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究竟高在哪裡?

2020-12-04 蜂部落

導讀: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都知道,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每種生物都經過了無數年的進化,所以每類生物都形成了自己的進化級別。在無脊椎動物中,蜜蜂的進化程度是最高的,而且中蜂和意蜂又是蜜蜂類中進化程度最高的。其實蜜蜂的生活方式其他很多昆蟲也有類似的生活方式,那麼為什麼就說蜜蜂的進化程度是最高的呢?究竟蜜蜂的進化程度高,是高在哪裡呢?中蜂與意蜂,哪種的進化程度更高呢?今天蜂部落就來給朋友們分享這一問題。

蜜蜂的社會性群居生活

蜜蜂由蜂王、工蜂、雄蜂三型蜂組成,其中工蜂的數量最多,而且在蜂群中形成了嚴密的管理制度,權利甚至可以說超過蜂王,屬於典型的社會化群居生物。這看起來就是蜜蜂的典型特徵,雖然說這種特徵看起來比較特別,但是如果從群居生物的角度講,蜜蜂的這種生活方式並不是獨有的,因為其他昆蟲也有一部分過著這樣的生活。

其他社會性群居生物

我們就從與蜜蜂同個綱的來說就可以找到很多,蜜蜂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綱,其實這裡面還有幾個與蜜蜂生活習性比較相似的昆蟲類,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胡蜂和螞蟻的生活方式就與蜜蜂的生活方式相似,也是群居昆蟲,也擁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比如螞蟻也存在工蟻、蟻后、兵蟻和雄蟻之分,管理方式也與蜜蜂相似。那麼為什麼最後胡蜂和螞蟻都沒有成為無脊椎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蜜蜂為高級在哪裡?

對蜜蜂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蜜蜂的增殖方式比較特殊,蜜蜂在正常情況下的增殖方式與其他昆蟲不同。蜜蜂是通過發生自燃分蜂的形式來進行增殖,是由一個群體分為兩個群體。

雖然說胡蜂與螞蟻也進行群居生活,也具有複雜的群居特生活習性,但是實際上胡蜂與螞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還存在一個獨居過程。比如螞蟻在新的以後產生於雄蟻交尾後,往往會由雌蟻獨自生活一段時間,獨自擔任採集和哺育工作,等到蟻群中產生了幾代子以後蟻后才會專職產卵。胡蜂的生活方式與螞蟻類似,也是有一個蜂王獨居後產生工蜂以後再群居的過程。

蜜蜂通過將一個蜂群一分為二的方式,老蜂王將一部分蜜蜂和蜂蜜帶走,新蜂王在老巢中擁有充足的工蜂和充足的糧食,新王出房立刻有工蜂保護,蜂群很快就能發展起來,直接將其他昆蟲雌雄交尾後獨自營巢這個過程拋棄,達到了群體的快速發展,而這種增殖方式是所有無脊椎動物中唯一的一種增殖方式,比起從單獨的雌性由獨居到群居更加高級,所以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

中蜂與意蜂誰的進化程度更高?

其實關於中蜂與意蜂究竟誰是蜜蜂的始祖的問題,一直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但是從各國的研究資料來看,還是中蜂是蜜蜂的始祖的可能比較大,也就是說意蜂可能是中蜂進化的另一個蜂類。如果要從中蜂與意蜂的進化來進行比較,還真是不好比較,畢竟意蜂經過人工馴化的時間太長,而中蜂則是半野生狀態,人工馴養程度並不高。如果把人工馴養也算作一種進化,蜂部落認為意蜂的進化程度更高,如果人工幹預不能算作是蜜蜂的進化的話,那麼蜂部落認為中蜂與意蜂的進化程度差不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 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蜜蜂和黃蜂有什麼區別?從3個方面看,輕鬆判斷
    對於蜜蜂來說其實我們都很熟悉,主要是會產蜜的蜂,由於生活中見到的多,又有人大量養殖,名稱上又不存在較多的別名,所以辨認相對還是比較簡單,反而黃蜂對很多朋友來說具體指的是哪一種蜜蜂,可能不同地區的朋友都說不清楚具體指的是哪一種,比如在我們貴州當地,所謂的黃蜂,實際上屬於熊蜂。
  • 「脊椎動物」是怎麼在寒武紀海洋中崛起,並且成為海洋霸主的?
    在近代生物的演化中「脊椎」的出現至關重要,現代動物學中,可以簡單地把生物分為兩種「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並且我們普遍認為,「脊椎動物比無脊椎動物更加高等」。這是因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上有巨大的差距,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是由網狀神經系統進化而來,但是這些網狀神經系統最初是為了適應「輻射對稱」生物的身體,而生物演化的趨勢卻是兩側對稱,在隨後的演化中,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逐漸落伍,無法滿足智力的發展和身體運動能力的提升,而脊椎動物卻圍繞脊椎塑造出了龐大的
  • 從蜜蜂生活看蜜蜂野心,讓人細思極恐,還好蜜蜂不是害蟲
    說到昆蟲,不管是蝗蟲還是草地貪夜蛾,它們雖然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要說它們是昆蟲界具有強烈「規劃」的昆蟲,實際上還談不上,因為在昆蟲界,還有很多昆蟲的生活方式要比蝗蟲或者草地貪夜蛾複雜得多,比如我們常見的蜜蜂就是,其實說起來不管是蝗蟲還是草地貪夜蛾以及蜜蜂,他們都屬於無脊椎動物,而在無脊椎動物中,蜜蜂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為蜜蜂是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
  • 地球沉寂了幾十億年,卻在短短2000萬年內出現大量無脊椎動物
    對於物種起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1809年出生於英國,在那個年代,他本來應該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然而他卻是一個熱愛思考、敢於質疑的人,他不相信基督教義中的神創論,於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
  • 蜜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物種
    結果清楚地表明,蜜蜂(Apis mellifera)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自然發生(非作物)植物花。蜜蜂在蜜蜂本土範圍內的授粉網絡中有89%記錄在蜜蜂中,而在蜜蜂由人類引入的地區中,蜜蜂記錄在61%。 研究顯示,非農業植物與授粉者之間的八種相互作用之一是由蜜蜂進行的。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後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寵物小知識: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
    寵物小知識:無脊椎動物、魚類、爬行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文/寵物達人小櫻縱觀整個動物界,只有極個別的物種完全由雄性來承擔。無脊椎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在無脊椎動物中,原始的親代撫育形式只是把卵產在安全隱蔽的地點,更進步的一種形式是除了把卵安置在安全地點外,還要為新孵出的幼蟲貯備必要的食物,以便幼蟲一孵化出來就有食物。
  • 全球兩成無脊椎動物瀕臨滅絕
    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無脊椎動物曾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評估,並從1963年開始將其作為瀕危物種列到它的紅皮書上。「當我第一次看到紅皮書,它是偏向那些更大、更有魅力的物種的。」負責協調無脊椎動物研究,並共同編輯這份報告的倫敦ZSL動物研究所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家Ben Collen表示,「我們在過去5年中實施的這一計劃旨在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將無脊椎動物寫到這本紅皮書中。」
  • 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麼?
    多細胞生物從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等單細胞動物到線形動物,多細胞動物演化出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進一步演化到脊索動物,逐漸出現脊椎動物的雛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進化,魚類向著兩棲類發展,離開水而相對獨立生活,呼吸系統進化很大,從鰓到肺和皮膚呼吸.兩棲類再到爬行類,表皮能夠防止水分蒸發,呼吸系統進一步進化.然後到了鳥類,最終演化成哺乳類。整個進化過程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 原來章魚這麼聰明,有沒有進化出高級智慧的可能?我們小瞧它了!
    原來章魚這麼聰明,有沒有進化出高級智慧的可能?我們小瞧它了!在《海綿寶寶》這部動畫片當中,章魚哥的形象深入人心。然後在科學上,章魚也是科學家們觀察研究的重點對象。甚至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章魚過後,認為章魚或許根本不是地球的生物,而是和外星人有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
    浩瀚的海洋孕育了各種神秘的生物,而章魚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具有超過一般動物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被稱為「海洋裡的靈長類動物」。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章魚吧。首先章魚並不是魚,它是從頭足綱軟體動物中進化而來的,是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
  • 《生物的演化:進化》第三章 攻佔陸海空—動物的進化
    當從原始有頜類進化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後,它們分別迅速分化增長,到泥盆紀大為繁盛,超過了一切無脊椎動物和無頜類,成為地球水域中最佔優勢的動物,因此,泥盆紀有「魚類時代」之稱,而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現今仍還很繁盛。
  • 不到100微米:科學家發現了全新的微型無脊椎動物
    這種新發現的微型無脊椎動物Sialomorpha dominicana被鎖在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琥珀中。它的發現者——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喬治·波納爾和來自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的無脊椎動物學家戴安·納爾遜——將這種動物命名為「菌子豬」, 以紀念它那肥胖的、豬一樣的外形和它主要由真菌組成的飲食。
  • 人的手臂是魚的魚鰭進化而來的,遠古時期魚類進化成脊椎動物
    生命進程中最重要的裡程碑之一始於大約4億年前,當時最初的生物從海洋走向陸地。在泥盆紀末期的時刻,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上形成了複雜的植物生態系統,第一批木草植物出現了。一些像魚一樣的脊椎動物在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長出手臂了,它們是鰭,也有肺和鰓。在自然進化的隨機過程中,海洋中的動物開始長出四肢,走向陸地,在地球上進化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進化成人類。來自國家弗林德斯大學和魁北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組成了一個全球團隊,他們研究了我們進化過程中表親的化石。
  • 重點關注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科學家在納木措開展陸生脊椎動物分布及多樣性科學考察
    納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形成和發育受地質構造控制,經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其擁有多種生態類型,包括湖邊沼澤區、河口區、湖岸淺水區、湖岸溼草甸區、巖石湖岸區等。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這裡蘊育了一大批青藏高原特有的脊椎動物,形成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為此,今年7月28日-8月4日,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天博士的帶領下,科考小分隊對納木措流域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科學考察。
  • 人類的祖先你究竟來自哪裡?
    人類的祖先你究竟來自哪裡?時間:2017-04-10 12:49   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的祖先你究竟來自哪裡? 特別說明:此文是重新推送。因為上次推送時,系統出了問題,導致所有圖片均無法顯示。
  •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然而一百多年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徹底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物種的起源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那麼達爾文的理論究竟遇到了哪些挑戰?物種起源之謎究竟還能否被揭開?達爾文的理論1859年11月下旬,達爾文的著作《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首次出版,並迅速發行了三個版本。在這本著作中,達爾文提出了他的進化論理論。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魷魚、烏賊和章魚)以及節肢動物中的昆蟲和蜘蛛代表著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高級發育狀態。雖然其神經系統的基本框架與環節動物大同小異,但還是存在諸多明顯優勢。首先,頭足類動物的頭端存在一個神經元高度集中的區域,神經節發生了融合和延伸,而周圍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細胞則轉移到了腦和神經節中,因此神經索就變成了單純的神經纖維。
  •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例具有哺乳行為的無脊椎動物
    這是國際上發現的首例具有哺乳行為的無脊椎動物,即發現了首例除哺乳動物之外還能通過哺乳養育後代的現象,為動物哺乳行為進化研究方向打開一片新領域。研究成果論文已於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在這一發現中,蜘蛛是如何完成哺乳行為的?這對哺乳行為的研究有什麼重要意義?  大蟻蛛是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常見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