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吳養潔 和化學「熱戀」一輩子

2020-10-05 大河網

□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本報通訊員王元鋒

62載言傳身教,他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

92歲毫不懈怠,他依然每天到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到實驗室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攻關。

熟悉的人感嘆,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這位河南省培養的第一個「本土」院士,真是從實驗室裡「泡」出來的。

他很欣慰:「我一個苦孩子能有今天,全是黨和人民的功勞。我比很多人更能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分量,我要為祖國貢獻所有力量。」

吳養潔6歲時父親去世,他在山東煙臺恤養院長大。少年時代的挫折磨難和顛沛流離,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這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4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9月21日,回憶起這段留學經歷,他說:「那時,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是國家給的,祖國的培養之恩我不會忘記。」

1958年,吳養潔在莫斯科大學獲得有機化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到北京。當時,鄭州大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需在全國高校抽調專家教授進行援建,吳養潔抱著「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的滿腔熱情,來到鄭州大學開始了60餘載的科研、教學生涯。

初到鄭州大學,吳養潔即被任命為化學系主任助理,負責籌建新的化學實驗樓。當時缺乏建設方面的經驗,他就邊幹邊學,結合實際畫出草圖供建築施工參考。實驗樓建成後,成為化學系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學科建設的陣地。

吳養潔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帶領下,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1993年獲批博士點,1995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業精於勤,事成於專。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吳養潔,摘下了一顆顆香甜的果子:1978年,作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項目的負責人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在全國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80歲時創立「崔-吳偶聯反應」,他和崔秀靈教授課題組首次引入內置氧化劑的概念,這項研究工作在化學頂尖雜誌《J.Am.Chem.Soc.》發表後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好評……

2003年,吳養潔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高校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

吳老自稱是個「慢人」,生活中他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對自己的科研項目,他反覆論證,反覆實驗,反覆推敲。一天天,一年年,他與化學實驗的相處模式像是「談戀愛」,熱烈而又有耐心。他說:「什麼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心靜,慢工才能出細活。」

他是大科學家,也是「平凡」的好老師。他說:「化學工業是國家建設的重頭戲,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吳養潔率先在學校開展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他對學生又親又嚴。

學生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他組織老師捐款;學生生病住院,他墊付醫藥費。他對自己卻特別「吝嗇」,從來沒拎過皮包,沒買過名牌衣服,上下班騎自行車,將節省下的錢投到實驗室建設上,竭盡所能為學生們改善實驗室條件。

他躺在病榻上時,翻身都困難,卻仍一遍遍修改學生的博士畢業論文。

嚴師出高徒。92歲的吳養潔已經在鄭大從教60餘年,培養出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92歲的他,還在為鄭州大學的化學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傾力奉獻。

相關焦點

  • 他是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和化學「熱戀」一輩子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62載言傳身教中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他就是實驗室裡「泡」出來、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1944年秋,15歲的他又輾轉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國立一中讀書,1945年,日寇進逼豫西,吳養潔隨校翻越秦嶺,每天走六七十裡路,到達陝西繼續求學,途中雨水淋溼衣服,草鞋被厚厚的泥巴包裹,每挪一步都很艱難。很多年過去了,吳老至今對這一幕仍清晰如初。正是少年時代的挫折磨難和顛沛流離,使吳養潔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這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南大化學學科迎來百歲華誕,50餘位院士曾在這裡求學或任教
    大會頒發了南京大學化學學科終身成就獎,高分子化學家程鎔時院士、物理化學家陳懿院士、分析化學家陳洪淵院士被授予「南京大學化學學科終身成就獎」。佘治駿 攝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南大化學學科從創立以來,32位兩院院士曾在此任教,校友當中有39位當選兩院院士,1位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南京大學化學學科迎百歲華誕:50餘位院士在此求學或任教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一批設立化學院系的高等學府,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南京大學化學學科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化學化工學院卓越引領,學脈悠長,有50餘位院士在這裡求學或任教;科教融合,立德樹人,多次斬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孜孜求索,勇攀高峰,在國際學界贏得了廣泛聲譽,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2020最新自然指數更新,河南這所「雙一流」高校表現突出!
    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鄭州大學擁有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綠色選冶與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網際網路醫療國家工程實驗室、重大基礎設施檢測修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鈣鎂磷複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國家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資源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單位
  • 沈倍奮院士加盟河南大學
    沈倍奮院士196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生物物理專業,德國西柏林技術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現為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內知名的免疫學專家。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化學和醫學免疫學方面的研究,特別在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和應用上有極深的造詣。先後承擔國家863、973、自然基金、解放軍總後重點課題多項,尤其在導向藥物和基因工程抗體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史紹熙院士:我國第一位燃燒學博士
    史紹熙院士:我國第一位燃燒學博士 2018年05月10日 10:14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史紹熙院士
  • 河南對人才多上心?看7個月遴選鄭州大學院士校長的過程就知道了
    在談到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躋身雙一流後,河南方面是這樣評價二校躋身雙一流的重大意義的: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被列入其中,結束了河南長期沒有布局國家重點建設大學的歷史,實現了全省高等教育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而鄭州大學也不辱使命,在曹策問、申長雨和劉炯天三位校長的帶領下,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總體呈現穩中向上的發展態勢。但這些優秀的校領導並非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河南在善於培養、善於發現和善於等待中尋找出來的。
  • 吳浩青院士:耄耋之年仍親自實驗,為我國電化學領域培養大批人才
    當時吳浩青院士已經82歲了,但他並沒有將這樣基礎的工作地交給助手或是學生,仍然堅持自己動手測量,為的就是能夠獲得第一手的實驗數據。這是他七十餘載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的常態。從教七十餘年,他培養出了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49名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為我國化學領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桃李滿天下的碩果,與吳浩青院士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密不可分。
  • 默默耕耘的985大學:曾一系出八院士,培養19名院士18位「流失」到...
    事實上,蘭州大學的確非常的強,自恢復高考以來,蘭大培養的院士數量排名全國第八。其中,化學系更是非常牛,培養了8位院士,與吉林大學化學系一起,並列排在中國大學院系的第一,現在化學系仍舊是蘭州大學科研實力非常強的專業。而從蘭大走出去的校友院士也多達38位。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一個人能帶給人們的精神震撼,是如此巨大。」
  • 諾貝爾獎獲獎者、院士紛紛受聘河南大學!
    一年來,河南大學堅持把師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圓滿完成各項疫情防控任務。河大率先在全省科學有序地組織研究生返校復學,做到了"停課不停學、不停教、不停研",有效保障了教學、科研工作的連續性。
  • 張懿院士與銀河化學共建「院士工作站」
    中化新網訊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與四川省銀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上周在京成功籤約。作為鉻鹽行業的領軍企業,銀河化學公司依靠技術進步與不斷創新,推動了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囊括了院士、博士後、博士、碩士等強大的科研隊伍。  據了解,張懿院士是我國綠色過程工程研究領域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鉻鹽清潔生產工藝研究,致力於鉻鹽產業的綠色化升級。
  • 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談老家河南:真的不缺人才
    2010年,剛過元旦,一篇博文讓很多河南人知道了施一公,也記住了他「河南人」的身份。昨天,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接受了河南商報記者的採訪。一個小時裡,他侃侃而談,真誠、自然。關於老家河南,他說要走科技強省的路子,要注重人才培養;關於自己,他坦陳自己只是普通人,但也要為河南做貢獻。
  • 浙江大學化學有多強?網友:培養19名院士,網紅校長鄭強是系友
    浙江大學,曾經是著名的工科院校,號稱「南方小清華」,當年工科實力可以和清華大學一較高下,後來合併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成為綜合性大學,大家都知道浙江大學工科實力很強,那麼浙江大學的理學怎麼樣呢?尤其是化學?
  • 曾拒絕美方邀請回國,他是第一位到河南高校任教的全職院士!
    霍裕平,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鄭州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論文有"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用光學方法實現任意線性變換"、"等離子體靜態穩定性"等,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自1982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
  • 生物學天才莊小威:國家培養多年卻入美籍,如今已是美國院士
    眾所周知,屠呦呦和其團隊所發現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可以有效降瘧疾患者死亡率,挽救全球數上百萬人的生命。實際上,屠呦呦能有今天的成就,雖然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刻苦,但也離不開祖國對她的悉心培養。眾所周知,國家每年都會花費大量資源和精力培養像屠呦呦這樣的高等技術人才,當中極大部分人都成為自己行業的翹楚,很多人也在學成後,以自己的豐碩成果來回報祖國。
  • 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
    這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博士。1983年5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嚴濟慈、錢三強、謝希德、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為《現代物理知識》創刊題詞 3、1978年3月,高能所「強子結構的層子模型」、「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加速器的研製」、「一個可能的重質量荷電粒子事例和高山大型雲霧室及自動化裝置」4項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