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莊曉丹
2015-10-27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據《紐約時報》報導,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以目前速度增加,那到本世紀末,波斯灣地區可能的溼球溫度可達77攝氏度,屆時許多城市從本質上或將不適宜人類居住。
據報導,這份報告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雜誌上,該報告作者為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土木工程和環境科學助理教授的傑裡米·帕爾(Jeremy S. Pal),以及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有關氣候研究方面的教授埃爾塔希爾(Elfatih A.B. Eltahir)。
熱指數將達73.8攝氏度報導稱,在這報告之前已有研究表明,這種情況預計將在200年內發生。但最新的報告得出的時間相較之前更短,其得出結論主要依據氣候模型並關注區域地形和條件,從而進行預估。
報告寫道,由於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貢獻」,在中東一些人口密集中心「可能會經歷人類所無法忍受的溫度」。據報導,由於海灣地區地理及氣候特殊,因此悶熱的夏季會對人們造成威脅。一旦離開空調,高溫將影響到在室外工作的人們,比如從事農業和建設工作的人們。
對於「夏天的痛苦」到底是因為溫度還是溼度所致的爭論,研究人員表明,二者皆有之。
當溼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時,即使人類通過排汗的方式降溫也無法冷靜下來。埃爾塔希爾教授表示,溼球溫度與國家氣象局所使用的溫度測量方式並不相同。
根據資料顯示,溼球溫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氣狀態下,空氣中水蒸汽達到飽和時的空氣溫度,在空氣焓溼圖上是由空氣狀態點沿等焓線下降至100%相對溼度線上,對應點的幹球溫度。幹球溫度就是可直接通過溫度計測量出的真實溫度。
《紐約時報》表示,簡單來說,溼球溫度描述的是在達到天氣預報中所述溫度的情況的,溼度增加時的「感覺」。
埃爾塔希爾教授估計,溼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時,結合熱量與溼度得出的熱指數約為165華氏度(約為73.8攝氏度)。
人類「扛不住」這樣的氣候2003年,熱浪席捲歐洲造成7萬餘人喪生,受影響的大多為幼小的孩子、老人以及體弱者。但根據這份最新研究報告,在溼球溫度達到165華氏度時,即使是身體素質最強的人,也無法在這樣的天氣中待上6個小時。
「任何人都可以在桑拿房中,感受空氣溼度在這樣測量中的重要性。」埃爾塔希爾教授舉例稱,「你可以在芬蘭桑拿浴中將溫度提高至100華氏度(約為37.7攝氏度),即使環境溫度高於體溫,但芬蘭桑拿十分乾燥,人類可以通過出汗來進行有效降溫。相反,土耳其浴中,溼度幾乎為100%,溫度達到40攝氏度時,即使出汗也無法擺脫熱量的累積。」
埃爾塔希爾教授指出,到本世紀末,如同現在一樣35攝氏度的夏天「大約可以被稱作是一個正常的夏天」。但屆時,每隔10年或是20年,便會出現一次溼球溫度達到甚至超過35攝氏度的情況。「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就會是非常致命的。」
2010年,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史提芬·舍伍德(Steven Sherwood)在一份研究中指出,如果燃燒化石燃料持續增加,那在200年內,世界各地將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對於這份最新的報告,舍伍德認為,沒有理由來懷疑這份報告的真實度。不過,他對於最新的研究結果中「到本世紀末,在波斯灣地區許多城市可能從本質上,對於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說,將不適宜居住」的結論表示了震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波斯灣,氣候變暖,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