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派特工混入成飛集團竊取殲20機密

2020-11-23 網易軍事

核心提示:美國還派特工四處活動,通過出席各種場合的交流會,套取有關殲10的機密情報。此後,為竊取中國第四代隱形戰鬥機「12號工程」的機密,美國又派人混入成飛機集團,收買有關科研人員,不過最終未果。

央視網:美國或許對哪國的情報都感興趣,但在竊取中國情報上,可謂煞費苦心,下了血本。長期以來,美國情報機關對我國形成了以間諜衛星、偵察飛機、測控電子船以及星羅棋布的監聽站為核心的「360度無死角」網狀偵測系統。

陸:情報人員無處不在

美國政府有一個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組織(簡稱NRC),全面統管情報搜集工作,該委員會主席由總統擔任。在這個委員會的領導之下,美國的情報系統全速運轉。

自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之日起,對華諜報就一直是該局最優先的重點之一。

美國共和黨政府派遣的駐華大使,幾乎都具有CIA背景,最為人所知的兩位就是老布希和李潔明。美國擁有的情報人員約20萬人。儘管如此龐大,但為對抗所謂「來自東方的威脅」,FBI仍然大量招募特工,在華人報紙上大做廣告,積極勸說華裔加入該組織,提供的職位起薪有的高達9萬美元。據悉,美國還計劃派出更多的情報人員搜集中國情報。

海:偵察船定期巡視中國海域

一直以來,中國周邊海域都是美軍的重點偵察方向。出動艦艇實施海上抵近偵察,始終是美軍的慣例性行動。

依據偵察對象和目的的不同,美軍在黃海、東海、南海方向的偵察側重也有所區分——黃海方向,主要針對中國海軍北海艦隊,偵察內容包括中國核潛艇出海通道附近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海流、潮汐等海洋環境信息;東海方向,主要針對中國海軍東海艦隊,其中「現代」級飛彈驅逐艦、「基洛」級潛艇、039常規潛艇等打擊力量的動向,是美軍偵察船的監視重點;南海方向,主要針對中國海軍南海艦隊。

目前,美軍共擁有專業軍事偵察船20餘艘,隸屬於美軍海運司令部。根據任務不同,這些偵察船可分為綜合測量船、水聲探測船、海洋地質勘測船、電子偵察船等。它們的任務是準確詳盡地獲取海底地形、海底地貌、海底淺層剖面、海底表層地質等多種戰場信息。

美軍「無暇」號水聲偵察船、「鮑迪奇」號等綜合偵察船,始終是中國海區的常客。其中「鮑迪奇」號(T-ACS62)每年都會在中國的黃海、臺灣海峽水域實施多次情報偵測和搜集活動。該船裝備有多波束測深儀、寬波束淺穿透測量聲吶等大量偵察設備,具有極強的綜合情報搜集能力。每當中國海軍進行飛彈試驗或大型軍事演習時,號稱「海上情報吸塵器」的美軍飛彈監視船就會「如約而至」,對中方艦艇、飛機的電子設備技術性能、無線電通信、飛彈發射參數等情報進行搜集和監視。

2001年6月,美國海軍電子偵察船「鮑迪奇」號闖入中國黃海水域,大搖大擺地從事間諜活動。我海軍派出一艘護衛艦對其進行警告。據美防部官員說,這艘中國護衛艦對「鮑迪奇」號進行了「雷達鎖定並且裝彈瞄準」,結果把「鮑迪奇」號嚇出了中國海域。2002年八九月間,該船再度進入黃海,在距我海岸100公裡處進行海底地形測繪,同時用拖曳式聲納監聽水下情況。我空軍偵察機和海軍艦船幾度對其警告均無效,直到一艘正在附近海面上作業的我國漁船撞上了「鮑迪奇」號拖曳式聲納後,才迫使其離開黃海海域。

空:間諜機築巢中國周邊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附近海域上空執行偵查任務,中國海軍航空兵派戰機進行監視和攔截,結果兩機相撞,造成了震驚世界的中美撞機事件。

實際上,美軍EP-3型偵察機早已在日本築巢,成為美軍從空中獲取中國軍事情報的重要平臺。

其實,美國飛機在中國上空的偵察飛行,早在1951年1月就已開始,而且尤其重視刺探中國核項目的實施情況。美國偵察機一度定期在中國上空進行偵察飛行,但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中國一直在和美國的空中間諜飛機作鬥爭,曾提供了「至少消滅美軍18架偵察機」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不過美國只承認損失了9架。

「黑鳥」偵察機同樣對中國「感興趣」。它是上世紀80年代末全球飛得最快、最高的飛行,機上有先進的間諜儀器,服役至今從未被擊落。「黑鳥」飛行一小時,即能把26萬平方公裡內的景物攝下。1967年,中國首次「東風」2號核飛彈試爆後8分鐘,美國總統詹森的桌上已有了「黑鳥」竊取的機密情報。

RC—135是美軍專門執行空中電子偵察任務的飛機。其巡航速度為每小時960公裡,機上27名電子偵察操作人員分別負責雷達、通信和照相偵察三大系統。機上還有紅外探測器和前視雷達,探測距離達238至370公裡,可在360公裡內分辨出3.7米長的物體。

1996年3月,中國在臺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期間,美國空軍第55偵察機聯隊的1架RC—135S偵察機,自美國本土奧福特基地起飛,到達了中國東海上空,執行搜集中國飛彈發射演習情況的任務。

天:「獵戶座」可截取任何空中信號

「獵戶座」是美國一種最新的特工衛星系列,被用來截獲世界許多本地及長途電話所採用的點到點無線信號——微波通訊。通過這種手段,美國可以竊聽到電話內容。「獵戶座」原先設計用途是偵聽前蘇聯內部重要的指揮控制系統的通訊。後來國家安全局得知無線電話可發射出可被截收的信號。於是,利用北極上空的衛星,美國便可以竊聽到中國和其他國家內的手機通話。美國國家安全局以「梯隊系統」(Echelon)作為監聽網絡,「梯隊系統」有著強大功能,它可利用美國的衛星網絡,截取移動通訊的微波訊號,在同一時間可記錄數以百萬個電話通訊,然後利用效能強大的搜尋設備,找出那些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字眼。美國情報史學者裡切爾森說:「只要把信號發到空中,總有辦法弄它。」

網絡:入侵中國網絡長達15年

美國還採用新技術對中國進行計算機竊聽。最先進的偷聽科技可以在計算機鍵盤上放置一個偷聽器,這樣就可以監視使用者按進的鍵碼,因為按每一個鍵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只要把這些聲音轉化成字母就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文件內容。美國對華的竊聽活動,不但技術手段先進,形式多樣,它們甚至置國際法公約和基本的國際關係準則於不顧。例如,前兩年美國出售給中國的民用客機上,居然也被安裝了大量複雜先進的竊聽裝置。

據悉,美國國安局旗下設有一個部門,名為「定製入口行動辦公室」(TAO),過去近15年中一直從事侵入中國境內電腦和通訊系統的網絡攻擊,藉此獲取有關中國的有價值情報。

揭秘美國情報系統監視的中國目標

早在1955年,毛澤東下令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情報界就已開始全力竊取有關機密。1967年,中國首次核飛彈試爆後8分鐘,美國總統詹森的桌上就已有了「黑鳥」竊取到的相關機密信息。2004年美國情報委員會解密的對華情報評估報告顯示,對中國的監視是全方位的,這些情報匯總到美國中央情報局,形成《總統每日簡報》,每天早8點前被送到白宮……

央視網:英國《金融時報》在談及近日的「稜鏡」的猜測:美國「稜鏡」事件折射出的是,人們普遍警惕一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

美國首位國家情報局總監內格羅蓬特曾說,要將「中國列為美國未來最大的關注目標」,因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將會活在一個中國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世界」。

內格羅蓬特稱,總體來講,美國對華情報工作的目標,就是評估中國在世界逐漸增強的影響力,以及因此對美國造成的衝擊。

2004年9月美國情報委員會解密的對華情報評估報告顯示,中央情報局和美國其他情報機關對中國的監視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動用飛越中國領空的衛星;在巴基斯坦、蒙古等中國周邊地區設立機動監聽站;在日本和韓國等地設立大型監聽站;通過潛艇對深海通信電纜進行竊聽;設在香港的工作站裡的特工進行情報搜集活動……最後,情報匯總到美國中央情報局,形成《總統每日簡報》,每天早8點前被送到白宮。

這一龐大系統工作的核心,歷來是軍事戰略竊密。

有報導稱,從戰略武器、軍事基地到常規軍演,中國各個層面的「軍事機密」,均在美國 情報系統的監視範圍內。

2007年夏天,美國FAS核情報項目組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聲稱根據「谷歌地球」提供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正在對位於青海德令哈地區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平臺進行升級改造。

其實,早在1955年,毛澤東下令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情報界就已開始全力竊取有關機密。1956年服役的美軍U-2間諜飛機及1960年服役的第一顆間諜衛星,都負有這一任務。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啟用了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黑鳥」偵察機飛往中國。1967年,中國首次核飛彈試爆後8分鐘,美國總統詹森的桌上就已有了「黑鳥」竊取到的相關機密信息。

1991年底,美國又發射了一顆國防支援計劃衛星。該衛星上設有一臺由6000多個元器件組成的大型紅外望遠鏡,用於窺竊中國、獨立國協及中東地區彈道飛彈發射和核試的情況。

1999年8月,中國試射遠程戰略飛彈獲得成功。負責這一項目的內陸飛彈試驗中心,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即受到美國間諜衛星的持續監視。此外,為了摸清親故康,美軍「觀察島」號飛彈觀測艦也在當年7月底此秘密開往黃海水域。

此外,1996年3月,中國大陸軍方在臺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期間,美國空軍第55偵察機聯隊的1架RC—135S偵察機,自美國本土奧福特基地起飛,到達中國東海上空,執行搜集中國飛彈發射演習情況的任務。

中國的武器開發情況,也是美國情報系統關注的重點。

前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曾率領美軍代表團訪華,提出聯合開發抵禦雷射致盲武器的雷射防護眼鏡。遭拒後,美方一面拖延時間,一面指使在華間諜找到防護眼鏡工廠,通過賄賂門衛,利用星期日私自「參觀」,其間拍照、錄像及複印了「秘方」。

中國國產最新型的殲-10多用途戰鬥機,於近年結束試飛並正式定型投產。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即不放過任何獲得相關情報的機會,並於1995年首次由其間諜衛星拍得殲-10的照片。此外,美國還派特工四處活動,通過出席各種場合的交流會,套取有關該機的機密情報。此後,為竊取中國第四代隱形戰鬥機「12號工程」的機密,美國又派人混入成飛機集團,收買有關科研人員,不過最終未果。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軍事記者比爾?蓋特茨披露,美國的軍事間諜衛星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潛艇建設進度。包括「鎖眼」在內的美國軍事間諜衛星,「經常有規模」地拍攝中國的核潛艇製造廠;美國中情局的特工也「通過其他特殊渠道」,「觀察」中國新型核潛艇的裝備。

除核潛艇,此前一份外洩的美軍文件透露,美國海軍近年來一直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美澳聯合基地內部署竊聽和解碼人員,專門負責監聽和監視中國海軍的一舉一動,收集中國海軍的情報及軍事發展情況。

另據香港《文匯報》去年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稱,不僅是軍事,美國總統歐巴馬還計劃設立一個特別小組,監控中國「可能存在的貿易、商業侵權行為」。

這個小組名為「執行特別小組」,以執行美國的貿易規定為目標。儘管該小組名稱籠統,但政府高級官員表示,這個小組是專門針對中國設立的。據悉,美國各相關政府部門的官員都是這個特別小組的成員,包括財政部、商務部、能源部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官員。

同時,據報導,正陷入「竊聽門」窘境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設有一個名為「定製入口組織」(TAO)的秘密機構。在過去的15年裡,TAO已成功滲入中國計算機及電信系統,獲得了有關中國國內所發生的「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

有網際網路安全專家稱,中國網民的訪問習慣和訪問信息,以及網站的解析信息,完全暴露於美國的監視之下,安全性無從改善。

「中國是最令美國感到不安的國家」,前蘇聯解體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希曾如此說。基於這種認識,美國整個情報體系都在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情報工作。近年來,美國在對中國加強特工活動的同時,還在不斷擴大招募反華諜報人員的範圍,不論是在美國國內還是在國外。另據《華盛頓郵報》透露,今後5年內,美國國防情報局國外情報網在全球的間諜,將從目前的500人增加到1600人。這意味著,美國對華情報戰的強度,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美國總統麾下的16大情報系統

央視網:美國「稜鏡」監控行動的曝光,再次將美國的情報系統推到了世人面前。

美國有一個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政府部門,全面統管美國的情報搜集工作該委員會的主席由總統擔任。在它之下,美國擁有一個龐大的情報系統,包括16個情報機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是總協調機構,統領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以下簡稱中情局)在內的全美16個不同的情報機構。

那麼,美國總統麾下的16大情報部門,各有何種職能,又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16大情報系統

除中央情報局(CIA)屬於獨立情報機構外,美國其他15個情報機構均屬於不同政府部門的下屬機構。具體如下:

國防部下屬的空軍情報監視及偵察局、軍事情報部隊、國防情報局、海軍陸戰隊情報活動、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國家偵察局、國家安全局、海軍情報辦公室;能源部下屬的情報及反情報辦公室;國土安全部下設的情報及分析辦公室和海岸警衛隊調查處;司法部下設的聯邦調查局和美國緝毒局;國務院下轄的情報及研究局;財政部下設的恐怖主義及金融情報辦公室。

中央情報局(CIA)

中情局由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籤署的1947年國家安全法,經美國國會通過而成立。它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也是美國情報體系中,唯一一個獨立的情報部門。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公開和秘密渠道收集、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美國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匯總報告給美國政府各部門。中情局也負責維護大量的軍事設備,這些設備在冷戰期間用於推翻外國政府,如前蘇聯,以及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反對者,如瓜地馬拉的阿本斯和智利的阿連德等。

中情局沒有國內任務,也沒有逮捕權,只是美國從事情報分析、秘密情報搜集和隱蔽行動的重要政府機構。

聯邦調查局(FBI)

聯邦調查局(FBI)創立於1908年7月26日,是美國司法部屬下的主要特工調查部門,是美國最大的反間諜機構和最重要的聯邦執法部門,也是最大的調查與聯絡網絡中樞。它與中情局並駕齊驅,成為美國諜報界的象徵,在美國當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FBI的任務是:調查違反美國聯邦法律的內部犯罪行為,以及調查來自於外國的情報和恐怖活動等。其中,在反外國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等方面,FBI享有最高優先權。

FBI北京辦事處於2002年10月22日成立,其辦公地點設在美國駐華使館。作為FBI第45個海外專員辦事處,北京辦事處有2名特工,負責FBI在中國的事務。

國防情報局(DIA)

美國國防情報局是根據1961年8月1日的國防部命令成立的,負責的工作主要有六項:對情報資源進行組織、指導、管理和控制,對國防情報進行檢查和協調,對情報任務的行動步驟進行監督,對國防部情報資源保持最經濟、最有效的分配和管理,做出緊急反應以及滿足國防部主要部門的情報要求。

國家安全局(NSA)

美國國家安全局於1952年11月4日由杜魯門總統秘密指揮創建,現在是美國政府機構中最大的情報部門,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中樞,專門負責收集和分析外國通訊資料。它的情報工作在比中情局更為保密的狀態下進行。它名義上是隸屬於美國國防部的一個部門,實際上則是一個隸屬於總統、並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供情報的所謂「密碼組織」。

國家偵察局(NRO)

美國國家偵察局成立於1960年8月25日。該機構為美國政府設計、組裝並發射偵察衛星,並協調、收集和分析通過中央情報局以及太空梭、衛星收集到的情報。該機構得到美國國家偵察計劃(外國情報收集計劃的一部分)的撥款。該機構是美國國防部的組成部分之一。

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GA)

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的前身是美國國家影像與製圖局。「9?11」事件發生後,為保衛國家安全而加強情報網絡,成為美國政府的首要事情。認識到地理空間情報在這方面的重要性,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布希在2003年籤署了2004防禦法案財政計劃,獲準美國國家影像與製圖局變更為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如今的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的一部分,也是美國情報部門的關鍵組織。

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坐落於美國馬裡蘭州的貝特斯塔,它的主要設施在華盛頓和密蘇裡州,並且還在世界範圍內擁有聯絡員。

本文來源:央視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美國曾派特工混入成飛竊取我四代機機密情報
    揭秘美國情報系統監視的中國目標早在1955年,毛澤東下令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情報界就已開始全力竊取有關機密。1967年,中國首次核飛彈試爆後8分鐘,美國總統詹森的桌上就已有了「黑鳥」竊取到的相關機密信息。
  • 美對華「無死角」監控 曾派人竊取殲10機密
    自1952年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之日起,對華諜報就一直是該局最優先的重點之一。美國共和黨政府派遣的駐華大使,幾乎都具有CIA背景,最為人所知的兩位就是老布希和李潔明。美國擁有的情報人員約20萬人。儘管如此龐大,但為對抗所謂「來自東方的威脅」,FBI仍然大量招募特工,在華人報紙上大做廣告,積極勸說華裔加入該組織,提供的職位起薪有的高達9萬美元。
  • 中情局前僱員揭秘:美國中央情報局專門開發工具竊取外國政府機密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現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公開宣稱:「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這才是美國不斷探索進取的榮耀。」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這次輪到中情局自家的情報被人偷了!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羅恩·懷登向其提供了一份內部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中央情報局致力於開發竊取外國政府機密的黑客工具,卻疏於自身系統安全防護,致使大量機密數據洩露。此事還要從2016年說起,美國中情局前僱員舒爾特涉嫌盜走該機構大量黑客工具,並將這些機密情報提供給爆料網站「維基解密」。
  • 美國裁定天津大學張浩竊取FBAR濾波器機密等3項罪名成立
    6月27日早間,據彭博社報導,美國聯邦法院裁定中國天津大學教授張浩竊取美國高科技商業機密、經濟間諜罪等3項罪名成立,將面臨最高10至15年監禁,以及每項罪名分別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預計在8月31日舉行量刑聽證會並最終判決。
  • 天津大學教授張浩被美國判竊取高科技商業機密
    據外媒報導,美國聯邦法院26日裁定,中國天津大學教授張浩竊取美國高科技商業機密、經濟間諜罪等3項罪名成立,將面臨最高10至15年徒刑,以及每項罪名分別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預計在8月31日宣判。事件回顧據悉,張浩曾在美國留學,在加州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主攻聲學技術,研究和開發薄膜體聲波諧振器(FBAR)。在2006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另一位一桶進修博士的中國人龐慰任職於Avago,張浩則去了Skyworks,兩人都擔任FBAR工程師。
  • 懷疑大陸黑客竊取臺灣半導體機密,理由:工作時間996
    日前,美國科技媒體《Wired》報導稱,臺灣地區一家名為奧義智慧科技(CyCraft)的網絡安全公司在上周舉行的「Black Hat USA」黑帽大會上揭露,自從該公司在今年4月發布有關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網絡攻擊事件白皮書以來,接獲了許多的響應,顯示出臺灣至少有7家半導體業者曾遭到同一個中國大陸黑客集團
  • 竊取商業機密的華裔女科學家認罪,被判30月監禁
    陳莉曾於去年7月30日在美國地方法院的視頻會上認罪。她被指控共謀竊取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全國兒童醫院的科學商業機密,並針對各種兒科疾病的研究、鑑定和治療進行密謀電信詐欺。他們承認共謀從全國兒童醫院竊取至少5項與外泌體研究相關的商業機密。法庭文件說,陳莉密謀通過製造和出售外泌體「隔離藥盒」來竊取其中的商業機密並獲得利益,也承認在China成立的公司銷售了這些工具包,然後從中獲利。俄亥俄州南區聯邦檢察官德維爾斯(David M. DeVillers)說,「陳和她的丈夫在幾年的時間裡執行了一個計劃,在中國企業,竊取美國的研究並從中獲利。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巧的是,北約給強-5的綽號頗具中國特色,叫「番攤」,這是一種早年在潮汕籍海外華人中流行的賭博遊戲,再往後,殲-8被稱為「長鬚鯨」,殲-10被叫做「火鳥」,據說,殲-20被稱為「火牙」。而我國殲-10、殲-20、FC-1戰鬥機的研製廠商——成飛集團,則給飛機都起了「龍」的綽號。殲-10叫「猛龍」,殲-20叫「威龍」、FC-1則叫「梟龍」。FC-1成飛這種用某個動物為一系列的飛機命名的方式,可能是受美國最大的雷達與軍艦製造商——格魯曼公司的影響。
  • 美軍20年前準確預測中國四代機?為何見到殲20,卻大吃一驚?
    美國更是擁有中央情報局在內的全世界最龐大、最先進的情報機構,美軍三軍也都有各自的情報機構,對華的軍事情報也是重要工作,比如,對於我國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美軍曾多次做出預測,而且準確度還不差。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國產的殲-8II還被稱作「國產先進殲擊機」,殲-10項目還處於高度保密之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就曾在1997年,也就是殲-10首飛前一年「劇透」了中國下一代隱形戰鬥機的消息。
  • 被譽為中國版蘇57,曾是沈飛集大成之作,殲14雪鴞為何惜敗殲20?
    我國目前一共有兩款公開露面的五代機,分別是成飛已經正式服役的殲20和沈飛試飛成功的FC31,但鮮為人知的是沈飛當年實際上還有一款胎死腹中的殲14雪鴞(xiao)。殲14是沈飛當年在競標五代機時所給出的方案,從整體上來看,它就像一架安裝了鴨翼的蘇57,但實際性能比飽受詬病的蘇57更差。
  • 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看看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 巴鐵曾給沈飛寄空白支票:隱身戰機外貿市場,殲31佔一席
    作者:雷神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殲20戰鬥機已經開啟批量服役的進程,成為我們最耀眼的明星戰機。而對於我國另外一款隱身戰鬥機殲31,許多人並不太了解,今天我們就聊聊殲31戰鬥機的前世今生。
  • 希特勒曾派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到南極洲
    美國和前蘇聯均在希特勒機密檔案中發現,希特勒曾派一批優秀的德國科學家到南極洲。也有人稱,希特勒曾秘密派遣科學家到中國西藏尋找地球軸心,也曾派科學家到南極,希望打開南極的時空之門。那時他曾派人到中國西藏尋找地球軸心,也曾派科學家到南極,希望打開南極的時間之門。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均在希特勒機密檔案中發現,希特勒曾派一批優秀的德國科學家到南極洲,秘密研製尖端武器,準備稱霸世界。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中國航空工業和國家政府計劃幾乎同步,在65之前由於各種原因,規劃都不是很成功,實際上航空工業真正走入正軌快車道還是從2003年開始,殲10戰鬥機成功試飛裝備部隊,從此之後中國航空工業井噴,10年之內就成功研製了殲20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和運20大型運輸機,去年直20通用直升機也開始頻繁露面,還剩下一個類似美國B2隱身轟炸機的轟20隱身轟炸機,也是遲早的事情。
  • 從殲5到殲20 這位75歲老人摺紙飛機獻禮國慶
    今年國慶前夕,他還用上千架紙飛機獻禮祖國生日,其中包含70架預警機和70架殲10,「通過摺紙飛機,我了解到祖國的航天事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也感覺到了國家的強大。」許樹全的紙飛機情結萌生於小學時期。「小男孩對飛機啊這些都很好奇,卻又不懂。」六七歲的時候,班上一個男同學折了一架很逼真的紙飛機,許樹全追著讓同學教他,「情結那時候就有了。」
  • 中國殲20獨特氣動設計,升力係數超美國F-22,因假數據創造的奇蹟
    在2011年,中國第一款五代隱形戰機殲-20完成首飛測試。這款由成飛設計局研發的五代隱形戰機採用了獨特的鴨翼+邊條翼+升力體+全動垂尾的氣動設計布局,這樣的設計方式在全球現役的五代隱形戰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而在前不久,這項由我國航空動力學專家首創的飛機氣動設計獲得了中國專利設計金獎。
  • 這個就厲害了,印度專家:蘇30可發現殲20,印度網友坐不住了
    我國殲20是一款能和F22媲美的戰機,雷達截面積RCS略高於0.005平方米,這一數據足以令普通三代機的雷達無從發現。但前不久印度一位官員卻表示,蘇霍伊的雷達可發現殲20。經俄媒渲染後則成了,蘇30MKI可以輕鬆發現殲20。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網友熱議,不少外國網友紛紛表示「這是拿我們當傻子嗎?」。
  • 殲-20隱身果然與眾不同,具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民企立下大功!
    超材料和J-20近日殲20總工程師楊偉在北京記者面前宣布了一重磅消息,中國民用公司開發的超材料被用於中國第五代殲-20戰鬥機。根據官方公報,光啟技術在超材料的研究應用上具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正與成飛等企業積極合作超材料在軍品和民品等領域的應用。
  • 新飛機概念圖出現,兼具美俄轟炸機優點,殲20迎來最佳拍檔?
    由於成飛研發的殲10與殲20都採用了鴨式布局,因此成飛繼續將新飛機的氣動外形確定為鴨式布局,並且新飛機的鴨翼與主翼距離更遠,完全放棄了鴨翼對主翼的增升效果,轉而重點發揮鴨式布局的超音速性能優勢,可以確定這是一款新型轟炸機或無人機的氣動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