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數據匯總顯示,2020年的一場疫情為廣電媒體帶來了轉機。
作為陪伴式娛樂載體,電視重新擔當起了公眾情緒調解與情感陪伴的責任,特別是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欄目,央視晚間新聞收視的小幅逆勢上揚,再次讓人們看到了其力量與價值。伴隨著疫情的消退以及全面小康的實現,國內的晚間新聞節目接下來應該如何延續高關注,以怎樣的狀態去迎接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值得每一位電視新聞人思考。
立足電視傳統優勢做硬核深度新聞
當前,儘管網絡新媒體層出不窮,吸引無數的眼球,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等優勢地位仍十分明顯。而在重大事件報導、主題時政報導等方面,除各臺聯播節目外,晚間新聞仍然是主流媒體的重要發聲陣地,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擁有時政新聞採訪權的優勢,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政策解讀、局勢分析、方向預判,與網絡端大而表面的內容有所區分,更與聯播等規規矩矩的時政內容有所區分。
澤傳媒融合傳播研究院大數據網絡問卷調查顯示,46.16%網民對於晚間新聞氣質的期待,是硬朗乾貨、風格鮮明的。可以說,做得好的晚間新聞,會形成與聯播軟硬結合的時政傳播組合拳,更容易達到傳播目的、實現傳播效果。那麼在新時代如何做好一檔晚間新聞節目,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首先是提供適應更廣泛受眾的媒體產品。這種產品,不是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把來龍去脈都呈現出來,這符合了網民晚間了解事件的閱讀習慣。比如一個政策或者事件,不只把重點放在對人們未來的影響上,還放在應該如何分析,背後有哪些故事,引發怎樣的周邊關聯,相關的數據有什麼,正所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可以設置「資訊主播」,對當天重要新聞進行深度梳理,完成新聞背景的連結、事件細節的精讀、新聞背後真相的探究,以求給觀眾一個更全面的新聞呈現。
第二是要有觀點輸出並提供思考方式。當下的晚間新聞欄目已經不滿足於表達態度,開始注重幫受眾建立系統的分析思維和思考模式,用知識分享的態度,把充滿乾貨的硬新聞觀點向外輸出,長期的關注和學習,將對觀眾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提升自我有所助益。廣東衛視《晚間新聞》的評論大多保證話題的「硬」,將廣東省內大時政與大民生有機融合起來,用「事件」「動因」「走向」的格式成文,將廣東置於灣區、中國乃至全球立場上加以觀照。
第三是構建起常態化、有價值的新聞觀察智庫體系。晚間新聞是主流媒體為智庫專家提供的優質平臺之一,很多臺都建立好自己的專家智庫,在節目當中通過音視頻連線、網絡連線等方式,引入以各領域專家、學者為主的「場外」評論員,進一步把新聞評論推向更專業化的角度和方向。
抓住黃金傳播價值 保時代精神引領
一直以來,自媒體把「帶節奏」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貶義詞,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主流媒體「帶節奏」能力的建設。晚間新聞其實是一個主流媒體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效能的跳板,特別是在近幾年改革開放40年、共和國70華誕、建黨100年的宏大主題之下,更應該最大程度發揮黃金節點的優質傳播價值,策劃選題,設置議題,以小切口反映大變化,用小人物映襯大情懷。同時,這類新聞還能夠很好地平衡時政新聞的硬朗感,也保證柔中帶剛,給人鼓舞和力量。
從分類上看,一種是廣而博的,這依託於強大的供稿能力。比如央視《晚間新聞》,多以正面報導為主,從小處著手,強調凡人善舉,傳播有溫度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來自各行各業,有人民教師、醫務人員、創業者、農村老人、普通工人、公交司機、社區工作者等,他們熱愛生活、無私奉獻,更挑戰自我、敢於嘗試,為自己及身邊的人帶來美好與希望,每個人都是「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的生動刻畫,更是與祖國共成長、與時代齊奮進的有力註解。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鮮活的形象就是正能量的榜樣崇拜,彰顯主流媒體的價值引領。
另一種是專而精的,這就靠挖掘各地在政策、地域、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尋求節目定位和灣區發展的契合點時,廣東臺《晚間新聞》發現了一個關鍵詞——青年,這一群體正在把握機會親歷大灣區的發展,他們奮進、向上,看懂機遇並投入發展大潮,在祖國富饒的土地上謀化美好未來。港澳青年如何在國家戰略布局中找準目標,又如何在內地城市實現雙城互通、協作共贏,是使節目呈現年輕化、親民化的不錯選題。無論是內宣還是外宣,都取得很好的反響,用生動的事例反映了大灣區對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和平臺意義,對推動粵港澳融合發展上發揮了作用。以小專題加微紀錄片形式對港澳青年在灣區創業的親身經歷進行故事化呈現,反映祖國內地經濟發展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給港澳青年人提供了更廣闊的人生發展空間。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夜晚正好是最適合撫慰人心的時段。過去一年,從共和國70年滄桑巨變,到決戰脫貧攻堅,從決勝全面小康,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人們需要主流媒體去傳播正能量、發揮正向引領作用,觀眾身在家中,不斷通過新聞看到與自己一樣的平凡人奮鬥和奉獻的故事,久而久之,內心總會充滿陽光和信心。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著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當白天的喧鬧消退,一切歸於平靜,娓娓道來才能潤物無聲,每一點滴溫暖都匯成強大凝聚力,每一字句鼓舞都站成巨大引領力。
適應全網認知習慣 推多樣呈現方式
有態度、有溫度,越來越成為業內新聞人追求的目標,這能讓觀眾從多角度理解和認識新聞,並得到不同的啟迪和收穫。但想要產生效度,還需更為靈活的處理,當下幾家晚間新聞的做法是在保證及時、客觀、權威前提下,力求生動,更貼近民生。
一是在節目形式上有不同呈現。當下的晚間新聞,以組合式報導為主,既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又強調民生貼近性,節目包裝和表達形式也多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收看體驗。其中,廣東臺《晚間新聞》讓資訊播報與評論、數據融合,有理有據、夾敘夾議,引導、啟發觀眾以新的觀察視角來看待新聞事件;上海臺《今晚60分》採用時評、專題、焦點對話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呈現新聞內容;深圳衛視《關鍵洞察力》部分報導採用結果前置式設疑,讓人充滿探究意願;山東臺《調查》用話題感做主線,一個話題剖析,貫穿每期節目;海南臺《直通自貿港》則是把信息資訊與高端訪談結合起來。
二是表現風格上體現陪伴感。央視主持人報導都有自己的特色,語言平和溫暖,能夠滿足受眾對電視節目的接受心理需求,增加節目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廣東臺《晚間新聞》在民生新聞部分,採用站立播報形式,把發展中的廣東身邊故事與觀眾分享。此外,廣東臺對虛擬演播室的利用,也讓普通的新聞變得生動明亮,富有生氣,使觀眾如同置身其中。
三是傳播手段上不拘一格。很多晚間新聞內容不再使用單線傳播,而是會切片分發至短視頻平臺和兩微一端,線上設置話題讓更多人參與討論,把主流聲音放得更大。澤傳媒問卷調查還顯示,42.27%網民會通過紀錄性小視頻、切片短視頻去關注一檔晚間新聞節目。
未來,衛視頻道如依循宏觀政策與自身發展做出調整,讓晚間檔新聞製作更加規範化,固定時長與播出時間,立足地域優勢,增強主題性,嚴把選題內容的標準,創新報導視角,或將能更好地服務時代。
文/小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