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看看

2020-12-05 騰訊網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雪鴞是沈飛在俄羅斯飛機設計風格的基礎上,依靠側衛系戰鬥機優秀的氣動布局加以改進得來的新一代戰鬥機,我們都知道殲20的尺寸很大,很多軍迷已經覺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鴞比殲20還大,而且要大許多,因此雪鴞是一架很笨重的飛機,他為了加強飛機的機動能力,還增加了一對鴨翼,但是對飛機的隱身形成了破壞。

從氣動布局上看,雪鴞還是不錯的,修長的機身,高速性能應該不錯。帶鴨翼的三翼面布局,會有不錯的機動性,和大迎角起降性能。要是作為三代機,這樣的氣動布局絕對算得上是先進,但問題是我們要的是四代機。國際上公認的四代機標準就是「4S」,超音速巡航~這個雪鴞修長的機體加雙三角翼設計加上兩臺AL31或者「太行」應該是沒問題,至少勉強可以達到。超機動性~這個藉助全動鴨翼的三翼面布局應該也是基本沒問題。

根據目前各方透露的消息看,沈飛就「雪鵠」項目曾驗證過多種氣動外形方案,包括常規布局、三翼面、邊條翼以及主翼帶折彎設計等都曾考慮過。經過內部論證,沈飛最後應該是確定主推三面翼布局的「雪鵠」方案與成飛採用鴨式布局的殲20進行競爭。

沈飛對「雪鵠」進行過多個氣動布局的驗證

不過最後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那就是殲20擊敗「雪鵠」成為中國重型隱形戰機的方案。那雪鵠落選的原因是什麼呢?也許主要問題就出在三翼面氣動布局上。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為何與殲20胞弟,沈飛「雪鴞」相似
    雪鴞和威龍,誰贏了誰才有資格叫殲20 就現階段來說,我國現在共有兩種五代機公開亮相(四代五代時有爭議),分別是已正式服役的成飛殲20和試飛成功的沈飛FC31。
  • 被譽為中國版蘇57,曾是沈飛集大成之作,殲14雪鴞為何惜敗殲20?
    我國目前一共有兩款公開露面的五代機,分別是成飛已經正式服役的殲20和沈飛試飛成功的FC31,但鮮為人知的是沈飛當年實際上還有一款胎死腹中的殲14雪鴞(xiao)。殲14是沈飛當年在競標五代機時所給出的方案,從整體上來看,它就像一架安裝了鴨翼的蘇57,但實際性能比飽受詬病的蘇57更差。
  • 沈飛這種重型戰鬥機比殲20還長還重,網友稱將其改為艦載機不可行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中國在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過程中不光有成飛的殲20項目,在北方的沈飛其實也同步研製了一種重型的戰鬥機「雪鴞」,也有人將其稱為殲-14戰鬥機。不過,無論是哪個編號,最後這種戰鬥機在競標中敗給了成飛的殲-20戰鬥機。
  • 我國五代戰機可不只有殲-20,還有雪鴞和號稱隱形飛鯊的艦載機
    殲-20採用了先進的設計方案和機身布局,全動雙垂尾、DSI鼓包進氣道和鴨式氣動布局等讓殲-20擁有了非常優異的飛行性能,此外殲-20還擁有較大的彈倉,可以掛載大量的"霹靂"空空飛彈和精確制導炸彈,讓殲-20的攻擊性十分強大。
  • 巴鐵曾給沈飛寄空白支票:隱身戰機外貿市場,殲31佔一席
    反倒是沈飛的殲11系列戰機已經輕車熟路開始生產,因此壓力不大,研發新型隱身戰機的人手充裕。尤其是沈飛有蘇27系列戰機的國產化經驗,再加上很早就進行了隱身戰機預研,因此沈飛很快就拿出了一款改進型K98方案。僅僅4年時間,沈飛就完成了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三翼面設計方案,即「雪鴞」戰機,其性能指標上完全超越了預期。
  • 中國殲20戰機到底多先進,為何力壓雪鴞號,到底有多麼先進?
    我國殲20戰機正是服役之前曾經和沈飛設計研發的雪鴞號同臺競爭過,為何最終雪鴞號敗北?事實上殲20戰機要不雪鴞號翼身融合程度更好,在同樣的機動能力之下殲20要比雪鴞號機體小,隱身能力更為突出。而沈飛的設計理念一直秉承的都是蘇軍的思想,雪鴞號可以被看作是非常接近俄制蘇57戰機的國產戰機,唯獨在翼身設計上要比殲20稍微遜色一點。
  • 美軍20年前準確預測中國四代機?為何見到殲20,卻大吃一驚?
    作者:尤裡今天不復仇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對於任何大國而言,情報是非常重要的競爭領域。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剛剛引進俄羅斯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國產的殲-8II還被稱作「國產先進殲擊機」,殲-10項目還處於高度保密之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就曾在1997年,也就是殲-10首飛前一年「劇透」了中國下一代隱形戰鬥機的消息。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當f-22剛剛於美國研製生產出時,中國已經將進行過無數次更新優化的殲20展現在世人眼前。在那個以美國為軍事標準的時代,奮戰在戰機研製的科學家們,快速推進了我國在科技技術方面的進程,也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並推動了中國的軍事發展。
  • 雙座殲20帶頭大哥登場,指揮無人機小弟圍毆
    今天,微信公眾號航空工業成都所為紀念殲20首飛十周年,隆重推出威龍大片「今天!且歌《橫空》贊威龍亮劍」,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殲20和成飛人的風採。在片中還有令人振奮的雙座殲20一閃而過。眼神不好就徹底錯過了。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中國航空工業和國家政府計劃幾乎同步,在65之前由於各種原因,規劃都不是很成功,實際上航空工業真正走入正軌快車道還是從2003年開始,殲10戰鬥機成功試飛裝備部隊,從此之後中國航空工業井噴,10年之內就成功研製了殲20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和運20大型運輸機,去年直20通用直升機也開始頻繁露面,還剩下一個類似美國B2隱身轟炸機的轟20隱身轟炸機,也是遲早的事情。
  • 原來美國給我國戰機取了這麼多外號,殲8最貼切,殲20有深意
    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當屬第五代戰機,以美國的F-22、F-35,我國的殲-20,俄羅斯的蘇-35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有名先進的戰機。我們經常會討論這些戰機的性能、作戰能力,有時還會放在一起比較,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沒有,國際上比較有名的戰機大部分都取有外號,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別的國家取的,從這些外號中也可以透露出許多信息。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例如,殲-5、殲-6研製的時代,都用了「東風-XXX」的廠家代號,以及「56式」「65式」這樣類似於陸軍裝備命名方式的軍方代號。還有基於整體項目而言的工程代號,例如殲-10研製時就有個「10號工程」的代稱,同樣的還有「82工程」、「20工程」等等。
  • 空戰僅遜殲20,強悍的殲11D最後被取代,弱一級的殲16是怎麼贏的?
    殲11D和殲16都是中航工業沈飛的產品,它們的性能和成飛的殲10C一樣,都位居四代半的水平,只是殲11D和殲16都是重型戰機,對殲10C這樣的中型戰機構成了一些方面的基礎優勢,但總體來看,重型戰機和中型戰機是共存關係,誰也無法從根本上取代誰。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殲20簡介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
  • 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7殲-7型戰鬥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鬥機之一。殲-14許多國外媒體猜測殲-14是中國對俄羅斯米格1.44的逆向研究版本,使用內部彈倉降低雷達反射,提高隱形。但是,J-14更有可能是洪都飛機廠基於強-6設計的,用來同瀋陽J-13和成都J-10競標解放軍第三代戰鬥機的方案。實際上殲-14的機號懸空,亦從來無任何確切證據證明殲-14的計劃或者其戰鬥機實體存在。
  • 殲20飛機首飛10周年:翱翔藍天的殲20戰鬥機
    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 機場跑道上方,殲20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從首飛到公開亮相珠海航展,從亮劍「朱日和」到裝備部隊,殲20飛機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 美國一直認為中國造不出四代機,為何殲-20剛上馬,被嚇了一跳?
    要知道,我國唯一的四代戰鬥機殲-20就是在1997年正式開始研製的。1997年對人民空軍來說算得上是"遠古"了,畢竟殲-10戰鬥機首飛都是在1998年。不過,想像圖與今天的殲-20戰鬥機除了都採用了三翼面設計外沒有其他相同之處。在當時,美國軍方已經了解到中國正在四代戰鬥機方面與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謀取合作,蘇霍伊設計局的不少產品都採用了三翼面設計,中國的四代機借鑑這一設計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比起殲-20,ONI繪製出的圖像更類似於F/A-18戰鬥機。甚至被不少人認為中國塗裝版本的F-18戰機,讓人誤認為中國即將引進F-18戰機,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 殲10C逐步採用渦扇10B,殲20即將換裝渦扇15
    殲10C目前大部分採用的仍然是俄羅斯的AL31FN改進型發動機,但是最新批次已經開始安裝國產的渦扇10B發動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主要原因在於渦扇10B目前的產能仍然不足,這款發動機現在大批量裝備在殲11B和殲16之上,需求量巨大。
  • 多虧了印度:西部空軍殲7鳥槍換炮,新戰機戰力僅次於殲20
    ,殲-16的總體作戰效能是僅次於殲-20的主力機型。得益於其原型蘇-27優異的氣動性能,殲-16空戰性能不遜色於任何潛在對手的四代戰機,這也是重型多用途戰機近年來成為世界空軍發展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其中尤其以蘇-30MKI和陣風最為先進,二者都達到了四代半水準,中國與之對應的則是殲-16和殲-10C戰機,當然中國還擁有一個絕對優勢:殲-20,但殲-20作為領軍戰機數量還很少,在西部戰區還是要靠大批的殲-16作為主力以壓制對方蘇-30和陣風。
  • 殲20的主要作用是什麼?截擊作戰只是一方面而已
    從2018年殲-20宣布服役至今,已經有兩年了,服役規模據稱也有幾十架左右了,乍一聽似乎這個規模並不夠大,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就能發現這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五代機部隊規模了,第一是美國,擁有400多架現役五代機,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幾十架,然後是日本的25架。從規模來看,殲-20如今不論是在軍事體系中發揮什麼作用,都肯定是起到精英骨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