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熱指數可達73℃,本世紀末波斯灣地區或不適合人類居住

2020-12-05 澎湃新聞

氣溫熱指數可達73℃,本世紀末波斯灣地區或不適合人類居住

澎湃新聞記者 莊曉丹

2015-10-27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據《紐約時報》報導,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以目前速度增加,那到本世紀末,波斯灣地區可能的溼球溫度可達77攝氏度,屆時許多城市從本質上或將不適宜人類居住。

據報導,這份報告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誌上,該報告作者為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土木工程和環境科學助理教授的傑裡米·帕爾(Jeremy S. Pal),以及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有關氣候研究方面的教授埃爾塔希爾(Elfatih A.B. Eltahir)。

熱指數將達73.8攝氏度

報導稱,在這報告之前已有研究表明,這種情況預計將在200年內發生。但最新的報告得出的時間相較之前更短,其得出結論主要依據氣候模型並關注區域地形和條件,從而進行預估。

報告寫道,由於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貢獻」,在中東一些人口密集中心「可能會經歷人類所無法忍受的溫度」。據報導,由於海灣地區地理及氣候特殊,因此悶熱的夏季會對人們造成威脅。一旦離開空調,高溫將影響到在室外工作的人們,比如從事農業和建設工作的人們。

對於「夏天的痛苦」到底是因為溫度還是溼度所致的爭論,研究人員表明,二者皆有之。

當溼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時,即使人類通過排汗的方式降溫也無法冷靜下來。

埃爾塔希爾教授表示,溼球溫度與國家氣象局所使用的溫度測量方式並不相同。

根據資料顯示,溼球溫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氣狀態下,空氣中水蒸汽達到飽和時的空氣溫度,在空氣焓溼圖上是由空氣狀態點沿等焓線下降至100%相對溼度線上,對應點的幹球溫度。幹球溫度就是可直接通過溫度計測量出的真實溫度。

《紐約時報》表示,簡單來說,溼球溫度描述的是在達到天氣預報中所述溫度的情況的,溼度增加時的「感覺」。

埃爾塔希爾教授估計,溼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時,結合熱量與溼度得出的熱指數約為165華氏度(約為73.8攝氏度)。

人類「扛不住」這樣的氣候

2003年,熱浪席捲歐洲造成7萬餘人喪生,受影響的大多為幼小的孩子、老人以及體弱者。但根據這份最新研究報告,在溼球溫度達到165華氏度時,即使是身體素質最強的人,也無法在這樣的天氣中待上6個小時。

「任何人都可以在桑拿房中,感受空氣溼度在這樣測量中的重要性。」埃爾塔希爾教授舉例稱,「你可以在芬蘭桑拿浴中將溫度提高至100華氏度(約為37.7攝氏度),即使環境溫度高於體溫,但芬蘭桑拿十分乾燥,人類可以通過出汗來進行有效降溫。相反,土耳其浴中,溼度幾乎為100%,溫度達到40攝氏度時,即使出汗也無法擺脫熱量的累積。」

埃爾塔希爾教授指出,到本世紀末,如同現在一樣35攝氏度的夏天「大約可以被稱作是一個正常的夏天」。但屆時,每隔10年或是20年,便會出現一次溼球溫度達到甚至超過35攝氏度的情況。「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就會是非常致命的。」

2010年,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史提芬·舍伍德(Steven Sherwood)在一份研究中指出,如果燃燒化石燃料持續增加,那在200年內,世界各地將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對於這份最新的報告,舍伍德認為,沒有理由來懷疑這份報告的真實度。不過,他對於最新的研究結果中「到本世紀末,在波斯灣地區許多城市可能從本質上,對於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說,將不適宜居住」的結論表示了震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波斯灣,氣候變暖,熱浪

相關推薦

評論(50)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稱,華北平原因高溫在本世紀末不再適合居住,危言聳聽嗎
    在中國,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普遍是南方要比北方更加炎熱,但是很多生在華北地區,工作在南方的人卻感覺到異常,理論上的華北平原甚至有時候要比南方地區更加炎熱,而今年5月初,河南鄭州的氣溫已達40.8℃,追平了1967年5月31日創下的5月高溫紀錄,這難道是氣候上的異常嗎?
  • 聯合國:本世紀末世界人口總量可達110億
    如今世界人口總量已達到73億,到2050年將可達到97億,這一數據在本世紀末還能達到112億。與其他分析中已經指出不一致的是,聯合國人口司提供的這一警示,並不會對世界人口增長造成大的阻力,尤其是對於非洲地區人口增長,不能給予控制作用。聯合國人口司司長約翰•維爾莫斯所預計,非洲大陸的人口數量將會由如今的12億不斷攀升,直至下世紀初可達34至56億。
  • 最熱7月?世界地圖或在改變,本世紀末海平面或上升30米
    作者:文/虞子期 氣候的變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可以說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的加劇之中,如今我們面臨的極端氣候現象,可以說更加的極端化了,例如高溫,乾旱等現象,都是一個破紀錄的問題出現,而在即將結束的7月,根據《太陽報》科學報告指出,又將可能成為有史以來地球最熱的6月之後,又一個可能出現有史以來最熱的
  • 華北平原連續高溫,本世紀末不再適宜居住?美科學家的報告可信嗎
    去年的這個時節(2018年7月份),曾經有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子刊上發表報告稱華北平原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成為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一項科學研究認為,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大量的人類活動也代表著這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由於華北平原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間還有泰山山區,這裡產生的二氧化碳、霧霾、水汽等都不容易以較快的速度排出(報告重點強調了農田灌溉產生的水汽對氣溫的提升作用),所以當夏季來臨的時候,這裡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就比較強,空中的霧霾也能吸收陽光使空氣變熱,而這裡的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等造成的水汽蒸發現象又會進一步增加這裡空氣的溫度
  • 研究:本世紀末「新北極」氣候將誕生「無冰北極」
    本世紀初期,北極海冰量已減少到不可逆程度,本世紀中期極地氣溫將顯著升高,世紀末期降雨將取代絕大部分降雪。文丨實習記者 韓鈺澤該研究預測,在當前排放模式下,北極氣候將發生轉變。本世紀中期極地氣溫將顯著升高,最終的「無冰北極」將在2023年—2079年間出現若任其發展,本世紀末北極可能變成無冰的北極。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9月14日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題為《新北極:極端情況正變得尋常》(Extremes becomeroutine in an emerging new Arctic)的研究。該研究預測,在當前排放模式下,北極氣候將發生轉變。
  • 華北平原本世紀末將不再宜居!原因是由於太熱了?
    即便有三場颱風過境,上海也是熱skr人。
  • 地球氣溫本世紀中葉史上最高 熱帶地區更受影響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導,研究人員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溫室排放繼續穩步增長,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到本世紀中葉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  位於馬諾阿的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科學家們計算得出,到2047年(誤差不超過5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將高於1860年到2005年期間的任何一年。
  • 研究稱本世紀末部分城市氣溫或升高8攝氏度
    研究稱本世紀末部分城市氣溫或升高8攝氏度2017-05-31 10:03出處/作者:環球時報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1日報導,荷蘭環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警告,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各地城市能源消耗加大的雙重衝擊下,2100年世界上一些城市的氣溫可能升高8℃。
  • 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臺灣年平均氣溫恐增2至3度
    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臺灣年平均氣溫恐增2至3度 2011年11月09日 20:5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9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
  •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或被控制在2.1℃內
    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可能被控制在2.1℃以內。 十多年來,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密切關注各國集體減排承諾對全球變暖的意義。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失敗後,該組織估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3.5℃。
  • 北極熊將會在本世紀末消失,人類能留給大自然的不應該只有毀滅
    先做個小科普,北極熊是一種哺乳動物,浮冰並不是北極熊唯一的棲息地,北極熊也會到陸地上棲息和繁衍後代,但它們在陸地上捕獵十分笨拙,北極熊的主要獵物是海豹,浮冰是它們狩獵海豹的最佳場所,浮冰數量減少,北極熊需要花更多的力氣進行跋涉和捕獵,因此,當浮冰減少後,捕獲海豹所帶給北極熊的能量極有可能滿足不了捕獵和跋涉過程的能量消耗
  • 隨著地球溫度逐年升高,是不是東北越來越適合人類居住?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地球變暖是在持續之中,並且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新數據,那就是說2020年仍然可能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並且今年可能與2016年的氣溫是不分上下的。在2016年的時候,地球能夠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主要是因為有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一般在厄爾尼諾年,具有提升地球溫度的作用。
  • 2014全球史上最熱一年 我國六大區域氣溫均偏高
    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 荷蘭三個世紀以來最熱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4年除中亞中部、北美中部和東南部、南美西南部等地氣溫偏低1~2℃外,全球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歐洲大部、俄羅斯中南部和遠東地區、東亞部分地區、北美東部和阿拉斯加等地偏高1~2℃,部分地區達2℃以上。
  • 夏天哪兒最熱?「炎熱指數」給城市排行
    如果做個調查,問你感覺哪個城市夏天最熱,相信會有很多網友吐槽,說自己居住的地方這個夏天有多熱多熱。的確,最近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對近31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高溫天氣日數明顯增多,其中,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炎熱城市最多。
  • 新研究警告:到本世紀末熱應激可能會影響十多億人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可以肯定地說,一個變暖的世界將為其許多居民帶來更大的不適,但是羅格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深入分析本世紀末可能出現的情況。該團隊研究了熱量和溼度將如何結合在一起,在全球範圍內加劇熱應激,並得出結論認為,如果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其影響的人數可能是今天的四倍多。
  • 研究發現,如果不採取行動,到本世紀末因氣候死亡人數可能激增
    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氣候政策研究員Solomon Hsiang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到本世紀末,由於氣候變化而導致的氣溫上升,可能導致全世界每年造成數千萬的死亡,這幾乎與所有傳染病的全球死亡率相匹配。
  • 這種條件下,熱到不出汗,還很危險。
    當環境中氣溫和溼度足夠高時,一個喝水的強壯健康的人靜坐在陰涼處,也會熱到中暑。隨著更高溫度的熱浪更頻繁地出現,科學家認為在未來幾十年,一些地區會開始出現達到人體忍耐極限的高溫事件。但近期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研究強調了兩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二是要制定政策來幫助弱勢群體應對高溫事件。
  • 世界最熱的地方不在赤道地區,你知道有哪些嗎?
    世界上最熱的地方都在哪? 有的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赤道附近」。 答案當然不會這麼簡單,氣溫不僅與太陽輻射量有關,還和地質地貌等因素有關。 實際上,世界極熱之地並不在赤道附近! 關於「熱極」這個頭銜的歸屬,眾說紛紜。 地球上最熱的地方可能隨年份的變化而不同,最熱紀錄也不一定代表那個地區的常態。
  • 科學家推測,未來50年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根據他們的推測,在50年後,大多數年平均氣溫為負13攝氏度的地區將上升到20攝氏度。現在,中國南部,北非和地中海的人們生活在這種氣候中。這意味著上述地區的人們到那時可能會被「煮熟」。根據歐洲和美國專家的觀察,北極和北極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的大量冰川已經開始融化。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凍土融化加速。一些學者認為,一旦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世界所有國家的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就會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