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常規接種疫苗可有效獲得免疫,但抗體濃度較低

2020-11-24 科學網

早產兒常規接種疫苗可有效獲得免疫,但抗體濃度較低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9 22:47:57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和環境研究所Guy A. M. Berbers團隊研究了早產兒常規接種疫苗與抗體水平的關係。2020年9月15日,該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國家針對嬰兒的免疫接種計劃的標準時間表可能不足以保護極早產和超早產的嬰兒。

為了評估常規接種對早產兒的免疫原性,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研究組在荷蘭的8家醫院進行了一項多中心、前瞻性、觀察性隊列研究,招募了296名早產兒,並將其與2011年研究的66名健康足月兒對照組進行比較,所有嬰兒均按照相同時間表來進行疫苗接種。即在出生後2、3和4個月分別接種三劑白喉-破傷風類毒素-無細胞百日咳-滅活脊髓灰質炎-乙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聯合疫苗,然後在11個月加強接種,並在出生後2、4和11個月接種10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296例早產兒中男嬰佔56.1%,平均胎齡為30周,有220例(74.3%)早產兒完成了所有接種。至嬰兒1歲時,所有胎齡早產兒中達到針對百日咳毒素、白喉、破傷風和6種肺炎球菌血清型的最低保護閾值IgG抗體水平的比例為83.0%至100%不等,b型流感嗜血桿菌為34.7%至46.2%不等(在所有早產兒中佔40.6%),肺炎球菌血清型4、6B、18C和23F為45.8%至75.1%不等。

加強劑量接種後,除b型流感嗜血桿菌(88.1%)外,所有早產兒中達到保護性抗體水平的比例超過95%。一般來說,在初次接種和加強接種後,除百日咳毒素和肺炎球菌血清型4和19F外,所有早產兒與足月兒相比,所有疫苗誘導的抗體的幾何平均濃度均顯著降低。

總之,早產兒接受初次接種和加強免疫後,除b型流感嗜血桿菌外,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進行常規疫苗接種可達到針對大多數抗原的保護性抗體水平。但早產兒的抗體濃度通常比足月兒要低。

附:英文原文

Title: Association of Routine Infant Vaccinations With Antibody Levels Among Preterm Infants

Author: Elsbeth D. M. Rouers, Patricia C. J. Bruijning-Verhagen, Pieter G. M. van Gageldonk, Josephine A. P. van Dongen, Elisabeth A. M. Sanders, Guy A. M. Berbers

Issue&Volume: 2020/09/15

Abstract:

Importance  The standard schedule of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s for infants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protect extremely and very preterm infant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ogenicity of routine vaccinations administered to preterm infant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preterm infants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gestational age recruited from 8 hospitals across the Netherlands between October 2015 and October 2017, with follow-up until 12 months of age (October 2018). In total, 296 premature infants were enrolled an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66 healthy term infants from a 2011 study, immunized according to the same schedule with the same vaccines.

Exposures  Three primary doses of the diphtheria–tetanus toxoids–acellular pertussis–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Haemophilus influenza type b–hepatitis B combination vaccine were given at 2, 3, and 4 months after birth followed by a booster at 11 months and a 10-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at 2, 4, and 11 months after birth.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1) proportion of preterm infants who achieved IgG antibody against vaccine antigens at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internationally defined threshold for protection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and booster dose and (2) serum IgG 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and booster vaccination. Proportions and 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 were compared in preterm infa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term infants.

Results  Of 296 preterm infants (56.1% male; mean gestational age, 30 weeks), complete samples before vaccination, 1 month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and 1 month after the booster were obtained from 220 preterm infants (74.3%).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the proportion of preterm infants across all gestational age groups who achieved protective IgG antibody levels against pertussis toxin, diphtheria, tetanus and 6 of 10 pneumococcal serotypes varied between 83.0% and 100%,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between 34.7% and 46.2% (40.6% among all preterm infants overall), and pneumococcal serotypes 4, 6B, 18C, and 23F between 45.8% and 75.1%. After the booster dose, protective antibody levels were achieved in more than 95% of all preterm groups, except for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88.1%). In general, 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s of all vaccine-induced antibod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ll preterm infants vs term infants, except for pertussis toxin and pneumococcal serotypes 4 and 19F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and booster vaccination.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preterm infants, administration of routine vaccination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wa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ve antibody levels against most antigens in the majority of infants after the primary series and booster, except for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owever, antibody concentrations were generally lower among preterm infants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controls.

DOI: 10.1001/jama.2020.12316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70621

相關焦點

  • B肝疫苗是永久免疫嗎?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是否還需要繼續接種?
    哪些人需要注射B肝疫苗對於成年人接種B肝疫苗的對象有,沒有接種過的,或者接種史不清楚的18歲以上的成年人,還有自願接種的成年人,都是可以接種的。其實就是,只要你沒有接種過,或者B肝抗體是陰性,多大年紀都建議接種B肝疫苗。所以如果你經過醫院B肝兩對半檢查結果呈陰性,說明你沒有感染B肝,但是你的身體內也不存在B肝抗體,因此應該按療程進行B肝疫苗的注射。
  • 【疫線觀察】王立祥:疫情期間,疫苗接種的三個原則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怎樣即時、按時、緩時進行疫苗接種呢?  1、即時疫苗接種  何謂即時疫苗接種?
  • B肝抗體多少錢一針 接種B肝疫苗的正確方法
    B肝的免疫預防慢性B型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過B肝病毒,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B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我國一般人群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09%,44.62%的成年人無保護性抗體。因此,必須加強B肝疫苗接種,以有效控制B型肝炎的傳播。
  • 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和實際感染產生的抗體一樣嗎?
    由於一種冠狀病毒上只會攜帶一種刺突蛋白,由疫苗刺激出的抗體,其實只要能和這一種蛋白有效結合,就能成功阻止病毒侵襲人體。這也給疫苗的研發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在中美德等國研發的大部分新冠病毒疫苗,本質上都是試圖讓人體產生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
  • 遺傳代謝缺陷病不遙遠,這些孩子可以接種疫苗嗎?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預防接種是兒童保健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地預防多種傳染性疾病。 二、IEM患兒疫苗接種的利與弊 預防接種,指用人工製備的疫苗類製劑(抗原)或免疫血清類製劑(抗體)通過適宜的途徑接種到機體,使個體和群體產生對某種傳染病的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其目的是預防和根除疾病。
  • B肝疫苗如何選擇?接種後仍沒有抗體該怎麼辦?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人群普遍易感,而B肝疫苗是用於預防B肝的特殊藥物。疫苗接種後,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這種抗體存在於人的體液中,B肝病毒一旦出現,抗體會立即作用,將其清除,阻止感染,並且不會傷害到肝臟,從而使人體具有預防B肝的免疫力,以達到預防B肝感染的目的。
  • 海南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嗎?接種後多久產生抗體?權威回應來啦!
    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嗎? 有哪些禁忌?接種後多久產生抗體?可就近到屬地市縣疫情防控指揮部 預約申請接種新冠疫苗 Q: 新冠疫苗如何接種?
  • 接種B肝疫苗後沒有產生抗體,該怎麼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接種B肝疫苗後都可以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使機體產生對B肝病毒的特異性抗體,表面抗體,使機體對B肝病毒產生抵抗力,這個是機體免疫系統對疫苗的應答。按照0-1-6個月免疫程序全程接種B肝疫苗1個月後進行血清表面抗體定量的檢查。
  • NEJM: 一次接種激發持久中和抗體反應,強生公布新冠疫苗最新早期...
    一次接種激發持久抗體免疫反應  在這項試驗中,18-55歲的成人志願者和65歲以上的老年志願者分別接受了不同劑量的Ad26.COV2.S或者安慰劑的接種。  試驗結果顯示,在首次接種後29天,接種低劑量/高劑量疫苗的成人組中分別有99%和96%的參與者出現中和抗體血清轉化(中和抗體水平達到陽性標準)。
  • 新冠病毒疫苗兩針怎樣打最有效?多久能產生抗體?保護期如何...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題:新冠病毒疫苗兩針怎樣打最有效?多久能產生抗體?保護期如何?——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詳解疫苗接種焦點問題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去年12月15日以來,我國正式開展了重點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一個月來,在最新接種的人群中有無嚴重不良反應?兩針之間,間隔多久最有效?幾天能產生抗體?保護期如何?
  • 接種了B肝疫苗,但沒有產生抗體?原因可能是這4個
    B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不過,隨著B肝疫苗的普及率越來越高,B肝病毒的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當然,也有一些人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明明已經接種過B肝疫苗,體內依然沒有抗體。如果健康人採用0、1、6個月之間進行疫苗接種而未成功,那麼,可能是存在什麼問題呢?
  • B肝抗體多久會消失 哪些人需要接種B肝疫苗
    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有接種過B肝疫苗,它是可以預防B肝的。那麼B肝抗體多久會消失呢?接種B肝疫苗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患上B肝的症狀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B肝抗體多久會消失由於你打針的B肝疫苗就是B肝病毒。
  • 最新疫苗接種攻略,新手爸媽快收藏
    2.B肝疫苗:建議12月齡之前完成三劑次接種,每劑次間隔至少28天,超過12月齡接種同樣有效。 3.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建議最好按照免疫規劃程序完成三劑次基礎免疫,但12月齡之前任何時間完成三劑次均有效,每劑次間隔至少28天。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非免疫規劃疫苗延遲接種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內容已經過同行評議,作為優先出版方式在線發表,可作為有效引用數據。由於優先發表的內容尚未完成規範的編校流程,本刊不保證其數據與印刷版內容的一致性。
  • 美開展新冠疫苗動物實驗 小鼠接種產生大量針對性抗體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開展貼片式新冠疫苗動物實驗,小鼠接種產生大量針對性抗體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新開發一種通過微針陣列遞送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測試表明,小鼠接種後產生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數量足以中和病毒。研究人員4月2日在《E生物醫學》(EBioMedicine)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新疫苗的研發得益於此前他們在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研究中獲得的豐富經驗。此前研究他們發現一種特殊的蛋白——刺突蛋白對於誘導免疫至關重要,該發現為此次新疫苗研發奠定了基礎。
  • 我國首個新冠疫苗抗體陽轉率99.52%,保護效力79.34%
    (健康時報記者 趙萌萌)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國首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上市。這次上市的,是來自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公司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根據公布的 Ⅲ 期臨床試驗期中數據,免疫程序兩針接種後,這個疫苗的保護效力為 79.34%,中和抗體陽轉率為 99.52%。但兩個數據是什麼意思?
  • 我國首個新冠疫苗抗體陽轉率99.52% 保護效力79.34%
    這次上市的,是來自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公司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根據公布的 Ⅲ 期臨床試驗期中數據,免疫程序兩針接種後,這個疫苗的保護效力為 79.34%,中和抗體陽轉率為 99.52%。但兩個數據是什麼意思?如果接種後無效,還有補種同款疫苗的必要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學和檢驗醫學研究副教授張洪濤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作出解答。   保護效力為79.34%是什麼意思?
  • 【健康科普】各種疫苗的抗體,能維持多久?
    SUMMER抗體就是我們每個人身體裡的「小士兵」,是保護身體、消滅各種病原體的「好東西」。抗體可以通過自然感染疾病痊癒後和接種疫苗來獲得,但兩種途徑獲得的抗體水平、持久性因不同病原體而不同。今天我們來看看,接種各種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可以持續多久呢?
  •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詳解疫苗接種焦點問題:中國疫苗對變異毒株測試...
    楊曉明:中和抗體可以通俗理解為能夠對抗病原體的抗體,是疫苗起保護作用的基礎。99.52%的中和抗體陽轉率意味著,在接種兩針疫苗的人中,有99.52%的受試者產生了中和抗體。但是,產生中和抗體不代表疫苗就能起到保護作用,還需要抗體達到有效濃度。由於個體差異,相同濃度的抗體對不同人的保護作用可能也不同。
  • 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需了解的事項
    4、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後有什麼反應?  服用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後一般無任何不良反應,它是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極個別兒童服用可能出現發熱、嘔吐、皮疹或輕度腹瀉等反應。一般持續時間都很短,症狀便可消失。  5、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