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蕭和姓肖一個樣麼?原來歷史上根本沒有肖姓!

2021-01-08 零凝

身邊有人姓蕭,有人姓肖,那麼這兩個姓一樣麼?實際上,或許肖姓古代也有,但十分罕見,而且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後人。

但蕭可是大姓,據稱有一脈出自嬴姓,嫡系祖先叫伯益,是幫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因為有後代被分在蕭地,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蕭縣,於是後代姓蕭。

還有一脈來自子姓,是商朝的皇族,後代在宋國有一名叫大心的王族成員因立了功被封在蕭邑,於是他的後代也姓蕭。

除此之外,還有賜姓,如遼國的皇后家族,原本姓述律。遼國皇帝仰慕中原文化,自己改姓劉,賜姓皇后蕭。

那為何今天還有那麼多人姓肖呢?

原來在1977年的時候,我國曾施行過二簡字。因為建國後,老百姓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為了普及漢語,將以前的繁體字改成了簡體字,這是一簡字,也就是我們今天用的漢語。

簡化一次後,覺得不過癮,極端一刀切的國情下,導致進一步將一簡字簡化成為二簡字。

比如餐廳的餐,寫成歺;蛋寫成旦;停車寫成仃車……只是後來二簡字太過離譜,破壞了文化,被廢除,成了錯別字。

也就是這個大背景下,蕭姓,被簡化成了肖,藍姓成了蘭,戴姓成了代……

二簡字雖然後面被廢除了,但已經改過的姓,已經印在身份證上、畢業證書上、結婚證上……用習慣了,不好改,而且都要改,地方戶籍部門工作量太大,也不一定支持,所以乾脆就將錯就錯。

所以今天的肖姓祖先百分之九十九都姓蕭。比如海外,沒有受到二簡字的影響,都保留了蕭。

那麼,這些年也有一些家族,為了傳承傳統文化,願意克服麻煩,改肖為蕭姓,雖然給當地的戶籍部門增加了大量工作,但也得到了支持!

關於這個姓氏歷史就分享這些,敬請關注我,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強大的王、張兩姓在歷史上從沒出過皇帝?
    我國第一大姓李姓在古代歷經12個政權,出過66位皇帝,僅唐朝一朝,便有22位李姓皇帝。第四大姓劉姓在歷史上歷經八個王朝,出過59位皇帝。我們的第二大姓王姓,第三大姓張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卻從沒有出過皇帝,這一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今天我們就來小小討論一下。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氏的起源我們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從我們古代很多姓都是女字旁的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指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姓和氏就分不清了,但是你知道麼?「姓」和「氏」其實都是姓氏,而且在歷史上也出過很多厲害的人物。
  • 中華姓氏圖騰,看看有沒有你的姓!
    由跪著的老祖母弇茲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鳥的後裔組成,表示子子孫孫世代綿延不絕。 詒弄子孫,滿溢天倫。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來源較多的姓氏。 西周時,周武王將康這個地方封給他的弟弟姬封,後來又將衛地封給姬封,所以歷史上稱姬封為衛康公。
  • 面試官:鉛筆應該姓什麼呢?鉛筆居然不姓鉛?答案讓人匪夷所思
    小芳是農村人,家裡並不富裕,為了供小芳超上大學,家裡幾乎是傾盡所有,終於等到看了小芳畢業的這一刻,找一份工作,報答家裡的恩情對小芳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她總是認真面對每一個面試,不斷地投遞簡歷,終於獲得了一個面試機會,可面試時居然有這樣一個問題:鉛筆應該姓什麼呢?這一位求職者過了一會他實在是沒有想出答案,只好說:「鉛筆不姓鉛,還姓什麼?」
  • 歷史上有四大姓是所謂的「通天普」,普天之下,只有一種家譜的!
    在文化界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關係人物和事跡方面情況的歷史圖譜,但是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爭和社會動蕩,歷史上的家傳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譜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歷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修撰。
  • 房姓——歷史來源
    >被《史記》列為五帝之一的堯,是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姓伊祁,亦簡稱祁姓,名放勳,史稱唐堯,他死後,由舜繼位。此即《新唐書·宰相世系》所云:「房氏出自祁姓,舜封堯子丹朱於房,朱生陵,以國為氏。」那麼,房氏的發源地房國在何處呢?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說:「今蔡州遂平故吳房縣是也,以楚後封吳王夫概於此,故謂之吳房。」原來,房國即今河南遂平縣。周代的房國,是一個子爵小國,春秋時更為微弱,約於公元前529年被楚靈王所滅,遷入楚國境內(今湖南、湖北一帶)。
  • 29個稀有姓有哪些 中國有什麼稀有的姓?看看有沒有你的姓
    漢族姓氏,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的操氏歷史人物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操師乞。 淦(gàn)姓 淦姓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的後代,金是漢武帝託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於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後人就開始改姓淦。
  • 「姓氏尋宗」党姓——歷史來源
    党姓——夏禹的後裔黨氏出源,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後裔。《姓氏考略》記載,魯大夫有黨氏,是周朝公族的後代。黨氏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後裔,支裔世居党項,遂以黨為姓。據《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後代中,唐代有黨芬、党進,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將軍黨耐虎。
  • 左姓起源、歷史與名人
    左姓歷史來源「左」源出:1、以官名為氏。左史,原為周代史官。周穆王時有左史戎父,春秋時楚靈王有左史倚相,其後皆有左氏。2、據《姓考》及《呂覽》所載,古有左國,以國為氏,黃帝臣左徹為其後。一說左徹為左姓之始。
  • 葉公不僅在歷史上存在,也是世界上姓葉的中國人的祖先
    葉公不僅在歷史上存在,也是世界上姓葉的中國人的祖先文/有內涵的偉 圖/網絡每個人都熟悉成語葉公好龍人們普遍認為葉公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歷史上不存在。但事實上,葉公不僅在歷史上存在,他也是世界上姓葉的中國人的祖先。至於葉公好龍,那完全是胡說八道。現在讓我們告訴你歷史上真正的葉公。首先,他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地方,但他為國家和人民盡了最大努力。葉公原本沒有姓葉。他的原名是沈諸梁,字子高。他是一個真正的楚國皇室。
  • 中國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 「戢」作為姓,讀音到底怎麼念?
    近日,在銀行工作的小劉在錄入客戶信息時遇見了一件難事,一名叫戢曉琴的市民說自己姓「zhe」,可是電腦上竟然查不到這個讀音。這是怎麼回事呢?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原來「戢」是罕見姓氏,在十堰房縣城關鎮戢家塝子一帶,居住著大量戢姓人家。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姓名是我國歷史文化血脈相承的定數,是中華民族社會人文的一種標識。現代人的姓名比較簡單,由姓和名組成,姓代表自己所屬的那個族群,名是屬於自己的一種特定符號。在這點上,古人和現代人還是保持一致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姓是隨父親的,而名也是他們賦予我們的一種標籤。與現代人的姓、名不同的是,古人通常都有姓、氏、名、字。
  • 無論跟誰姓,最後都是男權的姓
    如果對姓氏無所謂,那麼改了姓也沒關係才對。 到底是女人把姓氏看得太重,還是大眾把姓氏看得太重?她的老公,因為沒同意改姓才和女人離婚。他對姓氏的看重,也不會弱於女方。 她和她丈夫愛情破裂了,我不太相信只是姓氏的故事。
  • 揭秘姓氏來源:「東郭」確有其姓?「嬴」姓很古老
    「姓」與「氏」的起源  有句話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姓氏文化。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是標識家族來源和血緣關係的文字符號。  不過,「姓」和「氏」最初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 錢姓源於彭姓 起源和錢有關
    錢姓源於彭姓 起源和錢有關 2014-06-09 11:25:18  錢姓和錢有關?  《百家姓》裡第二個姓是錢。錢姓的起源還真和錢有關。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五帝之一顓頊有個曾孫叫陸終,他有6個兒子,其中老三就是壽星彭祖。彭祖姓籛名鏗。在商朝,他就當官,官名是守藏史。
  • 中國部分稀有姓氏由來,有個「第五」姓,還有個最長的姓,九個字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很多的姓氏。我們所熟知的,成書於宋代的《百家姓》中就收錄了單姓和複姓共504個;明朝陳士元編寫的《姓鐫》也收錄了單姓和複姓,共3625個;另外在1996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姓氏更多,共計11969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這當中常見的姓氏多是單字的,當然複姓也不少,可九個字的姓氏您聽過嗎?
  • 北京人口最多的6個姓氏,第一姓是天子後代,第四姓更了不起
    北京既是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又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厚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00年歷史悠悠,我們可以從紫禁城、天壇、頤和園、長城這些名勝古蹟中尋覓歷史的氣息,也可以通過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等去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來想和大家聊聊北京人口最多的6大姓氏。
  • 我叫老四 姓老名四 這些重慶人姓氏確實夠稀罕
    為了給寶寶取名,差點弄得小兩口離婚,原來父親姓「操」。這是前不久在網上熱議的一則新聞,隨後,就有網友總結出了中國上萬個姓氏中,最難起名的前25位。那麼,真有人會是這些既稀少,又難取名的姓么?重慶人的姓氏裡,還有哪些有趣的事呢?姓李為啥難取名?
  • 我姓「木昜楊」
    從識字起,小學老師就告訴我:你姓「木易楊」。  此後我一直深信不疑,當別人問起「貴姓」時,我就以此作答,對方也不以為怪。直至上大學時,才知道自己足足被騙了10餘年!  那是在古代漢語課上,老師告訴我們,繁體字「楊」的右邊為「昜」,讀yáng。原來「楊(楊)」為形聲字,「木」為形旁,「昜」為聲旁,不能拆分為「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