果子:1978年,作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項目的負責人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在全國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80歲時創立「崔-吳偶聯反應」,他和崔秀靈教授課題組首次引入內置氧化劑的概念,這項研究工作在化學頂尖雜誌《J.Am.Chem.Soc.》發表後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好評……
2003年,吳養潔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高校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
吳老自稱是個「慢人」,生活中他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對自己的科研項目,他反覆論證,反覆實驗,反覆推敲。一天天,一年年,他與化學實驗的相處模式像是「談戀愛」,熱烈而又有耐心。他說:「什麼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心靜,慢工才能出細活。」
他是大科學家,也是「平凡」的好老師。他說:「化學工業是國家建設的重頭戲,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吳養潔率先在學校開展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他對學生又親又嚴。
學生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他組織老師捐款;學生生病住院,他墊付醫藥費。他對自己卻特別「吝嗇」,從來沒拎過皮包,沒買過名牌衣服,上下班騎自行車,將節省下的錢投到實驗室建設上,竭盡所能為學生們改善實驗室條件。
他躺在病榻上時,翻身都困難,卻仍一遍遍修改學生的博士畢業論文。
嚴師出高徒。92歲的吳養潔已經在鄭大從教60餘年,培養出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92歲的他,還在為鄭州大學的化學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傾力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