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療法解題②:從愛滋病「超級倖存者」到「柏林病人」

2020-12-06 澎湃新聞

從醫學角度說,這次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最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於被修改的竟然是受精卵內的一個正常基因!前面已經描述了很多單個基因的突變導致嚴重遺傳疾病的案例。然而根據目前有限的公開消息,嬰兒的健康似乎沒有顯著問題。這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怎麼一回事呢?

1981年,美國醫療機構報導了第一例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愛滋病。 醫學工作者很快發現病因是一種通過體液傳播的病毒,任何人都可能通過輸血、性交、共用針頭、母嬰傳播等方式感染這種嚴重的免疫疾病。 這種疾病在公眾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有兩個群體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需要輸入凝血因子維持生命的血友病患者;集中在加州和紐約的同性戀群體。

前面說過,對理解人類的疾病幫助最大的,常常是攜帶罕見基因的個體。1994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的一位年輕醫生William Paxton冒出了這麼一個想法:如果能找到高危群體中具有「超級抵抗力」的個體,研究他們的基因組,有沒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愛滋病的機制呢?當時紐約有一位叫Stephen Crohn的男同性戀,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身邊的朋友,包括他的伴侶,陸續被愛滋病奪去了生命。然而 Crohn卻似乎對愛滋病「無所畏懼」。Crohn第一個響應了Paxton的招募廣告,後來又有幾十名「超級倖存者」加入了這項研究。科學家發現愛滋病毒無法感染他們的淋巴細胞,原因在於一個特殊的基因突變:CCR5Δ32。

愛滋病毒要感染淋巴細胞,需要同時和細胞表面的兩種膜蛋白結合: CD4,以及兩種趨化因子受體(chemokine receptor )之一:CCR5或CXCR4。具體需要哪種受體,由愛滋病毒的亞型決定。在歐美CCR5對應的毒株更為流行,而在中國針對CXCR4的毒株佔主導地位。實際上,大部分病毒要感染細胞,都需要先與細胞表面的某些膜蛋白結合,這種膜蛋白叫做病毒的受體。

CCR5。

正常的CCR5是一種七次跨膜蛋白。蛋白是由胺基酸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來的長鏈。如果把細胞膜比喻成一塊繡布,而CCR5是一條繡線,從繡布的一面穿到另一面,如此反覆七次。在細胞膜中間的部分形成七個跨膜結構域。 而Δ32這個突變體在第四和第五跨膜結構域之間少了32個鹼基對。每3個鹼基對編碼1個胺基酸,而32不是3的整倍數。結果是,CCR5不僅少了相應於這32個鹼基對的胺基酸,後面還發生了「移碼突變」,蛋白合成不能到達正常的終點,從第五跨膜結構域開始缺少了後半段。而前半段也不能被運輸到細胞表面, 這樣的CCR5自然無法與細胞膜外的愛滋病毒結合。對攜帶兩個CCR5Δ32等位基因的純合子人群,其淋巴細胞表面完全沒有CCR5,因而無需畏懼相應的愛滋病毒毒株。CCR5Δ32主要集中在歐洲高加索人種的後裔中,基因頻率高達10%,大概有1%為純合子。最奇妙的是,CCR5Δ32這個突變似乎並不對攜帶者健康有顯著影響。所以人群中才可能有佔相當比例天然的純合子。

既然愛滋病病毒的主要亞型之一入侵淋巴細胞需要CCR5,理論上如果可以阻斷CCR5和愛滋病毒的結合,就可以抵禦感染。2007年,美國藥監局批准一種叫做馬拉韋羅(Maraviroc)的小分子藥物上市,其靶點正是CCR5。

與此同時,德國柏林的Charité醫院實施了一起極富想像力的臨床試驗。來自美國的病人Timothy Brown在1990年代中期成為愛滋病毒攜帶者,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不幸的是,他隨後又患上了白血病。在造血幹細胞配型的過程中,主治醫師發現一位捐獻者的幹細胞,不僅免疫配型相同,竟然還帶有CCR5Δ32純合突變。主治醫生決定將帶有CCR5Δ32突變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Timothy Brown體內,一石二鳥,同時治癒了Timothy Brown的愛滋病和白血病!Timothy Brown 是第一個真正完全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柏林病人」這個醫學奇蹟也令CCR5Δ32突變進入大眾的視野。但是造血幹細胞移植本身需要冒極大的風險,運氣不好發生感染,患者完全可能丟掉性命。如果Timothy Brown本身沒有白血病,醫生是絕對不敢冒這個風險的。

有證據表明,在歐洲人群中,CCCR5Δ32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經過了強烈的正向選擇,其統計頻率從近乎零攀升到10%左右。那是否說明CCR5這個基因「可有可無」, CCR5Δ32突變甚至是有益的呢?這種理解是對分子生物學和自然選擇的一知半解。 CCR5Δ32經歷的正向選擇, 說明這個突變滿足兩個要素。

首先,這個突變帶來的負面效果有限。要知道,對細胞來說,合成蛋白質是很「昂貴」的一個工程,因此細胞內存在複雜的機制用於調控蛋白表達水平,優化資源使用。目前有大量數據證明CCR5與多種趨化因子結合,對免疫細胞功能有重要作用。 CCR5Δ32導致正常蛋白從細胞表面消失,而人體功能沒有顯著異常,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其它基因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足CCR5的原有功能。問題是,這種「冗餘度」背後的機理還不清楚,會不會CCR5Δ32隻在歐洲人群的遺傳背景上才是相對無害的?我們目前沒有答案。

其次, 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 CCR5Δ32必定對歐洲人群存在顯著的正面效果。目前有兩種假說:「鼠疫選擇說」和「天花選擇說」。我們知道鼠疫和天花歷史上都曾經造成大量歐洲人死亡,如果有某種突變可以增加人類對這兩種疾病的抵抗力,的確可能因此在人群中擴散開來。然而現代人和古代歐洲人需要應對的流行病種類是很不同的。天花已經正式滅絕,而上一次鼠疫大爆發,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而流行病學研究也顯示, CCR5Δ32人群在西尼羅河病毒和流感病毒面前更加脆弱。而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流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毒之一,其致死率遠非不值一提。此外,對現代人威脅最大的,是發病率多隨著年齡上升的各種慢性疾病。目前的研究顯示,CCR5與癌症的轉移有關,具體機制尚不明了。目前我們並不十分了解CCR5Δ32是否會增加癌症風險和治療的難度。

可能有人說,今天的愛滋病不就是昔日的天花、鼠疫嗎?如果考慮到愛滋病, CCR5Δ32突變對現代人難道不仍然是利大於弊嗎?

當我們說一個基因對某個特點個體「有益」或「有害」的時候,我們必須考慮外部環境的因素。對現代人而言,可選擇的醫療手段當然也是一種「環境因素」。

大概是因為八九十年代愛滋病的恐怖威力太令人印象深刻,今天公眾對愛滋病的認知普遍滯後。 實際上,愛滋病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令人喪膽的絕症了。只有在公共衛生系統極其落後的地區,愛滋病才值得大眾恐懼。愛滋病毒的傳播途徑有限,傳染力並不強,日常接觸不會造成感染愛滋病。攜帶者如果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有很大機率可以把病毒水平控制在檢測線以下,而檢測線水平以下的愛滋病病毒是不會傳染的。因此,大部分攜帶者可以獲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質量及預期壽命。即使母親攜帶愛滋病毒,通過阻斷藥物,也有95-99%的概率生下健康的孩子。而最近這個案例中,父親為愛滋病毒陽性,母親為陰性。如果父親能通過服用藥物把體內的病毒水平控制在檢測線之下,他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感染愛滋病毒。即使父親對藥物的響應不夠好,將精子和精液中的愛滋病病毒分離也遠比編輯受精卵基因組簡易。也就是說,這次出生的兩個女嬰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率,本來就微乎其微。而近年來,愛滋病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突破。可能幾十年後,就像曾經徵服天花、麻疹、脊髓灰質炎那樣,人類也能戰勝愛滋病了。

CCR5Δ32算不算一種「愛滋病疫苗」?我認為這種類比是不當的。就科學角度而言,疫苗是一種具有「延展性」的技術: 疫苗刺激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這種機制可以用於防禦多種病原體。 CCR5Δ32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天然實驗,對大部分傳染病的防治都沒有借鑑意義。就醫學倫理角度而言,每一種疫苗都需要經過臨床試驗,證明其收益遠大於風險才可以投入使用。對這個基因編輯實驗創造的兩個嬰兒,「對愛滋病免疫」是一種偽需求,收益可以確定是微小的,風險卻是不可知且上不封頂的。

我們不能僅從醫學角度理解這些家長的動機,還應該考慮一個社會心理學因素。中國的愛滋病攜帶者仍然面臨誤解和汙名化的問題。愛滋病不僅帶來對身體健康的損害,還造成嚴重的羞恥絕望感。對病毒攜帶者來說,能讓自己的孩子對愛滋病免疫,可能不啻於一道福音——然而這是個基於失實信息的福音。

相關焦點

  • 受「柏林病人」啟發的HIV療法—CCR5基因編輯展現可觀前景!
    自"柏林病人"後人們開始注意到CCR5,受體CCR5在HIV病毒感染靶細胞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通常HIV感染早期介導病毒進入機體的主要輔助受體就是CCR5,可引起機會性感染進而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因此阻斷該受體的功能將成為一個新穎、合理的治療手段。
  • 導入變異CCR5基因,柏林愛滋病病人得以重生:帶來曙光,道路漫長
    走投無路的選擇「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是一位在柏林生活的美國公民,同時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愛滋病。在經歷了痛苦和漫長的治療卻看不到希望後,布朗一度被認為即將踏入墳墓。然而,一次骨髓移植治療的成功,不僅治好了他的白血病,也讓他體內的愛滋病毒神奇消失。
  • 基因編輯治療愛滋病,向「治癒」又邁出一步
    考慮到涉及愛滋病、白血病等難以攻克的絕症,這的確燃起了很多人的希望。根據此次研究成果,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可能實現「功能性治癒愛滋病」。本質上,這汲取了當今國內外防治愛滋病的成果,也是利用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治療愛滋病的突破。HIV入侵人體的免疫細胞,需要一個入口和受體,這就是CCR5-Δ32基因(德爾塔32基因)編碼的受體。
  • 「倫敦病人」離擊敗愛滋病有多遠?其經歷或有效證明這一點
    日前,倫敦大學學院的病毒學家拉文德拉·古普塔及其團隊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愛滋病治療結果:一名倫敦男子(媒體稱其為「倫敦病人」)在接受幹細胞移植後,其愛滋病可能已被治癒。這意味著繼「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之後,「倫敦病人」可能成為第二位被成功治癒的愛滋病患者。
  • 首例愛滋治癒者患癌怎麼回事 柏林病人最新消息現狀如何還活著嗎
    曾被稱為「柏林病人」的美國患者蒂莫西·雷·布朗,2008年成為世界上第一例被成功治癒愛滋病毒的人,然而現在罹患晚期癌症,正與死神抗爭。布朗是世界上第一位從愛滋病中痊癒的人,也以「柏林病人」(Berlin Patient)的稱號為人所知,但日前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他12年前得的白血病復發,正在美國加州接受臨終關懷。
  • CTLA4免疫療法,和它帶來的「超級倖存者」
    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超級倖存者」(Super-Survivor)。(二)給予他倆新生命的,是同一個新型免疫藥物,叫CTLA4抑制劑,商品名叫Yervoy。據估計,它已經治癒了超過一千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
  • Science 重磅報導:世界首例通過「藥物治療」痊癒的愛滋病患者或將...
    激進藥物療法治療的「聖保羅病人」本次 Science 關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5 年前。2015 年,Ricardo Diaz 團隊募集了包括「聖保羅病人」在內的多名愛滋病患者,並嘗試用最激進的方法治療他們。
  • 《柳葉刀》:確認了,又有愛滋病患者被治癒,體內病毒已清零!
    最近,英國雜誌《自然》發布了一篇令人振奮的報導:當地時間5號,被稱為「倫敦病人」的一位愛滋病患者在接受了幹細胞移植治療後,經過18個月,沒有被檢測到愛滋病病毒。換言之,幹細胞移植療法成為愛滋病治療研究史上一個重要轉折。
  •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基因編輯技術能做什麼?答案有很多。北大教授鄧宏魁把基因編輯變成了可以治療愛滋病的工具。從實驗到臨床、從原理到實踐,數年的努力後,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導。愛滋病病毒表面的某種蛋白會與CD4陽性T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在CCR5的幫助下,實現對免疫系統的破壞。「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的提示那麼,如果少了CCR5的幫助,是不是就能阻止HIV的肆虐呢?事實正是如此。隨後的研究發現,CCR5-Δ32純合突變的CD4陽性T細胞具有抵禦HIV感染的能力。
  • 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ID:iPKU1898) 基因編輯技術能做什麼?答案有很多。 北大教授鄧宏魁把基因編輯變成了可以治療愛滋病的工具。從實驗到臨床、從原理到實踐,數年的努力後,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導。
  • 第一例被藥物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或許出現了!
    這意味著,他可能是繼「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之後,第三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同時可能是第一例通過藥物治療而被治癒的患者。 此前兩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都是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果殼曾介紹過「倫敦病人」的情況),移植了攜帶有 CCR5 基因缺陷的造血幹細胞。由這些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CD4+ T 細胞,其中的 CCR5 基因具有缺陷,因而不能被 HIV 感染。因此,這兩位愛滋患者得以被「治癒」。
  • 即將出現全球第三例愛滋病治癒病例?這種療法值得關注!
    繼「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之後,「聖保羅病人」有望成為全世界第三例愛滋病治癒的病例。據報導,該患者是來自巴西聖保羅的36歲愛滋病感染者。這位患者長期使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結合煙醯胺(一種維生素B3),自停藥66周以來,他的血液中沒有檢測到HIV病毒,血液中的抗體濃度也非常低。
  • 第2例愛滋病痊癒患者終出現:歷經半個世紀的鬥爭,人類終於勝利了?
    這一研究成果給通過非基因編輯手段治療愛滋病開闢了道路,第1個成果便是著名的「柏林病人」。 1995年,一位叫做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的美國人被診斷出患有愛滋病。隨後,他接受了「雞尾酒療法」,即高效抗逆轉錄藥物。
  • 又一愛滋病患者將被治癒?人類將要攻克愛滋病了嗎?
    表示其或將成為愛滋病被治癒的第二人。圖片來源:網絡公開資料顯示,第一位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被稱為"柏林病人",2007年,他被"男友"感染愛滋病病毒,後來,又患上了白血病,並且做了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幹細胞移植後,他在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幾年後,體內也沒有檢測到過愛滋病病毒。那是不是說明愛滋病可以被治癒?人類就要攻克愛滋病了呢?
  • 第二例愛滋病被治癒,愛滋病要被攻克了?其實還為時尚早
    據多家媒體3月4日的報導,一名「倫敦病人」可能成為全球第二位被成功治癒愛滋病的患者。專家表示,與第一位被成功治癒的病人一樣,這名患者也接受了含有CCR5蛋白質基因突變的骨髓移植,目前已經停用抗愛滋病藥物16個月,用目前最先進的方法檢測,在患者的體內未發現愛滋病病毒。該研究成果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相關的結果發表在著名的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 世界首例愛滋病徹底痊癒病人還是去世了,病因是...
    國際愛滋病協會主席阿迪巴·卡馬魯扎曼說:「我們非常感謝蒂莫西和他的醫生格羅·許特爾,感謝他們為科學家探索愛滋病可以治癒這樣一個概念打開了大門。」據媒體報導,幾個月來,布朗一直在與復發的白血病鬥爭,並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的家中接受了臨終關懷。
  • 第二例治癒者出現,人類距離攻克愛滋病還有多遠?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於紫月 3月10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系教授Ravindra Kumar Gupta 等人在《柳葉刀·愛滋病》期刊上發文稱,接受CCR5基因突變骨髓移植的「倫敦病人」已經停藥30個月,血液中仍未檢測到愛滋病毒,研究人員認為已經治癒。
  • 世界首例愛滋病治癒者,不幸白血病復發
    曾被稱為「柏林病人」的美國患者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2008年成為世界上第一例被成功治癒愛滋病毒的人,然而現在罹患晚期癌症,正與死神抗爭。蒂莫西·雷·布朗。愛滋病是世界上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布朗創造了醫學史奇蹟。當他十多年前被治癒時,成為了數千萬愛滋病攜帶者的希望的化身。1995年,布朗在德國首都柏林學習,得知自己被感染愛滋病毒。2006年,他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白血病是影響血液和骨髓的癌症。
  • 世界愛滋病日|對抗「世紀絕症」,人類從未止步
    從目前公認最有效的「雞尾酒療法」,到今年7月被報導的一種候選新藥,再到聯影公布的最新病毒可視化方法,人們從未停止挑「世紀絕症」。在確診後接受了雞尾酒療法,每天服藥一次,他體內的愛滋病毒也降到了最低水平。
  • 基因療法解題①:格爾辛基之死到CRISPR,失望與希望
    要知道,外源蛋白製品一般是無法被運送到細胞內的。第二,凝血因子可以在體外大批量製備。早年凝血因子必需從獻血者的血漿中提取,現在也可以人工合成。蛋白質在體內一段時間後會被代謝降解,因此病人必需反覆輸入凝血因子。這不僅增添了病人的負擔,還帶來額外的風險。1980年代的愛滋病高峰期,美國的血友病群體因此面臨兩難:輸入血液製品,可能因此感染愛滋病;不輸入血液製品,可能會失血致死。