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上的法國街頭,不難看見人們吃著還帶些許溫熱,新鮮出爐不久的可頌,輕輕咬下去每一口都透著黃油香氣,外酥內軟的麵包襯上一杯拿鐵,一不小心嘴角可能會同時殘留可頌的麵包屑和咖啡奶泡的畫面。
可頌麵包croissant,又叫羊角麵包、牛角麵包或者新月面包,可頌是音譯自其法語名稱croissant。可頌主要使用黃油和麵團經過摺疊處理來起酥後的酥皮捲起角狀烘烤而成,也是屬於維也納麵包的一種。
也許可頌現在是法國人的標配早餐,但可頌可不是起源於法國哦!早於13世紀,在奧地利就已經出現新月形狀麵包Kipferl的蹤影,但一開始的新月形狀麵包只是用比較軟的麵團所製成的發酵小麵包。
讓可頌開始流行的傳說有很多,例如其中有一個小故事的主人公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就是在上一期也出現過的法國王(吃)後(貨)瑪麗王后Marie-Antoinette d'Autriche,據說是來自奧地利的她將這款新月形狀麵包傳入法國宮廷,從而在民間也掀起風潮。不過真正讓可頌在巴黎火起來的還是奧地利企業家August Zang,他在19世紀初在巴黎開設的高級糕點店維也納麵包房Boulangerie Viennoise,所推出新月形狀麵包經過改良廣受巴黎民眾喜愛。
可頌的美味除了來源於它無法抗拒的黃油香外,還有香脆酥鬆的外皮與內裡軟綿的口感平衡。這種口感是基於把片狀黃油裹進麵團進行反覆摺疊,使黃油和麵皮達到交替分布的層次,形成起酥效果。當可頌在烤箱裡高溫烘烤時,麵包受熱膨脹,裡面黃油融化因而形成蜂窩狀氣泡組織使可頌外脆內軟。
大廚叮囑在起酥時控制溫度很重要,溫度不能太高,以免片狀黃油完全軟化,但黃油也不能太硬導致無法進行摺疊處理,黃油和麵團保持差不多的軟硬度會更好,所以一般操作環境溫度控制在20-22攝氏度左右較好。
而且在摺疊的時候,如果黃油和麵皮的層次不均勻,很容易會造成黃油和麵皮混在一起的混酥,又或者是在烘烤時黃油出現漏油的情況,因此摺疊處理很考驗烘焙師的功力。大廚建議像可頌這類維也納麵包在新鮮出爐半小時左右,處於溫熱狀態的時候是黃金食用時間。如果是提前買回家當第二天的早餐的話,則可以加熱半分鐘到1分鐘左右使可頌口感更好。
如今可頌除了經典吃法配著咖啡來食用的原始版本外,還有許多的花樣如巧克力可頌、杏仁可頌、可頌三明治和可頌甜甜圈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可頌,它的酥鬆都一樣誘人。
法國百年老店PAUL出品的可頌和巧克力可頌
Pierre Hermé出品的可頌Croissant Ispahan
美國廚師Dominique Ansel發明的可頌甜甜圈cronut
巴黎著名麵包店Eric Kayser出品的可頌和杏仁可頌
可頌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