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是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和化學「熱戀」一輩子

2020-10-15 鄭州大學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62載言傳身教中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他就是實驗室裡「泡」出來、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

(吳養潔院士)

「一定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一己之力」

吳養潔6歲時父親去世,從小在煙臺恤養院長大。他回憶說「恤養院條件非常艱苦,床板上長滿蛀蟲,啃了八年的窩窩頭。」1944年秋,15歲的他又輾轉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國立一中讀書,1945年,日寇進逼豫西,吳養潔隨校翻越秦嶺,每天走六七十裡路,到達陝西繼續求學,途中雨水淋溼衣服,草鞋被厚厚的泥巴包裹,每挪一步都很艱難。很多年過去了,吳老至今對這一幕仍清晰如初。正是少年時代的挫折磨難和顛沛流離,使吳養潔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這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4年又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吳養潔回憶起在莫斯科大學的學習經歷,充滿著驕傲和自豪。1958年6月他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蘇聯科學院院長 A. N.涅斯米揚諾夫院士認為「吳養潔完成了至少兩個博士學位論文。」這是對吳養潔也是對我國留蘇學生的高度讚揚
令他終生難忘的是,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了留蘇學生,他是現場的見證者和聆聽者。「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吳養潔說起毛主席發表的著名演講依然激動萬分。「非常振奮和喜悅,毛主席的話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我們的衣物從裡到外、從頭到腳一應俱全,都是國家給的,凝聚了全國人民對我們深深的愛,一定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一己之力。」

1958年7月,吳養潔在莫斯科大學獲得蘇聯有機化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到北京。當時,鄭州大學作為建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需在全國高校抽調許多專家、教授來到鄭州進行援建,牢記祖國培養之恩的吳養潔抱著「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的」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來到鄭州,開始了往後六十餘載的科研、教學生涯。他說:「我一個苦孩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黨和人民的培育。中國共產黨不僅給了我生活上的物質幫助,還給了寶貴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我比別人更能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份量,我一生都不會忘記黨的恩情」。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做好實驗和研究」

初到鄭州大學,吳養潔即被學校任命為化學系主任助理,負責籌建新的化學實驗樓,這使他備受鼓舞。當時國內缺乏設計和建造實驗樓的經驗,只能邊幹邊學,他就把留學期間有關莫斯科大學化學實驗室的資料都拿出來整理,結合實際畫出草圖供建築施工使用。

吳養潔認為,只有建立高質量的實驗室,才能做出高質量的實驗成果。幾十年來,在實驗室的建設上,他不遺餘力。放射化學實驗室建成後,一度曾是化學系對外交流的亮點,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仁們紛至沓來,受到來訪者的一致稱讚。吳養潔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1993年獲批博士點,1995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業精於勤,事成於專。1972年,吳養潔了解到國務院農藥調查組下達了一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馬上全力投入到這個科技攻關項目中。為了加快科研工作進度,他廣訪名師,又北上大連、瀋陽、撫順和鶴崗多地的農藥廠開展調研,經過1400多天的小試和中試,終於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製出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西維因」的中間體「甲萘酚」,為化學界提供了一條甲萘酚新的工業合成路徑。

1978年,50歲的吳養潔作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項目的負責人,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被譽為「科學的春天」的盛會——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在全國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吳養潔還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在多家農藥化工企業投入生產,為我國農藥企業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養潔院士全國科技大會證書)

為學應盡畢生力。在當年及其困難的條件下,吳養潔持之以恆、艱苦奮鬥,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機化合物分子內、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眾多新的證明,闡明了其作用規律,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

2003年,75歲的吳養潔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高校培養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年過古稀的他,學術目光仍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在吳養潔院士迎來80大壽時,創立了「崔-吳偶聯反應」的驚世之舉,他和崔秀靈教授課題組首次引入內置氧化劑的概念,利用喹啉氮氧化物的氧化性,實現了金屬鈀催化的氧化Heck反應,從而避免了外加氧化劑的使用,該反應清潔高效、經濟便捷、條件溫和、普適性和區域選擇性好。

該研究工作在化學頂尖雜誌《J. Am. Chem. Soc.》上發表以後,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吳養潔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不計名利、敢於創造的科研精神使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留下了不懈追求的足跡。

吳養潔自稱是個「慢人」,在生活中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他對自己的科研項目反覆論證,反覆實驗,反覆推敲。他的指導老師O. A.萊烏託夫教授在回憶錄裡寫道:「吳養潔對工作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對實驗認真的態度令人難以置信,堅持做幾組平行實驗,當得到的數據一致時他才安心。」鮐背之年的吳老,每天與化學實驗的相處模式像是「談戀愛」。他說:「我慢條斯理,但敬畏科學。搞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做好實驗和研究,什麼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想出成果,就要慢工出細活。」這是他從事科研的秘訣,也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門。

「做一名好老師」

對於化學專業,吳養潔有自己獨到的思考,他說:「化學工業是國家建設的重頭戲,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吳養潔率先在學校開展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他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引導有條件的本科生報考研究生,向科研方面發展。他還借鑑國外大學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談起教育教學,吳養潔非常感念自己的老師。「我永遠忘記不了我的老師們對我的言傳身教,我要做一名好老師,並把他們優秀品德傳承給我的學生。」吳養潔先後講授過理論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化學文獻等課程。他常說:「要教好書,老師首先要吃透講授的內容。」雖然這些課程他已講授多遍、耳熟能詳,但每次講課前他都重新備課,增添新的內容,力圖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問題講清楚。

(吳養潔院士和學生在一起)

吳養潔嚴格要求學生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實驗工作,重視學生的實驗報告與論文的寫作,要做到一絲不苟,對一個錯誤的、不適當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甚至躺在病榻上,翻身、呼氣都困難的情況下仍一遍遍修改學生的博士畢業論文。

嚴師出高徒,92歲的吳養潔已經在鄭大從教一個甲子,先後培養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碩士研究生。丁奎嶺、霍守權、趙斌,宋毛平、吳豫生、常俊標、劉偉、崔秀靈、盧奎等已成為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為國家和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高層次人才。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第35個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吳養潔院士當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

(吳養潔院士當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

60餘載的教學生涯裡,學生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吳養潔組織老師們捐款;學生生病住院,吳養潔自己墊付醫藥費。可他卻從來沒拎過皮包,也沒買過名牌衣服,上下班騎自行車,在學生眼裡對自己的生活特別「吝嗇」的吳養潔卻將節省下的錢投資在實驗室建設上,竭盡所能為學生們改善實驗室條件。行勝於言,吳養潔用師者大愛去關心幫助學生,同時又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著學生。

最新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學校化學學科ESI全球排名1.39‰,逼近1‰。「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92歲的吳養潔依然堅持每天到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到實驗室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攻關,依然在為鄭州大學的化學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傾力奉獻。


來源:鄭州大學官方微信

編輯:李林格 錢若琪

相關焦點

  • 河南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吳養潔 和化學「熱戀」一輩子
    □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本報通訊員王元鋒62載言傳身教,他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92歲毫不懈怠,他依然每天到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到實驗室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攻關。熟悉的人感嘆,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這位河南省培養的第一個「本土」院士,真是從實驗室裡「泡」出來的。
  • 致敬唐敖慶!放棄國外優厚條件,他選擇回歸祖國,培養出十多位中科院院士!
    作為學識淵博的一代宗師和資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潛心科研,勇攀科學高峰,是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作為知名大學的校長,他治校有方、尊師愛生,為吉林大學的發展與建設鞠躬盡瘁;作為著名的教育家,他愛國敬業,飽含赤子情懷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走在鄭州大學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臉上總洋溢著親切的笑容。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原標題:俠客島:今天,為你講述一位傳奇)【俠客島按】這兩天,一段幾年前的視頻火了。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
  • 致敬!繼錢七虎院士後,又一名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但是錢七虎院士心系公益與慈善事業,卻不是從2006年開始的,因為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自己的獲獎獎金或者工資,資助青少年學生和幫助孤寡老人了。那個時候,雖然錢七虎院士自己的收入並不算太高,但是他每年都會拿出3萬元,用於以上公益事業。
  • 致敬大師!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
    致敬大師!北大院士唐有祺先生今迎百歲壽辰!《結晶化學》作為我國學者自己編寫的第一批高等學校新教材於195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後,唐有祺又在化學系開設了「物質結構」課仍堅持自己編寫講義介紹分子結構和化學鍵本質以及量子力學基礎和
  • 吳孟超院士: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
    新華社上海8月31日電題: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記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    張鵬、丁汀、吳登峰    他忠誠於職業,醫生一做就是70多年。    他忠誠於選擇,當兵一當就是一輩子。
  • 他一生培養79位院士、19位兩彈元勳,錢學森、鄧稼先都要叫他老師
    「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知道得最晚,了解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的偉大人物。」令人震驚的是,就這樣一個人培養了79位院士,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師從於他。可以說,幾乎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鬥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 八位院士|合肥工大傑出校友代表,致敬!
    那一定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有媒體統計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各高校本科培養的院士數量。其中,合肥工業大學本科共培養了六位院士,在全國排名29位。徐南平198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現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 厲害了,一門八院士——記自強不息的蘭州大學化學學科
    導讀 11月22日,中科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蘭州大學化學系校友吳驪珠、張錦當選院士,至此,恢復高考以來蘭大化學已經培養了八位院士。蘭州大學不僅為國內化學學科發展培育了眾多奠基人、開拓者,更向全世界輸出了大批優秀化學人才。
  • 華師首位本土院士,榮休了
    他是土生土長的華師人他是華師培養的第一位院士他是中國雷射領域的重要開創者一生行走在「追光」的路上為中國光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奮鬥了近七十年畢業時,正值中國科學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和實習研究員,在黃友謀的幫助下,通過中科院的錢三強院士推薦,劉頌豪進入中國科學院當實習研究員,成為中科院最早進入的一批研究員之一,也是我校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劉頌豪原本以為,能在錢三強院士的指導下繼續研究原子物理。
  • 他是一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培養了11名諾獎獲得者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的話,那他是第一號候選人,因為在他的悉心培養下,他的9名學生和助手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人是誰?他就是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 致敬科技!十人獲評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來看看他們是誰
    當選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十位人物(按姓氏筆畫為序)分別為:河南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員王靜;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設計師、首席技術官劉代軍;泌陽縣夏南牛研究推廣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祁興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中國工程院院士、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李俊賢;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培莉
  • 吳浩青院士:耄耋之年仍親自實驗,為我國電化學領域培養大批人才
    當時吳浩青院士已經82歲了,但他並沒有將這樣基礎的工作地交給助手或是學生,仍然堅持自己動手測量,為的就是能夠獲得第一手的實驗數據。這是他七十餘載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的常態。從教七十餘年,他培養出了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49名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為我國化學領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桃李滿天下的碩果,與吳浩青院士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密不可分。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中國所有核試驗(圖)
    原標題:俠客島:今天,為你講述一位傳奇  [俠客島按]  這兩天,一段幾年前的視頻火了。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
  • 棄美歸國,培養出10多位院士,小行星以他命名
    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命名"唐敖慶星",並於2020年1月9日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其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以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此前, 謝曉亮曾於2008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和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代表了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
  • 向中國的脊梁——鍾南山院士致敬
    如果你是一位84歲的老人,無論你是否所謂的成功人士,應該都是在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 但在中國,在此時此刻,有一位老人,卻在奔波於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線! 沒錯,他就是鍾南山院士!
  • 又一位大師辭世,今年已痛失15位兩院院士
    著名理論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委,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先生於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辭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