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8日電 在世界葡萄酒歷史上,19世紀的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一位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發現了酒精發酵的實質,發明了防止葡萄酒變質的「巴氏滅菌法」,從而使葡萄酒的釀造從自然生產階段進入科學生產階段。1888年,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巴斯德學院(Institut Pasteur)在巴黎建成,至今一直是全球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權威科研機構。
朱梅(左二)在巴斯德學院釀造實驗室留影。
1939年,《釀造雜誌》第二期刊登張裕公司釀酒師朱梅撰寫的《回憶巴斯德學院的生活》,介紹了巴斯德學院的創辦歷史和院所設置,講述了自己在巴斯德學院生物化學研究院釀造實驗室深造期間的點點滴滴,其中有兩點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每間房子均是試驗室,比如教授的辦公室,照普通的理想應當是幾部書、一張桌子的地方,但是教授,就是助手,甚至於女書記的辦公室都是試驗室——除庶務科及門房以外」;二是「每禮拜只有三次演講,沒有課堂,在實驗室中有一張長桌,面為大理石,教授演講時大家圍長桌而坐,助教每天把要作的要研究的東西先寫於黑牌上」。
根據這篇文章描述,與朱梅同批進入釀造實驗室的研究員共有8名,來自美國、瑞士、智利、阿爾及利亞等8個國家,其中,那位美國研究員已經在加州一個葡萄酒廠工作過20餘年。釀造實驗室負責人是Prof.Shoen,朱梅音譯稱其為「沈教授」,他寫道:「沈教授人個子矮,但講演的口才特別好,我沒有見過一個能講演化學如他那樣令人發生興趣的。」
朱梅在1936年7月回國後,受聘出任張裕公司釀酒師,負責酵母菌的培養。後升任張裕公司副經理,分管技術部,下轄化驗室和製造股。同時,朱梅積極參與創辦「中國釀造學社」和《釀造雜誌》,致力於傳播現代釀酒科學。1949年以後,朱梅先後擔任山東專賣公司工程師、中國專賣總公司工程師、輕工業部高級工程師等職,並編著出版《葡萄酒》《白酒釀造》《配製酒製造》《啤酒釀造》《怎樣辦小型啤酒廠》《葡萄酒工藝學》《世界名酒》《世界葡萄酒工業概況》等著作,為推動中國釀酒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陳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