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鎮雙龍村桑園航拍圖。
阿蓬江鎮青槓村民在轉運桑葉。
太極鄉太河村民在給小蠶添加桑葉。
花神絲綢女工用蠶絲織布。
石會鎮蠶繭站,工人們在烘烤蠶繭。
本版圖片均由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俗話說:種桑栽桐,子孫不窮。蠶桑是重慶的「老」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多地都在發展蠶桑,但由於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農民後來大面積毀桑改種。
黔江區卻是例外!蠶桑產業並非黔江傳統支柱產業,其產業體量20年前還位居重慶倒數。但自2001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黔江區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產業,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修復與產業富民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如今,黔江作為重慶最大的蠶桑產業基地區縣,已連續10年桑園規模和桑蠶繭產量穩居全市第一。2020年,黔江優質桑園面積已發展到8.3萬餘畝,預計蠶農售繭收入1.17億元,全區有1萬餘戶4.3萬餘人的承包耕地栽種蠶桑,帶動1.2萬餘人從事蠶業生產。
蠶桑產業已成為黔江70%的貧困村、10%的建卡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老」蠶桑為何能在黔江這片土地上煥發出「新」活力?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黔江區進行調查。
認準蠶桑 一張藍圖繪到底
11月5日,黔江區金溪鎮岔河村二組,39歲的貧困戶田明強正在桑園內間種青菜頭,他要趁著冬季桑樹休眠期間,在桑樹的行間栽種青菜頭來提高桑園的立體種植收益。
田明強2017年開始栽桑養蠶,如今已發展到100多畝。今年夏天持續降雨,田家的秋繭減產近1/3,但售價卻高於去年,這讓他決心把栽桑養蠶一直搞下去。
售價高,得益於黔江區今年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桑蠶繭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一旦蠶農售繭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由保險公司對蠶農予以補償。
蠶桑產業是外向型產業,發展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價格呈周期性波動,蠶農普遍存在「低潮砍、高潮攆」的短期發展行為。但黔江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連續20年印發《做好蠶桑生產工作的通知》,制定年度建桑園、產蠶繭目標,明確獎扶政策和工作措施,確保蠶桑產業得到持續穩定發展。
「2009年,黔江區把蠶桑作為全區三大農業骨幹產業發展,出臺了持續穩定的蠶桑產業扶持政策,累計統籌整合各級財政資金近5億元支持蠶桑產業發展。」黔江區林業局蠶業管理總站站長徐兵介紹。
以田明強家的桑園為例,從新建桑園、桑園管理、建設蠶棚、購買機具、修建道路等都有政府補貼,他還獲得了貧困戶小額信貸和農行提供的產業貸款,有了發展蠶桑的資金。
價格穩,產業穩。針對蠶桑價格波動大的特點,黔江區建立了價格保護機制,在市場低迷時實行保護價收購,政府給予適當補助,保住桑園不損毀;在市場行情上升時確定政府指導價,確保價格不出現大起大落。今年,黔江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桑蠶繭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恰逢今年持續降雨天氣蠶農受災,該保險立刻發揮了作用。
黔江區為何認準了蠶桑產業,數十年如一日地扶持其發展呢?
「蠶桑產業是公認的』短平快』,當年栽桑就能實現當年養蠶當年有收益。」黔江區林業局局長何健說,蠶桑產業鏈條非常完整,從蠶沙、蠶蛹、蠶繭、蠶絲,到桑枝、桑葉都可以實現加工利用,而且蠶桑產業是生態產業,對於石漠化治理效果極好,再加上國家「東桑西移」工程帶來的機遇,黔江認準了蠶桑作為重要的產業扶貧項目,一屆接著一屆抓,這才有了今天「連續10年桑園規模和桑蠶繭產量穩居全市第一」的成績。
今年,黔江區還獲得了「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稱號,並上榜「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黔江區委書記餘長明說,蠶桑產業是黔江對外交流的名片,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是丟不得也丟不起的骨幹支柱產業。
科技助力 栽桑養蠶變繁為簡
養蠶是個體力活。按照過去傳統養蠶模式,一張蠶需要50多個蠶簸,農戶投放桑葉需要彎腰上萬次,將蠶簸端上端下,一般人吃不消,一家人一年只能養一兩張蠶。
但重慶日報記者在田明強家見到的軌道式地蠶育模式,和傳統養蠶方式大不相同。田家的蠶養在地上,四周搭起了塑料大棚。大棚內安裝了省力化餵蠶軌道車,人站在懸空的軌道車上,搖動手柄前後行進,將手裡的桑葉撒下,不用再不停地端蠶簸、反覆地彎腰。
而在太極鄉鹿子村一組的桑園託管中心,擺放著60個電動升降蠶臺。通過機械化升降蠶臺,擺脫了過去將蠶簸端上端下的繁重勞動。
鹿子村支書彭正遠介紹,過去村民家家戶戶栽桑養蠶,後來因勞力不足,養蠶的少了,不少桑園閒置。後來,鹿子村集體經濟聯合社領頭,把155畝閒置桑園託管起來,通過機械化模式養蠶,節省一半人力。今年以來,這個託管中心養了160多張蠶,賣出120多擔,收入24萬元左右。
徐兵介紹,黔江區在發展蠶桑的過程中,注重科技興蠶助力產業發展。經過對比實驗,推廣使用了更適合黔江本地的桑、蠶品種。比如近年來主推的桑樹品種強桑1號,葉片比巴掌還大,摘葉省力,產量也比傳統品種高得多;引進的雄蠶品種「秋華×平30」等,吐絲和結繭都更上一層樓。通過加強桑、蠶良種推廣與多批次養蠶結合,促進農戶年度栽桑養蠶增幅都在20%以上。
黔江區還建立了繭絲綢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重慶市蠶科院黔江分院、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黔江基地等技術攻關平臺,以及區、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推廣山地省力高效養蠶「六化五配套」(即蠶桑品種良種化、桑園管理標準化、小蠶共育專業化、養蠶大棚簡易化、方格簇結繭自動化、消毒防病統一化;一戶養蠶戶3畝桑園配套一個大棚、一個消毒池、一個貯沙坑、一個儲桑池、一名合格的養蠶員)集成技術,讓養蠶成為男女老少都能學會的「傻瓜技術」,幫助農村留守人員脫貧增收。
正是靠著科技助力帶來的勞動效率提升,田明強所在的金溪鎮,2017年以前在地桑園面積僅713畝,短短3年裡發展到1萬餘畝,栽桑養蠶農戶從2017年的34戶增加到378戶。2019年,金溪鎮蠶繭產量從2017年的510擔增加到3322擔,實現產值597萬元,戶均增收1.58萬元。
從「一根絲」向全產業鏈發力 富了百姓
蠶桑處於絲綢產業鏈的最前端,自身的利潤空間較小,蠶繭價格很難出現大幅上漲。而在過去,桑樹的根、莖、葉、花、果及蠶蛹等資源大量閒置,利用率低。黔江區通過積極探索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在蠶桑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上培育經濟增長點,尋找產業附加值。
11月5日,位於黔江正陽工業園區的重慶市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生產線上選繭、煮繭、繅絲……雪白的蠶繭經過一道道生產線後,就變成了一根根晶瑩剔透的蠶絲。這家企業是黔江區2006年從浙江桐鄉市招商引進的蠶桑生產龍頭企業,集繅絲生產、生絲、絲織品、綢緞、絲綿、床上用品、服裝為一體。依託該企業,黔江區引進了花神織綢公司、唯美地毯公司打造「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建成蠶桑被、織綢、地毯等加工生產線,填補黔江絲綢深加工產業空白。
在不遠處的青坪社區、重慶海通繭絲綢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工地,工人正在加緊施工。這是黔江區去年依託東西扶貧協作引進的重點項目,將在黔江建集基地培育、繅絲生產、食品加工、絲綢製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項目。
這兩家龍頭企業的引進,將傳統的「一根絲」延伸至繭絲綢全產業鏈,使得黔江蠶桑產業體系「豐腴」起來,保證了蠶繭價格穩定。
今年,黔江區正式獲評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這也意味著黔江蠶桑產業將從目前的繭絲綢產業鏈延伸至蠶桑生物全產業鏈。徐兵介紹,黔江有8.3萬畝標準桑園,每年可產16萬噸桑葉、8萬噸桑枝、5萬噸蠶沙、7萬擔蠶繭和250噸蠶蛹,這些資源都可以「變廢為寶」。
以每年產生的8萬噸桑枝為例,如果製造桑枝生物質顆粒燃料,可實現銷售收入4500餘萬元,實現利稅400餘萬元。此外,桑葉可做成桑葉面、桑葉茶,冬天剪下來的桑枝可發展食用菌……
目前,黔江已有9家蠶桑生物企業實現投(試)產,在濯水古鎮還建成了武陵山絲綢博物館,黔江已基本建成集科研、蠶種、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服裝、地毯、桑文旅、出口貿易及桑蠶附屬物深加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2019年實現產值5億元。
用桑樹治理石漠化 綠了山川
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的田間地頭都是巖石,巖石之間瘠薄的土地上,一棵棵桑樹卻長得鬱鬱蔥蔥。
「幾乎全村都是這樣的巖隔澇地(當地方言,石漠化地區),以前搞產業想都不敢想。」11月5日,三組村民蔡正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是蠶桑改變了雙龍村,「這幾年我開荒80多畝來種桑樹,今年養蠶20多張,賣繭收入近16萬元。」
徐兵介紹,桑樹根系發達,抗旱性強,固土效果明顯,具有生態修復功能。雙龍村從2005年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蠶桑,目前已有在地桑園面積3000畝,2019年104戶養蠶農戶全年產繭2261擔,實現養蠶收入440萬元,戶均養蠶收入3.5萬元,其中包括16戶貧困戶。
黔江區是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形,是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縣之一,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達3萬多公頃,石漠化耕地佔石漠化面積的52.22%。黔江區將石漠化治理與發展蠶桑產業相結合,與西南大學合作建立了重慶市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在積極創建黔江國家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通過十多年的發展,黔江用桑樹治理石漠化,不但富了百姓,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目前該區石漠化區域裡的桑樹已逐漸成林,土地的基巖裸露度由原來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
未來的黔江蠶桑如何發展?何健介紹,黔江將實現蠶桑產業省力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通過提高桑園畝產綜合效益,延長產業鏈,增加蠶農收入來降低桑蠶鮮繭在桑園受益中的比例,從根本上增強抵禦桑蠶繭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通過開展優質蠶桑鮮繭生產、蠶桑附屬物綜合利用、桑園訂單間作、桑旅融合發展等措施,實現畝桑綜合效益8000—10000元。(記者 龍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