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蠶桑煥發「新」活力

2020-11-28 新華網重慶站

濯水鎮雙龍村桑園航拍圖。

阿蓬江鎮青槓村民在轉運桑葉。

太極鄉太河村民在給小蠶添加桑葉。

花神絲綢女工用蠶絲織布。

石會鎮蠶繭站,工人們在烘烤蠶繭。

本版圖片均由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俗話說:種桑栽桐,子孫不窮。蠶桑是重慶的「老」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多地都在發展蠶桑,但由於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農民後來大面積毀桑改種。

  黔江區卻是例外!蠶桑產業並非黔江傳統支柱產業,其產業體量20年前還位居重慶倒數。但自2001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黔江區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產業,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修復與產業富民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如今,黔江作為重慶最大的蠶桑產業基地區縣,已連續10年桑園規模和桑蠶繭產量穩居全市第一。2020年,黔江優質桑園面積已發展到8.3萬餘畝,預計蠶農售繭收入1.17億元,全區有1萬餘戶4.3萬餘人的承包耕地栽種蠶桑,帶動1.2萬餘人從事蠶業生產。

  蠶桑產業已成為黔江70%的貧困村、10%的建卡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老」蠶桑為何能在黔江這片土地上煥發出「新」活力?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黔江區進行調查。

  認準蠶桑 一張藍圖繪到底

  11月5日,黔江區金溪鎮岔河村二組,39歲的貧困戶田明強正在桑園內間種青菜頭,他要趁著冬季桑樹休眠期間,在桑樹的行間栽種青菜頭來提高桑園的立體種植收益。

  田明強2017年開始栽桑養蠶,如今已發展到100多畝。今年夏天持續降雨,田家的秋繭減產近1/3,但售價卻高於去年,這讓他決心把栽桑養蠶一直搞下去。

  售價高,得益於黔江區今年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桑蠶繭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一旦蠶農售繭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由保險公司對蠶農予以補償。

  蠶桑產業是外向型產業,發展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影響,價格呈周期性波動,蠶農普遍存在「低潮砍、高潮攆」的短期發展行為。但黔江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連續20年印發《做好蠶桑生產工作的通知》,制定年度建桑園、產蠶繭目標,明確獎扶政策和工作措施,確保蠶桑產業得到持續穩定發展。

  「2009年,黔江區把蠶桑作為全區三大農業骨幹產業發展,出臺了持續穩定的蠶桑產業扶持政策,累計統籌整合各級財政資金近5億元支持蠶桑產業發展。」黔江區林業局蠶業管理總站站長徐兵介紹。

  以田明強家的桑園為例,從新建桑園、桑園管理、建設蠶棚、購買機具、修建道路等都有政府補貼,他還獲得了貧困戶小額信貸和農行提供的產業貸款,有了發展蠶桑的資金。

  價格穩,產業穩。針對蠶桑價格波動大的特點,黔江區建立了價格保護機制,在市場低迷時實行保護價收購,政府給予適當補助,保住桑園不損毀;在市場行情上升時確定政府指導價,確保價格不出現大起大落。今年,黔江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桑蠶繭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恰逢今年持續降雨天氣蠶農受災,該保險立刻發揮了作用。

  黔江區為何認準了蠶桑產業,數十年如一日地扶持其發展呢?

  「蠶桑產業是公認的』短平快』,當年栽桑就能實現當年養蠶當年有收益。」黔江區林業局局長何健說,蠶桑產業鏈條非常完整,從蠶沙、蠶蛹、蠶繭、蠶絲,到桑枝、桑葉都可以實現加工利用,而且蠶桑產業是生態產業,對於石漠化治理效果極好,再加上國家「東桑西移」工程帶來的機遇,黔江認準了蠶桑作為重要的產業扶貧項目,一屆接著一屆抓,這才有了今天「連續10年桑園規模和桑蠶繭產量穩居全市第一」的成績。

  今年,黔江區還獲得了「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稱號,並上榜「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黔江區委書記餘長明說,蠶桑產業是黔江對外交流的名片,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是丟不得也丟不起的骨幹支柱產業。

  科技助力 栽桑養蠶變繁為簡

  養蠶是個體力活。按照過去傳統養蠶模式,一張蠶需要50多個蠶簸,農戶投放桑葉需要彎腰上萬次,將蠶簸端上端下,一般人吃不消,一家人一年只能養一兩張蠶。

  但重慶日報記者在田明強家見到的軌道式地蠶育模式,和傳統養蠶方式大不相同。田家的蠶養在地上,四周搭起了塑料大棚。大棚內安裝了省力化餵蠶軌道車,人站在懸空的軌道車上,搖動手柄前後行進,將手裡的桑葉撒下,不用再不停地端蠶簸、反覆地彎腰。

  而在太極鄉鹿子村一組的桑園託管中心,擺放著60個電動升降蠶臺。通過機械化升降蠶臺,擺脫了過去將蠶簸端上端下的繁重勞動。

  鹿子村支書彭正遠介紹,過去村民家家戶戶栽桑養蠶,後來因勞力不足,養蠶的少了,不少桑園閒置。後來,鹿子村集體經濟聯合社領頭,把155畝閒置桑園託管起來,通過機械化模式養蠶,節省一半人力。今年以來,這個託管中心養了160多張蠶,賣出120多擔,收入24萬元左右。

  徐兵介紹,黔江區在發展蠶桑的過程中,注重科技興蠶助力產業發展。經過對比實驗,推廣使用了更適合黔江本地的桑、蠶品種。比如近年來主推的桑樹品種強桑1號,葉片比巴掌還大,摘葉省力,產量也比傳統品種高得多;引進的雄蠶品種「秋華×平30」等,吐絲和結繭都更上一層樓。通過加強桑、蠶良種推廣與多批次養蠶結合,促進農戶年度栽桑養蠶增幅都在20%以上。

  黔江區還建立了繭絲綢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重慶市蠶科院黔江分院、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黔江基地等技術攻關平臺,以及區、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推廣山地省力高效養蠶「六化五配套」(即蠶桑品種良種化、桑園管理標準化、小蠶共育專業化、養蠶大棚簡易化、方格簇結繭自動化、消毒防病統一化;一戶養蠶戶3畝桑園配套一個大棚、一個消毒池、一個貯沙坑、一個儲桑池、一名合格的養蠶員)集成技術,讓養蠶成為男女老少都能學會的「傻瓜技術」,幫助農村留守人員脫貧增收。

  正是靠著科技助力帶來的勞動效率提升,田明強所在的金溪鎮,2017年以前在地桑園面積僅713畝,短短3年裡發展到1萬餘畝,栽桑養蠶農戶從2017年的34戶增加到378戶。2019年,金溪鎮蠶繭產量從2017年的510擔增加到3322擔,實現產值597萬元,戶均增收1.58萬元。

  從「一根絲」向全產業鏈發力 富了百姓

  蠶桑處於絲綢產業鏈的最前端,自身的利潤空間較小,蠶繭價格很難出現大幅上漲。而在過去,桑樹的根、莖、葉、花、果及蠶蛹等資源大量閒置,利用率低。黔江區通過積極探索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在蠶桑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上培育經濟增長點,尋找產業附加值。

  11月5日,位於黔江正陽工業園區的重慶市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生產線上選繭、煮繭、繅絲……雪白的蠶繭經過一道道生產線後,就變成了一根根晶瑩剔透的蠶絲。這家企業是黔江區2006年從浙江桐鄉市招商引進的蠶桑生產龍頭企業,集繅絲生產、生絲、絲織品、綢緞、絲綿、床上用品、服裝為一體。依託該企業,黔江區引進了花神織綢公司、唯美地毯公司打造「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建成蠶桑被、織綢、地毯等加工生產線,填補黔江絲綢深加工產業空白。

  在不遠處的青坪社區、重慶海通繭絲綢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工地,工人正在加緊施工。這是黔江區去年依託東西扶貧協作引進的重點項目,將在黔江建集基地培育、繅絲生產、食品加工、絲綢製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項目。

  這兩家龍頭企業的引進,將傳統的「一根絲」延伸至繭絲綢全產業鏈,使得黔江蠶桑產業體系「豐腴」起來,保證了蠶繭價格穩定。

  今年,黔江區正式獲評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這也意味著黔江蠶桑產業將從目前的繭絲綢產業鏈延伸至蠶桑生物全產業鏈。徐兵介紹,黔江有8.3萬畝標準桑園,每年可產16萬噸桑葉、8萬噸桑枝、5萬噸蠶沙、7萬擔蠶繭和250噸蠶蛹,這些資源都可以「變廢為寶」。

  以每年產生的8萬噸桑枝為例,如果製造桑枝生物質顆粒燃料,可實現銷售收入4500餘萬元,實現利稅400餘萬元。此外,桑葉可做成桑葉面、桑葉茶,冬天剪下來的桑枝可發展食用菌……

  目前,黔江已有9家蠶桑生物企業實現投(試)產,在濯水古鎮還建成了武陵山絲綢博物館,黔江已基本建成集科研、蠶種、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服裝、地毯、桑文旅、出口貿易及桑蠶附屬物深加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2019年實現產值5億元。

  用桑樹治理石漠化 綠了山川

  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的田間地頭都是巖石,巖石之間瘠薄的土地上,一棵棵桑樹卻長得鬱鬱蔥蔥。

  「幾乎全村都是這樣的巖隔澇地(當地方言,石漠化地區),以前搞產業想都不敢想。」11月5日,三組村民蔡正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是蠶桑改變了雙龍村,「這幾年我開荒80多畝來種桑樹,今年養蠶20多張,賣繭收入近16萬元。」

  徐兵介紹,桑樹根系發達,抗旱性強,固土效果明顯,具有生態修復功能。雙龍村從2005年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蠶桑,目前已有在地桑園面積3000畝,2019年104戶養蠶農戶全年產繭2261擔,實現養蠶收入440萬元,戶均養蠶收入3.5萬元,其中包括16戶貧困戶。

  黔江區是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形,是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縣之一,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達3萬多公頃,石漠化耕地佔石漠化面積的52.22%。黔江區將石漠化治理與發展蠶桑產業相結合,與西南大學合作建立了重慶市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在積極創建黔江國家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通過十多年的發展,黔江用桑樹治理石漠化,不但富了百姓,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目前該區石漠化區域裡的桑樹已逐漸成林,土地的基巖裸露度由原來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

  未來的黔江蠶桑如何發展?何健介紹,黔江將實現蠶桑產業省力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通過提高桑園畝產綜合效益,延長產業鏈,增加蠶農收入來降低桑蠶鮮繭在桑園受益中的比例,從根本上增強抵禦桑蠶繭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通過開展優質蠶桑鮮繭生產、蠶桑附屬物綜合利用、桑園訂單間作、桑旅融合發展等措施,實現畝桑綜合效益8000—10000元。(記者 龍丹梅)

相關焦點

  • 打造一流灣區的一流鄉村 老溫泉綻放新活力
    在「環境變美,村民變富」的背後,是從化區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價值轉化:打造20個特色小鎮動力源、加快從化溫泉地區實現「老溫泉、新活力」、高標準高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過去一年來,從化區堅持一體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加快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優質生活圈,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努力建設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一流美麗鄉村
  • 天津光電集團:老企業煥發新活力
    「總理的到來,堅定了我們加大技術投入和堅持體制創新的決心,我們要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就像總理說的那樣,老企業,新氣象,大未來!」天津光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孫衛東激動地對記者說。天津光電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有60多年歷史的老軍工企業,主要從事光電設備、電子器件、技術服務製造等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
  • 老藥新用:老藥品的新使命—新聞—科學網
    「老藥新用」,是指發現現有臨床應用藥物的新用途。相對新藥研發而言,成本低、花費少、耗時短,是研發的一大熱點。
  • 活力28三起三落後再戰江湖,種草小紅書請李佳琦帶貨
    據楚天都市報消息:這幾日,荊州沙市江岸陰雨連綿,已停用的沙市日化老廠區,在風雨中顯得格外空曠寂靜,紅藍相間的「活力28」四個大字,靜靜矗立在廠區主樓樓頂。在距離老廠區不到5公裡的荊州口岸聯檢大樓內,數百人的新活力28團隊剛結束雙11的戰鬥,來不及休整便立馬投入到雙12的籌備之中。他們首次參戰雙11便一戰成名,將活力28送上了雙11天貓家用清潔品行業新品牌熱賣榜第一名。新活力28,始於2017年。
  • 老雞西市城子河區丨基地新活力 產量降收入增
    有保障然而,由於受採煤沉陷的影響,加之農家肥成本的上升,特別是一家一戶應對市場波動,菜農們心裡「沒了底」,新陽白菜種植量逐年下降,許多老菜農都放棄了「拿手活」改種大田了。為了重振老蔬菜基地雄風,從2017年起,新陽村投資近80萬元打了8眼機井,為300畝菜地上了噴灌設施,還修了4公裡田間作業路和橋涵。同時綜合治理荒溝水土流失1萬平方米,2018年一期建成儲量50萬斤菜窖,待二期項目建成後,不但實現立體開發復墾土地15畝、使兩岸200畝土地得到永久保護,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菜農應季賣菜難、反季無菜賣的被動局面。
  • 活力計算器 計算「真」年齡
    自我感覺也許不準確,還是通過「活力年齡計算器」算一下吧。英國健康保險公司PruHealth新近推出一款這樣的在線計算器,可以算出身體的「真實年齡」並告訴使用者其生活方式對壽命的影響。多種因素共作用這個計算器把體重、鍛鍊量、膽固醇水平、飲食習慣、心情和酒精攝入量都計算在內。PruHealth舉了一個具體例子。
  • 三治融合 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
    《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本期推出《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一起了解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三治融合模式。「今天的議事會主要是針對老村莊的停車問題召開的,主要是村民家裡辦喜事,來的朋友比較多,停車難,村民意見也比較大。」在嘉興桐鄉市越豐村的文化禮堂裡,黨委書記沈春雷已經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召集百姓議事會。這次他們要討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在老村莊內修建公共停車位。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開,使得非遺回歸生活,並且在當代生產生活中再現活力。「非遺+旅遊」的融合發展之路上不乏生動實踐。
  • 浙江發布《2019年新設小微企業活力指數》
    中新網杭州6月11日電(記者 胡亦心)11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對外發布了《2019年浙江省新設小微企業活力指數》(以下簡稱《活力指數》)。《活力指數》顯示,2019年浙江新設小微企業活力指數為125.94點,同比增長4.95%,新設小微活力持續提升,新興產業成長迅速。
  • 看老工業煥發新活力 E9區創新工場搭建創新產業金融服務平臺
    新華網北京1月16日電 近年來,由北京798的成功引發的老廠房舊貌換新顏的故事越來越多,老舊廠房改造似乎總是與文化創意產業結下不解之緣。2019年1月15日,E9區創新工場聯合工商銀行朝陽支行在園區舉行了一場「新經濟、新金融、新視野」 銀企對接主題沙龍,沙龍上專家解讀熱點、展望行業前沿、對接金融服務,為創新園區產業集聚業態賦能提供了新思路。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融媒+賦能創新傳承 廣東非遺「後浪」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289藝術園區開幕  傳承古意,綻放新枝。近年來,廣東抓住數字文化崛起良好時機,加強智慧融媒賦能,不斷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前邁進。
  •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新知新覺)
    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市場主體自主參與市場活動。這就要求確認其在市場中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從事民事活動的平等權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資源配置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28日在穗開幕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12月28日在廣州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現場展出逾百件(套)展品,讓廣東「非遺後浪」迎來了令人期待的集體「綻放」。展出全國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73件(套)展品展覽分為活力時尚、活力風物、活力空間、活力傳承、活力未來五大篇章,從精神、民俗、知識、技藝、藝術等不同維度,展現廣東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石灣陶塑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攜牛年生肖陶塑新作《閒情樂》等亮相,以活力匠心為展覽揭開序章。
  • 新天地湖濱路活力街區等你來打卡
    新天地湖濱路活力街區等你來打卡 2019-12-28 1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特別策劃|老片新看 經典啟示錄
    「老劇翻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近一兩年,不僅「年輕人追老劇、看老片」成為新風潮,一些經典影視作品的臺詞和情節也被做成表情包在網上瘋傳。這一現象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思考:何謂經典?作為影視工作者,如何引導年輕受眾觀看經典?經典影視是如何跨越時代鴻溝,恆久散發魅力的?這些經驗能否為當下創作者所用,進而打造新經典?
  • 大衣裡面別老穿針織衫,換成衛衣減齡又活力,明星超模也愛這麼穿
    外套單品在冬季穿搭中處於C位,能讓人一眼就get到它的存在,因此許多女性在選外套時都十分用心,而內搭由於佔據比重較小,反而容易被忽略,很多女性習慣內裡穿著針織衫,但進入室內一脫外套就會暴露身材上的不足,不如把針織衫換成衛衣,減齡又活力,連明星超模也愛這麼穿。
  • ...激發新活力 釋放新動能 彰顯新面貌 揚中,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
    揚中市代市長賈晟作《政府工作報告》,總結2020年成績,描畫「十四五」開局之年發展藍圖,堅持產業強市,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堅持項目至上,激發實體經濟新活力;堅持項目至上,激發實體經濟新活力;堅持城鄉融合,彰顯宜居宜業新面貌;堅持優質供給,繪就幸福民生新畫卷;堅持系統思維,構建風險防控新格局,奮力開啟揚中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 瀏陽灣裡屋場:被「老種子」改變的新屋場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28日訊(全媒體記者 顏開雲)一顆「老種子」,深刻改變了灣裡屋場的面貌,乃至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屋場周邊流轉的上千畝土地,種上了老種子蔬菜、水稻。前不久,湖南首家老種子博物館也在此開館了。
  • 種鴿近親配對出的鴿子活力低?可以這麼做
    一些鴿友的鴿子近親配對,出的鴿子出現了明顯活力下降的情況,或者是出現了其它的退化的問題。那麼有時候是難免的事情,畢竟近親配對出現一些退化現象不少見。不過我們鴿友也有一些做法可以來降低這個概率。第一,選擇用來近親配對的鴿子一定要選擇那些體型較大,並且不是虛胖的一些鴿子。
  • 橋頭火鍋、張鴨子、郵亭鯽魚……重慶老字號怎樣煥發活力?
    然而,目前重慶一些老字號企業存在經營發展欠佳、品牌價值湮沒、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順應市場變化,實現老字號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提升「老」品牌的「新」價值。通過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重慶老字號企業獲得了哪些發展啟示?未來我市將採取哪些措施,助力重慶老字號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