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15歲的小妾,出閣的新娘,圖七鄉下的地主在放鞭炮

2021-01-13 鴻鵠志在蒼宇

今天分享一組黑白照片,張張都是歷史的滄桑。清末一位鄉紳和他的小妾,二人有點夫妻相,就是身高有差距。一個小鳥依人,一個身高馬大。除了正妻要明媒正娶,小妾就不用那麼講究了。看這位剛領回家的小妾也就十五六,身高一米五左右。地主對她很寵愛,挽著手向人炫耀。

一位商販,獨自一人在牆角處抽著水煙,粗布衣服,頭頂幾乎沒有幾根發了。有集的時候可以在鬧市擺攤,更多時候只能走街串巷。士農工商,一直在底層為了生計苟延殘喘。

戴著籮筐出嫁的新娘,不知道是當地風俗還是窮困所致。四個轎夫也是赤著腳,看樣子這戶人家,並不是什麼有錢人。

被俘虜的義和團戰士,戴著腳鏈竟然對著鏡頭笑。在慈禧的眼裡,正是因為義和團可以「神功護體」,「刀槍不入」,這才下定決心與洋人開戰。沒料到幾個月後京城就淪陷,就連慈禧的親家母,也慘遭侮辱被逼自盡。慈禧只好與洋人合夥鎮壓了義和團。

即將出閣新娘子,美麗清純,一看也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還對自己的家還戀戀不捨。身邊是她的丫鬟,有的也會成為通房丫頭。雖然要門當戶對,可心裡還是忐忑。沒有成親前是不得見面的,不滿意也得認!

一家四口在一處山坡上拾柴,人已經累得氣喘籲籲,筐裡卻沒幾根柴。天災人禍,樹皮都被扒了吃。笨重的衣服,還是孩子就在外面拾荒,這樣的童年都是灰楞楞的。

鄉下的地主,趕上節日,一家人在門外放鞭炮。別看住的條件簡陋,可也是有妻有妾,有兒有女,站在那裡很霸氣,也算是人生的巔峰了。在封建社會,三妻四妾,兒孫滿堂是有錢人的任性

相關焦點

  • 清末老照片,吃飯挨訓的小妾,賣秘制烤鴨的侏儒,滿腿膿瘡的苦力
    清末老照片,吃飯挨訓的小妾,賣秘制烤鴨的侏儒,滿腿膿瘡的苦力 清末真實照片,一位鄉紳,看起來賊眉鼠目的。
  • 100年前的老照片,圖7伺候過慈禧隆裕的老宮女,圖5小妾的身材比例賊好
    100年前的老照片,圖7伺候過慈禧隆裕的老宮女,圖5小妾的身材比例賊好 圖1:這張照片是由外國人所拍攝的晚清審案的場景,官老爺,師爺高高在上,伸冤的人跪躺在地,頭都不敢抬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斷案』地點並不是像電視劇中的那樣有很多衙役在側的公堂;明鏡高懸的大牌匾,也變成一幅商人所信奉的關公像。
  • 民國老照片:窮人放鞭炮過春節,有錢人發壓歲錢過春節
    民國老照片:上海老百姓怎麼過春節?總感覺那個年代的人都不怕鞭炮,拎著手上就放了一卦!放鞭炮普通或者窮人老百姓最簡單的過節方式了。民國老照片:上海老百姓怎麼過春節?街頭寫傳統春聯,過年最少不了的就是春聯了,只要貼上春聯,就是滿滿的年味。
  • 80年代舊照:春節放鞭炮喜氣洋洋,武警屈膝槍斃囚犯!
    80年代舊照:春節放鞭炮喜氣洋洋,武警屈膝槍斃囚犯!此時我們看到的是80年代過年的時候,這一幕發生在鄉下,此時正直春節,很多人聚在村口的空地上,在這裡有幾個小孩用竹竿挑起鞭炮在放鞭炮,看著極為喜慶,可謂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中國人結婚為什麼要放鞭炮?
    中國人結婚為什麼要放鞭炮?為何結婚要放鞭炮呢?這個習俗怎麼來的?眾所周知,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別稱也叫「炮仗」、「爆仗」。鞭炮的起源很早,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超過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吉利與歡愉。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鞭炮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鞭炮的本意並非是為了喜慶。
  • 洋人看砍頭,正室看小妾洗衣服,清朝的老照片今天看有什麼感覺?
    而在這裡,筆者整理了一組關於清朝的老照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那個離我們最近的王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存在吧。 上圖所顯示的場景是清朝的斬首的老照片,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們發現在旁邊出現了一隊洋人士兵,他們在很有興趣的看著斬首
  • 辛德勇:過大年,放鞭炮?
    從少年時期起,一到過年,心頭就會對放鞭炮這檔子事兒,充滿不安。媽媽規矩很多,午夜跨年的時候,鞭炮一定要放響;初一一大早,一定要放響;初五、十五、二月二都一定要放響。家裡上有兄,下有弟,這本來不應該有什麼問題。偏偏兄弟三人,沒有一個人對這事兒有一丁點兒興趣。買來的鞭炮一直到放過期點不著火還沒有人去放,是一種常態。母親暴怒,自是事出有因。
  • 老北京文化:春節期間,放鞭炮都有哪些習俗?
    可見咱們老北京人對春節放炮的重視,已經將放鞭炮當成過年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操辦。所以,每年的春節,老北京城都會有這樣的景象:華燈璀璨,鑼鼓齊鳴,鞭炮聲此起彼伏,為沸騰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為吉慶佳節譜寫了快樂的篇章。說起北京城春節放鞭炮的歷史,史書上早有記載,清人百一居士就曾經在自己所著的《壺天錄》中提到過京城放鞭炮的事兒,他寫到:「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
  • 廢舊燈管內放鞭炮 6歲頑童付出血的代價
    大眾網1月30日棗莊訊 「真的不該讓孩子玩鞭炮,以後我再也不讓他玩了!」春節期間,6歲的小峰在燃放鞭炮時不慎炸傷了手,小峰的母親錢女士到現在還很後怕。  錢女士介紹,1月26日下午,小峰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樓下燃放煙花爆竹,她見孩子們玩得開心,自己也沒太在意。小峰在路邊撿到一個破損的燈管,將鞭炮放進燈管,用右手拿打火機。燈管裡的鞭炮迅速被點燃,小峰躲閃不及,爆炸聲響起,燈管被炸碎,小峰的手頓時被炸得鮮血直流。旁邊的小夥伴也被嚇傻了,盯著小峰不知道該怎麼辦。
  • 晚清老照片:圖2長得像「外星人」,圖5的孩子雙眼無神猶如死魚
    【晚清老照片:圖2長得像「外星人」,圖5的孩子雙眼無神猶如死魚】晚清老照片:一個光著膀子的晚清鬚眉,用一輪獨輪車推著重重的貨品走在曲折不屈的道路上,顯得異常費勁。晚清老照片:圖為清末時期的太監,長的真的很像外星人啊!
  • 古代一地主60才有後,一看孩子性彆氣到哭,數日後孩子神奇女變男
    地主無後,哭求菩薩在揚州有個地主叫做施達卿,這施達卿是販鹽的,其實若是評價他的話,他的風評還算不錯,人做生意還算是誠懇,也不惡意欺騙他人,借錢也能按時還上,人還努力,比起惡貫滿盈的地主,要好到不知道哪裡去。
  • 別讓電視劇騙了,這才是清末鄉下大戶人家,家裡也就兩頭騾子
    事實上在清末的鄉下,即便是大戶人家也不過是稍微富裕了一點兒而已,根本沒有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那樣誇張。圖中是一個要去集市上賣豬的大戶,只是僱傭了一個獨輪車而已,連牛車都沒有。    一個鄉下的大戶娶了兩房媳婦,看後面的住房似乎並沒有多麼的豪華,但是身上穿的可是綾羅綢緞的,家中應該也算是個大戶了呢。
  • 蘇聯罕見老照片:直升機接新娘,最後一張的女子秀色可餐!
    蘇聯罕見老照片:直升機接新娘,最後一張的女子秀色可餐!美國人拍攝下的蘇聯警察老照片,都很帥氣。直升機婚禮成為現代人追捧的對象,但是在蘇聯時期已經有人這樣做了,直升機接新娘,這樣的工具也是霸氣的。1935年,少先隊員接見史達林。
  • 父母們注意了,10歲男孩井蓋內放鞭炮被炸飛身亡
    是得,放鞭炮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雖然現在移風易俗,城市裡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在一些城郊和鄉村,鞭炮還是過年的最直接體現。無鞭炮不過年,可以說是一部分人不變的信條。放炮竹出現的事故少嗎?不少,但是還是改變不了一些人放炮竹的習慣,歸根結底就是傳統過年的習慣。有些鞭炮的威力確實很小,不足以傷人,但有些鞭炮的威力卻是傷人的,而且燃放不規範也會傷人。
  • 清末老照片,王爺福晉容貌敦厚俏麗,羊倌在頤和園放羊旁若無人
    喜歡歷史的人都喜歡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給人一種親切厚重之感。裡面的人都已經作古,拍攝者甚至不會想到有一天它們會藉助網絡呈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目之所及,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清初的「鼠尾辮」早已經無跡可尋,到了清末已經全被「陰陽頭」取代,辮子又粗又長。灰楞楞的鏡頭下,百姓的市井生活,袒胸露背,為生計奔波忙碌。拿著打狗棒討飯的乞丐,在社會的最底層,身上就裹著一塊破布。大清末年,社會非常黑暗,人口又激增,人地矛盾凸顯。天災人禍,苛捐雜稅,百姓成為流民淪為乞丐就隨處可見。後世之人應絕對警醒!
  • 明星的老照片,初中時期的趙麗穎,15歲的伊能靜,張張都是經典
    明星的老照片,初中時期的趙麗穎,15歲的伊能靜,張張都是經典! 宋丹丹 圖中有宋丹丹和鄧婕,其他的人是誰呢?你能猜出來嗎?
  • 10歲男孩井蓋內放鞭炮被炸身亡,這個細節令人深思
    據悉, 遇難男孩今年10歲, 是一名四年級學生, 他蹲在窨井蓋上點燃了一個鞭炮扔下去, 瞬間發生爆炸, 男孩被炸飛出2米多高, 落到5米之外, 不幸身亡。 1月11日上午, 在事發地小區, 有居民指著四區2號樓4單元和5單元中間說 「事發地就在那兒。」 路邊有一塊井蓋, 已被炸得缺了個邊。
  • 大家對於春節不能放鞭炮怎麼看?說不能放鞭炮的專家大家怎麼看?
    2020-12-23 13:09:26 來源: 新手媽媽育兒 舉報   我支持重拾傳統,春節放鞭炮慶祝
  • 媒體揭日本華人放鞭炮方法:鞭炮在鐵桶裡邊放
    在日本的華人,還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放鞭炮。不過,不像在國內一樣,四處亂放,而是只在中華街上。在中華街上,也不能像中國「土著」一樣,肆無忌憚地放,而是日本式地放鞭炮。怎麼放呢?兩個人抬著一個大鐵皮桶,把鞭炮放在鐵桶裡邊放。為了讓街坊四鄰都能聽見,就抬著鐵皮桶,繞著中華街巡遊。這是個好辦法。
  • 大年初一放鞭炮,幾點放最合適?
    朋友說:在農村過年,大年初一要「開財門」,幾點鐘開始放鞭炮最好?看到這個問題卻讓我覺得莫名的有些傷感,小時候過年都是父親負責放鞭炮,現在父親都已經年過六旬了,而過年的時候也幾乎上是聽不到放鞭炮的聲音了,畢竟環保工作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