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推導自然數平方、立方甚至更高次方的前n項和公式

2020-11-22 騰訊網

我們已知,自然數數列是一種等差數列

其前n項和很容易求出

自然數平方的前n項和

那麼通項公式如下形式的自然數平方的數列,其前n項和如何求解呢?

假設其前n項和為Tn

觀察下列等式

將等式中的x替換成自然數1~n,可得到一系列等式

我們將這n個等式相加,可得

那麼我們就可得到自然數平方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我們通過一系列等式相加、錯位相消,得到自然數平方的前n項和、自然數前n項和的關係,從而計算出自然數平方的前n項和。

自然數立方的前n項和

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再來看如何求自然數三次方數列的前n項和

我們首先計算出類似的等式

等式右邊出現三次項、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由於我們已經計算出二次項和一次項的n項和,三次項就可以用其表示出來,推導過程如下

將x替換成自然數1~n,得到n個等式

將上述一系列等式相加,可得

那麼自然數三次方數列的前n項和為

向高次方推廣

利用這個方法可繼續求解自然數更高次方前n項和公式,我就不在這裡展示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自行推導。

學習數學就要注重方法的學習,學會了這些方法就可以自己手推公式了!

本文由小朱與數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前N個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其和的平方,該如何理解幾何意義?
    這是一個數學定理——「前N個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前N個自然之和的平方」。恆等式表示為1^3+2^3+3^3+…+n^3=[1+2+3+……+n]^2。要證明該定理並不難,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自然數立方和公式為:1^3+2^3+3^3+…+n^3=[n(n+1)/2]^2;而後者,正是前n個自然數之和再平方。
  • 兩個數列求和公式:平方和公式、立方和公式是什麼?
    在數學的數列求和試題中,還會考到兩個公式。平方和公式,立方和公式。平方和公式:從1 開始,前n個自然數平方的和。(先平方,再相加)1+2+3+4+5+6+7+……+n=nx(n+1)x(2n+1)/6G老師純手寫立方和公式:從1 開始,前n個自然數立方的和。
  • 用矩陣解密:連續自然數任意次方和公式的奧秘
    我們前面的文章《二項式定理下的連續自然數任意次方之和》已經詳細討論了連續自然數任意次方的計算方式起初我們可以用基本的數學知識推導出連續自然數的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的之和的公式,但對於高次方,如五次方,
  • 辦公軟體操作技巧35:如何在excel中輸入平方,立方和n次方
    我們在編輯excel電子表格時,有時需要輸入帶有上標的公式,例如平方,立方和n次方等,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如何在excel中輸入平方,立方和n次方。平方 立方 n次方方法一:快捷鍵法第2步:切換到「中文」輸入法,分別選中公式中的數字2——>按住ALT不放依次單擊1、7、8(注意是數字小鍵盤區的178),即可輸入平方。
  • 重溫數學經典:二項式定理下的連續自然數任意次方之和
    許多聰明的同學在高中階段也許已經知道了連續自然數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的求和公式,但對於更高次方卻很難推導出來如下圖中的連續自然數的四次方,已經讓很多人束手無策發揮你的想像力,將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展開,看是否有什麼規律,一個明顯的亮點被你發現了,第一項,第二項都存在一定的規律
  • 數學的奧秘:用微積分可以快速計算出自然數的任意次方之和
    少了n個正方形的一半,所以要加上10/2=5,其結果就是1到10的自然數之和那麼對於1到100的所有自然數之和等於多少呢?>我們將其上升到一個高度,計算1到n的所有自然數的平方之和我們同樣來計算1到n的立方之和,當然這是非常困難的
  • Excel開方與平方/立方/N次冪的三種計算法及用SumSQ函數求平方和
    在 Excel 中,計算開方(即求平方根)有三種方法,一種為用Power函數,另一種為用SQRT函數,第三種為用符號;求N次方根有兩種方法,分別用Power函數和用符號求。計算平方、立方及N次方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為用Power函數計算,第二種為用符號計算;另外,還可以用SumSQ函數計算平方和,用Sum函數結果冪數組計算各數值指數不同的和。
  • Excel中平方、立方、幾次方的運算方法
    前面教程中我們講過如何輸入平方和立方,有的粉絲問起如何完成平方、立方以及幾次方的計算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分享利用Excel強大的功能瞬間完成n次方的計算。方法一:利用POWER()函數完成POWER 函數用法:power(a,b),即a的b次方,演示如下圖:POWER函數不僅僅只適用於乘方,還可以開方,比如:將64開3次方,在單元格中輸入=,演示如下圖:方法二:直接在單元格輸入公式:=10^7,按回車鍵確認即可,英文輸入法狀態下按Shift+6鍵即可輸入:^ 。
  • 雲計算開發學習實例:Python3 計算 n 個自然數的立方和
    計算公式 13 + 23 + 33 + 43 + …….+ n3實現要求:輸入 : n = 5輸出 : 225公式 : 136行為定義的python函數,實現對自然數n的立方之和。函數中使用了for循環,for i in range(1,n+1): ,此行實現的是1到n的循環,然後使用了sum+的格式,實現立方後與之前的數相加,再將結果存入sum變量中,最後將立方之和sum值返回。
  • 高中數學數列求和常見公式歸納總結
    和=(首項+末項) x項數÷2等差數列的和=(首項+末項) x項數÷23.連續自然數求和相鄰自然數之間的差值為1,所以,連續自然數實際也屬於等差數列。故:1+2+3+4+……+n = n(n+1)/24.
  • 歐拉猜想:n個整數的n次方之和等於另一個整數的n次方
    費馬大定理的具體的描述是: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沒有正整數解。既然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平方公式對應的是:3,4,5,立方公式對應的是:3,4,5,6,那麼4次方對應的是不是:3,4,5,6,7
  • 理解黎曼猜想(二)兩個自然數互質的概率是多少? | 袁嵐峰
    然後指出了研究質數分布的基本工具,即歐拉乘積公式:這個公式左邊的n指的是所有的自然數,1、2、3、4、5等等,右邊的p指的是所有的質數,2、3、5、7、11等等。公式兩端都出現的s是一個變量,當s > 1時歐拉乘積公式成立。
  • 2021初中數學三角函數公式:三角函數N倍角公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數學三角函數公式:三角函數N倍角公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N倍角公式   根據棣美弗定理,(cosθ+ i sinθ)^n = cos(nθ)+ i sin(nθ) 為方便描述,令sinθ=s,cosθ=c 考慮n為正整數的情形: cos(nθ)+ i sin(nθ) = (c+ i s)^n = C(n,0)*c^n + C(n,2)*c^(n-2)*(i s)^2 + C(n,4)*c^(n-4)*(i s)^4
  • 用方塊堆疊術巧妙證明: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它們各自和的平方
    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其和的平方,各類資料上都是用嚴格的數學歸納法證明,比較枯燥乏味,今天我們用方塊圖形來巧妙的證明這個等式原理。非常形象直觀,容易理解,人人都能看得懂。我們先從最簡單的自然數開始:1,2,3,4可以用下圖4中顏色的方塊表示那麼:1+2+3+4和的平方所表示的方塊就是下圖所鋪展開來的圖形換成更為直觀的平面圖,一目了然對吧我們把1+2+3+4和的平方所表示的4種方塊在立體空間上從新堆疊排列下
  • 多項式與等比數列乘積的前n項和的求解思路
    上篇文章中講到,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並分別推導了其前n項和公式。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用到了倒序相加法,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用到了錯位相減法。雖然這兩種數列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數列,但從其前n項和的推導過程中,我們能夠學習和借鑑到其中的方法,下面我將演示利用錯位相減法求解更複雜的數列的前n項和。複雜數列構造及求解例如,定義這樣一種數列c,它的通項公式可寫成等差數列第n項和等比數列第n項乘積的形式。我們如何求解數列c的前n項和表達式?
  • 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總結
    高中數列在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點,關於數列的考題雖然表面看去變化多樣,但看其本質,可歸結為兩大類:求一個數列的通項an,求一個數列的前n項和,而解決這兩類題都少不了等差數列以及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這篇文章就針對等差和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給出推導和證明過程。
  • 《等比數列前n項和》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等比數列前n項和》。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 理解黎曼猜想(三)你真的相信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嗎? | 袁嵐峰
    在前兩期節目(文章見理解黎曼猜想(一)背景 | 袁嵐峰和理解黎曼猜想(二)兩個自然數互質的概率是多少?與此同時,他的推導過程有一個副產品也變得非常著名,在普通公眾中的名氣甚至比黎曼猜想還要大得多。這個副產品是什麼呢?就是下面這個式子:                      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你八成聽說過這個說法,對不對?!
  • 教學研討|2.5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二、學情分析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 = 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 萬有引力公式的推導
    牛頓提出兩個物體之間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個力與這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